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椎失稳症与颈椎后凸之间的关联性和X线测量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颈椎后凸畸形致失稳症的影像学资料,均摄标准颈椎正侧位、双斜位及动力侧位(过伸位、过屈位).采用多种颈椎测量法测量椎体曲度改变及水平位移角度.结果 全部病例X线平片表现为颈椎曲度改变,椎体顺列排列不良,最大屈伸活动范围变小,颈椎后凸椎节失稳处椎体后切线夹角、Boren氏值、DC1-T1 值和DC2-C7 值、水平位移(HD)或角度位移(AD)均异常.CT与MRI检查病例部分伴有椎间盘病变.结论 颈椎后凸是导致颈椎失稳症的重要因素,正确掌握后凸畸形的影像学表现和测量是诊断颈椎失稳症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少年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原因及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30岁临床诊断为颈椎病且影像学有异常的青少年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并对异常征象进行比较.结果:青少年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为颈椎生理曲度异常、(软性)椎间盘突出或膨出、椎间韧带肥厚、颈椎失稳、侧隐窝及椎间孔狭窄等非骨软骨性改变为主要特征.非骨软骨性改变中以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最多(97.78%).结论:颈椎非骨软骨性改变特别是颈椎曲度异常是青少年颈椎病的主要征象特征,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可作为青少年颈椎病的一种X线客观诊断标准,对青少年颈椎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失稳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 采用后路植入椎间融合器(cage)椎体融合(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18个月,近期疗效满意,以腰腿痛改善率(RIS)为标准评价:优18例、良1例、一般1例、差0例,未出现后期并发症。结论 退变性腰椎失稳症诊断主要依赖临床症状及X线、CT等检测。治疗方案应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资料等多种因素。cage椎间融合术可以恢复椎体稳定、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4.
推拿改善下颈椎失稳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颈椎失稳症又称颈椎不稳症,是指颈椎在生理载荷下,其解剖位置超出生理限度的位移范围而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类综合征。影响颈椎稳定性的病因较多,如先天畸形、创伤、退变、炎症、肿瘤及手术等,其中,由于退变所致的下颈椎失稳在临床中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后路减压加AXIS内固定治疗退变性颈椎失稳症合并颈椎管狭窄症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采用JOA评分法,对11例退变性颈椎失稳症合并颈椎管狭窄症的病人随访术后2周、3月、6月、1年,评定疗效。结果 颈椎后路减压加AXIS内固定组术后近、远期JOA分逐渐增高,且优于单纯后路减压组(P<0.01)。结论 后路减压加AXIS内固定治疗退变性颈椎失稳症合并颈椎管狭窄症的近、远期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青年颈椎病X线征象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青年颈椎病X线征象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370例 40岁以下临床诊断为颈椎病的青年患者的X线征象 ,并对异常征象分组比较。结果 :31 1例发现异常 (84.0 5 % ) ,其中颈椎生理曲度异常 (66 .76 % )所占比率最大。异常征象分组显示颈椎失稳性改变 (91 .0 8% )多于软骨变性改变 (2 0 .54 % )及椎骨继发性改变(68.92 % )。结论 :颈椎失稳性改变是青年颈椎病的主要征象特点 ;颈椎生理曲度异常作为一种X线客观诊断标准 ,对颈椎病患者的早期诊治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青少年颈椎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包括颈椎DR平片、颈椎CT检查及颈椎MRI检查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临床初步诊断颈椎病,年龄在11~16岁青少年80例,行影像学检查,并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无明显任何影像学阳性表现14例(17.5%);DR平片及CT检查生理曲度改变56例(70.0%),椎体顺列不齐,即椎体不稳38例(47.5%),椎间孔变小23例(28.7%);颈椎MRI结果椎管轻度狭窄1例(1.25%),椎间盘膨出或突出25例(31.2%),椎间盘变性6例(7.5%),神经根受压3例(3.75%),椎管狭窄1例(1.2%)。结论:部分青少年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较重,影像学表现可以为阴性;DR不能作为唯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需结合DR、CT及MRI检查对青少年颈椎病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解除患者患病痛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并比较小针刀与颈托保护治疗早期退行性下颈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早期退行性下颈椎失稳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针刀组)和对照组(颈托组),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指数、影像学水平位移之和(HD)值及角位移(AD)值变化。结果 1.两组治疗后疼痛指数积分均显著降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颈痛指数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达83.3%,对照组为73.3%,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前后影像学HD差值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AD差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治疗早期退行性下颈椎失稳症能明显降低患者颈痛指数,并显著改善HD值及AD值,是治疗早期退行性下颈椎失稳症的一种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退行性下颈椎不稳(degenerative low cervcal instabIlity))在临床上很常见,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众多学者的注意.随着对退行性颈椎不稳诊断的深入研究,诊断标准也日趋统一.