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熵方法分析中风病方剂中药物之间的关联度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运用熵方法定量描述中风病方剂中每两味中药之间的关联度.方法:用熵定义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的关联度,以此分析中风病方剂数据库中每两味中药之间的关联系数,定量描述它们之间的关联度.结果:有341对中药组合的关联系数在0.1以上,其中185对中药组合具有明确的中医理论依据.结论:熵方法能有效分析中药之间的关联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刘完素治疗中风病方剂计量学指标特色,为当今中风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刘完素及唐代、清代医家治疗中风病方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与方剂计量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一系列方剂计量指标的对比分析,从中显示其治疗中风病方剂计量学特色.结果 刘完素与唐代医家治疗中风的方剂在药性、药味、归经方面有较强相关性(P<00.01).治疗中风病5种功效药物f_(yi)值比较,刘完素清热药的使用高于唐代医家(P<0.05),疏散外风药使用与唐代无差异.结论 刘完素"降心火,益肾水"理论指导了清代医家的医疗实践,但其方药运用滞后于治法理论创新,"疏散外风"为主治疗中风病的方剂应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方剂配伍中对药作用的探讨,认为方剂中同性药、生熟药配对,可明显增强疗效或扩大治疗范围,而收相辅相成之功;寒热药、散收或升降药配对,可相互调节、相互制约而取相反相成之效。 相似文献
4.
5.
6.
文章通过对方剂配伍中对药作用的探讨 ,认为方剂中同性药、生熟药配对 ,可明显增强疗效或扩大治疗范围 ,而收相辅相成之功 ;寒热药、散收或升降药配对 ,可相互调节、相互制约而取相反相成之效 相似文献
7.
药对与方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巧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1):65-65
药对是方剂中常常同时并用的两味药,纵观六版《方剂学》出现频率较高的是针对气血阴阳、脏腑与主要症状的,本文就此做一探讨. 1针对气血阴阳不足药对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阴阳互根,阴阳相生,气血的正常运行,阴阳的平衡是人体生理所必需的,一旦失常就需调整,历代医家制方充分考虑到这一要则,用药配伍上常不约而同. 相似文献
8.
9.
药对又称对药,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将两味药配伍运用,并且形成相对较为固定的中药药物组合,使遣方用药更具实效性、灵活性,目前在中风病临证治疗中有一些常用有效药对,本文结合古今医案,以四类有效药对为例,分析阐释药对的配伍内涵及临证心得,以期更好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0.
论药对与方剂配伍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药对与方剂关系密切;药对的组成方式实际上是两药药性在某种程度上的吻合;药对可以使方剂的配伍更加合理,功效更加明晰;在临证处方时,我们既应灵活地运用药对,同时又要遵守方剂配伍规律;药对对于方剂配伍研究具有引导价值;药对理论可以说明一定的方剂配伍关系,但它代替不了方剂配伍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灸疗临床研究方法分类对灸疗的临床研究进行总结,以此说明灸疗的有效性及特色、优势,同时提出目前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临床深入研究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穴位埋线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普通针刺法治疗。结果:两组均以快速肌张力测量仪变化作为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从痰论治的中风证型有风痰阻络证、痰湿蒙窍证、痰热(痰火)闭窍证、痰瘀互结证、痰热腑实证、气郁痰阻证、风痰瘀阻证,分别应用导痰汤、涤痰汤、黄连温胆汤、四物温胆汤、硝黄温胆汤、十味温胆汤、桑钩温胆汤治疗。风痰盛者,加半夏、白术化痰熄风;湿痰盛者,加泽泻、桂枝利湿化饮;痰热盛者,加黄连、胆南星、川贝母清热化痰;痰瘀互结者,加桃仁、红花逐瘀行血;痰热腑实者,加生大黄、玄明粉清热通腑导滞。但是目前对于温胆汤及相关类方究竟如何干预血管病的进程,如何有效逆转或延缓血管病相关痴呆的发展等相关方面还缺少深入的研究,因此从具有中医特征性的病理因素痰入手,进行温胆汤相关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医传统康复对脑中风患者的功能改善,以及患者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至2013年期间收治的脑中风患者134例,依据临床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74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临床常规治疗,其中,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增加针灸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FMA和MBI评分有所改善(P<0.05),观察组FMA评分和MBI评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6%(70/74)。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7%(52/6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中风患者康复过程中加入传统康复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FMA评分和MBI评分,增加临床有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益肝止痉针刺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进一步为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研究提供科学的证据。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配为益肝止痉结合bobarth康复治疗组和传统针剌治疗中风偏瘫结合bobarth康复治疗组,疗程8周。观察前后分别进行肌张力、肌痉挛情况及生活质量的评分变化。结果:两组分组均衡,基线状况良好,具有可比性。两组对于中风后肢体痉挛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均有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肝止痉针刺法对该病患者痉挛状况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均有改善,与对照组比较疗效和分值改善均显示有差异,初步说明益肝止痉针剌法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16.
学习记忆功能是脑的一项高级神经功能,一旦受损,会严重影响患者参与家庭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血管性痴呆是发生在脑血管病基础上的以记忆、认知功能缺损为主的获得性智能的持续性损害。电针是中枢神经系统有效的刺激形式之一,对脑损伤的学习记忆功能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电针刺激相应穴位可以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学习巩固和再现能力,同时有关临床资料表明电针刺激对脑卒中患者有肯定价值,电针预防处理作为一种对机体无损伤性预防处理手段,为血管性痴呆病的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康复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灸,比较两组的康复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上肢肌力评分和下肢肌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能够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促进患者生活能力和肌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神经干细胞在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研究认为,神经干细胞(NSC)可参与脑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脑缺血本身可激活内源性NSC的增殖和分化,而头针疗法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据此推测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能促进了内源性NSC参与缺血性脑损伤病损的修复与重塑。由此,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NSC的研究,从临床疗效与实验研究两方面进行总结,并探讨NSC在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中的可能作用及意义,以揭示头针对于内源性NSC调控的机制,更好地利用头针疗法促进NSC增殖和分化,也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失语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采用综合疗法改善中风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中药组、针刺组、语言康复组各25例。采用《汉语失语症检查法》作为诊断和疗效判定依据,观察患者自发谈话、口语理解、复述、命名4项基本言语功能及相关症状的变化及临床疗效观察。结果:综合治疗组治疗中风后引起的失语临床疗效达92%,优于中药组及针刺组(P<0.05),明显优于语言康复组(P<0.01);4组语言功能治疗后均有改善,其中综合治疗组优于其它3组;4组治疗均能兼顾言语功能的各个方面。结论:综合疗法可以明显改善中风失语症患者的语言障碍。 相似文献
20.
气机升降逆乱是中风病病机之关键,贯穿于中风全过程。中风病常见的痰、瘀、火、风等病理产物均由气机逆乱,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所致。治疗中风病当重调气,调气之法有通腑、调肝之分,临证当区别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