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老年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患者56例,同时选取同期无DVT患者60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模型分析TRK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探讨TRK术后护理体会。结果 DVT组与无DVT组相比,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凝血功能状况、人工置换关节数、术中出血量、吸烟史、糖尿病病史、是否进行抗凝护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凝血功能状况、人工置换关节数、术中出血量、吸烟史、糖尿病病史、是否进行抗凝预防护理均是DVT的高危因素。临床给予患者预防性静脉血栓抗凝护理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风险。因此,临床上须对以上患者进行强化性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监测并积极进行预防性抗凝,有效预防老年患者TRK术后DVT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危险因素,探讨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分析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DVT的影响因素。将2012年1月~2014年12月实施骨科常规护理的35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363例患者分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率。结果:年龄、手术时间、失血量、血糖水平、卧床时间是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观察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年龄、手术时间、失血量、血糖水平、卧床时间是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开展针对性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高龄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可并发肺动脉拴塞(PTE)及远期的肺功能不全、深静脉功能不全等而威胁着患者的健康.有资料显示,国外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为50~70%,病死率为0.10%~0.38%[1];国内研究报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可高达47.1%[2].因此,应重视对围手术期存在高危因素患者采取适当的预防性治疗措施.我院自2008年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开展了预防性抗凝治疗并采用了系统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胸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将2016年1~12月心胸外科收治的73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对其中发生下肢DVT的26例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将2017年1~12月心胸外科收治的77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对照组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下肢DVT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结果:对照组发生DVT患者年龄、BMI指数、高血压及糖尿病比例均高于未发生DVT者(P0.01);观察组DVT、肺栓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下肢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及长期卧床为心胸外科术后患者下肢DVT的高危因素,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术后下肢DVT及肺栓塞发生率,提高下肢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5.
将186例开颅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5例和实验组91例.对照组未进行术后下肢DVT的预防和护理,实验组早期进行预防和护理.结果两组术后14 d、30 d下肢DVT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高龄、有多种合并症、手术前后脱水治疗、偏瘫、卧床时间长、留置下肢深静脉导管等是术后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早期进行预防性治疗和护理可降低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膝关节肿瘤假体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方法。方法:对我科收治的26例膝关节肿瘤假体置换术患者进行了规范化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预防性护理干预,术前进行健康教育和术前锻炼,术中进行有效的预防,术后进行功能锻炼、机械性辅助预防、引流管护理、输液部位的正确选择。结果:26例膝关节肿瘤假体置换术后患者无一例发生下肢DVT。结论:规范化的下肢DVT预防和护理结合正确的术后抗凝治疗,可有效地预防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间歇式充气压力泵(IPC)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TV)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2月在本院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2012年10月~2013年3月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3年4月~2013年12月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全下肢间歇式充气压力泵的26例患者为治疗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术后发生DVT 10例(33.3%),治疗组术后发生DVT 1例(3.8%),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预防性使用周期性充气压力泵,可有效预防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0例下肢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危险因素预防和功能锻炼护理干预。比较2组术后DVT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术后DVT发生率为10.0%(4/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5%(9/40)(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满意度分别为95.0%(38/40)和85.0%(3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下肢骨折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危险因素预防和功能锻炼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DVT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赵金立  许平平   《护理与康复》2021,20(9):22-25
目的 分析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60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并发深静脉血栓分为并发深静脉血栓组24例和未并发深静脉血栓组136例,分析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制动、无术后早期活动、体质指数≥25、骨水泥型假体是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需针对各危险因素加强防治,以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3例行择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观察组,针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47例行择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8%,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9.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6,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进一步预防和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张国华  魏国华 《护理研究》2009,23(33):3073-3073
深静脉血栓(DVT)是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在没有预防性治疗的前提下,发生率分别为50%~70%和40%~88%,并可继发危及生命的肺栓塞.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是接受腹部手术病人的2倍.为了避免此类意外的发生,我院骨科对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病人进行术后5 d内各阶段预见性护理干预,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规范化护理干预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2014年8月~2015年8月骨科收治的180例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将2015年9月~2016年8月骨科收治的180例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规范化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DVT情况。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规范化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  相似文献   

13.
张茗 《全科护理》2014,12(7):617-617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干预。[方法]对32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采取早期、有效的护理干预,预防DVT的发生。[结果]无一例发生DVT,患膝功能恢复好。[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能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措施。[方法]对57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进行术前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人深静脉血流情况并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57例病人术后均未发生DVT。[结论]加强预防性护理措施能减少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法对121例经低分子肝素预防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于术前、术后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结果经LMWH预防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50.4%,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13.3%,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为72.4%(P<0.005),双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高于单膝关节置换术后(P<0.05).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近端DVT发生率为3.3%,远端DVT发生率为47.1%.结论尽管采用LMWH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仍然很高,术后有必要早期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6.
张秀清 《全科护理》2014,12(7):631-632
[目的]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60例股骨头坏死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以预防DVT的发生。[结果]观察组病人DVT的发生率为3.3%,低于对照组(16.7%,P0.05)。[结论]早期系统的预防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髋关节、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华  魏国华 《护理研究》2009,(11):3073-3073
深静脉血栓(DVT)是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在没有预防性治疗的前提下,发生率分别为50%~70%和40%~88%,并可继发危及生命的肺栓塞。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是接受腹部手术病人的2倍。为了避免此类意外的发生,我院骨科对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病人进行术后5d内各阶段预见性护理干预,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 T )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342例,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DVT的各种相关因素如年龄、术中治疗情况、术后下床时间及干预措施等。结果342例患者中DVT发生率7.6%(26/342),发生DVT的主要手术类型是腹腔镜下妇科恶性肿瘤术,其发生率为2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258)、术前合并症(OR=4.104)、血浆D‐二聚体水平≥0.5 mg/L (OR=1.766)、手术时间≥1h(OR=2.285)、术中气腹压(OR=2.780)、术后卧床天数(OR=1.457)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并发DVT呈正相关( P <0.05)。结论年龄、术前合并症、手术时间、D‐二聚体、术中气腹压及术后卧床天数是妇科腹腔镜术后VDT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中应加强此类高危因素的管理,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邹莉  戴璐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4):6014-6014
目的探讨通过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Deep VenousThrombosis,DVT)。方法对1 120例剖宫产术后产妇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的回顾性探讨,并对发生下肢DVT患者进行抗凝、溶栓等治疗及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通过护理干预,降低了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率。只有1例发生下肢DVT,经综合治疗护理,1例患者短期内完全康复。结论剖腹产术后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可减少下肢DVT的发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ICU危重症患者的DVT发生情况及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性收集我院2018-07—2019-06期间入住ICU的危重症患者,以Caprini量表为依据,将患者分为高危组(Caprini评分≥10分,n=100)和低危组(Caprini评分10分,n=89),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DVT发生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找出DVT发生高危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ICU危重症患者DVT的发生率为5.3%;相对于低危组,高危组患者的年龄、合并脑卒中、脓毒症、深静脉穿刺置管比例均显著增高(P均0.05),同时,左足背动脉血流流速显著减慢[41.8(30.3,48.5) vs.47(35,57.2),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足背动脉流速减慢(OR=1.026,95%CI 1.003~1.049,P=0.025)、合并脑卒中(OR=9.398,95%CI 1.142~77.322,P=0.037)、深静脉置管(OR=2.451,95%CI 1.022~5.876,P=0.044)是高危患者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ICU的危重症患者中,高危DVT患者的占比较高,合并脑卒中、行深静脉置管及左足背动脉流速减慢增加患者DVT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