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目的:评价Magerl法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寰枢椎不稳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17~62岁,平均38.6岁。均实施后路复位,Magerl法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和自体髂骨植骨。结果:14例患者共植入经关节螺钉28枚。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9~35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JOA评分13.8~15.8分,平均(14.50±0.66)分。改善率平均(76.12±4.94)%。术后无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发生,植骨全部融合。结论:Magerl法固定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良好方法之一,无须加用结构性植骨和辅助内固定,自体颗粒状松质骨植骨即可实现有效的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2.
后路经寰枢椎侧块关节螺钉固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临床上在创伤性或病理性寰枢椎不稳患者常采用寰枢椎内固定术及融合术。此类手术的方法众多 ,但以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术的融合率最高 ,超过 95 % [1~ 3 ] 。该术式由Magerl于 1979年首先介绍 ,生物力学研究表明此固定技术较钢丝、椎板夹等常规固定方法在抗扭转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4,5] 。国内目前已有成功应用该术式的临床报道[6~ 8] 。本文从解剖学、手术技术、生物力学以及手术适应证和并发症等方面对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术作一综述。1 相关的解剖学研究后路固定时 ,螺钉轨迹依次经过枢椎关节突后部、椎弓根峡部、枢椎侧块上关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创前路经寰枢椎关节突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 2007年5月-2010年12月,对13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行前路经皮关节突螺钉固定和内镜下植骨。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17~61岁,平均41.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5~14 d,平均7.4 d。合并横韧带断裂Jefferson骨折6例,齿状突骨折5例,游离齿状突2例。术前Frankel分级为D级2例,E级11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放射线暴露时间和并发症,术后X线片观察寰枢椎稳定性,末次随访时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行薄层CT扫描三维重建评价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95~156 min,平均124 min;术中出血量30~105 mL,平均65 mL;放射线暴露时间30~64 s,平均41 s。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7个月,平均25.9个月。无血管、脊髓神经、气管、食道损伤及内植物失败等并发症。植骨融合时间6个月,动力位X线片未见不稳。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均为E级。寰枢椎融合率为84.6%(11/13);2例关节间隙未见连续性骨桥形成,但寰枢椎稳定。结论微创前路经寰枢椎关节突固定融合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具有微创技术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类风湿性寰枢椎不稳患者颈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进行探讨。方法:对21例类风湿性寰枢椎不稳患者采用颈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其中7例可复性寰枢椎半脱位行寰枢椎间植骨钛缆或Apofix固定术;14例难以复位者行枕颈间植骨cervifix固定术。结果:随访6~28个月(平均18个月)。21例均无并发症发生,X线显示均获骨性融合,19例患者神经功能获不同程度改善,2例虽无改善但无神经损害发展。结论:颈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为类风湿性寰枢椎不稳的患者提供牢固的融合固定,且以早期手术为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后路内固定融合节段对治疗类风湿性寰枢椎不稳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类风湿性寰枢椎不稳患者24例,其中女15例,男9例;年龄37~64岁(50.8±4.3岁)。21例患者入院前已经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病程2~30年(15.6±7.8年);3例患者本次入院确诊为RA并且伴有寰枢椎不稳。侧位X线片示寰枢椎脱位(AAS)13例;寰枢椎垂直脱位(VS)5例;AAS+VS 2例;AAS+下颈椎半脱位(SAS)1例;后路钢丝固定术后3年钢丝断裂合并下颈椎SAS 1例;寰枢关节破坏无脱位表现2例。均行后路固定融合手术,13例AAS患者10例行后路寰枢椎(C1-2)融合内固定术,2例因C2椎弓根细小行C1-C3固定融合,1例因寰椎后弓细小及骨质疏松行枕颈融合术(O-C2);7例VS/AAS+VS患者及2例严重枕颈部疼痛的患者行枕颈融合术,O-C2融合3例,O-C3融合6例,其中1例行寰椎后弓切除减压;2例合并SAS的患者行枕颈椎/胸椎(O-C7 1例,O-T1 1例)固定融合,包括1例翻修手术。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Ranawat神经功能分级、VAS和JOA评分。结果 :2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并发症;术后伤口浅表感染2例,经换药和使用敏感抗菌素治愈。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5个月(24.1±10.3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6.6±1.2分下降到术后的2.6±0.9分,末次随访时1.8±0.7分(P0.05)。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1.5±1.9分增加到术后的平均13.6±2.0分,末次随访时14.5±1.1分(P0.05)。Ranawat神经损伤分级:3例术前Ⅰ级无恢复;5例Ⅱ级者4例恢复至Ⅰ级,1例无恢复;15例Ⅲa级恢复至Ⅰ级13例,Ⅱ级2例;1例Ⅲb级恢复至Ⅲa级。术后3个月植骨融合率为29%(7例),术后6个月为79%(19例),术后12个月为100%(24例)。术后继发SAS 3例,脱位部位:C3/4 2例,C4/5 1例。结论:类风湿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应根据病变累及范围、脱位类型、骨密度和钉道情况选择固定融合范围。  相似文献   

6.
