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全身分次照射在骨髓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例恶性肿瘤患者在进行骨髓移植(异基因骨髓移植3例、自体骨髓移植6例和混合骨髓移植6例)时应用分次全身照射技术。分次照射方案:8-15MVX线叫剂量800-1000cGy,每天2次,共计2天,每次照射间隔时间为6h;剂量率5.98-6.32cGy/min,平均剂量率为6.6cGy/min;肺遮档后平均剂量为600cGy,胸壁补充9MeVβ线200cGy。随访结果:3例移植失败异基因骨髓移植1例、  相似文献   

2.
自1992年7月至1993年6月采用放射治疗晚期肿瘤疼痛病例22例,其中软组织或器官转移4例,骨转移18例。治疗方法:大剂量照射(500CGy~1000CGy/次、3次/1周)13例;中等剂量照射(300CGy/次,9次/3周)6例;常规剂量照射(200CGy/次、15次/3周)3例。治疗效果:疼痛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率91%(20/22),无效9%(2/22),认为放射治疗是晚期癌痛的有效止痛方法。  相似文献   

3.
白血病骨髓移植前大剂量全身照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12月至1991年4月应用全身照射技术对16例白血病患者进行异体骨髓移植前的大剂量全身照射,均采用60钴γ射线,用自行设计和制作的蜡板根据射线均匀度不一制成剂量均整装置,并且采用6次交替仰卧和侧卧的全身照射,使剂量均匀度在人体最高和最低剂量点仅相差8.2%。剂量率1.65~5.4cGy/min,总剂量随剂量率的增加而递减,从900cGy降至660cGy。结果:放射反应轻,生长发育影响小,生存质量较高,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1.3%(13/16)、75.0%(9/12)和62.5%(5/8)。无一例发生间质性肺炎,仅1例出现骨髓排斥和复发。建议适宜剂量率4~5cGy/min,总剂量700~800cGy。  相似文献   

4.
自1991年3月至1997年12月,对14例不能手术的这癌进行了腔内近距离治疗,其中12例为肝门部胆管癌。腔内治疗采用高剂量率^192ir,剂量参考点距施源器中心轴的距离是10~12mm,参考点剂量为每次700~1000eGy,共3~5次,近距离照射总量为2800~4000cGy。一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1.2月。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42.9%(6/14),33.3%(4/12),25.0%(  相似文献   

5.
高剂量率腔内近距离放疗配合外照射治疗鼻咽癌4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剂量率腔内放疗配合外照射治疗鼻咽癌44例,T1 ̄T2 37例,颅外T3 7例。常规外照射剂量70 ̄75Gy,T3病例缩野加量10 ̄12Gy。腔内照射在外照射剂量达60 ̄65Gy时进行,每周一次,5 ̄7Gy,共2次,总剂量为10 ̄14Gy。在治疗后已有30个月的病例有31例,其生存率为87%(27/31),T1 ̄T3局部控制率为93.5%(29/31),T3局部控制率为66.7%(4/6),主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1982年8月~1992年11月间收治晚期癌症骨转移79例,1987年3月以前31例为常规组,其后48例为快速分割组。常规组照射剂量为2Gy/次,1OGy/周,总量30~40Gy/3~4周.快速分割组照射剂量为4Gy/次,8Gy/日,总量24Gy/3日.结果发现两组对骨转移痛均有良好控制疗效;但快速分割法具有省时、经济、疗效快的优点,止痛有效率达91.66%,由于严格选择放疗部位,避开脊髓及有关重要器官,目前还未发现有近期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低剂量垂体照射治疗前列腺增生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彤  朱晓兰 《铁道医学》1998,26(3):178-179
分析低剂量垂体照射对前列腺增生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低剂量照射前列腺增生症23例,总剂量4.8-6.0Gy,1.2Gy/次,分4-5次,11-15d完成;照射野4cm4cm。结果临床症状改善率78.3%,前列腺体积缩小率为52.2%,治疗后残余尿量减少率4.4%。结论本方法具有疗程短,见效快,安全无副作用特点,是缓解症状,减轻痛苦的有效方法,对不适于手术的高危老年患者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胸部受电离辐射后外周血细胞的变化特点。方法 选取1997 ~1998 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0 例。按1∶2 配比年龄相似,性别相同的非放疗慢性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胸部外照射对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数的影响。NSCLC以医用直线加速器6 MV- X 线,常规分割放射治疗。射野包括肿瘤及其周围1 ~2cm 正常肺组织,同侧肺门以及纵膈,有时包括锁骨上区FSZ(Fieldsquarezoom) 72 ~246cm2 ,剂量率2Gy/min ,SSD100cm 。