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总结姚乃礼教授治疗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机特点为正虚邪盛,脾虚不运是贯穿于本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肝胆失于疏利是重要因素。临床应根据不同病程阶段进行辨证分析,早期证型多为肝脾不和、湿热蕴结、血虚风燥,迁延期证型多为肝郁脾虚、血瘀成积、脾虚湿滞,后期证型多为肝肾阴虚、阳虚水泛。临证时善用黄芪健脾土,滋肾水以调肝,同时整体调治顾兼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边天羽教授辨证论治系统性硬皮病的临床经验。边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外邪风、寒、湿、热均可导致本病,而脾肾阳虚、血虚、血瘀则为重要内因,故将本病分为毒热证、血瘀毒热证、肝郁血瘀证、脾肾阳虚证四种类型进行论治,自拟硬皮病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便秘一证,证候多样,由瘀致秘的病机为气滞血瘀、血瘀血虚、血瘀津亏.血乃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而成,故治血者,治脾为主.肝藏血,有疏泄、调节血液之功,故由瘀致秘多从肝脾论治.血瘀可致气滞,血瘀既是病理产物,亦是致病之因,瘀血停留,阻塞脉道,气机运行失常,宜用风药和血疏风、行气化瘀,方用大柴胡汤、小柴胡汤."久病必虚,久病兼瘀"...  相似文献   

4.
血是由脾胃等器官消化饮食后,运化水谷精微,化生营气,上输到心肺,再经肺的“气化”作用而成。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除可营养全身组织外,尚主宰其他重要功能,如目之视物、足之步行、掌指的握摄活动、皮肤的感觉等。如果出现血虚、血热、血寒、血瘀等病证,则人体阴阳会受到极大影响,更有可能导致生命危殆,所以血是人的生命之本。对血分之病变,中医主张“治血先治肝”,因肝藏血,五脏功能的协调发挥,均依赖血之濡养,肝之功能正常,血之功能也随之协调。故“治血先治肝”是中医很重要的诊治思想。  相似文献   

5.
血虚论     
禀水谷之精华,出于中焦,赖肾精为其化生之本,生来俱有,以脾胃为其生化之源,补于后天,调和五脏,洒陈六腑,滋于四肢百骸,充达肌肤脉络者,血也。其生化于脾,宣布于肺,总统于心,贮藏于肝,化精于肾,灌注百脉,循环无端,一身上下,无所不及。血虚之名,始见《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日:“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相似文献   

6.
咳喘,多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之紊乱,或外感六淫之邪。笔者认为,因血瘀者,亦是形成咳喘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证治准绳·蓄血》中说:“百病由污血者多。”当本病患者处于气滞、气虚、气逆、气陷状态时,临床虽不具有典型的血瘀证的宏观改变,但实际上血流已受影  相似文献   

7.
许金榜  何桂英 《光明中医》2014,29(11):2271-2272
月经后期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何桂英主任医师治疗本病经验丰富,何老认为本病有实有虚,有血寒、血热、血虚、血瘀、气郁、痰阻等原因,然以血寒为多见,由血虚、气滞而致者,亦较为常见,所以本病的治疗多以温经、补血、调气为主。针对该病临床常见证型,辨别虚实,分型而治,收到良效。  相似文献   

8.
肾主化血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笔者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认为肾的生理功能应包括“肾主化血”,体会如下。 1 中医对血生成的基本论述不足《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所谓“中焦受气取汁”,是说明脾和胃(中焦)的运化功能在生成血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中医又认为血液的生成过程,要通过营气和肺的作用。如《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血是“赤”色液态样物质,人体中任何物质都不能代替它,必须把精微物质“变化而赤”后方为血液。笔者认为,中医对“变化而赤”的关键过程论述不足。 2 心肺肝脾与血的关系 血液运行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有赖于心主血脉和肺朝百脉的功能。其是说:心  相似文献   

9.
小建中汤证病机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世医家多认为小建中汤证为中焦虚寒证。综合《伤寒杂病论》中所论述的小建中汤条文主治症状和张仲景用药特点,认为小建中汤证中焦虚寒病机理论与原文所述症状、方药配伍不完全相符。结合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治方法,围绕"肝阴虚损以致肝气疏泻太过而横逆克土,少阳相火失制而妄动"这一思路,重新解读小建中汤证的病机、症状和用药原则。认为小建中汤证之病机当为肝阴虚损,以致肝气疏泻太过而克脾土、少阳相火失制而妄动是文章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10.
<正> 1 安胎之说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并治》中首先提出:“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妇人妊娠最重视肝脾两经,以肝藏血,血以养胎:脾主健运,化饮食而输精微。如孕后耗血多而血虚,血虚易生热;脾失健运,则湿停中焦,故血虚湿热留聚,最易影响胎儿,用当归散甚为合适。方中白术健脾除湿,黄芩坚阴清热,配合补肝养血药而安胎。  相似文献   

11.
自制降脂血康片治疗高脂血症96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脂血症是常见而多发的现代难治病之一,本病属于中医“痰浊”、“血瘀”、“湿浊”、“肥胖”范畴。其产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而尤以脾肾为要。其病机是在脏腑气虚基础上,加之饮食不节、七情劳伤等形成以正虚为本、痰瘀为标之证。治疗当标本兼治。我科从发展专病专药原则出发,研制了降脂血康片应用于临床,收到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2.
<正> 中医所言的“肝脾不调”及“肝胃不和”,在临床中大家都司空见惯,然“胆胃不和”证,在临床上也屡见不鲜,鲜有人提出论述,笔者经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有必要提出单独论述。 肝脾不和,脾为土湿之脏,亦称太阴湿土,其性质是湿缓,其主要功用是运化水谷津液,脾若缓湿太过就会产生“脾阳不振”、“湿困中焦”、“中气不足”及“中气下陷”等病理改变,其中共同病机之一是缓湿太过而壅  相似文献   