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术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5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寰枢椎内固定术式,用来治疗难以实施后路内固定的病例。方法 使用纯钛制成的固定螺钉,做颈前路暴露,经枢椎针两枚螺钉分别拧人左、右寰椎侧块,达到区椎的即刻稳定。结果 10例手术患者,平均随访19个月,其中7例螺钉固定位置良好,寰枢椎达到稳定,死亡1例。结论 经枢椎体寰椎愉螺钉固定术是一种比较可犊的寰枢椎内固固定方法,尤其适用于难以施行后路内豁达一术的病例。  相似文献   

7.
经皮前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奔  池永龙 《浙江创伤外科》2007,12(4):283-285,288
目的评价经皮前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手术器械,对30例寰枢椎不稳的患者行经皮前路侧块螺钉内固定并分析其临床效果。其中男18例,女12例;寰枢关节脱位12例,陈旧齿状突骨折伴寰齿关节脱位5例,Jefferson骨折7例,单纯前弓骨折5例,寰椎结核1例;7例有神经系统症状患者ASIA分级为C级2例、D级5例,ASIA评分为55-87(77.1±11.7)分;27例有颈痛症状患者术前VAS评分3.9~7.2(5.6±0.9)。结果所有患者的寰枢椎运动均得到有效控制,关节复位及骨质愈合满意,颈痛和神经症状改善,VAS评分减至1.8-4.8(2.9±0.8),ASIA评分上升至80~100(95.3±7.5),统计检验提示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5。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前路侧块螺钉对寰枢椎不稳的固定可靠,创伤小,恢复快,可Ⅰ期行侧块关节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有一定风险,要求术者合理使用配套器械,并熟悉局部解剖特点,严格掌握适应征。  相似文献   

8.
Apofix椎板钩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评价Apofix椎板钩治疗创伤怀寰枢椎不稳的效果。方法 对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行C1-2后路融合、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术。包括齿状突骨折5例,其中1例伴横韧带断裂。结果 术后随访3 ̄11个月,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5例获骨性愈合。结论寰枢椎后路融合,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术适于治疗创伤笥寰枢椎不稳;解剖复侠是手术成功的主要。  相似文献   

9.
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参照枢椎椎管内壁行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Naged技术)的可行性。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月,对31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行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36.8岁。螺钉置入方法:紧贴枢椎椎管内壁确定距离中线的距离,以枢椎椎板下缘上2帅为进针高度,两线交叉点即为螺钉进针点。螺钉平行矢状面,指向寰枢关节面后缘高度,通过C型臂机侧位像确认螺钉向上倾斜角度。术后结合正、侧位x线片、螺旋CT三维重建及断层扫描图像,评价螺钉置入准确程度。根据螺钉与寰枢椎关节面的位置关系分为A、B、C三区,A区螺钉通过寰椎下关节面;B区螺钉在关节面的前方或后方(前方为B1,后方为B2);C区为螺钉在关节面的内侧或外侧(内侧为C1,外侧为C2)。结果共置入60枚螺钉。术中无椎动脉、颈脊髓、颈神经根及颅神经损伤。所有患者获得6~18个月(平均9个月)的随访,植骨融合时间为3~12个月,平均5个月,颈脊髓及神经根症状改善明显者3例,部分改善者5例,无改善者1例,无神经症状加重患者。枕颈部疼痛完全缓解者8例,部分缓解者6例,无缓解者2例。60枚螺钉中,A区58枚(96.7%),B1区2枚(3.3%),无B2及C区螺钉。结论参照枢椎椎管壁行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0.
