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调中州,安五脏”的含义 “调中州。安五脏”始终围绕中州脾胃的特性和生理功能.结合脾胃与四脏等其它各脏腑的生理病理关系。治疗与脾胃相关的各种疾病。  相似文献   

2.
论脾胃学说与孕期中医体质保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佩光  潘奔前  黄敏  余琳 《新中医》2006,38(10):8-9
从脾胃为五脏之本及脾胃为经、孕、乳之源两个方面,分析孕期妇女的中医生理病理体质特点,探讨脾胃学说在孕期体质保健中的意义和应用,提出重视脾胃为开展孕期中医保健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试论脾胃与神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理、病理方面论述脾胃与神志相关的理论,并从历代医家对神志疾病的认识,以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认为脾胃化生气血,脾升胃降正常,是调节神志活动平衡的物质基础。调理脾胃之所以能治疗神志疾病,正是通过脾胃调节五脏之间以及全身的协调关系,从而达到调节人体神志活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脾胃论》是最能体现李东垣学术思想的一部著作,书中阐述了脾胃与四脏生理病理的密切关系及治疗五脏病的遣方用药规律,丰富了脏腑辨证理论内涵。从《脾胃论》中李东垣对心与脾胃的生理病理关系的阐述入手,提炼出李东垣从脾胃论治心系病症循“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的特点。临床从脾胃论治心系疾病,以脾胃病机入手,师东垣古法,理后天之本,必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从脾胃与其它4脏的生理、病理关系,阐述亚健康的中医常见证候均可从脾胃论治,脾胃是亚健康状态转化的关键所在,为亚健康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的五脏相关论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五脏相关学说是邓铁涛教授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医生理、病理观,是中医整体观念在脏象学说中的具体体现。人体以五脏为核心,以五脏相互间的生理病理联系为疾病发生发展及表现的内在基础,每一种疾病都是五脏相关的局部体现。冠心病的病位在心,病机为气血阴阳失调,痰瘀痹阻心脉,与其它四脏生理病理及病证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不论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还是在各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脾脏都处于人体核心地位。"脾调五脏"是连建伟教授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分为"治脾胃以调五脏""治五脏兼顾脾胃"两个方面。文章从脾脏的生理病理地位及连建伟教授治疗虚人外感、遗尿、眩晕、癫痫三则临床验案入手解析连建伟教授"脾调五脏"思想及临床诊疗思路,以期体现连教授学术思想之一二。  相似文献   

8.
五行学说揭示五脏在生理上相互关联、病理上相互影响,是有机自稳的控制系统,中土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尤为重要,是五脏的中心,五脏疾病皆可影响脾胃,临床可通过治疗脾胃而治他脏,亦可治他脏而来调理脾胃。徐景藩教授针对脾胃相关疾病如胃心疾病、胆心疾病、再障、糖尿病等运用五行原理诊治取得较好疗效。五行原理对探索现代社会疑难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诊断治疗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藏象学说的核心是五脏,五脏之间强弱属性的非均衡性又指导着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文章从"肺为娇脏"的角度、肺与五脏之间的关系、肺之生理病理等对五脏的非均衡性做了细致的探讨,强调重视五脏的非均衡性,提高临床辨证水平。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为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并无"冠心病"、"心绞痛"等病名,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的范畴。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有机整体,人与自然是统一体。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五脏、六腑、官窍、四肢百骸等联系成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文章论述了心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通过调理脾胃来预防、治疗冠心病的理论研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并且结合其它治疗方法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是以古代哲学的思维方法为认识基础,故研究脾胃理论要以哲学思想为指导,脾胃主持中州,安和五脏,对人体生理病理有重要意义,笔者旨在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兵家、道家学派角度阐述脾胃之理论,探索脾胃与时空观、兵法思想、坤土之德之间的深层内涵,以期拓宽对脾胃理论思维方法的认识,指导、应用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2.
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理论是李杲(号东垣)在《黄帝内经》《难经》等著作的基础上,汲取其师张元素关于药物有四气五味、分升降浮沉的思想,构建的脏腑补泻理论,是基于人与天地相应、五脏之气与四时五行相应,将四时、五行、五脏之气以及药物的气味相结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脏腑补泻理论体系,认为脾胃为五脏之本、升降枢纽、气血阴阳化生之源,而脾胃不足易致升降失常、阴火内生,甚至百病由生,重视脾胃在其中的作用,基于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理论治疗脏腑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此理论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论述了五脏之气与四时之间的关系,提出五脏之气的运化均根据四时五行的观点。李杲在临证中格外重视脾胃之重要作用,认为人以脾胃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根据脾胃之生理特性、病理特点,配合药物气味之升降浮沉,并随时进行加减。文章结合案例,以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理论为指导,论述脾胃对于机体的重要性、脾胃不足对机体的影响,探析脾胃不足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合历代古籍关于脾胃的论述,从脾胃生理、病理、调治脾胃病常用治法及方药等方面论述脾胃同治的重要性。认为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人体赖脾胃以为立命之本。脾胃之间生理相依(水谷纳运相得、阴阳燥湿相济、气机升降相因)、病理相互影响,治疗上重视脾胃同治,方剂配伍中重视脾胃同调。  相似文献   

