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预防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将60例脑出血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在术前和术后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92,P=0.023).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能降低脑出血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该方法简单、安全、经济,且疗效迅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将我科74例骨科手术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和预见性护理组各37例。预防护理组除常规护理外增加加强观察、早期活动、穿弹力袜、抗凝药物使用等。观察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预防护理组的深静脉栓塞发生较常规护理组低(P0.05)。结论:骨科手术后采用预防性护理措施能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髋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行髋部手术的患者1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1例。对照组使用骨科髋关节手术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使用骨科髋关节手术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5.6%)远低于对照组(22.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满意81.7%,一般15.5%,较差2.8%;对照组患者满意40.8%,一般42.3%,较差16.9%。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髋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切实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推动护理学科发展,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老年骨折患者中应用预防性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诊断为下肢骨折的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90例,其中骨折部位包括:股骨干15例,股骨颈20例,股骨粗隆17例,髋部8例、胫骨10例,腓骨15例,股骨转子5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90例患者平均分为A、B两组,每组45例。A组予常规护理,B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预防性护理。比较A、B组病人住院时间、术后第一次活动时间、DVT发生情况、随访半年内出现再次摔倒情况以及老年病人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1)A组病人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5±1.6)天多于B组(2.9±1.3)天(P0.05); A组病人住院时间(19.7±1.3)天多于B组(13.9±1.5)天(P0.05); A组病人出院6个月内再次出现摔倒3人,而B组无一人摔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有5人(11.11%)出现DVT,多于B组的1人(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护理总满意人数为37人(82.22%)低于B组的43人(9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的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下肢骨折病人中可以有效预防DVT的发生,并且患者住院时间短,回家后再次骨折发生率低,护理满意度高,具有在临床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老年消化道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2009年4月~2012年4月收治消化道肿瘤病人32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61例。对照组实施传统胃肠道手术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48%,未见肺栓塞与死亡病例。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6.77%,肺栓塞发生率为3.11%,死亡率为1.2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措施,能使病人掌握并运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知识,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有效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9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骨科相关性疾病、剖宫产术、胸腹大手术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综合护理对于危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及其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调取本科室在2016年3月~2017年12月诊治的120例危重患者资料,以均衡原则为基准,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施以综合护理和常规护理,评估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状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2组相较而言,研究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状况较少(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较优(P<0.05)。结论 对危重患者施以综合护理能够预防或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提高护理满意度,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因此,可以大力实践与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预防骨科大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历史回顾对照法,将30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38例采用常规骨科术后护理;观察组166例通过评估患者,早期确定高危人群,采取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等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并在术后监测两组DVT形成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杜绝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对209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提出预防应从病因出发,通过早期积极主动和被动活动、促进静脉回流。结果209例患者开展预防性抗凝治疗,无—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只1例出现术后局部血肿,在进行抬高患肢,促进早期功能锻炼和预防性抗凝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指导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并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体位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体位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影响.方法:将117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590例和对照组580例,观察组于剖宫产术后采用体位干预,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体位.分别观察、记录两组产妇产后下肢肿胀、疼痛及发生LEDVT的情况,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2.37%.LEDVT发生率为0.85%;对照组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5.69%,LEDVT发生率为3.10%.两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体位干预能有效地预防剖宫产术后LEDVT的发生,对减少产后并发症、促进产后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杜绝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方法 通过对209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提出预防应从病因出发,通过早期积极主动和被动活动、促进静脉回流.结果 209例患者开展预防性抗凝治疗,无一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只1例出现术后局部血肿,在进行抬高患肢,促进早期功能锻炼和预防性抗凝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 指导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并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金梅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11):1193-1194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干预组较对照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依从性、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依从率98%,对照组总依从率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96%,对照组总满意率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其依从性及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针对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及干预措施,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4%,对照组发生率为17.3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对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88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按照住院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4.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1%;观察组患者Lysholm(85.5±12.8)及Lysholm不稳评分(19.1±2.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1.5±12.2)、(12.9±2.1),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6%,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妇科盆腔手术后实施认知行为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从我院选取104例骨科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实施普通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5):979-980
选取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老年女性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率及住院时间。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下肢肿胀疼痛率均少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行手术治疗髋部骨折老年女性患者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对老年妇女脊柱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行手术治疗的97例脊柱骨折老年女性病人,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血流动力学指标(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DVT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率、疾病知晓率及住院时间。[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均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DVT发生率分别为1.9%和13.3%,下肢肿胀疼痛率分别为9.6%和28.9%,疾病知晓率分别为92.3%和44.4%,住院时间分别为44.7d±5.4d和56.3d±6.1d,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手术治疗脊柱骨折老年女性病人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病人术后DVT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针对手术患者术中予以预防性护理干预,观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98例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手术室护理)与观察组(联合术中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术后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随访DVT发生情况。结果 对比两组术后PT、Fbg、FDP、D-D水平,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PLT高于对照组,MPV、PDW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DVT发生率比较为1.34%VS 6.04%,差异显著,P<0.05。结论 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术后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有重要意义,可降低术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