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地域冠心病证候表现和“冠心病心血瘀阻证”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1500例冠心病患者分别来自长沙、太原和新乡3个不同地域,在质量控制的前提下,进行中医证候的判定,并对不同地域“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的危险因素进行描述和对比研究。结果冠心病总体临床证型分布显示心血瘀阻〉痰阻心脉〉心阴亏虚〉气滞心脉〉心气亏虚〉寒滞心脉〉心阳亏虚,3个不同地域心血瘀阻证的分布相近:心血瘀阻证危险因素的地域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上。结论“冠心病心血瘀阻证”为冠心病最常见的证型,其危险因素分布均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征,这种差异可能与各地域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及其影响下的患者人群体质和生活习惯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性痴呆的证候分布特点和证候内部特征,分析老年性痴呆的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以及分布规律,为今后的证候规范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要求的老年性痴呆的文献中涉及的证候和证候要素进行规范,运用EXCEL进行频次统计。结果:老年性痴呆最常见的证候依次是髓海不足证、痰浊阻窍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脾肾阳虚证、瘀血内阻证、心脾两虚证、痰瘀阻窍证。证候要素中,病位为肾、肝、脾、心、脑;病性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精虚、痰、血瘀、气滞、热,频率在7%以上者依次为痰、血瘀、阴虚、精虚、气滞、阳虚、热。结论:老年性痴呆的发病主要在肾,与肝、脾、心、脑密切相关,病机属于本虚标实,以阴虚为本,痰,血瘀为标。本研究结果也提示,从证候要素入手对证候进行研究,能为中医证候的规范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的现代文献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的证候分布特点和证候内部特征,分析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以及分布规律,为今后的证候规范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要求的心力衰竭的文献中涉及的证候和证候要素进行规范,运用SPSS13.0进行频次统计。结果:心力衰竭最常见的证候依次是气阴两虚证、心阳虚证、气虚血瘀证、阳虚水泛证、心肾阳虚证、水气凌心证、心气虚证、心脉瘀阻证。证候要素中,病位为心、肾、肺、脾、脑、肝、大肠,其中出现频率在2%以上者为心、肾、肺、脾;病性为阳虚、气虚、血瘀、水停、阴虚、痰、气逆、湿、饮、亡阳、亡阴、血虚、气滞、热、气不固、寒,其中频率在6%以上者主要有阳虚、气虚、血瘀、水停、阴虚。结论:心力衰竭的发病主要在心,与肺、脾、肾密切相关;病机主要是本虚标实,以阳虚、气虚、阴虚为主,血瘀、水停为标。本研究结果也提示,从证候要素入手对证候进行研究,无疑能为中医证候的规范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40年冠心病中医证候特征研究文献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毛静远  牛子长  张伯礼 《中医杂志》2011,52(11):958-961
目的对冠心病辨证分型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时段研究,以揭示冠心病中医证候特征的变化规律。方法对1970-201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维普资讯(VIP)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发表的冠心病中医证候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对其中冠心病中医证型、证候要素分布及不同时期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308篇,总病例数34 640例。冠心病证候分布以心血瘀阻、痰阻心脉、气阴两虚、气虚血瘀、心气不足、气滞血瘀、阳气亏虚、寒凝心脉、痰瘀互结等为常见证型,相关证候要素以血瘀、气虚、痰浊、阴虚、气滞、阳虚为多见,本虚中以气虚为首(18 949例次占24.10%),标实中以血瘀为首(22 101例次占28.10%)。心血瘀阻及痰浊内阻证在1970-1989年、1990-1999年、2000-2010年3个时间段所占比例呈逐步增高趋势,气阴两虚证则逐步降低。结论冠心病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血瘀、痰浊、气滞多见,血瘀、痰浊等标实证候要素及相关的证候类型近年来所占比例在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488-2491
目的:揭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中医相关证候的分布规律,为其临床治疗和相关科研实践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全面检索近20年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医证候相关文献,统计分析其中医证素、证型规律。结果:共纳入73篇文献,总病例数950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证候分布以心血瘀阻、气虚血瘀、痰阻心脉、气虚痰瘀、气阴两虚、气阴两虚血瘀、痰瘀互结、心气不足、气滞血瘀、气滞心胸等为常见证型,多见证素为血瘀、痰浊、气虚、阴虚、阳虚、气滞。气虚为本虚中首位,阴虚、阳虚次之;标实中以血瘀为首,气滞、痰浊次之。而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急性心梗的虚实夹杂证候明显较不稳定心绞痛增多;同时急性心梗中瘀血、痰浊证素所占的比例也明显多于不稳定心绞痛。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以本虚标实为其病机,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血瘀、痰浊、气滞最为常见。而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虚实夹杂证候及瘀血、痰浊证素都随之增加,提示中医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防治在标本兼顾的基础上尤其应该注重对瘀血、痰浊证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45例扩张型心肌病的中医证候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扩张型心肌病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将45例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辨证方法采用虚实辨证;虚证分为气虚、阴虚、阳虚,实证分为气滞证、血瘀证、痰浊证、寒凝证;并对证型分布,证型相兼,各临床症状、体征和不同级别心功能与证型的关系分别进行初步分析.结果:在证型分布,各临床症状、体征和不同级别心功能与证型的关系中,均表现为气虚证和血瘀证为主.结论:扩张型心肌病的中医证候特点以虚证为主,为本虚标实、因虚致实之证;临床上本虚以气虚,标实以血瘀最常见.  相似文献   