对于退行性颈椎不稳X线征象与临床表现关系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另外,一些退行性颈椎不稳者并不具备特异性临床症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进一步明确颈椎失稳症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早期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稳定颈椎,减缓退变进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颈椎不稳症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方法:对颈椎牵引等综合疗法治疗的97例下颈椎不稳症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临床表现为肩臂部疼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手部麻木、斜方肌、提肩胛肌压痛等.影像学检查表现为颈椎椎间隙狭窄、骨赘形成、生理弯曲消失、椎体间位移大于等于3.5mm或椎体间位移1mm-3mm呈阶梯样改变。随访71例,优良率为90%。结论:下颈椎不稳症临床上十分常见,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且无特征性。除按White标准诊断下颈椎不稳定外,补充诊断标准为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椎体间位移之和1mm-3mm,并呈阶梯样改变者。诊断下颈椎不稳症的标准:①除外内科、耳鼻喉科疾病:②有临床症状,符合White诊断标准;④补充诊断标准是有·临床症状,影像学符合下颈椎不稳定的补充诊断标准。治疗上除休息、枕领带牵引、配合药物治疗外,应用便携式颈椎牵引器牵引等门诊治疗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颈椎退变性失稳影响颈椎病中药疗效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颈椎退变性失稳影响颈椎病中药治疗效果的原因。以中药治疗颈椎病 345例 ,按退变性颈椎失稳角位移大于或等于 10°、水平位移大于或等于 3 m m为诊断标准 ,将每型颈椎病分为失稳组和正常组。正常组治疗效果优于失稳组 (P<0 .0 5 )。推断影响疗效的原因可能是失稳组较正常组神经根和硬膜更容易受突出物的压迫或刺激 ;失稳组神经组织周围血流瘀滞 ,静脉怒张和微循环障碍显著 ,血肿和炎症反应明显。另外 ,颈椎失稳组更容易刺激窦椎神经和交感神经 ,还能过度牵拉关节囊及韧带引起痉挛。中药治疗的主要作用为消炎镇痛、改善血液流变学和改善微循环 ,但不能改善颈椎失稳状况。因此 ,对颈椎退变性失稳患者 ,在服中药治疗之同时 ,还应协助制动颈椎 ,以消除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青少年颈椎病的x线平片特点及临床防治对策.方法 以120例37岁以下临床诊断为颈椎病且X线表现有异常的青少年患者的资料为研究对象,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现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最多(97.5%)且是最早出现的征象,多与患者工作或生活中的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与姿势有关.结论 颈椎曲度异常是青少年颈椎病的主要征象特点,正确认识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对颈椎病患者的早期诊治具有一定的意义,及早恢复颈椎正常生理曲度及纠正不良体位与姿势是治疗青少年颈椎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颈推不稳症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了2004年5月~2007年9月我科42例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采用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和钢板内固定术的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45~68)岁,平均56.5岁,占同期手术治疗颈椎病例的25.7%。结果:本组病例临床表现为肩臂部疼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手部麻木、抖方肌、提肩肿肌压痛等,影像学检查表现为颈椎椎间隙狭窄、骨赞形成、生理弯曲消失、椎体间位移大于等于3.5mm或椎体间位移1mm~3mm呈阶梯样改变。全部病例随访(10~35)个月,平均随访20.5个月,术后疗效为优良33例,可例5例,差4例,优良率78.6%。结论:退行性下颈椎不稳定症,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应尽早采用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和钢板内固定术稳定,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测退行性颈椎疾病患者的X线特征 ,探讨早期诊断颈椎失稳倾向及颈椎失稳的影像学手段。方法 观察并测量 4 0例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X线片 ,包括生理曲线的改变、过伸与过屈侧位椎体间位移和角位移的情况。结果  4 0例退行性颈椎疾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脊柱生理曲线变直、弧线中断甚至反折 ;当椎体间位移大于 3.5mm ,角位移大于 11°时 ,即可诊断颈椎失稳。结论 颈椎动态摄片是早期判断颈椎具有失稳倾向及颈椎失稳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为临床选择处理手段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下颈椎不稳症9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下颈椎不稳症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方法:对颈椎牵引等综合疗法治疗的97例下颈椎不稳症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临床表现为肩臂部疼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手部麻木、斜方肌、提肩胛肌压痛等.影像学检查表现为颈椎椎间隙狭窄、骨赘形成、生理弯曲消失、椎体间位移大于等于3.5mm或椎体间位移1mm~3mm呈阶梯样改变.随访71例,优良率为90%.结论:下颈椎不稳症临床上十分常见,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且无特征性.除按White标准诊断下颈椎不稳定外,补充诊断标准为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椎体间位移之和1mm~3mm,并呈阶梯样改变者.诊断下颈椎不稳症的标准:①除外内科、耳鼻喉科疾病;②有临床症状,符合White诊断标准;③补充诊断标准是有临床症状,影像学符合下颈椎不稳定的补充诊断标准.治疗上除休息、枕领带牵引、配合药物治疗外,应用便携式颈椎牵引器牵引等门诊治疗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颈椎病性脊髓病(CSM)是指颈椎骨质或韧带异常引起的压迫性损害,最常见的最后韧带骨化症和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管狭窄是其基础,文献多从骨科和影像学角度进行讨论,而从神经科临床讨论的较少,我们从神经科临床角度,结合CT,体感诱发电位C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诊断了23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男20例,女3例,年龄37~70岁,平均51.2岁,病程15天~3年。  相似文献   

17.
