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脾切断流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肝功能及血清HGF、TGF-β水平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观察组行脾切断流术治疗.检测2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及前白蛋白(PA)等肝功能指标水平及HGF、TGF-β水平,评价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状态及血清HGF、TGF-β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2组各项肝功能指标及血清HGF、TGF-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T-Bil(27.59±7.22)μmol/L,AST(46.19±7.66)IU/L,ALT(38.79±8.27)IU/L,ALP(56.25±13.25)U/L等肝功能指标及TGF-β水平(92.28±12.63)μg/L降低,而PA(107.26±10.33)mg/L,HGF(7.55±1.86)μg/L水平升高,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脾切断流术可显著提高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血清HGF水平,降低血清TGF-β水平,改善患者肝功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50例肝硬化患者SCG含量的临床意义.结果表明,SCG测定诊断肝硬化的阳性率为92%,明显高于SGPT(53%)及ADA(78.6%)的阳性率.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中A、B、C级SCG值分别为10.14±6.03,23.55±11.27和54.66±24.47μmol/L(P<0.01).相关分析表明,SCG与血清白蛋白含量呈负相关(r=-0.5018.P<0.01),与胆红素含量呈正相关(r=0.6964,P<0.01).并发肝性脑病和原发性肝癌者及死亡病例,其SCG升高更为明显.我们认为肝硬化患者SCG值大于40μmol/L预示病情危重,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杭永伦  周明术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7):2085-2086,2088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85例肝硬化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血清Hcy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以及血清白蛋白(Alb)和总胆红素(TBil)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Hcy水平[(18.6±5.4)μmol/L]较对照组[(10.8±3.7)μmol/L]显著升高(P<0.01)。肝硬化患者Hcy水平随着Child-Pugh得分的升高而升高,各级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患者治疗后Hcy水平[(16.5±4.7)μmol/L]较治疗前[(18.6±5.4)μmol/L]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清Hcy水平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判断、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消耗性疾病(肝癌、胃癌)血清前白蛋白(PA)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肝癌组32例,胃癌组36例,健康对照组60例的血清前白蛋白浓度.结果 肝癌组血清PA为(208.7±40.9)mg/L;胃癌组血清PA浓度为(212.3±44.6)mg/L,健康对照组血清PA浓度为(336.7±52.8)mg/L,表明消耗性疾病血清PA浓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血清前白蛋白浓度测定是消耗性疾病低蛋白状态和营养评价很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肝癌合并肝硬化大块肝切除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近8年我院90例肝癌合并肝硬化大块切除病例.结果乙肝感染率81%,肝功能A级55.6%,B级40%,C级4.4%.轻度肝硬化44.4%,中度46.7%,重度8.9%.肝癌大小(8.5±4.0)cm,手术时间为(188±89)min,失血量(1 281±1 831)mL,输血量(1109±1 213)mL.术后总并发症为24%,严重并发症17.8%,肝功能衰竭及肝功不全发生率8.9%.手术死亡率为6.7%.单变量分析示术前AST、肝功能、手术时间及失血量为肝功能衰竭发生的独立因素,多变量分析提示手术时间及肝功能为肝功能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P<0.05).结论术前肝功C级应避免手术切除.术中缩短手术时间对预防肝功能衰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免疫扩散技求检测小儿病毒性肝是166例及无症状HBsAg携带者76例之血清前白蛋白(PA),正常儿童对照108名.结果表明:正常儿童血清PA值为229.53±7.14mg/L(X±SE),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期血清PA为86.39±6.25mg/L,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其下降程度与肝细胞损害程度平行,与病原关系不明显;恢复期PA恢复正常.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无症状HBsAg携带者血清PA变化不明显(P>0.05)。急性肝是血清PA与SGPT,TTT均呈良好负相关;PA与SGPT符合串为91.67%。PA特异性强.恢复较SGPT更快,动态观察能准确敏感地反映肝细胞损害及恢复情况,是一个值得推广的肝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和总胆汁酸(TBA)联合检测在肝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肝病患者157例和健康对照者50例的血清样本,肝病患者包含急性病毒性肝炎49例,慢性活动性肝炎35例,肝硬化42例和原发性肝癌31例,检测各组PA、CHE和TBA浓度。结果:肝硬化组(96.6±20.8mg/L)、原发性肝癌组(114.6±42.1mg/L)PA水平明显低于急性病毒性肝炎组(169.5±31.9mg/L)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组(178.5±36.