7.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候证候要素及治法方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证候分布特点和证候内部特征,分析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以及临床治法、方药,为今后临床诊治充血性心力衰竭提供依据.方法 分回顾性和前瞻性两部分,对符合条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证候和证候要素进行规范,整理其治法和方药的应用,运用Excel软件进行频率统计.结果 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证候依次为心血瘀阻证、心气亏虚证、痰阻心脉证、心阳亏虚证、心肾阳虚证;病位类证候要素在回顾性和前瞻性病例中分布一致,从高到低依次为心、肾、肺、脾、肝;病性类证候要素中,回顾性病例中前5位的依次是血瘀、气虚、痰浊、阳虚、阴虚,前瞻性病例中前5位的依次是气虚、阴虚、痰浊、血瘀、阳虚.补气、活血、化瘀、通络、温阳、补脾、补肾、养阴、化痰是临床上常用的治法.常用中药有甘草、茯苓、黄芪、白术、白芍、半夏、当归、桂枝、丹参、附子、党参、柴胡、大枣、陈皮、川芎、杏仁、麦冬、葶苈子等.结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主要在心,与其他各脏密切相关;病机主要是本虚标实,本虚以阳虚、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血瘀、水停为主.该研究结果也显示,从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入手,结合相应治法、方药的研究能够对中医辨证论治充血性心力衰竭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8.
潘光明  邹旭  姚耿圳 《新中医》2018,50(8):43-45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收集广东省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3 3 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中医诊断、中医证型、合并症等的分布规律。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各项合并症所占比例,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糖尿病心脏瓣膜病高脂血症。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性证素先后顺序为气虚血瘀痰浊阴虚阳虚水饮血虚气滞。慢性心力衰竭病位心脾=肺肾肝。中医证型最多为气虚痰瘀证,占19.82%,而后依次为气阴两虚痰瘀(占13.81%),气虚血瘀(占11.4 1%),气阴两虚血瘀(占10.21%),阳虚水泛兼瘀血阻络(8.11%),其他证候较为分散。证候虚实中,单纯性虚证占6.9 1%,单纯实证占6.3 1%,本虚标实证占86.7 9%。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病性本虚以气虚、阴虚、阳虚为主,标实以瘀血、痰浊、水饮为主,本病病位主要涉及心、脾、肾,中医证型以气虚痰瘀、气阴两虚痰瘀、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证为主。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证候特征的文献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颖  崔英子  邓悦 《环球中医药》2012,(12):889-892
目的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辨证分型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以分析冠心病中医证候特征的变化规律。方法对1970~200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万方医学数据库发表的冠心病中医证候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对其中冠心病心绞痛、无症状心肌缺血、心肌梗塞的中医证型、证候要素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冠心病临床上常见的证候类型为气虚血瘀、痰浊内阻、心血瘀阻、气滞血瘀、气阴两虚、痰瘀互结等证型。上述证型在冠心病心绞痛、无症状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中的分布比例各有侧重,心绞痛、无症状心肌缺血以气虚血瘀、痰浊壅盛最为常见,心肌梗死以气阴两虚最为多见,而心力衰竭以阳气亏虚最为多见。在相关证候要素的分布中,心绞痛、无症状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排名前三位的证素为血瘀、气虚、痰浊。心力衰竭的证素排位为阳虚、气虚、血瘀、痰浊。结论发现"本虚标实"仍是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病机。冠心病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血瘀、痰浊、气滞多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的中医病位、病性证素,为该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4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行胃镜检查的门诊患者180例,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胃镜检查及病理诊断符合诊断标准的IM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中医四诊信息,运用因子分析研究其证素分布。结果:显示IM的中医病位证候要素有胃、肝、脾、胆,病性要素主要包括气滞、热、阴虚、湿、气虚、阳虚、血瘀和食积。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基本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虚弱为主,包括气虚、阳虚和阴虚,标实包括气滞、湿热、血瘀和食积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证候分布特点和证候内部特征,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以及分布规律,为今后的证候规范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要求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文献中涉及的证候和证候要素进行规范,运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频次统计。