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290例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比较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目的:对比分析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差异,探讨手术病理分期的优点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1995年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290例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就其术前临床分期与术后手术病理分期进行比较,并分析了子宫内膜癌的分期及其预后因素。结果:临床分期误差率,Ⅰ期为19.7%,Ⅱ期为80.5%。临床分期Ⅰ期中淋巴结转移率为4.2%,腹腔细胞学阳性率为10.6%。肌层浸润者占60.5%。Ⅱ期中淋巴结转移率及腹腔细胞学阳性率分别为51.4%和46.9%,有肌层浸润者为100.0%。发生分期误差的原因有:(1)术前不可能准确估计腹腔及淋巴结是否受累;(2)宫颈已受累但术前诊断性刮宫时漏刮,或宫颈未受累而误诊为阳性;(3)癌细胞播散于腹腔。结论:手术病理分期真实地反映了病变范围,建议在首次手术时除注意手术范围外,应重视腹腔冲洗液的收集及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取样或清扫,以确定期别,为术后辅助治疗选择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鉴于Ⅱ期子宫内膜癌误诊率高,诊治上应特别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2.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1986年9月至1994年5月,应用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的104例子宫内膜癌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宫内膜癌手术治疗中的意义.104例中,51例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3例(25.5%)淋巴结阳性。子宫深肌层浸润、腺鳞癌、乳头状浆液性癌、G3肿瘤的淋巴转移率分别为71.4%、75.0%、66.6%与53.8%,说明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其密切相关.38例临床Ⅰ期中,11例因淋巴结阳性而上升为Ⅲ期.因此,系统地整块切除盆腔淋巴结,对于宫内膜癌正确分期、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40例子宫内膜癌手术前后诊断差异临床意义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癌手术前后临床与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级,B超、CT及血CA125水平差异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2000年3月间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40例,术前行诊断性刮宫,确定病理诊断、临床分期,同时行阴道B超、CT检查及测定血清CA125,其中29例行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行手术病理分期,并对手术前后诊断存在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临床分期误差率,Ⅰ期11.8%,Ⅱ期62.5%;以血CA125监测是否宫外扩散符合率87.5%;临床Ⅰ期淋巴结转移率5.3%,腹水细胞学检查阳性3.3%,肌层浸润者83.3%;Ⅱ期淋巴结转移率62.5%,腹水细胞学检查阳性50%,均有肌层浸润。结论 子宫内膜癌临床Ⅰ期、高分化、B超检查病变局限内膜及浅肌层,CT无淋巴结异常显示,患者术前与术后分期有很好的相关性,可缩小手术范围;术前CA125测定对监测宫外扩散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用于子宫内膜癌   总被引:46,自引:3,他引:43  
目的 探讨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清扫术)对子宫内膜癌治疗的作用。方法 分析行清扫术者104例,分别比较各种临床病理因素的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淋巴结行清扫术与非清扫术的5个生存率。结果 临床Ⅰ期子宫膜癌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4.4%。深肌层浸润及低分化癌(G3)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升高,分别为37.3%及37.8%。临床Ⅰ、Ⅱ期患者盆深淋巴结转移与非转移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8.9%及74.2%,差异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合理手术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对136例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36例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阳性率9.56%(13/136)。单因素分析表明Ⅰ型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癌灶直径大小、肌层浸润深度、脉管浸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组织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癌灶直径≥2 cm、有脉管浸润是Ⅰ型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低。组织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癌灶直径≥2 cm、有脉管浸润的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更易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初治为手术治疗的9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采用临床分期术后采用手术病理分期,对这两种分期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分期不符合率为45.8%(44/96),其中临床Ⅰ期为24.0%(12/50),Ⅱ期76.9%(30/39),Ⅲ期为5例中2例。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0.3%(8/78),其中临床Ⅰb期为16例中1例,Ⅱ期14.7%(5/34)。子宫外盆腔转移率14.6%(14/96),其中临床Ⅰb期为19例中2例,Ⅱ期23.1%(9/39)。卵巢转移率9.4%(9/96),其中临床Ⅰa期为9.7%(3/31),Ⅱ期为10.3%(4/39)。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率为7.9%(7/89),其中临床Ⅰ期为4.0%(2/50),Ⅱ期为10.3%(4/39)。大网膜转移率5.2%(5/96),阑尾转移率2.1%(2/96)。经单因素分析,临床分期、子宫肌层浸润深度、病理分级和组织学类型均与盆腹腔转移有关(P<0.01,0.05)。经多因素相关分析,前3个因素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手术病理分期较临床分期准确,临床分期尤其是临床Ⅱ期的误差率较高,临床处理上应予重视。