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患者男,35岁.因"反复发热、咳嗽、消瘦3月,加重伴气紧10余天"于2009-06-17入院.3月前,患者出现发热,体温37.5℃~38.5℃,咳嗽、无痰、伴消瘦,体重下降约10 kg.  相似文献   

2.
马尔尼菲青霉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尔尼菲青霉病(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 PM)所引起的罕见的深部真菌病。自1973年至1984年国外报告该病共7例,1985年香港地区发现1例,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目前已发现PSM12例(有3例为新近发现尚未报告),其中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实验室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皮肌炎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诊断率。方法分析1例皮肌炎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病变的HE、PAS和六胺银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皮肌炎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以"发热、皮肤结节"为主要临床表现,皮肤病变主要为真皮血管周围和皮下脂肪中见组织细胞增生和类圆形病原体,脂肪组织灶状坏死及核碎裂,PAS和六胺银染色显示圆圈状病原体,中间有个小圆点,部分腊肠样细胞可见横隔。结论皮肌炎患者,有多年糖皮质激素使用的病史,出现发热和皮肤结节,抗生素治疗无效,应考虑马尔尼菲青霉病,通过真菌培养和病理活检确诊。  相似文献   

5.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12例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通过对12例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PSM)临床资料的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1月至2003年11月收治的12例AIDS合并PSM的住院患者的资料。PSM的确诊依靠培养和病理检查。结果本组患者以反复发热、咳嗽、消瘦、腹泻、贫血、淋巴结肿大,皮肤损害尤其是皮肤坏死性丘疹为临床特点,外周血CD4计数均少于0.1×109/L。结论遇上述情况时应考虑PSM并行相关检查,此对PSM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本组1例极可能是江西首次发现的AIDS合并PSM。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实验室特征。方法 动态观察血像、骨髓像和免疫功能,进行有关病原体检测。结果 患者持续发热、体重下降、贫血、皮肤疱疹,双侧颈前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动态血象观察见WBC变动在2.62~3.93×10~9/L,RBC 2.19~2.99×10~(12)/L,PLT 33~95×10~9/L,HGB 58~91g/L;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增高,核左移,淋巴细胞比例减低;CD_4为0.009/L,CD_8为0.25/L,CD_4:CD_8=0.036;骨髓像符合感染表现,见大量马尔尼菲青霉生长;由血液、骨髓液和皮肤疱疹分泌物中分离培养到马尔尼菲青霉;查HIV阳性。结论 血像、骨髓像和免疫功能检测结果符合典型AIDS病表现,马尔尼菲青霉病须与荚膜组织胞浆菌病鉴别,及时、确切的艾滋病诊断对病人的诊治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尔尼菲青霉病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马尔尼菲青霉病 (PenicilliosisMarneffei,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 (Penicilliummarneffei,PM )感染引起的一种少见深部真菌病 ,该菌为条件致病菌 ,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染 ,引起皮肤淋巴结和内脏致命性感染而致病 ,主要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受累〔1〕,而且在AIDS病人中有增多趋势。自1973年Disalvo〔2〕报道人类首例自然感染病例以来 ,至今全世界大约有 10多个国家相继报道该病。1 发展史195 6年Cappori〔3〕等最先报告从越南野生中华竹鼠肝中分离出PM ,195 9年Segr…  相似文献   

8.
黄燕琼  梁彩松  莫玉莲 《内科》2009,4(6):979-980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致命性传染病。现在的中国正处于艾滋病流行的快速增长期。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科收治艾滋病患者275例,其中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30例。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我们对本组患者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健康教育,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1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101例确诊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资料.结果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病例近年来逐年增加,呈多部位播散感染;临床表现以发热、贫血、消瘦、咳嗽、咳痰、皮疹、脾大为主,外周血CD4 淋巴细胞计数多数(91.09%)<50个/μl;特征型皮疹具有一定诊断意义,皮肤活检、血培养、骨髓培养阳性率高;应用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疗效较好,长时间二级预防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降低复发率.结论 马尔尼菲青霉菌已成为广东地区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发生于CD4 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的患者,确诊需多部位取材培养或活检,治疗推荐使用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邓卓霖  刘新民 《中华内科杂志》2000,39(5):348-348,I009
患者女性,28岁,已婚,无业。曾以发热20d,伴咳嗽、腹胀及头晕入院。当时体检:重症贫血,皮疹,双侧颈淋巴结可触及,肝、脾显著肿大。骨髓涂片查见圆形小体,主要位于巨噬细胞中,诊断为组织胞浆菌病。用氟康唑400mg/d,分2次服,治疗50d,脾脏很快缩小,其他症状及体征相继消失而出院。但不久原病复发又住进医院,再用氟康唑治疗无效,病情发展迅速且严重。受中华内科杂志1998年12期《评组织胞浆菌病六例》启发,对照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真菌培养与文中所述吻合,遂请笔者会诊。会诊发现患者面色苍白,重病容,散在性坏死性丘疹,中央脐状下陷结黑色痂皮,…  相似文献   