采用SWGEABAC- 920 型血液细胞自动分析仪检测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数,并严格质量控制。结果 当吸收剂量10Gy/5f/ W ,NSCLC外周血细胞数量开始下降;至20 ~30Gy/10 ~15f/2 ~3 W 时,其外周血细胞数量降至低谷。并且上述3 种细胞数量较之放疗前和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t> 2.58 ,P< 0.01)。另外,局部照射野> 100cm2 组外周血白细胞数显著低于照射野为< 100cm2 组,( F=6 .46,P< 0 .01)。在缩野和改侧斜野,放疗第四周(Dt= 40Gy) 后,局部受损骨髓开始修复,受照区内的毒性产物被迅速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低剂量垂体照射对前列腺增生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低剂量照射前列腺增生症23例,总剂量4.8~6.0Gy,1.2Gy/次,分4~5次,11~15d完成;照射野4cm×4cm。结果临床症状改善率78.3%,前列腺体积缩小率为52.2%,治疗后残余尿量减少率44.4%。结论本方法具有疗程短,见效快,安全无副作用等特点,是缓解症状,减轻痛苦的有效方法,对不适于手术的高危老年患者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10.
38例中晚期贲门癌放射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东 《中原医刊》2000,27(10):16-17
目的:观察放射治疗对中晚期贲门癌的疗效。材料与方法:1991~1993年对38例中期贲门癌患者用60Co放疗。本组男 31例,女 7例。中位年龄56岁(44~68岁)。病理为腺癌 38例,其中粘液腺癌 6例,低分化腺癌 3例。应用60Co治疗。首先用前后位对穿照射,每周5次,每次2Gy,照射野9cm×10cm~10cm × 14rm。Dt:40Gy/20次后,根据病变范围,适当缩野,避开脊髓成角度照射,总剂量,Dt:40~60Gy/4~6周。结果:病变消失4例,占10.5%,部分消失好转 31例,占 78.9%。恶化 3 例,占 7.9%,总有效率 89.4%。梗阻症状改善 80.4%。 1、2、3年生存率分别为 73.6%、42.1%、23.6%。结论:对中晚期贲门癌的放射治疗能够提高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何安泰 《中国厂矿医学》2008,21(6):649-650,I0001
目的评价肺癌脑转移手术后放疗、化疗及综合治疗的疗效,分析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方法对1994年10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45例肺癌脑转移患者(7例进行脑转移灶次全切除手术),进行常规放疗,每周5次,1.8~2GY/次,共25次,4—5周完成,总量DT40-45GY;4例在照完全颅40GY后,给予局部缩野补量,1.4~2GY/次,共7~10次,分9—14d完成。全部患者均进行了化疗。常用药物为顺铂、依托泊甙、环磷酰胺、阿霉素、卡莫司汀、替尼?自苷、卡铂等,一般为2~6周期。结果1年生存率为46.7%,2年生存率为12.O%,3年生存率为2.4%。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各组生存率比较:单纯脑转移组优于脑转移合并多部位转移组(P〈0.05);手术后放化疗组优于非手术放化疗组(P〈0.01);化疗≥4周期组优于〈4周期组(P〈0.05);≥60岁组与〈60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率无明显差别。结论对单纯肺癌脑转移患者有手术适应证者或能耐受4周期化疗的患者,应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腺苷酸环化酶关联蛋白1(cyclase-associated protein1,CAP1)在肺癌转移时的表达及与肺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Western印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肺癌组织与肺癌细胞株在蛋白水平的CAPl表达。并同肺癌的转移和预后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单克隆抗体的Western印迹法检测发现CAPl在肺癌组织有高表达,而正常组织表达较少,发生转移的肺癌组织表达更高。对82例患者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表明,CAP1的阳性率与肺癌转移相关(尤其是淋巴结转移的程度),且CAPl高表达构成肺癌发生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CAPl的高表达预示着不良的预后。结论肺癌CAPl的表达比正常组织高,高表达的CAPl与肺癌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尾静脉注射,建立一种符合临床特征的人肺腺癌转移瘤动物模型,为下一步的肺腺癌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造模方法。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A549细胞,11只SPF级、4~6周龄BALB/c裸鼠,分别以1?0^6个细胞/只注射入裸鼠尾静脉。