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改进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的操作方式减少注射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行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注射方法,实验组采用垂直皱褶法进针、注射前保留空气、注射后按压5~10min、规律轮换注射部位的注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皮下出血及硬结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注射部位局部发生皮下出血、硬结以及患者的疼痛程度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垂直皱褶进针、延长压迫时间、改进排气方式、规律轮换注射能有效减少低分子肝素钙引起的局部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的疼痛,使患者更愿意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压迫时间与皮下出血发生率、出血面积及皮下硬结的关系,找出较为有效的压迫时间,以减少皮下出血发生率、减小出血面积和减少皮下硬结。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使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者40例,每例患者皮下注射LMWH 5 d,12 h 1次,每天2次共10次,局部压迫时间分别定为5min、10 min,注射后12 h观察皮下出血的次数及出血面积的大小、有无皮下硬结。结果与5 min组比较10 min组可以有效降低皮下出血、较大面积出血及皮下硬结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局部压迫10 min可以有效降低皮下出血、较大面积出血及皮下硬结发生率,将其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可以减轻患者痛苦,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使其对医护工作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规范化操作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所致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1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常规方法注射低分子肝素;选择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1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观察组,依据循证医学原则培训相关护理人员,并建立护理小组,实施规范化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比较2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所致瘀斑的直径分布及直径,统计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舒适度及住院期间投诉率。结果观察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所致瘀斑、硬结、瘀斑+硬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瘀斑直径分布优于对照组(P0.05),瘀斑直径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舒适度、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住院期间投诉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规范化操作可显著降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和舒适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并分析低分子肝素钙(LMWH)皮下注射的不良反应原因及临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惠东县人民医院收治60例皮下注射LMWH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每12 h注射1次,10 d为1个疗程,可获得样本量1200例。两组患者在同样的常规护理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抽药方式、注射部位及注射方式,观察皮下注射LMWH后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临床护理对策。结果:观察组患者注射后发生皮下出血3例,局部疼痛2例,皮下硬结2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2%;对照组患者注射后发生皮下出血129例,局部疼痛11例,皮下硬结7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4.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善患者操作方式可以明显减少皮下注射LMWH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减少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不良反应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惠东县人民医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选择常规的注射前、注射中及注射后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患者全面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发生皮下出血及硬结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皮下出血情况比较,对照组共20例,观察组共3例;皮下硬结情况比较,对照组3例,观察组0例,总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照组46.0%,观察组6.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不良反应也需得到重视,采用整体护理措施,从注射部位、进针方式选择、注射后压迫处理、心理干预等方面着手,可有效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刘燕  杨小芳 《西部中医药》2009,22(10):45-46
目的:探讨减少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分别采用2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腹壁皮下注射。结果:实验组发生皮下出血27例,对照组发生皮下出血41例。对照组皮下出血程度较实验组重。结论:采用注射器不排空气,脐1cm上下左右交替注射可有效的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及出血程度。  相似文献   

7.
谢金霞  张海薇 《光明中医》2008,23(6):784-785
目的:探讨腹壁垂直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80例行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皮下注射(即注射时针头斜面向上,使之与皮肤成30°-45°刺入),观察组采用垂直皮下方法注射,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皮下出血及皮下瘀血等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腹壁垂直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皮下出血及皮下瘀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低分子肝素钠腹壁皮下注射出血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心血管内科需要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后的皮下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皮下出血情况比较,实验组出血发生率(12%)明显少于对照组(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降低低分子肝素钠皮下出血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减少皮下出血,硬结的注射方法。方法:15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患者接受低分子量肝素钙腹部皮下注射1076次,注射后观察局部针眼的出血,注射4小时后进行观察局部的瘀斑,总结注射方法、注射后的按压、局部瘀血的处理。结果:158例患者中,皮下注射1076例次,有轻度瘀斑者847次,其中14例次注射部位针眼处出血,中度瘀斑者193,重度瘀斑者36次,同时5例次注射局部有皮下硬结,并伴有压痛感。结论:通过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后的观察,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减少出血、皮下淤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精确深部皮下注射对预防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广东省中山市陈星海医院妇科及神经内科住院的女性病人60例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排除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禁忌,按注射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实施B超引导下精确深部注射改良法,对照组予以传统皮下注射法,比较两组患者皮下注射12 h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及皮下出血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度出血和重度出血人数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引导下精确深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可以降低患者的VAS疼痛评分,且可以降低患者中度和重度出血的发病率,从而缓解患者的痛苦,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LMWH)皮下注射后局部压迫与否与局部出血的关系,找出改良皮下注射方法对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2月1日至12月31日我科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120例患者。