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3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2.
3.
郑某 ,男 ,6 9岁 ,因反复咳血 9年 ,发作 2月入院。 9年来 ,患者每因劳累 ,情绪不佳及感冒等而引起咳嗽 ,吐血痰或痰中带血 ,伴胸闷、憋气 ,无潮热、盗汗等 ,曾以“支气管扩张”多次住院治疗。 2月前 ,患者无明显诱因又出现咳吐血痰 ,咳前胸闷、汗出 ,咳出后症状缓解 ,每天咳血约2 0ml。平时自觉气短 ,乏力 ,饮食少 ,二便调。查体 :T36 1℃ ,P6 2次 min ,R15次 min ,BP16 9kPa。左侧胸廓高于右侧 ,右下肺呼吸音缺失 ,叩诊呈浊音。胸片示 :肺纹理变粗、紊乱 ,胸膜增厚 (右侧 ) ,右侧包裹性积液。舌暗淡 ,脉弱。西医诊断 …  相似文献   

4.
笔者选取35例颅内血肿清除术后遗症患者用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5,(3):165-167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配合常规西药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将9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实验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分别给予补阳还五汤配合西药治疗和单纯西药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疗程结束后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HCT、WBV、FI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血流变指标。  相似文献   

6.
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罹病后极易死亡或致残。患者多见猝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诸症出现。笔者采用补阳还五汤随证化裁进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举例如下。1资料1.1病例患者王某,女性,54岁,2003年8月6日初诊。主诉:1周前于午饭后突然感觉脸部麻痹,舌根胀紧,言语不清。次日晨起右手握物不紧,步态不稳,口眼歪斜,口角流涎,伸舌右偏,在某医院治疗未愈。检查:形体肥胖,左眼裂较小,鼻唇沟变浅,口角略向右侧歪斜,伸舌右斜,舌质暗红,舌苔白根部厚,脉弦紧。辨证为气滞血凝,痰阻经络。治以活血通络,祛瘀涤痰。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均予常规营养神经、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治疗组加服加味补阳还五汤;疗程均1个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轻临床症状,减少病残率。  相似文献   

8.
补阳还五汤联合阿替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秦书杰 《光明中医》2008,23(12):1986-1987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阿替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月收治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治疗组42例。对照组口服阿替洛尔12.5mgBid;治疗组除口服等量的阿替洛尔外,给予加服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口服。均以4周为1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0%。治疗组显效25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8%。结论:补阳还五汤合常规西药阿替洛尔治疗提高了抗心律失常的功能,补阳还五汤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治疗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4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2.5%.观察组总有效率84.4%.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西药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41例、中药组41例、综合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针灸组、中药组、综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加以针灸、中药汤剂、针灸加中药汤剂治疗,比较四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幅度以及总有效率。结果综合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25±4.58)明显低于中药组(11.97±5.17)、针灸组(12.35±5.29)、对照组(15.41±5.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合治疗组有效率(85.37%)明显高于中药组(58.53%)、针灸组(68.29%)、对照组(51.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治疗的3组患者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治疗能够提高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基础治疗联合针灸治疗或联合中药汤剂治疗脑梗死疗效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介入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选取52例(56条肢体)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股动脉支架植入成功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术后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服用加味补阳还五汤,对照组20例术后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肢体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均未截肢,治愈率为47%,再狭窄率为3%;对照组截肢率为10%,治愈率为14%,再狭窄率为19%。2组临床症状、踝肱指数、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介入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能改善下肢缺血引起的症状,降低再狭窄率和截肢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2例罗耀红例1女,53岁,因右眼视力急降2天于1992年9月3日入院。患者于同年8月29日晨起右眼阵发性视朦,每次持续时间4~5分钟,每天发作5~6次,至9月1日下午突然视力丧失,自服复方丹参片及维生素无效,伴头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法将108例脑血栓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54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随证加减治疗。对照组54例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胞磷胆碱钠等西医治疗。结果:两组同时治疗一个月之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两组的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也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临证加减能明显提高脑血栓患者的治愈率并减少了后遗症和明显的改善了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4.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由黄芪、桃仁、红花、川芎、归尾、赤芍、地龙等7味中药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主治半身不遂与痿证。此方可以说是王氏补气活血观点的代表方剂,对后世的影响极大。笔者将本方辨证用于临床骨伤科之头、胸、腹部及四肢骨折与软组织损伤,取得了一定效果,介绍如下。1 头部损伤头部损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发病率仅次于四肢损伤,严重者多有后遗症,死亡率也较高。《医宗金鉴》云:“头为诸阳之首,位居至高,内涵脑髓,脑为元神之府,以统全体者也。”因此,头脑一旦受伤,势必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  相似文献   

15.
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慢性肾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暾 《四川中医》1993,11(10):25-26
慢性肾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近三年来,笔者根据中医“久病入络”的理论,自拟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本病24例,疗效较好。兹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24例中,男11例,女  相似文献   

16.
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罹病后极易死亡或致残.患者多表现为猝然昏仆,口眼(口呙)斜,半身不遂等症.笔者用补阳还五汤随证化裁治之,取得较好效果.列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 清代名医王清任以“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淤”为理论依据,创制了由黄芪、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组成的补气活血通络之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有效方剂。笔者根据“气虚血淤”这个病理改变,本着“异病同治”的原则,除用本方治疗以上两种病症外,还试治了心绞痛、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多发性神经炎等疾患,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举几则治验于下。冠心病心绞痛本病常在中年以后发病,症见胸闷心悸,短气乏力,自汗,心前区刺痛反复发作,脉细涩或结  相似文献   

18.
补阳还五汤治疗慢性肾炎3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补阳还五汤治疗慢性肾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补阳还五汤治疗颅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来,笔者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颅脑外伤数例取得满意效果。现举例于下: 1 颅内血肿张某,女,13岁,1989年12月5日初诊。患者阵发性抽搐已3天。发病卒然昏倒,继而左侧肢体抽搐,两眼向左侧凝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持续十几分钟方醒,每天发作4~5次。遂就诊于某省级医院,脑CT检查:右侧顶叶靠近侧脑室后角处有一不规则1.0cm×2.0cm高密度区,边缘有水肿,右侧侧脑室后角受压,中线略向左移位。查  相似文献   

20.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风”之名始于《内经》,见于历代医家论说中。《金匮要略》以邪之深浅、病情之轻重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元·王履将中风分为真中和类中两类。当今所说的中风乃为类中风,属中经、中腑、中脏之类。轻则眩晕,语言障碍,半身不遂;重则神志不清。在脏属心,在腑属脑,累及经络。病机无非虚、火、风、痰、气、血六端,或有兼夹之轻重,主次的不同,总有虚实夹杂的表现。或以肝风为主,则有肝阴不足之因;或以血瘀为主,则有气不行血之前兆;或以火旺为主,则有阴虚在先;或以痰阳为主,则有脾肺气虚为由。多以内邪为主,风、火、痰、瘀为标。从正气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