接种后每天观察小鼠状态。分别于接种肿瘤细胞后第4、5、6、7周随机处死2只,余3只小鼠处于濒死状态时处死。解剖小鼠,观察肺部有无转移、转移结节的数目及全身其他器官的转移情况,并做病理取材,HE染色观察。结果 注射过程中小鼠均存活。未处死的3只分别于第11、13、14周出现恶液质。第4周肺部未见转移结节;第5周出现镜下肺部转移结节;第6周肉眼可见肺部转移结节;第7周转移结节数增多;第11、13、14周出现肺部结构大量破坏,弥漫性的肿瘤细胞浸润,出现淋巴结浸润,病理证实为腺癌。结论 通过尾静脉注射A549细胞可以成功建立人肺腺癌转移瘤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手术方式及综合治疗。方法回顾经治的15例双侧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15例行甲状腺全切术,9例同时行两侧改良颈清扫,6例行一侧改良颈清扫,3例二期行对侧颈淋巴结改良清扫术。15例患者行2~7次^13Ⅰ放疗。结果13例未出现复发转移,1例肺转移,1例颈部复发伴有肺部转移。结论甲状腺全切加上有淋巴结转移侧的改良颈清扫配合^13Ⅰ放疗是治疗双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肺癌骨转移特点,评估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的价值。方法: 收集肺癌骨转移SPECT核素骨显像113例,对骨转移部位、数量与病理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3例肺癌骨转移患者中,多发骨转移71例,占骨转移者62.8%。各病理类型中,其中以腺癌多发骨转移最为常见达72.5%。骨转移病灶分布以脊柱最多(38.6%),其次为肋骨、骨盆、四肢骨、颅骨、肩胛骨和锁骨。结论: 肺癌骨转移以多发性病灶较为常见,骨转移部位以脊椎骨、肋骨多发,腺癌最易发生骨转移。肺癌患者应常规进行骨扫描,这对疾病的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的评价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Brain metastasis from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s a rare, yet perplexing problem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We report on 5 patients with metastasis of HCC to the brain after radical hepatectomy. Intrahepatic recurrence occurred in 3 patients, and distant metastasis to sites other than the brain was observed in 3 patients (lung, 2; bone, 1). The symptoms for brain metastasis included headache, hemiparesis, and vomiting. Hemorrhage was found in 4 of 5 patients. All patients had a single nodular lesion in the brain. The alpha-fetoprotein levels were more than 10,000 ng/ml in 4 patients. Two patients underwent surgical resection, 1 received cranial irradiation, and 2 were administered corticosteroids. The interval between diagnosis of the primary cancer and detection of brain metastasis ranged from 2 to 54 months. The mean survival period was only 3 months after diagnosis of brain metastasis. All 5 patients died of neurologic causes. Because no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brain metastasis from HCC is available, further study is need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单发脑转移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NSCLC单发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手术切除脑转移瘤后均接受全脑放疗及化疗,其中10例患者接受了肺部肿瘤切除术。结果患者总中位生存期为20.8个月,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3.3%、48.8%和13.9%;接受和未接受肺部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0.5个月和25.5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6)。