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病最常见的证候是痰热壅肺证、痰湿蕴肺证、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血瘀证、阳虚水泛证、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证候要素中,病位在肺、肾、脾、心、脑,病性为气虚、阴虚、阳虚、痰、血瘀、热、寒饮,频率在10%以上依次为痰、气虚、热、阳虚、血瘀。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主要在肺、肾,与脾、心、脑密切相关,病机属于本虚标实,以气虚、阳虚为本,痰、热、血瘀为标。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一杀手。中医药在防治冠心病方面显示一定效果和良好的前景,尤以基于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为特色。深入研究冠心病证候分布特点,对于提高冠心病的中医辨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冠心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相关研究报道逐渐增多,常见证候要素依次为:血瘀、气虚、痰浊、阴虚、气滞、阳虚、寒凝、热蕴,反映了冠心病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不同分期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可能的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初步探讨不同分期中医症状及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结果:慢性肾脏病1、2期患者以脾肾气虚为主,兼有血瘀。3期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可兼有不同程度的阳虚、血瘀证。4期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兼脾肾阳虚、血瘀证及湿浊证。5期虚实夹杂,气血阴阳俱虚,阳虚证表现突出,兼挟湿浊、水气、血瘀证。结论: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特点为本虚标实,血瘀证贯穿疾病的始终;本虚证从早期的气阴两虚证,逐渐发展到晚期的阴阳俱虚,标实证以血瘀证、湿浊证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高血压中医证候类型、证候因素,地域及时间变迁及老年高血压的角度,对近20年间国内高血压病相关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对1993—2013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的高血压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对其中医证型,证候因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变化规律及老年高血压的证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37篇,病例43626例,覆盖全国24个省市地区,证候类型常见的有阴虚阳亢、痰湿壅盛、肝火亢盛、阴阳两虚、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瘀血阻窍证,老年高血压阴阳两虚证的比例明显上升,证候因素以阴虚、阳亢、痰、火、阳虚、血瘀多见。近年来肝阳上亢证、瘀血阻窍证的患者显著增加,实性证候因素所占比例也不同程度的升高。东北地区阴虚阳亢、肝火亢盛及阴阳两虚证证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华北地区则以痰湿壅盛证居多,瘀血阻窍证型西北地区占首位,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分别以华中、西南地区最多。结论:高血压病机以本虚标实多见,本虚以阴虚、阳虚为主,标实以阳亢、痰、火多见,近年来血瘀等实性证候因素在高血压证候中所占比例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临床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型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专人通过问卷采集186例患者临床资料,应用SPSS13.0软件数据库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医症状分布居前10位的依次是:胸闷气短、神疲乏力、胸痛、心悸、头晕、失眠多梦、心烦、潮热盗汗、口干欲饮、手足麻木;中医证素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气虚>血瘀>痰浊>阴虚>寒凝>气滞>血虚>阳虚;中医证型分布前3位依次为心血瘀阻型(30.65%)、痰阻心脉型(22.04%)、气阴两虚型(19.89%)。结论:冠心病的发病与气虚、血瘀、痰浊等证候要素相互夹杂有关,中医证型以心血瘀阻型和痰阻心脉型多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冠心病临床分型中医证候要素的现代特征进行初步专家调查。方法:运用Delphi法在全国范围内对冠心病临床分型中医证候要素的现代特征进行第一轮的专家咨询。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较稳定性心绞痛多见血瘀、痰浊、气滞、寒凝、热蕴等实性证素,而气虚、阴虚相对少见;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实性证候要素较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普遍多见,而虚性证候要素则普遍少见;冠心病心力衰竭多见气虚、血瘀、水饮、阳虚、痰浊、阴虚;冠心病心律失常则较其它类型多见阴虚、血虚;PCI或CABG术后多病情平稳,两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相似,与稳定性心绞痛的证素分布也保持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之间存在差异,调查结果对于冠心病临床防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由于部分专家意见存在明显差异和分歧,更准确结论有待于新一轮的专家调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近二十年糖尿病冠心病中医证候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挖掘,揭示糖尿病冠心病临床常见的基本证型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为糖尿病冠