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张晔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418-418
湿温病是感受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多发于夏秋雨湿季节,具有与一般外感热病明显不同的特点。关于其病因,《湿热病篇》载:“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即感受湿热病邪。但湿热病邪能否感人,感染后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湿热毒邪是乙肝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金匮》云 :“黄家所得 ,从湿及之。”“湿热相搏 ,民病黄瘅。”研究表明 ,本病各证中均有湿热活动的表现 ,湿热活动与血清 AL T的升高存在正相关关系 ,并有典型慢性活肝的组织特征 ,与 HBV复制有一定的相关性 ,与乙肝活动呈正相关性。(2 )脾运不健是慢性肝炎发生发展的内在基础。薛生白《湿热病篇》说 :“太阴内伤 ,湿饮停聚 ,客邪再至 ,内外相引 ,故病湿热。”《幼幼集成》说 :“脾土强者 ,足以捍御湿热 ,必不生黄。惟其脾虚不运 ,所以湿热乘之。”可见脾虚在发病之初即已存在 ,若在乙肝急性期…  相似文献   

3.
<正> 清·薛生白著《湿热病篇》原著无所获见,但在《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章虚谷《医门棒喝》。王孟英《温热经纬》等著作中均有记载。篇中对温邪为患的病变,特别是对湿温病病因病理及证治,确有独创之见。笔者不揣浅陋,将学习之肤浅体公,汇报于同道,意在抛砖引玉。辨证:注重病变部位,区别虚实寒热。湿温一证,乃因感受时令湿热及饮食不节犯及脾胃所致。薛氏认为:“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又说:“阳明不水谷之海,太阴为湿  相似文献   

4.
湿温病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其发病与人体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温病由于其病邪性质的特异性,因此病机传变较之一般温热病,传变缓慢,蕴蒸不化,胶着难解,缠绵难愈.其病变初起以中焦为主,症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脘痞闷为主要表现.章虚谷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健脾益胃、芳香化湿法治疗外感湿温病,疗效颇佳,现择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治疗湿温,一般忌用发汗,如误用辛温发汗,则易致湿热上蒙而窍阻神昏.湿温是因中气不足,脾胃运化失调,抵御湿热病邪的能力低下,湿热病邪或从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所致.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相似文献   

6.
尹宗强 《光明中医》2003,18(6):封3
慢性乙型肝炎在临床辨证时 ,每见阴虚与湿热并存的证侯。滋补易助湿 ,清利反伤阴 ,两相掣肘。今不揣浅陋 ,略陈己见。1 病因病机1 1 湿热稽留病机 :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稽留不去关系到正、邪两个方面。脾居中土 ,主运化水湿 ,喜燥恶湿。若劳倦太过 ,或饮食失节 ,损伤脾胃 ,使脾失健运 ,气化不速 ,则易于感受外界湿热病邪。此即温病学家薛生自所说的 :“太阴内伤 ,湿饮停聚 ,客邪再至 ,内外相引 ,故病湿热。”脾为湿土之脏 ,胃为水谷之海。湿土之气同类相召 ,所以湿热病邪侵入人体后 ,又首先影响中焦脾胃 ,使脾胃进一步受困 ,运化水湿功能更…  相似文献   

7.
文献文摘     
叶桂与薛雪温病学术思想比较 1、《温热论》与《湿热病篇》的基本理论与诊疗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1.1病因。叶氏认为温病的病因是"温邪",包括了风热、暑热、湿热、燥热及伏寒化温、温毒、疠气等。薛氏则认为病因乃"湿热之邪",且必先有内湿,再感受外湿而致病,阐明了湿热病的发病是内外因联合作用的结果。1.2感邪途径与传变趋势。叶氏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薛氏认为:"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二者均认为感邪途径为"上受",即从口鼻而入,但从传变来看,叶氏注重邪从口鼻到肺的呼吸道传染,从口到脾胃的消化道传染。1.3病理变化。叶氏提出  相似文献   

8.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载于叶氏《外感温热篇》,言简意深,兹浅释如下:陈光淞云:“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此语专属湿温。”湿温者,或由湿热病邪从口鼻入,直走中道而致,或如薛生白所言,由“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而成。湿有形,属阴,其性粘滞重浊;热无形,属阳,乃熏蒸之气。两邪相合,如王孟英云:“热得湿则郁遏而不宣,故愈炽;湿得热则蒸腾而上熏,故愈横。”所以,湿热侵袭入体,最易阻滞气机,困遏阳气而出现胸脘痞闷、腹胀、面色淡黄、渴而不饮、小便不利等证。因为湿热病邪是湿温之病因,阳气被阻为湿温  相似文献   

9.
浅论薛生白《湿热病篇》的学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建君  周银亭 《河北中医》2005,27(6):470-471
清·薛生白所著《湿热病篇》是一篇研究湿热病比较系统而完整的文献,其对湿邪为患的病变,特别是对湿温病变的证治,说理透彻,言简意赅,条分缕析,极尽变化,无论是处常处变,皆有案可据,有法可循,其对湿温病的辨证论治法则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被后学奉为圭臬。今对其学术特点探讨如下。1发病强调内因脾胃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失健运,则湿饮停聚,凡内湿素盛者,暑邪侵入,最易留着而病湿温,相反,内湿不盛,暑邪虽入,却无所依傍,则不必病湿温,或虽病亦轻微。如薛生白云:“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  相似文献   

10.
“气化湿亦化”是薜生白《湿热病篇》论治湿温的主导思想,湿温病多因内有脾湿,外感长夏湿热之邪而发生。湿为阴邪,其性氤氲粘腻。故湿温为病,多表现为阻滞气机,郁闷清阳,病变中心多在中焦脾胃,邪气留恋气分,缠绵难愈。针对以上特点,  相似文献   