退变性颈椎不稳的回顾性调查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退变性颈椎不稳的定义、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分析其外科手术的远期疗效和影响因素 ,了解颈椎手术和颈椎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对 10 3例退变性颈椎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 ,包括收集完整的病案资料 ,进行影像学测量和随访。 结果 :无论采用何种手术入路 ,术后手术疗效评价 (JOA)评分均比术前有显著提高 (P <0 .0 1) ;前路手术对脊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后路手术 (P <0 .0 1) ;融合笼植入术维持手术节段术后椎间隙高度的效果明显优于自体髂骨植入 (P <0 .0 1) ;就恢复颈椎生理弧度的效果而言 ,融合笼植入术亦优于自体髂骨植入 (P <0 .0 5 ) ;关于手术对颈椎不稳的改善效果 ,前入路组优于后入路组 (P <0 .0 5 ) ,使用椎间融合器组好于未使用组 (P <0 .0 5 )。 结论 :退变性颈椎不稳并不是单独存在的疾病 ,而是缓慢进行性发展的力学状态改变 ,常和脊髓型颈椎病伴随发生 ,并对后者的进展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提高临床医师的警惕性 ,密切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 ,才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理 ,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青少年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并对检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并均行X线、CT、MRI检查的87例30岁以下青少年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青少年颈椎病具有以下特征:(1)生理曲度改变.最为多见,主要表现为生理弯曲度前突加大或减少、消失变直、后凸或成角、侧弯等改变.(2)颈椎失稳.表现为椎体移位或滑脱,于侧位可见椎体后缘双重影像即"双边征".(3)退行性改变.较为少见,表现为椎小关节退变、韧带钙化、椎间孔狭窄、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增生等.(4)CT可见软性椎间盘突出、椎间韧带肥厚、小关节囊肥大、钩椎关节增生等.(5)MRI还可发现X线和CT未能发现的早期椎间盘变性引起的信号异常改变.结论 青少年颈椎病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其中X线检查是最基本的检查方法,能发现颈椎的大多数异常改变 CT可直接观察到椎间盘及侧隐窝的情况,能准确作出诊断,其灵敏度明显优于X线平片 MRI对椎间盘的早期信号异常改变能直观显示,对颈椎病的的分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认识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改变的X线平片评定与颈椎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无明显骨质退变或骨质退变轻微的颈椎病患者的早期X线平片影像学资料,并与临床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77例X线均有颈椎生理性曲度改变,其中曲度变直71例(40.11%),曲度反弓53例(29.94%),生理前突减小27例(15.25%),生理前突加大2例(1.13%),成角6例(3.39%),阶梯状错位16例(9.04%),颈曲变直或变小中伴有弧顶上移或下移34例(19.21%)。结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反弓及弧顶点移位为生理性曲度异常改变的主要X线平片表现,临床具有隐匿性,对诊断早期颈椎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过伸性颈椎脊髓伤影像学特点,为临床方法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组78例因不同原因造成的颈椎过伸性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包括X线片、CT、MRI不同的影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椎前阴影增宽57例(73.1%),CT平扫显示椎体前后缘明显退变骨赘形成37例,椎间盘变性突出21例.椎体前血肿及水肿57例,64例表现脊髓不同程度受压或损伤.根据影像学变化,提出影像学诊断根据.结果 过伸性颈椎脊髓损伤影像有明显特征性变化,包括骨和前纵韧带、椎间盘及相应节段的脊髓存在特征性变化;脊髓损伤与影像学表现有明显相关性,临床上可能表现典型急性脊髓中央综合征,但多数表现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影像学变化特征结合临床表现特点,为过伸性颈脊髓损伤诊断及其早期治疗方法选择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