14.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年老之人,肾精枯,脾胃虚,脾胃之病迁延难愈。张景岳云"安五脏即所以调脾胃",认为脾胃与其他脏腑均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与肾的关系尤为密切。本文就"从肾论治脾胃病"的相关理论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五脏皆有阳虚,脾胃也不例外,但脾阳虚与胃阳虚在生理、病理及用药上不尽相同。生理上脾主升胃主降,脾为阴土喜润恶燥,胃为阳土喜燥恶湿;病理上脾阳伤易气机下陷,胃阳伤则气机上逆;治疗脾阳虚应"温、运、补",治疗胃阳虚应"温、宣、通",而不重补益;脾胃皆阳虚导致湿停中焦时可脾胃合治,以苦温芳香燥湿为主。  相似文献   

16.
叶天士治胃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医家叶天士对临床医学贡献卓著。特别是论治脾胃病证学验俱丰。叶氏治胃,唯通是求,但不限于见胃通胃,而是从胃与五脏的生理病理关系入手调理五脏以通降和胃。现据《临证指南医案》所载,拾要探析。一、远脾疏胃叶氏喻胃为冲綮要道,五脏为患最易干犯胃  相似文献   

17.
<正> 脾胃病证有虚有实,脾病以虚证为多,胃病以实证为常见,故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因脾胃的生理机能与各脏腑之间,存在着互相生化互相制约的关系,所以脾胃发生病变,常常影响其余脏腑。相反,其它脏腑的功能障碍也能引起脾胃功能的失调。张景岳说:“治脾胃,可以安五脏”。人体健康与否,关系到脾胃的强弱,若生化之源生机旺盛,五脏六腑则安。如周慎斋说:“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万无一  相似文献   

18.
脾胃与肝胆在生理病理上关系最为密切,故脾胃病应独重疏肝调和法,强调调畅气机,五脏以和为用;调和气血,气血冲和为贵;调运水湿,以气化湿化为贵;和解少阳,少阳枢机调和为顺;调和阴阳,阴阳以平为期.  相似文献   

19.
刘亚光 《中医研究》1993,6(4):27-28
中者,脾胃,建中,即建立脾胃之气,脾胃为后天之水,气血生化之源,是气机升降,阴阳协调的枢纽。以仲景小建中汤为代表的建中法,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益阴和阳,调和营卫之功,可使脾胃之气健复。因此,建中对于脾胃阴阳气血的调理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脾胃与五脏六附四肢百骸在生理病理上却密切相关,故不少疾病常可从建中入手而获效,此即“治脾胃而安五脏”之谓。从广义来说,仲景之大建中汤及理中汤等亦具建中之意,然其立法与此有别,本文不拟涉及。兹就建中法的临床应用,试举数则如下。建中达邪  相似文献   

20.
崔晓  赵仓焕 《陕西中医》2010,31(5):573-575
目的:中医传统理论多认为神志病与心、肝、肾三脏密切相关。但笔者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神志病的病因根本是脾胃功能的失调,故此论述神志病应从脾胃论治。方法:主要从神志病的两个重要物质基础血和气入手,通过脾主血统血、胃气乃一身之气及脾胃气机转输、濡养五脏的生理病理基础来阐述脾胃与神志病的关系,同时结合历代医家临床从脾胃论治神志病取得的良好效果以及现代关于脑肠肽、肠脑等研究成果来说明神志病与脾胃的重要关系。结论:从脾胃论治神志病是临床的重要治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