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断明确的32例绞窄性肠梗阻和85例单纯性肠梗阻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结合文献筛选了7种绞窄性肠梗阻的CT征象:(1)肠壁强化减弱或无强化;(2)肠壁持续强化;(3)肠壁或门静脉积气;(4)肠壁增厚;(5)肠系膜血管充血;(6)肠系膜水肿/积液;(7)腹腔大量积液。比较上述CT征象在绞窄性肠梗阻与单纯性肠梗阻病例中的分布及诊断效能。结果上述7种CT征象在绞窄性肠梗阻病例中出现概率明显高于单纯性肠梗阻病例(P均<0.05);前3种征象只出现在绞窄性肠梗阻病例中,32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中同时具备2项以上征象者占90.6%,85例单纯性肠梗阻患者中具备2项以上征象者仅3例,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χ2=88.752,P=0.000)。结论在诊断肠梗阻基础上,出现肠壁强化减弱或无强化、肠壁持续强化、肠壁或门静脉积气等征象之一或至少其他2种以上CT征象可提示为绞窄性。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绞窄性肠梗阻为急腹症之一,病死率高,本研究旨在探讨绞窄性肠梗阻的多层螺旋CT表现,提高术前CT诊断正确率。资料与方法经手术证实为绞窄性肠梗阻的43例患者(研究组),同期搜集97例单纯性肠梗阻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CT征象,分析CT征象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43例绞窄性肠梗阻中,肠扭转14例,腹内疝8例,闭孔疝4例,股疝17例。研究组CT表现为"鸟嘴征"43例,肠壁气泡4例,肠壁密度增高4例,肠壁强化减弱5例,"X征"8例,扩张肠袢壁增厚11例,肠壁内缘模糊5例,附属系膜血管扩张16例,闭袢16例,"漩涡征"13例,以上CT征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诊断绞窄性肠梗阻敏感度最高的CT征象为"鸟嘴征"(100.0%),特异度最高的CT征象为肠壁气泡、肠壁密度增高、肠壁强化减弱、"X征",均为100.0%。结论 "鸟嘴征"是诊断绞窄性肠梗阻最敏感的CT征象,肠壁气泡、肠壁密度增高、肠壁强化减弱、"X征"为绞窄性肠梗阻最特异的CT征象,扩张肠袢壁增厚、肠壁内缘模糊、附属系膜血管扩张、"漩涡征"、闭袢为绞窄性肠梗阻常见的CT征象。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1例经手术证实的蛔虫性绞窄性肠梗阻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提出:(1)蛔虫团影与扩张肠曲解剖位置异常(2)蛔虫团的虫腔内呈细线状秀明影;(3)蛔虫团影较大。X线与临床相结合,对诊断蛔虫性绞窄性肠梗阻有重要意义,着重描述了蛔虫团影在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6.
绞窄性肠梗阻是指伴有肠系膜和肠壁血液循环障碍的机械性肠梗阻,是临床较常见的重症急腹征之一,常见病因有肠粘连,肠扭转,绞窄性疝,肠套叠等,常合并肠坏死,穿孔,死亡率较高,达10%左右,而X线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笔者收集我院1997-2005年,经手术证实的绞窄性肠梗阻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参考其它文献资料,以提高对本病的X线的特征表现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检查在诊断绞窄性肠梗阻中的价值。方法:对CT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32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分析内容包括肠系膜血管改变、肠壁强化程度及腹水情况等,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2例绞窄性肠梗阻主要征象有病变段肠管无强化和强化减弱(23/32,72%),腹腔积液(21/32,66%),系膜血管改变和网膜浑浊、密度增高(18/32,56%)。结论:肠壁强化程度减退、漩涡征、肠腔积血及腹腔积血是绞窄性肠梗阻比较可靠的征象。螺旋CT检查是诊断有无绞窄性肠梗阻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绞窄性肠梗阻肠系膜及其血管改变的CT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对经CT检查、有肠系膜及其血管(MRV)改变的30例绞窄性肠梗阻(SO)进行分析,探讨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30例SO,均行CT平扫,其中20例行增强扫描,均显示有不同形式的MRV改变。26例经手术、4例经临床证实,包括粘连性肠梗阻9例,肠扭转8例,肠套叠6例,肠系膜血管闭塞性肠梗阻4例,内疝3例。结果所有病例经CT检查可发现11种CT征象,并可分作:(1)直接征象:包括肠系膜血管闭塞2例,肠系膜水肿及其血管增粗并形态异常19例;(2)间接征象:包括肠壁水肿增厚24例,CT强化肠壁异常6例,肠腔大量积液13例,肠袢特殊形态10例,肠壁、肠系膜出血各1例;(3)并发症征象:包括肠壁间积气3例,肠系膜门脉积气1例,肠系膜积气1例,腹水和气腹共11例。结论急腹症CT检查如能显示MRV改变,结合其他CT征象和临床,可以对SO术前作出诊断。同时也能观察到传统x线不能显示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10.
11.