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与原发性肝癌组、急性病毒性肝炎组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E结果肝硬化组(1.9±1.7kU/L)明显低于急性病毒性肝炎组(4.6±2.6kU/L)(P<0.05),急性病毒性肝炎组明显高于慢性活动性肝炎组(4.6±2.6kU/L)(P<0.05),肝硬化组与原发性肝癌组(2.2±1.6kU/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A肝硬化组(71.6±19.2μmol/L)升高最为明显,而各肝病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肝病组间PA、CHE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PA、CHE和TBA对全面了解患者肝脏功能是否受损及其严重程度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者采用火箭免疫电泳方法(ELA)分别对200例正常健康人、32例原发性肝癌及105例肝炎,肝硬化病例作了血清α_1—抗胰蛋白酶(α_1AT)定量测定。正常健康人及肝癌病人含量分别为2.510±0.280g/L(250.96±28.02mg/dl)、3.210±0.403g/L(321.01±40.26mg/dl),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3例αFP阴性的肝癌病例,α_1AT含量均高于正常,提示α_1A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一定意义,尤其是α_1FP阴性病例。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血清CA_(125)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CA_(125)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对肝癌患者44例,肝硬化60例,脂肪肝70例、慢性肝炎75例及35例正常对照进行CA_(125)测定。结果:肝癌患者血清CA_(125)含量为(24.5±12.1)万U/L,显著高于肝硬化组、脂肪肝组、慢性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25±1.25)万U/L,(2.48±0.92)万U/L,(2.33±0.85)万U/L,(2.08±0.79)万 U/L,P<0.01)],肝硬化组高于脂肪肝组、慢性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但显著低于肝癌组(P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用RIA测定112例各种肝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的水平。结果如下:(1)随着肝病病程的进展,患者血清HA水平逐渐增高,即原发性肝癌(651.60±112.32μg/L)>肝硬化(437.64±123.68μg/L)>慢活肝(234.95±46.60μg/L)>慢迁肝和急性甲型肝炎(分别为83.18±39.38μg/L与82.08±30.23μg/L)>对照组(47.57±17.54μg/L)(P均<0.01)。(2)肝硬化患者,按Child分级,A级(321.14±37.17μg/L)转移性肝癌(235.30±46.98μg/L)(P<0.001),因此,作者认为测定血清HA水平可能是肝脏疾病一个很有价值的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中间型(血浆置换)和混合型(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人工肝支持方法对肝衰竭患者肝功能的支持效果及安全性.方法51例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分别进行血浆置换(17例)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34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PT变化.结果血浆置换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种方法治疗后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总蛋白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但两种治疗方法间比较各项指标变化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方法治疗的不良反应均较轻.结论中间型、混合型人工肝对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均有肯定的支持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物理型(血液灌流吸附)、中间型(血浆置换)及组合型(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人工肝支持方法对肝衰竭患者肝功能的支持效果、安全性. 方法: 75例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分别进行血液灌流吸附(24例)、血浆置换(17例)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34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 结果: 血液灌流吸附、血浆置换及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三种方法治疗后转氨酶、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血浆置换及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PT、总血清蛋白(TSP)下降,PTa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 三种方法治疗的不良反应均较轻. 结论: 三种人工肝支持方法对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均有肯定的支持效果,中间型及组合型人工肝的支持效果优于物理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稳定的受体肝纤维化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方法采用肝纤维化的SD大鼠,行56.3%比例的小体积肝移植12例,95.8%比例的全肝移植12例。结果成功构建了受体肝纤维化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受体肝纤维化大鼠的全肝移植组术后24 h肝功能、7 d生存率明显优于小体积肝移植组(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受体肝纤维化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可作为相关研究的有效动物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5例等待供肝患者,1例肝移植术后患者。5例等待供肝患者中3例成功过渡到肝移植。结果:人工肝支持后患者肝性脑病有所好转,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3例成功过渡到肝移植的患者中2例痊愈出院。已存活4~6个月。结论:术前使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改善患者一般情况;原位肝移植加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慢加急肝衰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5例经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的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患者的治疗效果.