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在慢性肝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76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血清CHE检测,并对其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总胆红素、胆固醇水平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慢性肝炎组、肝硬化和肝癌组的血清CHE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肝硬化和肝癌组降低的更为明显(P<0.01);Child-PughC级的肝硬化患者血清CHE水平最低,并与Child-PughA级和B级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HE可敏感地反映慢性肝病患者肝脏损伤程度,动态观察CHE的变化对判断慢性肝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联合Child-Pugh分级在判断肝硬化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将肝硬化组125例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3个亚组:Child A级组(50例)、Child B级组(45例)及Child C级组(30例),选取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入选者取静脉血测定血清PA、CHE及PTA水平,并进行腹部彩超检查了解肝、脾、门静脉宽度及腹水情况。[结果]肝硬化组血清PA、CHE及PT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随着患者肝硬化程度加重,其血清PA、CHE及PTA水平逐渐降低,不同Child-Pugh分级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组中存活患者PA、CHE及PTA水平均明显高于死亡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PA、CHE、PTA水平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及预后相关,这些指标的联合对判断肝病损害严重程度及预测患者预后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马萍  薛燕  王磊  宋诗铎 《山东医药》2012,52(13):22-24
目的观察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长期抗病毒治疗疗效。方法将7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阿德福韦酯(10 mg/d)、替比夫定(600 mg/d)或恩替卡韦(0.5 mg/d)口服,同时予以保肝、支持及对症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保肝、对症及支持治疗。随访结束时比较2组治疗前后Child-Pugh分级的变化、血清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及临床结局。结果治疗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均较治疗前下降,白蛋白及胆碱酯酶(CHE)较治疗前升高,对照组治疗后CHE水平下降(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39例(84.78%)Child-Pugh分级下降,肝纤维化指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两组发生肝癌比例分别为2.17%和21.8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通过长期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肝功能,改善预后,降低肝癌发生机会,延缓肝移植需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清甲胎蛋白联合胆碱酯酶检测在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前往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作为肝硬化合并肝癌组,同期80例肝硬化以及80例未合并肝硬化的肝癌患者分别为肝硬化组及肝癌组,对3组血清甲胎蛋白、胆碱酯酶进行检测,以临床诊断结果为参照,对血清甲胎蛋白联合胆碱酯酶检测在肝硬化合并肝癌的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结果]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肝硬化合并肝癌组肝癌组肝硬化组;胆碱酯酶水平:肝硬化合并肝癌组肝癌组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肝癌组内不同Edmondson-Steiner分级、不同Child-Pugh分级的血清甲胎蛋白、胆碱酯酶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诊断结果证实,80例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中高分化40例、中分化26例、低分化14例,血清甲胎蛋白、胆碱酯酶、血清甲胎蛋白联合胆碱酯酶诊断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甲胎蛋白、胆碱酯酶与肝硬化合并肝癌病情变化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单纯采用血清甲胎蛋白或胆碱酯酶诊断肝硬化合并肝癌容易出现误诊情形,而将二者联合则能够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今后临床诊疗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及前白蛋白(PA)在不同类型肝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检测25例健康对照者和134例不同类型肝病患者的血清TBA、CHE及PAB等指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除慢性肝炎轻度组外,其他各组血清TBA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且以急性肝炎最高;与对照组相比,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轻度组和肝癌组的血清CH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中、重度组以及肝硬化组血清CHE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除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轻度组,其他各组血清P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BA、CHE和PA在不同类型肝病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铁蛋白(SF)含量变化,探讨SF在原发性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0例及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健康体检者45名,常规检测SF水平,对比各组SF水平的变化及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等肝功能指标和甲胎蛋白(AFP)比较相关性。结果肝癌组患者SF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患者;3组患者与健康体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SF与ALT、AST、AFP呈显著正相关,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患者SF与AST、AFP呈显著正相关,肝癌组患者SF与ALT、AFP呈正相关。在肿瘤的临床TNM分期中,肝癌组患者的SF与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脏器转移呈正相关(P0.05),但与患者年龄和性别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慢性肝病及肝癌患者SF与ALT和(或)AST、AFP具有相关性。SF可作为肝病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对判断肝癌患者的病情、疗效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肿瘤辅助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肝硬化患者血清恶性肿瘤生长因子(TSGF)和巨噬细胞抑制因子(MIC)-1水平及其在肝硬化严重程度中的意义。方法选择老年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20例作为肝硬化组(B组),根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分为肝功能A级(48例)、肝功能B级(46例)、肝功能C级(26例)三个亚组;根据是否合并腹水分为肝硬化合并腹水(54例)和肝硬化不合并腹水(66例)两个亚组。选择同期1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A组)。采用Child-Pugh分级法进行肝功能分级。采用速率法测定血清TSGF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MIC-1水平。结果 B组血清TSGF和MIC-1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与肝功能A级比较,肝功能B级和肝功能C级患者血清TSGF和MIC-1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与肝功能B级比较,肝功能C级患者血清TSGF和MIC-1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有腹水组患者血清TSGF和MIC-1水平明显高于无腹水组(P0.05)。结论老年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TSGF和MIC-1水平升高,升高水平与肝硬化的肝功能分级和是否存在腹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HBV相关肝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水平检测,探讨其在不同时期肝病患者水平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循环速率法测定152例不同时期肝病患者血清中Hcy浓度水平,其中慢性乙型肝炎55例、肝硬化55例和肝癌42例,同时测定45例健康者Hcy浓度水平作为对照组。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Hcy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值分别为8.07,8.96,16.04);HBV感染肝病患者血清Hcy浓度变化与患者体内HBV DNA含量有相关性,各组HBV DNA阳性患者的Hcy水平与HBV DNA阴性患者的Hcy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值分别为2.72,5.20,4.68)。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可作为肝脏病变的一个监测指标,观测其在不同时期肝病患者水平变化,对慢性肝病的诊断,病情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50例肝细胞癌、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36例乙型肝炎肝纤维化、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VEGF进行检测,并以43例健康者作为对照.同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所有人员的肝功能常规指标.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癌组患者血清VEGF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P<0.05,P<0.05),同时四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肝功能指标AST、ALT无相关性,与GGT成正相关(r=0.337,P<0.05).结论:VEGF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病情密切相关,可作为病情发展动态监测的指标.VEGF与GGT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肝细胞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IL-17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肝炎肝硬化的相关性。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34例慢性乙型肝炎、32例肝炎肝硬化、26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IL-17水平,同时检测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IL-17的表达。结果各组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血清IL-17的浓度均有显著性差异。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组、重型肝炎组有显著差异(P<0.01),慢性乙型肝炎组与重型肝炎组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348);Child-PughB级、C级患者与A级患者相比,血清中IL-17的表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L-17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以及肝纤维化之间可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