寰椎后弓环抱钩连接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寰椎后弓环抱钩连接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6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寰枢椎不稳患者22例,采用寰椎后弓环抱钩连接枢椎椎弓根螺钉手术治疗,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24~86岁,平均52.2岁。其中17例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术前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4例,D级10例,E级5例。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为(9.82±0.80)分。术后定期观察内固定物的可靠性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术后JOA评分(14.59±1.22)分,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术前Frankel分级B级3例,术后恢复至C级、D级各1例;术前C级4例,术后恢复至D级2例,E级1例;术前D级10例,术后恢复至E级3例。结论寰椎后弓环抱钩连接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术中操作安全简便、复位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可作为现有寰枢椎内固定系统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评估寰枢椎椎弓根钉板/棒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对2005年5月-2007年6月收治的16例寰枢椎不稳患者(其中先天性齿突发育不良2例,创伤性陈旧性寰枢关节脱位6例,C2椎管内肿瘤1例,陈旧性齿突骨折7例)施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并行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其中1例难复性脱位者先行前路松解术。结果全组病例未发生与置钉相关的并发症;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复查X线片、CT未见上颈椎失稳及复位丢失,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术后随访效果满意。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效果良好,是寰枢椎后路固定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寰枢椎后方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寰枢椎不稳定病人行寰枢椎后方经关节螺钉内固定融合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 5例寰枢椎不稳定病人采用后方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及自体颗粒松质骨植骨治疗。结果 随访5—24个月,5例病人寰枢椎稳定性均获得恢复与骨融合。结论 寰枢椎后方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可提供牢固的固定,恢复寰枢椎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改良Brooks技术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对健康青年男性进行上颈椎(枕骨底~C3)CT薄层扫描,建立健康上颈椎有限元模型,再构建齿突Ⅱ型骨折伴寰枢椎不稳模型,并在该模型中模拟改良Brooks技术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分析前屈、后伸、侧曲及旋转工况下上颈椎各节段的活...  相似文献   

14.
寰枢椎椎弓根钉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2月至2007年6月收治16例寰枢椎脱位的患者,男10例,女6例;年龄38~45岁,平均40.5岁;其中12例伴有神经损伤,按ASIA分级:B级3例,C级5例,D级4例。术前均行寰枢椎CT扫描及X线检查,入院后立即行颅骨牵引。术中应用经后路通用脊柱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系统固定,同时在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间大量髂骨植骨融合。观察术后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所有患者头枕部疼痛、酸困不适症状均得到改善,采用Odom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优12例,良4例。12例伴有神经损伤患者11例得到明显恢复。按ASIA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5例,E级4例。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所有植骨均达骨性融合。结论: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复位固定植骨融合能够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术中复位,且固定可靠,融合率高,有利于上颈椎稳定性重建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曾忠友  吴宏飞 《脊柱外科杂志》2022,20(4):279-282,285
椎弓根螺钉(PS)内固定技术由Roy-Camille等[1]于1970年首次报道,特别是其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的应用,具有固定节段短、稳定性好、融合率高、疗效确切等优点,成为腰椎固定融合的标准术式[2-3]。但双侧PS内固定增加了邻近节段的应力[4],特别是采用正中切口显露的操作,存在切口大、软组织剥离范围广、出血量大等缺点[5-6]。虽然经皮和经肌间隙入路明显减小了手术切口、减少了创伤和出血量,但固定方式和力学特性并没有改变[7-9]。椎板关节突螺钉(TLFS)内固定技术由Magerl[10]于1984年首次完整地描述,并报道了与PS联合应用的初步实践。TLFS可较好地控制腰椎三维6个方向的运动[11-12],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等优点[13-14]。单侧PS联合对侧TLFS内固定(联合固定)于2005年由Jang等[15]首次报道,在临床上获得快速推广应用,成为一种独立、有效的腰椎固定融合方法[6,16-17]。本文从生物力学、临床应用及适应证等方面对联合固定椎间融合术的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单节段内固定治疗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7年6月在广西骨伤医院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单节段内固定治疗的25例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寰椎侧块移位(LMD)、枢椎椎体下缘中点到基底线垂直距离(R-J线)、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等指标及改善率,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骨折愈合、功能活动等情况。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6 ~ 72个月,平均41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手术时间为80 ~ 120 min,平均76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 ~ 300 mL,平均150 mL。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LMD、R-J线、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1例术前Frankel分级D级患者恢复至E级;其余24例仍为E级。术中2例患者在剥离寰椎后弓下缘时损伤静脉丛,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术后1例患者CT检查示螺钉突破椎弓根内侧骨皮质,但无神经症状。