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改进小儿股静脉穿刺定位方法,以提高患儿穿刺成功率,减少操作时间。方法:以我院儿科2012年1~12月进行股静脉穿刺的17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90例与对照组88例,试验组采用体表定位法进行股静脉穿刺,对照组采用触摸股动脉搏动定位法进行,对比两组穿刺成功率及操作时间。结果:采用体表定位法进行股静脉穿刺成功率高于触摸股动脉搏动定位法,且操作时间明显少于触摸股动脉搏动定位法。结论:应用体表定位法进行股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触摸股动脉搏动定位法,且操作时间短,减轻了患儿痛苦,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常规股动脉股静脉穿刺方法是于腹股沟扪及股动脉搏动最明显部位并加以固定,在股动脉或其内侧0.5 cm处穿刺,但实践操作时常因定位偏差导致穿刺失败.  相似文献   

3.
李红艳 《护理研究》2006,20(11):980
常规的股静脉穿刺定位方法为:股外展外旋,在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界,股动脉搏动内侧0.5 cm处.但新生儿、婴幼儿因不合作、肥胖等原因,股动脉搏动不易扪到,给临床穿刺带来很大困难.现介绍一种新的定位方法:将穿刺侧臀部稍抬高,臀下垫1个5.0 cm厚的小软枕,小腿弯曲,股外展外旋,充分暴露腹股沟部,取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的中点内侧0.5cm处为穿刺点,垂直进针或斜行进针,斜行进针时穿刺点选在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中点内侧0.5 cm的下方1.0 cm~1.5 cm处,以45度角进针,根据小儿胖瘦针梗进入2/3或3/4后边退边抽吸,见回血后固定抽吸所需血量.  相似文献   

4.
金霞 《护理研究》2008,22(2):174
股静脉穿刺是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传统股静脉穿刺法是以股动脉搏动最明显点内侧0.2 cm~0.5 cm处为穿刺点,但由于新生儿血管细、易哭闹、股动脉搏动不明显,穿刺成功率低,且容易污染.我科于2006年10月-2007年8月采用改良法对52例患儿进行股静脉穿刺,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股三角中点法在婴幼儿股静脉穿刺采血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秋菊 《护理研究》2006,20(4):1089-1090
婴幼儿股静脉穿刺采血是儿科常用的护理操作。如何“一针见血”是摆在儿科护士面前的重要课题。传统方法为股动脉搏动点内侧0.5cm处进针,但由于患儿哭闹不安、脱水、病情危重、肥胖等原因常造成股动脉搏动点不明显,给定位带来很大困难。我科护理人员通过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依解剖学为理论基础,探索出股三角中点法(即腹股沟韧带、长收肌和缝匠肌围成的倒三角形的中点即为穿刺点)穿刺采血,经临床应用,一次成功率及所用时间显明高于传统方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股动脉股静脉穿刺新方法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规股动脉股静脉穿刺方法是于腹股沟扪及股动脉搏动最明显部位并加以固定,在股动脉或其内侧0.5cm处穿刺,但实践操作时常因定位偏差导致穿刺失败。为了提高股动脉股静脉穿刺成功率,作者改进并总结出了一套新方法。2006年3月-2007年6月作者对采用常规方法行股动脉股静脉穿刺失败的53例住院患者使用新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1病历摘要 男,48岁,体重105 kg。因脑出血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入手术室时BP 210/140 mm Hg,HR 128次/min,心电图及其他化验结果基本正常。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周围静脉穿刺困难,行股静脉穿刺股静脉触摸不清,但腹股沟韧带上2cm处动脉搏动明显,遂沿腹股沟韧带上方动脉搏动强处向足方向下移4cm即腹股沟韧带下2cm估计股动脉所在位置内侧1cm处进针,  相似文献   