13.
刘静  刘莉 《中医研究》1999,12(5):50-5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由于周围神经多种改变,而导致四肢感觉异常,甚至肌肉萎缩。为临床难治之症。本病从中医角度辨证,可认为由于长期精微流失,耗伤严重,易致精血不足,机体失养。血为人体主要营养物质,《难经》云:“血主濡之”,明代戴思恭亦云:“血盛则形盛,血弱则形衰。”若血虚不足,则出现四肢麻木,感觉不灵,肌肉瘦削等症。所以本病初可辨证为血虚不养之证。而精微流失日久,气随之而虚,气虚则无以帅血以行,血行缓慢甚至瘀滞,在糖尿病发展过程中,可见皮下瘀斑。笔者在治病本病时,尝试立益精血,畅血流之法。选用当归,枸杞…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没有脂肪肝病名 ,多数学者将其归属于中医的“积聚”、“胁痛”、“痰浊”等范畴。大多数学者认为 ,本病主要涉及肝、脾二脏 ,以肝为主 ;病理产物为痰、浊、瘀、湿 ;病因病机可归为酒食不节 ,或感受湿邪 ,或嗜食肥甘等而致肝失疏泄 ,脾失健运 ,痰浊内生 ,气机郁滞 ,血脉瘀阻 ,气、血、痰、浊互相搏结而形成。周琴花认为 ,本病的病因病机为饮食不节 ,肝失疏泄 ;脾失健运 ,湿滞中焦 ;肾气亏虚而致气血痰瘀互结胁下形成本病。〔1〕谢敏卿等认为 ,脂肪肝的病因病机为肝气郁结 ,疏泄失常以致气机阻滞 ,横逆犯胃 ,气病及血 ,血流不畅 ;肝病传…  相似文献   

15.
吕雄教授基于气血、肝脾相互之间的关系,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气血肝脾”理论,认为气血相依,从气滞发展到血瘀的过程应重视“血郁”这一中间病理状态,气血病变的治疗当以调气为先,通过肝脾同治以达到利气行血之目的。基于“气血肝脾”理论,吕雄教授在甲状腺结节的诊疗过程中,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气血肝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良性病变多属气滞血郁。早期以气滞为主,称“气结”; 病情迁延则发展为血郁,称“血结”,治疗时均以理气为先,调血次之,临床上常用玄麦甘桔汤合四逆散加减,通过调和肝脾气血,改善甲状腺局部的气滞血郁状态,从而使甲状腺结节缩小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16.
刘建秋教授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机为素体肺脾肾三脏虚损,遇外感之邪犯表,外邪郁而入里致阴虚血瘀。分为风邪犯肺型,阴虚血瘀型。治则上应注重治病求本,表里同治,未发应“先安未受邪之地”,解表同时应注意顾护正气,防止病邪进一步传变。以病因病机三脏俱虚为切入点,应用三足鼎立之角药,提出经验三法针对不同证候采用不同配伍施治,且患者多素体本虚,提倡“肺鼻同治”“津血同治”“肺脾肾同治”的理念,在治疗本病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一、对慢性肝炎的病理方面的体会慢性肝炎,中医虽然没有这个病名,但有关”胁痛”、“痞气”的证候是有相近似之处。其病理方面则缺乏专门的系统的叙述。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理已有很丰富的知识,可供我们学习。但从中医的理论来看,本病的病机主要与肝脾两脏关系至为密切。须知肝病与脾病是互有联系的。从临床观察,本病开始多属脾胃见症,以后逐步出现肝的见症。这可认为起病于脾,寄病于肝。由于脾湿胃热交蒸,而致气郁血瘀,血既瘀热,则主藏血的肝脏受累而生病,乃是必然之  相似文献   

18.
脱发证其治在脾。因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之精微,后天之精竭,血无精化则血虚,血虚则发落。所以补脾以生血,血生以养  相似文献   

19.
隐性失血属于中医血证范畴,运用中医气血、脏腑的理论,探讨隐性失血中医病机。提出血瘀证证型是贯穿整个病程的病机组成部分,隐性失血的病机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根据恶血归肝导致肝不藏血、气虚导致脾不统血的原理分析隐性失血发生的机制,认为血瘀兼气血两虚、病性是本虚标实、病位在肝脾为隐性失血的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20.
尿酸性肾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等原因引发,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湿、痰、瘀之邪郁结,阻滞关节、肾脏气机是其主要病机,阻滞肢体关节则见疼痛等痹证的表现,结于肾脏则出现腰痛、尿有沙石等石淋的表现。临床辨证为湿郁、血郁、痰郁三种情况,湿郁可见湿热内蕴证和寒湿痹阻证,分别用苍术胜湿汤和四妙散加减治疗;血郁可见气滞血瘀证、血虚血瘀证、血寒血瘀证和血热血瘀证,分别用活络效灵丹、桃红四物汤、生化汤和四物汤加黄芩、丹皮治疗;痰郁用指迷茯苓丸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