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肝脏血管形态及管径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正常人体肝静脉、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管腔大小及相互间的对应关系 ,为临床诊治相关疾病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用游标卡尺测量血管内径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测量结果肝右静脉为 12 .0 2± 0 .94mm ,肝中静脉为 7.83± 0 .95mm ,肝左静脉为 9.11± 0 .86mm ,肝门静脉为 11.5 4± 0 .90mm ,肝固有动脉为 3.0 9± 0 .30mm。结论 肝门静脉横断面积是肝中静脉的两倍 ,两者间的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CT血管造影是将CT与血管造影相结合的影像学检查技术 ,包括CT经动脉门静脉造影 (CTduringarterialportography ,CTAP)及CT经肝动脉造影 (CThepaticangiography ,CTHA) ,现将近年来有关血管造影CT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基本原理肝脏接受双重供血 ,约 75 %以上来自门静脉 ,其余来自肝动脉 ,而肝肿瘤主要由肝动脉供血 ,经肠系膜上动脉 (SMA)或脾动脉注入的造影剂经肠道或脾循环回流入门静脉 ,正常肝脏得以最大程度强化 ,而肝肿瘤则极少强化 ,这样就极大提高了肝肿瘤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16层螺旋CT肝门静脉和肝静脉成像技术评价横断位Couinaud肝脏分段法是否能准确运用到肝段解剖的划分.方法 选择100例行上腹部CT检查的正常人进行门静脉和肝静脉成像,采用VR、MIP三维成像的方式,观察门静脉和肝静脉分支情况及利用门静脉属支追踪法分析门静脉和肝静脉的关系.结果 门静脉段级分支位于相应的肝段中,而肝静脉及其分支位于相应肝段间,肝静脉相邻各段门静脉分支可跨过肝静脉平面,肝段的分界不是简单的直线或者平面.结论 传统的横断解剖Couinaud肝脏分段法存在一定缺陷,三维门静脉和肝静脉成像可以用于肝段解剖的划分,采用门静脉属支追踪法对肝段描述可能更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肝静脉与门静脉的三维立体走行,我们在计算机下将肝脏断层标本进行三维重组,为外科肝段切除,肝脏病变定位及进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的正确穿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得出肝脏增强扫描最佳动脉期和门静期时间窗,分析了90例正常人肝脏增强的时间-密度曲线,根据注射造影剂剂量的不同分为3组。结果:3组肝脏的峰值增强分别为85、68、70Hu;产强时间分别为58、68、75s;肝脏增强达到30Hu的时间分别为38、39、41s。提示3个组动脉期和门脉期的最佳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22s和50s,23s和60s,26s和67s。  相似文献   

6.
肝固有动脉起自肝总动脉,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位于胆总管的右侧、肝门静脉的右前方,主干行至肝门,分为左、右支分别进入肝左、右叶。右支入肝门前发出胆囊动脉至胆囊。本文在32具尸体中,发现1例双肝固有动脉变异(发生率3.1%)。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并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现将其走行及各相关动脉起点处外径(D)观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CTHA、CTAP技术及其在肝脏占位病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T肝动脉造影 (computedtomographichepaticarteriography,CTHA)和经动脉门静脉CT成像 (computedtomographicduringarterialportography ,CTAP)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CT与血管造影术相结合的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自Prando等[1] 于 1979年首次报道以来 ,随着CT机的改进 ,螺旋CT(SCT)的问世 ,这项技术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经过二十余年的研究 ,目前已成为公认的检测肝脏小病灶最敏感的方法之一[2~ 5] ,并成为肝脏手术前评价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癌伴肝动脉 门静脉及肝静脉瘘 (AVS)堵瘘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治疗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 2 5例患者采用导管超选法栓塞AVS瘘口 ,分A、B两组 ,A组 12例用弹簧圈 +碘油乳剂 +化疗 ;B组 13例用明胶海棉或丝线 +碘油乳剂 +化疗 ,共介入治疗 82次。 结果 A组 12例中 10例瘘口基本闭合 (83.4 % ) ,2例瘘口部分闭合 (16 .6 % )。B组 13例中 5例瘘口基本闭合 (33% ) ,8例瘘口部分闭合 (5 3% )。 1个月后CT复查肿瘤缩小 ,AFP有不同程度下降。A组平均生存期 2 8.2 5个月 ,B组13.30个月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论 肝癌伴AVS的TACE治疗可减轻门静脉压力 ,改善肝脏血供 ,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弹簧圈 +碘油 +化疗法优于明胶海棉或丝线 +碘油 +化疗法  相似文献   

