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翟梅娟  付琼  仇玲玲 《肿瘤学杂志》2012,18(10):796-798
[目的]观察阑尾杯状细胞类癌(GCC)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并探讨其生物学行为.[方法]对5例阑尾GCC进行临床资料回顾、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巨检阑尾无明显肿块,镜检阑尾GCC由杯状细胞或印戒样细胞三五成群,中央不形成明显的腺腔,沿阑尾壁环状浸润性生长,可见杯状细胞与隐窝上皮移行现象.免疫组化标记CgA、Syn、NSE、CK20、CEA、CDX2阳性,Ki-67指数2%~15%.随访5例,1例4年后复发死亡,3例无瘤存活,1例失访.[结论]阑尾GCC是阑尾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肿瘤,具有类癌和腺癌双向分化的组织学特点,生物学行为低度恶性,介于典型类癌和腺癌之间,预后与肿瘤的分期、分级、组织学亚型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阑尾杯状细胞类癌(goblet cell carcinoid,GCC)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的特点,提高临床及病理医师对阑尾GCC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经临床及病理确诊为阑尾GCC的患者资料,对所有病例进行临床资料收集、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与特殊染色检查及预后随访,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3例阑尾GCC患者,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57岁。3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急性阑尾炎。病理组织学观察3例均可见阑尾GCC的经典特征:肿瘤细胞轻度异型,排列成巢状,簇状、腺泡样结构,浸润阑尾肌层,直达浆膜层。1例表现为肿瘤细胞弥漫破坏肌纤维,伴黏液湖形成,灶区可见黏液腺癌成分存在。免疫表型:肿瘤细胞 CKpan、CK19、CK18、CK20、EMA、CEA、Syn、CD56、S-100阳性,CgA、CD68阴性。AB-PAS染色阳性。术后分别随访15个月、7个月和8个月,均生存良好,无复发和转移。结论:阑尾GCC临床易与急性阑尾炎相混淆,确诊需病理学检查。手术推荐右半结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阑尾杯状细胞类癌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阑尾杯状细胞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方法对3例阑尾杯状细胞类癌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分析,并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3例阑尾杯状细胞类癌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4岁,临床表现均为右下腹痛,术前均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肿瘤均位于阑尾尖部,平均直径为8.5 mm,组织学上由形态一致的杯状细胞形成巢状结构,呈浸润性生长,3例均侵及阑尾浆膜层。免疫表型:Syn及CgA均呈阳性,CK、NSE为局灶性阳性,CEA均为弥漫性阳性。随访至2010年6月均为无瘤生存。结论阑尾杯状细胞类癌是1种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上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双重特点的肿瘤,较经典类癌更具侵袭性,需与腺癌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阑尾杯状细胞腺癌(GCA)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指导其临床诊治。方法 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9年4月诊治的6例阑尾GCA患者,通过病历查询获得患者临床资料,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AB-PAS及黏液卡红染色观察病理学特征,电话随访获得患者预后资料。结果 6例患者均以间断性右下腹疼痛入院,男2例、女4例,发病年龄31~58岁,中位发病年龄54.5岁。2例患者术前内镜下活检发现腺癌成分后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其余4例以急性阑尾炎先行单纯阑尾切除术。镜下,肿瘤细胞排列呈实性小巢或小管状,富含黏液,呈印戒细胞样,与正常肠道的杯状细胞相似,核轻度异型,被挤压至管/巢的外侧缘,未见核分裂相;肿瘤与黏膜腺体隐窝基底部相连,在阑尾壁全层呈同心圆状浸润性生长。其中2例除典型的GCA结构,分别含有印戒细胞癌和黏液腺癌成分。3例见脉管癌栓,5例见神经侵犯,3例累及相邻回盲部,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所有病例肿瘤细胞有不同程度的Syn、CgA表达,CDX-2弥漫表达,2例散在弱表达P53。Ki-67增殖指数30%~90%,中位数58.3%。AB-PAS和黏液卡红染色显示肿瘤...  相似文献   