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常规方法皮下注射,研究组注射前按摩局部皮肤至发红。每例均使用1ml注射器注射10次,共注射1200例次,观察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程度。结果:2组不同注射方法所致皮下出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型按压方法预防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局部出血可以有效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按压时间与注射点皮下出血的关系。方法 把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第1组注射后按压5min ,第2组为对照组于注射后按压3min。结果 第1组2 2例仅有3例有4个注射点出现皮下出血,而第2组2 1例中有10例共有15个注射点皮下出血,2组皮下出血点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结论 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按压5min可有效地减少注射部位的皮下出血,按压时间不足与注射点的皮下出血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压迫时间与皮下出血的关系。方法选择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患者20例,每例患者接受14次皮下注射。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按压时间分别为3min、4 min、5 min、10 min,观察各组出血面积的大小和出血例次。结果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不同按压时间与皮下出血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局部按压≥5 min可以有效减少出血面积和出血例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84例年龄〉65岁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和普通普通肝素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两组患者常规服用阿斯匹林、硝酸盐类、β2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治疗。低分子肝素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腹壁皮下注射,对照组静脉滴注普通肝素并监测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两组病人用药后,低分子肝素组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ST显著低于普通肝素组(P〈0.05),两组近期心脏不良事件相似,低分子肝素组的轻度出血显著降低(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能安全有效的用于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栓通静脉滴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治疗组以血栓通注射液100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m L静脉滴注;对照组腹壁皮下注射0.6m L的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发生DVT的例数,皮下出血例数,并观察术后48h的引流量。结果:两组在预防DVT疗效及皮下出血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48h引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栓通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疗效与安全性上与低分子肝素相当,但血栓通组48h引流量较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应用血府逐瘀汤口服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6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8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试验组除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外,另加血府逐瘀汤口服,用药时间为2周。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6、13dwells评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g),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下肢彩超,并记录2组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出现深静脉血栓3例,皮下出血2例,消化道出血1例,无肺动脉栓塞、呼吸衰竭发生;试验组出现深静脉血栓1例,皮下出血1例,无肺动脉栓塞、呼吸衰竭发生。2组间术后并发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APTT、PT与术前比较,术后6、13 d均延迟,组间差别有统计意义(P0.05);试验组D-二聚体、Fg与术前比较,术后6 d增高,与术后6 d相比,术后13 d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wells评分≥3分例数与术前比较,术后6 d增加,与术后6 d相比,术后13 d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肢B超确诊试验组发生1例股静脉血栓,1例皮下血肿,对照组发生2例股静脉血栓、1例腘静脉血栓,2例皮下血肿,各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确定,且可减少单纯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引起皮下出血的原因。方法对60例病人进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通过选择不同的注射部位、注射方法和延长按压的时间、增加按压力度,排除其他因素实施后,观察病人皮下出血的情况。结果试验组选择腹部即脐周围注射部位,应用垂直褶皱的注射方法,延长按压的时间、增加按压力度,排除其他因素,其皮下出血的情况较对照组轻。结论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对于低分子肝素钙引起的皮下出血有明显的好转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钠联合丁咯地尔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疗效。方法:60例TIA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0例)用低分子肝素钠5000单位皮下注射每El2次5~7天,丁咯地尔150mg+5%葡萄糖或0.9%氯化钠250ml每日一次静滴二周。对照组(30例)用雏脑路通1000mg;川芎嗪200mg分别加5%葡萄糖每日一次静滴二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TIA发作减少的次数及停止时间,是否发生脑梗塞。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68%,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丁咯地尔治疗TI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和物理装置预防脊柱手术后静脉栓塞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4例接受颈胸腰椎手术治疗患者,根据骨科手术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分度将入选患者分为低危组、高危组。每组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物理预防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采用低分子肝素钠、物理性措施(即应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和术后下肢功能康复锻炼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比较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结果低分子肝素钠组、物理预防组均能降低血栓事件发生率,且低分子肝素钠组低于物理预防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和物理预防均能减少脊柱术后血栓事件发生,且低分子肝素抗凝效果更加明显;高危患者可应用低分子肝素与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联合预防静脉栓塞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药行气活血利水方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DVT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0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予以口服行气活血利水方;对照组50例,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于术前及用药后第7天检测血浆PT、APTT、FIB及TT含量,观察治疗后皮下出血情况及术后48h手术切口引流量,并于用药后第3天、10天分别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行气活血利水方和低分子肝素均能明显的延长PT、APTT、TT和减少FIB,但低分子肝素效果优于行气活血利水方(P<0.05)。观察组术后刀口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皮下出血情况。观察组术后1例出现患者深静脉血栓,对照组未见血栓形成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者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效果相当。结论:应用行气活血利水方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