9.
麻增林  李杰 《九江医学》1997,12(4):196-198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肠系膜上静脉(SMV)的比值大小与急性胰腺炎病情轻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60例急性胰腺炎病人与60例正常人的CT扫描片测定SMA与SMV的比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胰腺炎的SMA与SMV的比值低于正常人,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比值小于轻症。结论:急性胰腺炎的SMA/SMV比值与其临床类型密切相关,有有作为一项新的指标来判断严重程度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0.
数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肝脏的认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肝脏标本的解剖,再到借助超声、分子及计算机等各项现代技术来实现精准肝脏解剖.本文旨在对精准肝脏解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肝脏解剖的简要历史1654年,英国学者Glisson[1]初次对肝脏解剖结构进行了较为确切的描述,将其分为5叶.后续Rex[2]、Can...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与探讨肝动脉及门静脉双介入化疗栓塞对治疗原发性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分为A、B两组,A组应用肝动脉与门静脉双介入灌注化疗及栓塞(TACE+SPVE)方法治疗患者35例,B组单纯采用肝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cmbolization,TACE)方法治疗患者41例。结果A、B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7%和63.4%,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生存率,A组为91.4%、82.8%、68.6%,B组为82.9%、61.0%、43.9%,两组12个月和18个月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肝动脉与门静脉双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优于单纯肝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找适合识别正常肝、原发性肝癌和肝血管瘤CT图像的特征向量。方法:从一阶统计特征、灰度共生矩阵、灰度行程矩阵三方面提取正常肝、原发性肝癌和肝血管瘤CT图像的纹理特征,然后采用t检验进行特征选择,最后利用神经网络识别系统,把保留的特征作为输入量,对正常肝和原发性肝癌进行识别。结果:所设计的BP神经网络,对正常肝(100±0.00)%、原发性肝癌(91.08±6.96)%,对肝血管瘤(85.76±12.51)%。结论:BP神经网络经设计优化后能达到较高的识别准确率,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计算机辅助诊断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肝动脉压力、血流量及肝动脉限流或阻断后对门静压力影响大小,对2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行断流及分流手术时,暂时限流或阻断肝动脉,观察门静脉压力变化,结果发现限流或阻断肝动脉后门静脉压力下降(P<0.01)。结论: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下,限流或阻断肝动脉可以降低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14.
国人肝静脉     
肝静脉是唯一引流肝脏静脉血的脉管,它以数目众多,大小不等,各自开口于下腔静脉为特征,而与人体其他脏器静脉取逐级汇合成主干离开器官的形式不同。通过对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形式、部位和开口的形态,与门静脉的关系,管径及肝内吻合等方面的阐述,为肝段切除术,介入治疗,尤其是活体近亲肝移植术供、受体手术中处理肝静脉等提供解剖学依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动脉缓冲效应产生机制。方法  2 0只猪麻醉后 ,肝门静脉 (PV)和肝动脉放置超声时差血流表后 ,对实验组 1 2只猪先行缩窄PV直接减少PV血流再缩窄肠系膜上动脉间接减少PV血流 ,对照组 8只猪同期测定肝动脉和PV血流。结果 直接缩窄PV组的PV血流由 (81 1 .30± 2 1 2 .4 4 )ml min下降为 (2 2 8.4 6± 87.32 )ml min(P <0 .0 1 ) ,肝动脉血流由 (1 31 .89± 4 8.5 2 )ml min增加为 (2 4 7.4 8± 5 2 .89)ml min(P <0 .0 5 )。缩窄肠系膜上动脉间接减少PV血流 ,由 (81 0 .5 7± 2 1 8.4 7)ml min下降为(2 1 3.74± 6 3.2 9)ml min(P <0 .0 5 )。肝动脉血流由 (1 4 3.6 1± 6 4 .6 3)ml min增加为 (2 5 7.4 3± 75 .38)ml min(P <0 .0 5 )。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基础期PV血流和肝动脉血流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对照组在基础期和实验期的PV血流和肝动脉血流均无显著变化 (P >0 .0 5 )。结论 无论通过直接缩窄PV还是缩窄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降低PV血流 5 0 %以上 ,肝动脉缓冲效应都存在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癌切除后双途径化疗预防复发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根治切除术后肝动脉、门静脉双途径栓塞化疗对肝癌复发的防治效果。方法118例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采用经脐静脉途径门静脉化疗(PVC)和肝动脉化疗栓塞(HACE)35例(PVC+HACE组),单纯HACE 48例(HACE组),未做特殊处理35例(对照组);观察3组患者1~5 a生存率和复发率。结果PVC+HACE组和HACE组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VC+HACE组总复发率明显低于HACE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VC+HACE组1 a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VC+HACE组和HACE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PVC+HACE组2~5 a生存率均明显高于HACE组和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根治切除术后肝动脉、门静脉双途径栓塞化疗可有效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陈燕  夏成静  江从勋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0):1505-1507,1520
目的观察高剂量异丙酚对家兔肝血流阻力及肝血流量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20只成年雄性健康家兔随机分为异丙酚组11例,输注异丙酚1.2mg/(kg·min)和对照组9例,输注等容量5%葡萄糖液,开腹游离门静脉和肝动脉,行颈总动脉、门静脉、肝静脉插管。循环稳定后给药,生理记录仪连续监测给药后90min内平均动脉压、门静脉压、肝静脉压,电磁血流仪连续测定门静脉和肝动脉血流量,计算门静脉、肝静脉血管阻力。结果给药30min后各时点,异丙酚组平均动脉压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但肝血流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以门静脉血流量增加为主,同期门静脉、肝静脉血管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剂量异丙酚虽降低肝灌注压,但同时也使肝血管阻力显著降低,明显提高肝脏血液灌注。  相似文献   

18.
通过检测正常大鼠肝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ATP含量和组织学改变,分别观察肝动脉结扎、胆道梗阻和胆道梗阻伴肝动脉结扎术后肝脏的损伤。结果表明:仅胆道梗阻伴肝动脉结扎组有83.33%的大鼠肝细胞出现凝固性坏死。其发生机制是胆道梗阻后门静脉血流量减少,肝脏更加依赖肝动脉血供;另外,肝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抑制和能量代谢紊乱也是肝动脉结扎促成或加重胆道梗阻肝细胞坏死的重要因素。提示对有明显胆道梗阻的病人,行肝动脉结扎或栓塞术应特别慎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