8.
金霞 《护理研究》2008,(1):174-174
股静脉穿刺是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传统股静脉穿刺法是以股动脉搏动最明显点内侧0.2cm-0.5cm处为穿刺点,但由于新生儿血管细、易哭闹、股动脉搏动不明显,穿刺成功率低,且容易污染。我科于2006年10月-2007年8月采用改良法对52例患儿进行股静脉穿刺,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许清华 《护理研究》2005,19(29):2725-2725
股静脉穿刺是新生儿科常用的操作方法之一.常规采血方法是以股动脉搏动点内侧0.5 cm处为穿刺点.由于新生儿血管细,股动脉搏动不明显,有穿刺时间长,成功率低的弊端.2003年-2004年,我科采用改良法行股静脉采血,成功率较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股静脉穿刺是儿科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主要用于采集血液标本与急救时输液.按穿刺常规,应在股动脉搏动点内侧旁开0.5cm垂直或斜刺进入股静脉.按此方法,我们进行穿刺时,针进入皮下后有时需来回数下方可成功.同时由于婴儿血管细小,不能配合此项操作,若穿刺定位不准,会增加患儿痛苦或易使穿刺失败.为提高婴儿股静脉穿刺率,笔者通过对5名足月引产胎儿与2名死婴进行解剖观测,发现婴儿股动脉直径为0.2 ±0.05cm,股静脉直径为0.3±0.1cm,动、静脉紧密相邻并行.为此,我们行婴儿股静脉穿刺时,扪股动脉搏动点旁开0.5cm缩小为0.2~0.3cm,以左食指指腹定位后,沿指尖前缘垂直进针,穿刺效果满意.全部一次成功.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2种不同的穿刺方法对预防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K;)后穿刺点出血的效果。方法将65例不同病种行PICK;置管患者分为常规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0例),常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由静脉上方穿刺直入血管行PICC,观察组则在血管下方2~3Gin进针,不直接刺入血管,先皮下潜行2~2.5cm后刺入血管,再将导管插入行PICC。结果观察组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对照组(P〈0.05)。结论改进PICK;穿刺方法后,可减少PICC穿刺点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张秀霞 《全科护理》2013,11(2):157-158
[目的]探讨左侧头低位颈外静脉采血应用于婴幼儿的效果。[方法]将200例需要采血的婴幼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方法选择头皮或四肢静脉采血,观察组采用左侧头低位颈外静脉采血,比较两组婴幼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采血标本达标率、皮下淤血率及婴幼儿家属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采血达标率高于对照纽(P〈0.05),皮下淤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婴幼儿家属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侧头低位颈外静脉采血较传统采血穿刺成功率高、标本达标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股静脉穿刺留置在ICU微循环障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股静脉穿刺留置在ICU微循环障碍患者抢救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92例微循环障碍患者按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研究组(股静脉穿刺留置)和对照组(颈内外静脉或周围静脉穿刺)各46例,观察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人均穿刺所需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穿刺前后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发生针头脱落、皮下淤血、针头阻塞及深浅静脉炎的患者均少于对照组(P〈0.05或0.01);股静脉穿刺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7.8%)高于对照组(80.4%),两组人均穿刺所需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静脉穿刺留置能达到及时抢救和迅速补液的效果,是微循环障碍患者抢救过程中建立静脉通道的一条安全、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刘海英  邹喜荣 《全科护理》2012,10(29):2696-2697
[目的]观察C型定位法在老年病人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4例需采集桡动脉血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方法进行穿刺,观察组采用C型定位法进行穿刺。[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血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型定位法运用于老年病人桡动脉采血中能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局部血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联合真空采血器在上消化道出血急救中进行采血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0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选择两侧肢体,一侧静脉留置针输液,另一侧肢体进行采血;观察组选择一侧肢体行外周浅静脉留置针同时联合真空抽血器抽血化验输液。比较2组在采血中的采血成功率、患者满意率、血源性污染及平均采血完成时间。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采血完成时间短,采血成功率高(均P<0.01);血源性污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抢救中采用留置针连接真空采血针采血,可提高采血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避免了血源性污染,同时缩短了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双腔股静脉置管与一次性内瘘针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34例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健康供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7例。分别采用双腔股静脉置管(试验组)与16 G内瘘针(对照组)采集外周血干细胞。观察两组穿刺成功率、采集顺利程度、术中舒适度及采集物中的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计数。结果两组供者采集物中的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计数均达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穿刺成功率、采集顺利程度、术中舒适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腔股静脉置管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中穿刺成功率高,采集顺利,并能增加供者舒适度,且不影响采集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中间歇性气囊加压法(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method,IPC)在妇科腹腔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不孕症行腹腔探查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两组均在全身麻醉和膀胱截石位下行腹腔镜手术,术中对照组不采用任何干预措施,观察组采用IPC。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d和第3d凝血功能指标;术前、手术后30min、术后第1d股静脉血流速度;术后3个月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术后3个月对照组发生DVT12例,观察组2例,两组比较,χ2=6.2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d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和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throm boplastin time,APTT)高于对照组,术后第1d和第3d纤维蛋白原(human fibrinogen,FIB)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30min和术后24h观察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各时间点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F=1.9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PC应用于腹腔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能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和预防下肢DVT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预防股静脉置管术后深静脉血栓( DVT)形成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使用动静脉脉冲系统治疗前的58例危重患者设为对照组,使用动静脉脉冲系统治疗后的62例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股静脉置管术后DVT形成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大腿周径、小腿周径变化值分别为(47.2±6.3) cm/s,(29.5±4.5) cm/s,(8.0±0.5)cm,(4.0±0.3) cm,对照组分别为(27.6±5.1) cm/s,(18.1±2.3) cm/s,(9.8±0.2) cm,(5.6±0.4)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8.785,17.636,-25.564,-24.892;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血栓5例,术肢肿胀例数7例,对照组分别为12,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928,4.250;P<0.05);两组患者术肢肿胀程度及血栓形成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0.500,19.500;P<0.05),两组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628,12.684;P<0.05)。结论动静脉脉冲系统能有效预防危重患者股静脉置管术后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头高足低位在新生儿足跟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3月~2010年4月实施足底采血进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酮尿症筛查的新生儿120例,将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新生儿沐浴后采取头高足低位采血,对照组新生儿沐浴后采取传统的平卧位采血。比较两组新生儿采血时间、一次采血成功率及溢奶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一次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采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溢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头高足低位采血具有采血时间短、溢奶发生率低、一次采血成功率及血片质量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细节护理在经皮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应用与效果分析.方法 将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286例经皮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52例和对照组13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取细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100.00%(152/152),高于对照组的84.33% (113/1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5,P<0.05);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平均(81.41±3.67)分,明显低于观察组(97.95±2.0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P<0.05).结论 检查前细致的细节护理和检查中正确配合医生指导患者配合检查,能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细节护理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