5.
34例阑尾类癌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枫 《实用肿瘤杂志》1998,13(6):369-370
收集我院1960年~1991年阑尾切除标本47546例,其中阑尾类癌32例,同期尸检标本中2例共34例,占0.076%,占同期阑尾恶性肿瘤的47.8%。现对其临床病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4...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阑尾类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6例阑尾类癌临床资料,结合免疫组化方法进行研究。结果:男性4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14-57岁,平均33.60岁。发生部位近端2例,中段2例,末端2例。典型类癌3例,杯状细胞类癌1例,管状类癌1例,混合性类癌-腺癌1例。神经内分泌标记物Syn、CgA、NSE癌细胞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其中3例做了右半结肠切除术并化疗,随访10-36个月,均健在。结论:阑尾类癌组织形态特殊,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与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确定。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与手术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期和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阑尾杯状细胞类癌(GC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标准及治疗预后.方法 分析郑州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心医院6例G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6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8.67岁,临床上4例表现为急性阑尾炎的症状和体征,2例表现为腹部疼痛;手术方式:4例为阑尾单纯切除术,2例为阑尾切除术+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平均随访30个月,5例健康生存,1例失访.大体观察阑尾无明显肿块.显微镜下观察:4例肿瘤细胞似肠腺杯状细胞,无异型性和坏死,缺乏核分裂象,2例肿瘤细胞呈圆形及多边形,中等大小,胞质丰富,富含黏液,细胞核偏于一侧,呈印戒细胞样,瘤细胞呈巢状、花环状、腺样弥漫散在排列.免疫组织化学示:Syn阳性6例,CgA阳性4例,NSE、CD56、CK7、CK20均有患者阳性,5例Ki-67≤2%,1例Ki-67为3%,6例均未发现淋巴结、肠道、卵巢转移.结论 GCC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较经典类癌更具有侵袭性.Syn、CgA阳性为诊断所必需的,Ki-67阳性指数对肿瘤分级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阑尾类癌临床少见,占阑尾肿瘤的80%~90%。与胃肠道其他肿瘤不同,阑尾类癌术前较难确诊,多在无意中发现或在急性阑尾炎手术术后病理检查中发现。文献报道在阑尾切除术后病理检查中阑尾类癌发生率为0.3%~0.9%[1]。2000年~2010年我院收治了8例阑尾类癌,现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阑尾类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6例阑尾类癌临床资料,结合免疫组化方法进行研究。结果:男性4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14—57岁,平均33.60岁。发生部位近端2例,中段2例,末端2例。典型类癌3例,杯状细胞类癌1例,管状类癌1例,混合性类癌-腺癌1例。神经内分泌标记物Syn、CgA、NSE癌细胞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其中3例做了右半结肠切除术并化疗,随访10—36个月,均健在。结论:阑尾类癌组织形态特殊,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与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确定。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与手术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期和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阑尾类癌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阑尾类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6例均以急性阑尾炎就诊.行单纯阑尾切除5例,其中2例术后1~3个月再次手术行右半结肠切除.[结果]术中冰冻病检诊断2例.肿瘤直径8~20mm,5例位于头部.2例再次手术行右半结肠切除者无肿瘤残留和远处转移.全组术后随访1.5~22年,无肿瘤复发.[结论]阑尾类癌术前诊断困难.肿瘤直径≤20mm阑尾类癌远处转移少见,无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结合术中冰冻病检无肿瘤残留行单纯阑尾切除即可.  相似文献   

11.
阑尾类癌14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阑尾类癌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染色特点.方法 对14例阑尾类癌的临床资料复习及HE切片均行CGA、SY、AB/PAS和嗜银染色检查.结果 14例肿瘤临床术前均诊断为阑尾炎.肿块位于阑尾末端10例,4例位于体部.光镜下肿瘤细胞大小形态、染色较为一致,排列呈经典的腺管状、岛屿状共11例,3例呈杯状细胞类癌.14例CGA、SY均(+)14/14 AB/PAS9/14(+)嗜银染色10/14(+).结论 阑尾类癌临床上缺乏特异性,易诊断为其它炎症性病变,确诊需术后病理仔细检查,以及辅以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染色.预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阑尾类癌1例     
患者,男,53岁,因“右下腹胀痛2个月,加重2周”于2004.年9月13日住我院普外科。入院时查体:体温36.8℃,脉搏8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6/10.7kPa(120/8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未见皮肤出血点及瘀斑、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4次/min,律齐,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全腹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肌紧张,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  相似文献   