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未见明显复位丢失,钢板内固定在位、牢靠。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单节段内固定治疗寰椎骨折可有效维持枕-寰-枢复合体高度,维持寰椎环完整性及稳定性,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病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男 8例.女 22例;年龄 39~68岁.平均 53.7岁。腰椎间盘退变 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 4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 5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 4例.腰椎退行性滑脱(I度) 6例。 L3.4 2例、L4.5 20例、L5S1 8例。采用单侧显露、减压、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同时在自行设计的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进行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通过影像学评价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下腰痛评分系统(29分法)评价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 75~110 min.平均 89 min;术中出血量为 180~500 ml.平均 285 ml.均未输血。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I型 24例. II 型 6例。术后 2例病例出现终板切割.融合器部分陷入终板及椎体内。随访时间 12~36个月.平均 22.5个月。除 1例不能明确外.其余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 96.7%。随访过程中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未出现松动、移位、断裂.椎间融合器亦无移位现象。 JOA评分由术前的 10~16分(平均 13.0分)提高到 22~27分(平均 25.2分).改善率为 61.7%~90.5%.平均 72.5%。结论 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稳定性好、融合率高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部分下腰椎病变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钛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手术在寰枢椎内固定翻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4月~2007年5月采用自行设计的TARP治疗10例寰枢椎初次手术失败需要再次手术的患者。其中包括寰枢椎脱位,行后路Apofix内固定术后再脱位3例;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行后路减压枕颈内固定术后寰枢关节仍呈脱位状态且症状加重2例;先天性齿突不连伴寰枢关节脱位,行后路Brooks钛缆寰枢椎内固定术后再脱位且症状加重2例;先天性齿突发育不良伴寰枢关节脱位,行颈前路C1~3 Axis钛板内固定术后未复位且症状加重1例;陈旧性齿突骨折伴寰枢关节脱位行TARP手术后再脱位1例;颅底畸形、C1,2脱位、四肢瘫痪伴呼吸困难,行TARP手术后再脱位1例。10例翻修手术分别为:7例先行后路取出枕颈内固定器及寰枢内固定器,同期行TARP手术;1例行经口前路取出C1~3 Axis钛板,同时行TARP手术;2例行经口前路取出松动的TARP,其中1例更换成比之前小1个型号的TARP和直径比之前粗0.5mm的翻修螺钉予以重新固定,另1例行C2次全切除,更换特制的加长TARP固定于C1侧块和C3椎体。观察翻修术前、术后即时复位及随访时症状、体征、影像学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时间为2~25个月,平均18个月。10例寰枢关节脱位均获得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TARP固定良好,无松动。9例获得骨性融合,1例随访时间偏短,暂无法确定融合情况。MRI示:寰枢节段椎管矢径恢复正常,颈髓获得充分减压,脊髓减压改善率达85%~100%(平均96%),但有3例寰枢节段脊髓明显萎缩,呈高信号改变。7例患者的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1例恢复自主呼吸,四肢运动无明显恢复。本组无神经血管损伤和术后再脱位并发症。结论TARP手术对于寰枢椎前后路内固定手术失败的翻修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经后路单纯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寰椎骨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经后路单纯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3月~2010年4月,采用经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寰椎骨折患者23例,其中8例为后3/4 Jefferson骨折;12例患者为半环Jefferson骨折;3例患者为后1/2 Jefferson骨折.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  相似文献   

20.
寰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技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寰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固定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 1月至 2010年 1月, 对 60例寰枢椎失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椎弓根螺钉组(32例)均采用寰椎椎弓根螺钉固 定技术, 侧块螺钉组(28例)均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技术。通过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颈枕区疼痛缓 解[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估]、颈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 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和术后植骨融合情况评定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 间 12~60个月, 平均 466个月。术后 6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 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 螺钉断裂, 寰枢椎 再移位及失稳现象。椎弓根螺钉组术前 JOA评分为(7.1±2.8)分, VAS评分(3.0±1.2)分, 末次随访时分 别改善至(13.3±2.1)分和(1.8±0.9)分;侧块螺钉组术前 JOA评分为(7.3±2.4)分, VAS评分(3.2±1.0)分, 末次随访时分别改善至(13.0±2.6)分和(1.9±1.0)分;两组患者在 JOA评分、颈枕区疼痛缓解方面的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椎弓根螺钉组术中失血量和手术时间明显低于侧块螺钉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弓根 螺钉组中 2例出现寰椎后弓骨折。侧块螺钉组中有 3例术后出现颈枕区疼痛加重, 且伴有麻木。 结论 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显露范围小, 简化了操作程序, 减少了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 在设计手术方案时, 应优先考虑椎弓根螺钉技术, 而侧块螺钉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