初步探讨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组合型生物人工肝由血浆置换和猪肝细胞生物人工肝构成。5例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急性重型3例和亚急性重型2例)各行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1次,时间约10一12小时,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分6个不同时段取血,分别测肝功能、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血清内毒素水平,并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结果:3例治疗前伴肝性脑病患者昏迷程度减轻。与治疗前比较,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养及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胆碱脂酶显著升高(P<0.01和P<0.05)。2例患者痊愈,1例1周后成功实施肝移植,其余2例分别存活8日和21日,存活率为60%。结论: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可能是治疗急性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有效方法.并作为判断患者能否自然恢复或必须进行肝移植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实验性家兔非酒精性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内皮细胞的变化。方法用高脂饲料诱发脂肪肝的方法建立家兔非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并于高脂饲料喂养2、4、8周末,以及停止高脂饲料喂养(用平衡饲料继续喂养)12、16周末分别处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家兔,经心脏灌流后取肝脏组织行HE染色、VG苦味酸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肝窦内皮细胞(LSEC)窗孔的动态变化。结果正常的LSEC扁平,远侧胞质呈薄片状,有许多窗孔,内皮下缺乏基底膜(BM);高脂饲料喂养2周末,部分肝窦内皮细胞远侧胞质窗孔数减少,内皮下尚未见基底膜形成;4周末,窗孔数减少或消失,内皮下已开始有不完全的基底膜形成,同时有功能活跃的纤维母细胞形成;8周末进一步加重,内皮下已有完整的BM形成。停止高脂饲料喂养12周末,肝组织内胶原纤维仍大量沉积,失窗孔及内皮下BM形成有所减轻,内皮下基底膜成不连续状。16周末,仍可见胶原柬,失窗孔及内皮下BM形成明显减轻。结论随着高脂饲料的喂养LSEC的失窗孔及内皮下BM形成逐渐发生,严重时可形成肝窦毛细血管化和肝纤维化;去除病因后这种肝纤维化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绕肝提拉法在前正中入路进行单独肝尾叶肿瘤全切除中的技巧和效果。方法:收集17例肝尾 叶肿瘤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细胞型肝癌13例,胆管细胞型肝癌3例和结肠癌术后肝尾叶转移1例,采用绕肝提拉法的 前正中入路行单独肝尾叶肿瘤全切除。结果:17例患者均成功实施绕肝提拉法经前正中入路进行全肝尾叶切除术, 手术时间166~427(211.5 ±20.1) min,术中失血372~1 208(472.7±83.6) mL,无手术死亡。全组术后1,3,5 年生存率分别 为76.5%,52.9%和23.5%。结论:绕肝提拉法适用于前正中入路进行单独肝尾叶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18.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症,其病变之脏多在脾肾,由于脾肾与肝的关系密切,故治疗慢性泄泻时,应顾及肝木,根据病情配合使用疏肝、抑肝、敛肝等法,常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GRIM-19蛋白在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及正常肝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差异、相关性及意义.方法 收集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组织和对应的癌旁组织各52例、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26例、正常肝组织标本10例,用免疫组化检测GRIM-19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组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非感染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终末期肝病(失代偿期肝硬化或肝衰竭)且未合并感染的患者20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以非感染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43例作为对照组,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PCT基线水平,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判断PCT水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代偿期肝硬化组、失代偿期肝硬化组及肝衰竭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分别为(0.08±0.013),(0.20±0.019)及(0.76±0.051)ng/mL,3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83.646,P<0.001)。相关分析显示,PCT水平与代偿期肝硬化、终末期肝病非感染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r分别为0.741,0.669,0.725及0.691,P<0.001)均呈正相关关系:失代偿期肝硬化组中,血清PCT水平与TBIL,ALT,AST及MELD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92,0.468,0.569及0.202(P<0.05); 肝衰竭组中,血清PCT水平与ALT,AST,MEL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5,0.329,0.262(P<0.05); 代偿期肝硬化组中,PCT水平与ALT及AST的关系差别并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不伴随感染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中,血清PCT表达水平升高,并与肝功能指标呈正相关。当PCT用于这类人群进行感染的诊断时,要考虑肝功能状态对PCT基线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