13.
14.
阑尾类癌13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进一步探讨阑尾类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复习13例阑尾类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及HE切片,13例均行嗜铬颗粒蛋白A(Cg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组化标记。结果:12例术前临床误诊为阑尾炎,1例于子宫肌瘤手术时发现。肿块位于阑尾末端10例,体部3例。光镜下癌细胞大小、形状、染色较一致,排列呈巢团状、缎带状、腺泡状、水纹状等。13例CgA及NSE均阳性。结论:阑尾类癌临床缺乏特异性,确诊靠术后病理检查。预后一般良好。  相似文献   

15.
类癌是阑尾常见的肿瘤,而阑尾杯状细胞类癌(goblet cell carcinoid,GCC)则非常少见。杯状细胞类癌具有类癌和腺癌分化的组织学特征[1],较一般类癌恶性度高,阑尾切除不足以达到治疗目的。国内外文献偶见报道[2],本研究对2005年-2010年1月间诊治的2例GCC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28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2d于2005年8月8日入院。入院主诉:患者无诱因上腹疼痛位于剑突下,逐渐向脐周转移,伴恶心,无呕吐。近2d自觉疼痛转移至右下腹,程度明显加重,并自觉发热。检查:急性病容,全身浅表淋巴结及腹股沟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麦氏点压痛、反跳痛、莫非征(-),腰大肌试验(+),结肠充气试验(+)。血象:W BC9.9×10/9L,N0.83。考虑为急性阑尾炎,急诊入院后行阑尾切除术。病理检查:阑尾长约5cm,直径0.7 ̄1.5cm,表面充血、附有脓苔。阑尾盲端可见变粗约长2cm一段,直径约2.0cm。切面见阑尾腔内为粪石、壁增厚。阑尾盲端增粗、黏膜…  相似文献   

17.
陆增珏  肖天美 《肿瘤》1994,14(4):241-242
10例阑尾类癌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陆增珏,肖天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宝钢医院病理科(上海201900)本文就宝钢医院、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等五所医院在1981~1992年间13046例阑尾切除标本中,收集10例阑尾类癌进行病理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18.
曾庆安  潘海燕  熊大芾  莫海山 《癌症》2004,23(Z1):1582-1584
背景与目的:阑尾类癌临床少见,缺乏典型的临床特征,本研究拟通过13例阑尾类癌病例回顾性分析探讨阑尾类癌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1985年至2000年收治的13例阑尾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及预后.结果:13例阑尾类癌患者均为术中及术后病理确诊,术前误诊率为100%.同期阑尾炎手术4483例,阑尾类癌占同期阑尾炎手术患者的0.29%(13/4483),其中发生在阑尾体部及尾部的占12例(占92.3%),肿瘤<2 cm的12例(占92.3%),首次手术方式采用单纯阑尾切除术的11例(占84.6%),2例行右半结肠切除.除3例失访、1例术后7年死于心血管疾病外,其余9例至今未发现类癌转移及复发,均生存5年以上.结论:阑尾类癌没有特异临床症状,其恶性程度低;肿瘤<1 cm、发生在阑尾体尾部的阑尾类癌可行单纯阑尾切除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光镜、嗜银染色及免疫组化对14例食管小细胞癌进行了分析。认为组织学与肺小细胞癌相似;组织起源于食管粘膜的多能干细胞,高高恶性、预后差、,尚需探索有效之综合治疗手术。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发病率甚低,临床医生对其不够重视和了解,术前诊断比较困难。我院1990年1月至1999年5月共收治11例,现对其临床病理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62岁,平均年龄31.6岁。1.2症状与体征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好发于阑尾末端粘膜下,常因阻塞管腔而引起炎症反应;本组11例均有急性阑尾炎常见的右下腹疼痛和压痛,有的还有反跳痛等体征。1.3制片与染色11例标本均经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11例分别作免疫组化染色:7例类癌为嗜铬颗粒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