11.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12):1953-1955
  相似文献   

12.
36例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disseminated penicilliosis mameffei,DPSM)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36例确诊为A[DS合并DPSM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资料。结果患者以青壮年为主,发热35例(97.2%),咳嗽30例(83.3%),贫血32例(88.9%),消瘦21例(58.3%),皮疹17例(47.2%),腹痛16例(44.4%),淋巴结肿大14例(38.9%)。患者血培养马尔尼菲青霉菌均阳性,骨髓培养阳性9例(25.0%)。单用两性霉素B治疗2例,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序贯治疗11例,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序贯治疗1例,单用伊曲康唑治疗14例,单用氟康唑治疗8例。好转出院17例(47.2%),自动出院11例(30.6%),死亡8例(22.2%)。结论 AIDS合并DPS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进展快,早期诊断、及时有效治疗可长期缓解或治愈DPSM。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马尔尼菲青霉病( PSM )的发病诱因以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PS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引起PSM的诱因中HIV阳性患者占48.4%,为最主要的诱因。非HIV阳性患者,有肺部基础疾病患者最多见,占68.3%。其他可能诱因有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抗结核药物及与病原体有密切接触史等。结论对有上述既往史或者基础疾病者,应警惕PSM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2008-01~2009-12广西壮族自治区龙潭医院收治住院的307例AIDS合并PSM患者,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AIDS合并PSM 307例患者中,生存组226例,死亡组81例,死亡率为26.38%。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感染途径、治疗方案、是否接受过高效抗反转录病毒(HAART)治疗、合并细菌或其它真菌性肺炎、合并耶氏肺孢子虫肺炎(PCP)、中毒性肝炎、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白蛋白减少、血尿素氮升高、血清总胆红素升高等16个因素为死亡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实施氟康唑治疗方案及两性霉素B治疗方案是预后的保护因素,合并PCP、血小板减少、血尿素氮升高、总胆红素升高是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对死亡危险因素的研究,可有针对性采取有效治疗和控制措施.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42例合并新生隐球菌脑膜炎的艾滋病(AIDS)病人随访与临床分析,探讨该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提高对该病的再认识。方法阶段性回顾总结合并新生隐球菌脑膜炎的AIDS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资料,分析AIDS合并新生隐球菌脑膜炎病人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结果 42例AIDS病人合并新生隐球菌脑膜炎,发病率为3.54%(42/1188),病死率21.43%。大多数病人合并多种机会性感染。结论 AIDS病人并发新生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表现多样,预后不佳。病原学检查是诊断新生隐球菌脑膜炎的主要依据,给予抗真菌药物是必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房媛  宋兵  郭彩萍  姜太一 《传染病信息》2021,34(5):426-428,433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49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主要以发热、皮疹、咳嗽咳痰、脾大、淋巴结肿大等为临床特征,可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贫血,肝功能受损,ESR增快,CRP及降钙素原水平升高,浆膜腔积液,且多同时合并其他机会性感染.结论 艾滋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尽早获得马尔尼菲篮状菌阳性病原学结果,避免误诊及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患者的实验室检测结果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达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目的。方法对120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易发生机会性感染,常见病原体依次为真菌、细菌、病毒;血常规血红蛋白偏低,女性100%贫血,男性71.7%贫血;白细胞较低,平均值为5.6×10^9/L,〈4×10^9/L占50%(60/120);流式细胞计数CD4+细胞明显降低,平均值为26×10^6/L,〈50×10^6/L占88.3%(106/120)。被调查病例中CD4+细胞〈50×10^6/L时,易发生病原微生物机会性感染。结论大多数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CD4+细胞明显降低,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和白细胞降低,常发生机会性感染,常出现两种或多种病原体合并感染,病原体依次为真菌、细菌、病毒。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对2002年11月至2005年6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的41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表现发热41例(100%),消瘦41例(100%),贫血38例(92·7%),皮疹30例(73·2%),咳嗽25例(60·9%),淋巴结肿大22例(53·7%);41例患者中,39例外周血CD4 <50×106/L,1例CD4 105×106/L,1例CD4 86×106/L;所有病例血液中均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其中24例骨髓、9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5例纤支镜活检组织、5例死亡病例多个病理组织找到马尔尼菲青霉菌;使用氟康唑、伊曲康唑或二性霉素B等治疗,治愈30例,6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以二性霉素B疗效最好,氟康唑疗效差。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以发热、消瘦、贫血、皮疹、咳嗽、淋巴结肿大等为主要表现,多发生于CD4 计数小于50×106/L的患者,二性霉素B可作为治疗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后肝脾B超表现。方法对102例AIDS合并PSM(观察组)以及同期102例AIDS不合并PSM患者(对照组)的肝脾超声图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右叶斜径、肝门脉主干径、脾脏厚度的均值观察组分别为(140.13±14.15)mm、(10.51±1.22)mm、(41.48±9.51)mm,对照组分别为(135.91±12.34)mm、(10.86±1.19)mm、(37.77±8.71)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脾肿大、肝脾均肿大、脂肪肝声像检出率观察组分别为54.90%、45.10%、45.10%,对照组分别为40.20%、27.45%、10.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AIDS合并PSM患者发生肝脾肿大和脂肪肝病变率较高,肝脾肿大和脂肪肝是艾滋病合并PSM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合并恶性肿瘤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艾滋病(AIDS)合并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共分析9例AIDS合并恶性肿瘤病人的资料,非霍奇金淋巴瘤(NHL)5例,占55.6%,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例,占44.4%,Burkitt淋巴瘤1例;白血病2例;卡波西肉瘤1例;支气管肺癌1例。结论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后,易合并恶性肿瘤,以淋巴瘤多见,对肿瘤等疑似病人要动态检测HIV抗体,以尽早确诊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