心病的中医临床诊治及疗效评价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检索获得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1998年-2018年公开发表的糖尿病冠心病中医证候临床研究文献542篇,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标准的45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尿病冠心病中医证型有40余种,分布呈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特点,本虚以气阴两虚为主,标实以痰、瘀、湿、热为主;糖尿病冠心病证素分布中,病位证素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肾(48.02%)、肝(22.33%)、心(17.98%)、脾(11.66%),病性证素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阴虚、瘀、痰、湿、阳虚、热;证候研究文献中包含舌脉信息的文献较少,仅为3篇,出现2种舌形,9种舌色,7种舌苔,9种脉象。结论:肝在糖尿病冠心病发病中的核心和枢纽地位越来越突出,位于脏腑病位的第二位,高于心和脾;除传统的气虚、阴虚、痰、瘀外,湿、热证素在疾病病机演变中具有重要作用;糖尿病冠心病临床诊治要标本兼顾,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尤其要注重调肝和清利湿热,综合治疗,方可取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使用证素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不同年龄段女性的中医证候证素特点,为临床使用中医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提供思路。方法:采用证素辨证的方法,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以"7"岁为周期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进行年龄划分,评估不同年龄段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的中医证候分布。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病位证素构成比的顺位为:肝(65. 263%)、肾(49. 473%)、脾(13. 684%);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中医病位证素的频数分布中,肝与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9)。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病性证素的分布特点中,实性证素痰与虚性证素气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5);实性证素气滞、痰与虚性证素血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47,P=0. 004);实性证素气滞、血瘀、湿、痰与虚性证素阴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8,P=0. 014,P=0. 022,P=0. 000);实性证素气滞、血瘀、痰与虚性证素阳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32,P=0. 047,P=0. 002)。不同年龄组病位证素、实性证素、虚性证素构成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 973; P=0. 917; P=0. 983),三组居于前3位的病位证素构成比分别为:肝(22. 105%)、肾(16. 842%)、脾(4. 211%);肝(32. 632%)、肾(25. 263%)、脾(6. 316%);肝(10. 526%)、肾(7. 368%)、脾(3. 158%)。三组居于前3位的实性证素构成比分别为:痰(15. 789%)、气滞(14. 737%)、湿(12. 632%);湿(15. 789%)、气滞(15. 789%)、痰(14. 737%);痰(5. 263%)、血瘀(3. 158%)、寒(3. 158%)。三组居于前3位的虚性证素构成比分别为:阴虚(18. 947%)、阳虚(14. 737%)、气虚(12. 632%);阴虚(31. 579%)、血虚(23. 158%)、阳虚(20. 200%);阴虚(13. 684%)、阳虚(8. 421%)、血虚(7. 368%)。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主要病位证素依次为肝、肾、脾。病性证素中,痰、气滞、湿、血瘀、寒在实性证素中占主导地位,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在虚性证素中占主导地位,且虚性证素的影响大于实性证素。  相似文献   

19.
《陕西中医》2016,(6):643-645
目的:探讨中医现代文献冠心病证候及其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方法:通过检索和选取2000年~2014年有关冠心病中医辨证文献,建立Epidata2.0数据库,应用SPSS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冠心病总体症候类型频次出现在前10位依次为:心血瘀阻、痰阻心脉、心阴亏虚、寒凝心脉、气滞心脉、心气亏虚、心阳亏虚、气血不足、水饮凌心、心脾两虚。冠心病四种常见类型中,心绞痛、心律不齐、急性心肌梗死证候类型以实证为主;心力衰竭证候以实证和正虚多见。冠心病病位以心、脉络为主(频率≥10%),以血瘀、痰浊、阴虚、寒凝、气滞为主要致病因素(频率≥10%),常见证候类型体现出致病因素常单独或夹杂致病,发病体现出以实证为主,虚实夹杂,治疗在活血化瘀、豁痰、滋阴、散寒、益气的同时,不忘温阳、化饮、补血等治疗。结论:本病文献证候辨证复杂多样,而掌握冠心病中医证候及其演变规律,对治疗思路可以起到执简御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尿病冠心病本虚标实证型分布特征及其与病程、年龄的关系。方法:选择91例经冠脉造影确诊的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分析其病程、年龄等资料。结果:本虚证集中分布为气阴两虚、气虚、阳气两虚、阳虚4证,其糖尿病平均病程按气阴两虚、气虚、阳气两虚、阳虚的排序递增,平均年龄按气虚、阳气两虚、阳虚的排序递增,阳虚组较其余3组差异显著(P≤0.05)。标实证集中分布为寒凝、痰浊、血瘀、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浊血瘀6证,各证患者平均年龄、平均糖尿病病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冠心病患者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且随年龄增长和病程延长,由气虚向阳虚发展;标实以痰浊、血瘀为主,且贯穿疾病始末。提示临床治疗应益气温阳以扶正,活瘀化痰以祛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