结论手术切除脑转移瘤对NSCLC单发脑转移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肺部肿瘤是否切除对患者生存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Lewis肺癌动物模型,探讨脐带来源的MSC对恶性肿瘤生长及其转移的影响。方法 将16只C57BL/6小鼠分别建立Lewis肺癌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S组)和MSC组,每组8只,MSC组分别于接瘤后第7、12、17天时,尾静脉注射给予脐带MSC(1×106/只),在第21天时处死全部荷瘤小鼠,观察瘤体生长情况及肺转移情况。结果 NS组和MSC榈钠骄鲋胤直鹞?.5875±1.04g、 4.155±1.13g,两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NS组和MSC组的平均肺转移数分别为3.75±1.39个、1.13±1.13个,抑制转移率为70.0%,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脐带来源的MSC对C57BL/6小鼠Lewis肺癌本身的生长无影响,但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的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化方法研究Skp2在肺癌和癌前病变组织芯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肺癌中与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便为肺癌的发生、发展、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自制270点肺癌及癌前病变组织芯片中Skp2蛋白的表达。应用SPSS11.5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Skp2蛋白在各组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正常组0,癌前病变组16.7%(2/12),原发性肺癌组67.4%(60/89),淋巴结转移性肺癌组83.3%(10/12);原发性肺癌组和淋巴结转移性肺癌组Skp2蛋白的阳性率均高于正常组和癌前病变组(均为P〈0.05);而正常组与癌前病变组、原发性肺癌组与淋巴结转移性肺癌组之间Skp2蛋白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原发性肺癌中Skp2在有淋巴结转移组表达的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不同临床分期Skp2表达的阳性率不同,Ⅲ+Ⅳ期高于Ⅰ+Ⅱ期(P〈0.05);Skp2的表达强度与肺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而不同组织学类型、大体类型、年龄、性别及分化程度间Skp2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1)Skp2蛋白在原发性肺癌组与淋巴结转移性肺癌组中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与癌前病变组,提示其促进了肺癌的发生、发展,可以成为预测肺癌发生、发展的一个新指标,并可能成为肺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2)原发性肺癌组中Skp2在有淋巴结转移组表达的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Ⅲ+Ⅳ期高于Ⅰ+Ⅱ期,提示Skp2与肺癌的进展和侵袭性有关,对肺癌的临床预后估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在胸内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9例影像学检查提示胸内病变的患者[肺部病变者56例,确诊肺癌需进行N分期者7例,单纯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者21例,纵隔占位5例]行EBUS-TBNA,穿刺物行细胞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8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BUS-TBNA,无一例发生并发症.76例穿刺阳性;5例穿刺阴性;5例因穿刺标本不满意而无法统计.56例肺部病变者中诊断恶性肿瘤45例,良性疾病5例,可疑癌3例;穿刺阴性1例;标本不满意而无法统计2例.7例确诊肺癌需进行N分期者中穿刺结果提示转移5例;穿刺阴性2例.21例单纯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者中诊断恶性肿瘤3例,良性疾病13例;穿刺阴性2例;标本不满意而无法统计3例.5例纵隔占位者均诊断为恶性肿瘤.3例可疑癌患者中1例经CT引导下穿刺、2例经临床随访观察诊断为恶性肿瘤.确诊肺癌而穿刺阴性的2例患者中1例手术后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1例PET-CT检查未见淋巴结转移.另3例穿刺阴性者经临床随访观察均诊断为良性疾病.EBUS-TBNA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100%、100%及20%.结论 EBUS-TBNA是诊断胸内病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