子宫内膜癌盆腹腔转移与临床分期、子宫肌层浸润深度、病理分级密切相关。手术病理分期能客观判断预后,并指导治疗。Ⅲ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Ⅰ期子宫内膜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0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 ,在我院住院治疗的Ⅰ期子宫内膜癌 112例 ,其中广泛或次广泛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6 6例 ,单纯广泛或次广泛子宫切除术 4 6例。结果 在 6 6例Ⅰ期子宫内膜癌中 ,发现 7例淋巴结转移 ,转移率为 10 6 %。Ⅰa期中无淋巴结转移 ;Ⅰb期转移率为 5 9% (2 34) ;Ⅰc期转移率为 2 5 % (5 2 0 )。Ⅰ期子宫内膜癌随着肌层浸润的加深其淋巴结转移率亦增加 ,P <0 0 5。而且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其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腺癌。但是行淋巴结清扫术与未行淋巴结清扫术的 5年生存率无差异。结论 Ⅰa期可以不做淋巴结清扫术 ,Ⅰc期和合并高危因素的Ⅰb期必须行盆腹腔淋巴结清扫术。且加强术前术中对肌层浸润程度的判断 ,以指导Ⅰ期亚分期的确定。淋巴结清扫术本身能否改善Ⅰ期患者的预后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初治、经全面手术病理分期、病变局限于子宫体的263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3例患者中,21例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7.98%。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中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非子宫内膜样癌、血管淋巴间隙受累(LVSI)、血清CA125≥35U/L是早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深肌层浸润和肿瘤中、低分化是早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7%(14/21)及99.2%(240/2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早期子宫内膜癌合并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低,深肌层浸润及肿瘤中、低分化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癌手术范围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适宜手术范围。方法:对10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施行广泛性或次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加盆腔及(或)主动脉旁淋巴清扫术;另对3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仅作次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对本组141例的手术切除标本,包括宫旁结缔组织及淋巴结、盆腔主动脉旁淋巴结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05例中,盆腔淋巴结发生转移19例,占18.10%,除1a期外,余各期均有淋巴转移发生。Ib、Ic期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8.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宫体外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经手术治疗的19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有无转移将患者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再根据肌层浸润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A组:无肌层浸润组;B组:浅肌层浸润组;C组:深肌层浸润组。比较分析转移组与无转移组患者的年龄、肌层浸润、肿瘤分化、病理类型的差异。结果:196例患者中有转移68例,无转移128例,有肌层浸润、中低分化、非子宫内膜样癌明显较无肌层浸润、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易发生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对转移无明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例无肌层浸润者中1例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166例有肌层浸润者中16例宫旁组织受侵。结论:子宫内膜癌是否发生宫体外转移与其分化程度、病理类型和有无肌层浸润密切相关;与年龄无关。无肌层浸润者也可能出现盆腔淋巴结转移,应考虑淋巴结活检或切除术。肌层浸润者宫旁组织可能受侵,应适当扩大手术范围。  相似文献   

11.
Ⅰ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清扫术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及盆腔淋巴清扫术对其预后可能的影响。方法:收集1997年8月至2005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202例,分析影响预后的各项临床病理指标,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比较盆腔淋巴清扫组与平行淋巴结清扫组的复发率,并发症。结果:Ⅰ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率1·53%。病理类型、腹腔细胞学、盆腔淋巴转移、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及CA125值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Ⅰ期低危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无助于提高生存率(P>0.05),其复发率也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并发症率明显增高(P<0.05);Ⅰ期高危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未能延长其生存期(P>0·05),但可减少复发的例数,并发症率无明显增多(P>0.05)。结论:特殊病理类型,腹腔细胞学阳性,手术-病理分期高,盆腔淋巴转移,深肌层浸润及CA125>100U/ml的患者预后较差(P<0.05)。Ⅰ期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癌FIGO新分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FIGO于1988年修改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以前判定分期是在治疗前,新分期在术后决定外科期别,是个明显不同点。子宫内膜癌FIGO新分类(1988年)见下表。Ⅰ期癌限局在子宫体,Ⅱ期癌累及子宫体及宫颈,Ⅲ期癌扩展至子宫外但未超出盆腔,Ⅳ期癌超出盆腔。这些与旧分类无大区别。但新分类又附加组织分化程度、决定内膜癌预后因素的肌层浸润深度、有无宫颈间质浸润、附件转移、淋巴结转移、腹腔冲洗液癌细胞阳性等的病理组织学所见,进行各期的亚分类。  相似文献   

13.