肠梗阻的CT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CT对肠梗阻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68例肠梗阻,42例手术治疗,26例胃肠减压保守抗炎治疗。68例均作CT检查和立位腹部平片,其中6例作钡剂灌肠检查。结果 (1)68例立位腹部平片,其中62例典型阶梯状气液平面,6例肠管少量积气,未见液平面;(2)6例CT检查后作钡剂灌肠检查,4例肿瘤,2例肿瘤合并肠套叠;(3)68例CT检查示机械性梗阻56例,麻痹性肠梗阻12例。结论 CT可确定或除外肠梗阻,同时在判断是否绞窄性肠梗阻或麻痹性肠梗阻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CT对肠梗阻诊断定位准确,病因诊断也能显示,为临床提供可靠诊断依据,但有时在定性诊断中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病史及其他检查。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螺旋CT在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2005年经CT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48例肠梗阻病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螺旋CT机做CT平扫,其中6例另行增强CT扫描.结果:所有48例肠梗阻病例的CT诊断结果与临床手术结果相符.①在本组病例中,CT扫描显示肠梗阻部位(小肠梗阻29例,结肠梗阻19例);肠梗阻原因(腹壁疝13例,肿瘤19例,肠粘连14例,肠套叠3例,胆石性肠梗阻2例);肠梗阻性质(单纯性肠梗阻41例,绞窄性肠梗阻7例).②CT扫描不仅显示肠梗阻时肠道的扩张及肠腔内的气液平面,而且清晰地显示肠梗阻时肠壁、肠系膜的情况、闭襻的形成以及肠梗阻是否伴有出血及腹水等征象.结论:CT检查可以判定有无肠梗阻,确定肠梗阻的部位及肠梗阻的原因,以及是否为绞窄性肠梗阻,CT是机械性肠梗阻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肺隐球菌病CT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及CT表现,探讨不同免疫状态对本病的影响。材料和方法:经病理证实的肺隐球菌病23例,男性13例,女性10例,其中儿童3例,平均年龄33.2岁(5—50岁),其中免疫功能低下者5例。CT扫描采用10mm层厚连续观察,其中2例做1.5mm层厚的HRCT。结果:成人正常免疫功能组患者临床症状较轻而CT表现较为明显,CT上以多发结节33.3%(5/15)、团块影33.3%(5/15)和片状渗出影27.1%(4/15)多见;成人免疫损害者和儿童则多为片状渗出影,分别为80%(4/5)和66.6%(2/3)。结论:肺隐球菌病CT表现多样,无特异性。病变多见于两下肺,正常免疫成人多见多发结节灶、团块和片状渗出影,而成人免疫损害者和儿童则以渗出影更多见,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分析腹部X线平片和CT对小儿肠梗阻的诊断价值,重点探讨小儿绞窄性肠梗阻的CT表现。材料和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4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手术证实肠梗阻23例,术前24h均拍摄腹部正侧位X线平片,其中14例行腹部CT扫描。结果:23例肠梗阻术前诊断正确率:腹部X线平片为69.6%(16/23):CT为100%(14/14)。其中,绞窄性肠梗阻术前诊断正确率:腹部X线平片为38.9%(7/18);CT为90.9%(10/11)。11例绞窄性肠梗阻的主要CT表现包括:小肠壁增厚9例;CT平扫肠壁密度增高7例和“靶征,,2例;CT增强扫描肠壁强化低于正常者6例,3例延迟扫描强化。肠系膜血管增粗水肿5例,4、肠壁积气4例,腹水6例。结论:CT诊断小儿肠梗阻,特别是显示肠绞窄,较腹部X线平片优越。 相似文献
17.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螺旋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诊断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的CT表现并与之对比。结果:全部患者均有骨膨胀和局部畸形,CT表现主要为磨砂玻璃样改变、囊状低密度影和斑块样硬化,无明显骨膜反应存在。结论:螺旋CT是诊断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CT在肿瘤性肠梗阻检查中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分析肿瘤性肠梗阻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内窥镜活检证实的 35例肿瘤性肠梗阻病例的CT及临床资料,并与手术病理及内窥镜结果相对照。结果 35例病例中 33例手术病理及内窥镜活检与CT表现符合。CT诊断肠梗阻的准确率为 100%,病因诊断准确率为 94%,包括结肠癌 25例,淋巴瘤 5例,间质瘤 2例,脂肪瘤 3例。结论 CT在肿瘤性肠梗阻的检查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不仅能明确肠梗阻存在与否,而且在梗阻点定位、病因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螺旋CT胰胆管阴性成像诊断胆管高位梗阻疾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螺旋CT胰胆管阴性成像 (N CTCP)对胆管高位梗阻的评估能力。资料与方法 4 0例胆管高位梗阻病例 (其中 15例作过PTC或ERCP检查 )使用血管对比剂 (阴性对比剂 )作了增强扫描。扫描数据经工作站后处理 ,用最小强度投影 (MinIP)和表面遮盖显示 (SSD)法获得N CTCP图像。采用盲法 ,分别就N CTCP图像质量、胆管显示能力、梗阻定位和定性诊断作出评价。结果 4 0例中 ,N CTCP成功率达 95 .0 % (38/ 4 0 )。 38例中 ,MinIP像显示胆管能力平均为 4 .4度 ,SSD像 4 .1度 ;15例PTC或ERCP显示胆管能力平均为 3.0度 ,与对应MinIP、SSD像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P <0 .0 5 )。对照病理等结果 ,MinIP、SSD像定位准确率均为 97.4 % (37/ 38) ,定性准确率分别为 81.6 % (31/ 38)、73.7% (2 8/ 38)。结论 N CTCP定位准确率高 ,显示扩张胆管能力强 ,可为临床治疗提供较充分的信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