11.
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温病,多发于夏末秋初的雨湿季节。薛生白在(湿热病篇)概括了湿热致病的多种类型,是湿温病病因、病理及证治的综合论述。现代医学中“伤寒”“肠伤寒”,“钧体”等疾病,都属于中医湿温的范畴。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他又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合,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由此可见湿温病的病变中心在脾胃。薛生自还说:“中气实病在阳明,中气虚病在太阴”,其证候可因患者体质的不同而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病变,即中气实则病在阳明胃而热化,表现…  相似文献   

12.
湿热之证,临床屡见不鲜。由于湿热之邪胶结难愈的特点,往往病程较长,易与其他慢性病证相混淆,现探讨如下。1病因病机本病初起多因感受湿热之邪,也因素蕴脾湿不化又复感外邪所致。薛生白云:“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因脾为湿土之脏,...  相似文献   

13.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湿温病"禁润"一说,认为湿温初起"润之则病深不解"。据此后人在湿温及湿热病论治时,多畏阴柔滋润之药会导致病邪入里而难治,对滋阴药的使用与否往往存在争议。临证中湿热、湿温兼见阴伤者并不罕见,故据多位名医之论述并结合笔者临证观察与导师临床经验,认为湿热、湿温并非禁用滋阴药,且合理使用滋阴药有助于除湿热,并对湿热病证兼夹"阴虚"之机理进行论述,探讨了滋阴药在湿热病证中的运用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1病因、病位、病机的探讨膜原之词首见《内经·疟论》,其言:“邪气内薄五脏,横连膜原.”吴又可《温疫论》首揭湿秽时疫之病“邪伏膜原”之旨,其云:“邪自口鼻而入,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内经所谓横连募原是也.”其后,温病学家续畅其意,如叶天士云:“时令湿热之气,触自口鼻”则“募原先病”,由募原分布三焦;薛生白云:“湿热之邪……邪由上受,……病多归膜原”,“湿热阻遏膜原”;俞根初云:“所伏之邪,在膜原则……病多湿温”,何连臣云:“凡湿火疟……其邪必伏于膜原.”.  相似文献   

15.
1、《温热论》与《湿热病篇》的基本理论与诊疗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1.1病因。叶氏认为温病的病因是“温邪”。包括了风热、暑热、湿热、燥热及伏寒化温、温毒、疠气等。薛氏则认为病因乃“湿热之邪”,且必先有内湿,再感受外湿而致病,阐明了湿热病的发病是内外因联合作用的结果。1.2感邪途径与传变趋势。叶氏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薛氏认为:“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二者均认为感  相似文献   

16.
薛生白是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对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作《湿热病篇》是对湿热病邪致病的系统论述。由于湿热病邪为湿邪与热邪相合而成,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与热的轻重不同对湿热病的症状与用药均会产生影响,而薛氏对湿热的轻重关系把握很严谨,对产生的病证特点和用药配伍均有不同阐述。本文将《湿热病篇》中涉及湿热轻重不同致病的条文进行选取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正>冰伏证首见于赵绍琴先生《温病纵横》中"湿热病的治疗体会"。"体会"一文中将湿热病根据湿邪的多少及阻滞程度将其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冰伏为湿热证误治最重的一个阶段,其程度较寒凝更甚。并非湿热病一用寒凉即成冰伏,一般湿热证贪凉饮冷,误服寒药,轻者为湿阻,重者成凉遏、寒凝,最重者可致冰伏。故冰伏者虽亦因过用寒凉而来,多发生于素体阳虚的病人,暴进冷饮,或过服寒凉重剂,致阳气重伤,寒湿大盛,湿热之邪为寒凉所迫,深伏于  相似文献   

18.
黄聪丽  牛元起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404-1406
湿热病是以外感湿热邪气为外因,内伤脾土为内因,又与饮食、劳倦等诱因有密切关系的一类疾病.湿热病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是外感湿热,内困中焦,还是脾湿素蕴,复感外邪,总属内外合邪而致病.如仅有外感而无内伤,或仅有内伤而无外感,则皆不易发病.故薛生白云:"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相似文献   

19.
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在中焦的条文有第8、第10、第12、第13、第37五条,归入"邪在气分"中,包含膜原、脾胃两部分湿热证治。湿热在膜原证者其湿浊最重,治以辟秽化浊、香辛苦温之品为主。湿热在脾胃有湿与热的多少之分:湿邪极盛,"尚未蕴热"者,治以"辛开";湿伏中焦,湿渐化热者,治以燥湿之中稍佐祛湿;湿邪化热,余湿犹滞的"湿热参半"证,治以辛泄佐清热;而对于"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合"者,则治以清阳明之热为主,兼祛太阴之湿。舌诊在湿热病辨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薛生白用"舌遍体白"、"舌白"、"舌根白,舌尖红"等区分湿与热的多少,其意义正如薛生白所说:"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转移。"  相似文献   

20.
11.湿温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初起具有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黄腻,脉缓等主要症状的急性热病。”中气虚则病在太阴”:是指素体中阳偏虚者,则邪从湿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中气实则病在阳明”:是指素体中阳偏旺者,则邪从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湿热为土之气,脾胃属土,湿土一属,同类相召,是指湿热致病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外内相引”:是指外复感时令之湿,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内外湿相合而致病。“白瘩”:是湿热病邪留恋气分,蕴酿淹缠,郁蒸卫表,形成于皮肤的细小白色痦疹。“暑温挟湿”:是指暑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