I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清扫术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及盆腔淋巴清扫术对其预后可能的影响。方法:收集1997年8月至2005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临床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202例,分析影响预后的各项临床病理指标,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比较盆腔淋巴清扫组与平行淋巴结清扫组的复发率,并发症。结果:I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率1.53%。病理类型、腹腔细胞学、盆腔淋巴转移、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及CA125,值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I期低危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无助于提高生存率(P〉0.05),其复发率也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并发症率明显增高(P〈0.05);I期高危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未能延长其生存期(P〉0.05),但可减少复发的例数。并发症率无明显增多(P〉0.05)。结论:特殊病理类型,腹腔细胞学阳性,手术-病理分期高,盆腔淋巴转移,深肌层浸润及CA125〉100U/ml的患者预后较差(P〈0.05)。I期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术前阴道细胞学检测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阴道细胞学作为术前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对103例子宫内膜癌的术前阴道细胞学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发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阴道细胞学正常68例(66.1%)、可疑9例(8.7%)、恶性26例(25.2%)。阴道细胞学与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手术分期、宫颈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等明显相关(P<0.05)。恶性阴道细胞学多见于非宫内膜样腺癌、低分化、晚期、宫颈及盆腔淋巴结转移者,其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比正常阴道细胞学者高6.2倍。阴道细胞学与子宫肌层浸润深度、附件转移、大网膜转移和腹腔细胞学阳性之间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恶性阴道细胞学可望作为预测子宫内膜癌子宫外转移的指标,是一个不利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5.
62例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手术病理分期(FIGO.1988)标准,Ⅰ期子宫内膜癌需判断肌层是否浸润及浸润深度,以止确判断预后和制定合适的术式。我们对62例Ⅰ期子宫内膜癌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术前B超、术中肉眼观察、血清CA125对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临床早期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子宫内膜癌有选择实施腹膜后淋巴结切除寻找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335例临床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术后病理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335例临床早期子宫内膜癌中,24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7.16%。单因素分析提示,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宫颈管浸润、脉管癌栓与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有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宫颈管累及、脉管癌栓是临床早期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宫颈管浸润和脉管癌栓是早期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重要高危因素,是早期子宫内膜癌实施腹膜后淋巴结切除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回顾性复习经手术治疗的子宫颈浸润癌124例,包括鳞癌28例、腺癌30例、腺鳞癌3例及未分化癌2例。其中18例术前期别估计低于术后(14.5%)。Ⅰ期和Ⅱ期病例均有不同比例的宫体和盆腔淋巴结转移,但无1例卵巢转移。有17例60岁或以上患者接受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未见手术并发症显著升高。提示:术前准确估计期别是影响手术治疗的重要因素,对包括腺癌的Ⅰb期病例手术可予保留卵巢,老年妇女并非为  相似文献   

18.
MRI对判断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体癌,是指原发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诊断性刮宫是临床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方法,但是无法判断肿瘤是否浸润肌层、浸润范围及有无转移.术前影像学检查可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侵犯范围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对肌层的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几率关系密切,影响到手术方式的选择.治疗前准确估计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助于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预测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指标,以期为确定子宫内膜癌手术范围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初治为手术治疗的64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单因素分析用χ2检验和Fish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经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G3、深肌层浸润、附件转移对预测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pelvic lymph node,PLN)转移具有统计学意义;盆腔淋巴结转移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ra-aortic lymph node,PALN)转移显著相关。结论:病理分级G3、深肌层浸润、附件转移是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重要预测因素;盆腔淋巴结转移对预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意义。病理分级G3、深肌层浸润、附件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应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并根据术中患者的盆腔淋巴结状况决定是否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20.
唐磊  张家文  杜昂鹰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7,8(5):346-348,342,I0001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中微淋巴管密度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29例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子宫内膜癌及23例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子宫内膜癌中VEGFR-3的表达以及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结果 Ⅰ型内膜癌的LVD(50.69±16.86)显著高于Ⅱ型内膜癌(28.52±10.83).深肌层浸润组LVD高于浅肌层浸润组,FIGO分期Ⅲ/Ⅳ期组LVD高于FIGO分期Ⅰ/Ⅱ期组,淋巴结转移组LVD高于无淋巴转移组,子宫外转移组LVD高于无子宫外转移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LVD与Ⅰ型内膜癌的FIGO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子宫外转移有相关性;LVD与Ⅱ型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结论 LVD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可能有关,可作为Ⅰ型子宫内膜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Ⅱ型子宫内膜癌可能在发病、发展、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具有不同于Ⅰ型内膜癌的生物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