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慢性ITP患者血小板膜表面GPⅣ、GPⅤ特异性自身抗体。方法:应用改良直接MAIPA(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Ⅳ、GPⅤ)特异性自身抗体。结果:慢性ITP患者血小板洗脱液中GPⅣ特异性和GPⅤ特异性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3%和4.8%。结论:血小板膜GPⅣ、GPⅤ分子是慢性ITP自身抗体的靶抗原,但多与GPⅡb/Ⅲa或GPⅠb自身抗原共存。  相似文献   

2.
目的: 体外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Ficoll分离和体外贴壁、传代培养,扩增出骨髓MSCs;通过Ficoll分离法和尼龙棉柱法获取ITP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以经丝裂霉素(MMC)处理后不同数量(2×103、1×104、5×104 cells/well)的MSCs作为基底层细胞,接种体外分离纯化的异体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别于2 d、4 d、6 d后各自收集培养上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动态测定T淋巴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 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2、IFN-γ较正常人高(P<0.05),IL-4、IL-10较正常人低(P<0.05)。MSCs可显著抑制ITP患者或正常对照组T淋巴细胞分泌IL-2、IFN-γ(P<0.05),且随MSCs数量的增加,抑制增强(P<0.05),共培养4 d、6 d时作用明显强于2 d时(P<0.05);MSCs可促进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泌IL-4、IL-10 (P<0.05),且随MSCs量的增加,促进作用增强(P<0.05),对IL-10的作用随时间延长而增强(P<0.05),但对IL-4的作用在培养第2 d、4 d、6 d时无显著差异(P>0.05);在正常对照组,当MSCs数量>1×104可以促进T淋巴细胞分泌IL-4 与IL-10 (P<0.05),且随MSCs数量的增加,作用增强(P<0.05),共培养4 d、6 d时作用明显强于2 d时(P<0.05)。结论: MSCs能够在体外调节ITP患者辅助性T细胞1 (Thl)和辅助性T细胞2 (Th2)反应平衡,可使ITP患者Th1极化状态部分改善。  相似文献   

3.
CD4~+CD25~+T细胞在ITP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伏瑞祥  吴德沛 《现代免疫学》2004,24(1):22-22,82
CD4^ CD25^ T细胞是一群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细胞,动物和人类实验均证实,该细胞能抑制自身反应性T、B细胞的活化增殖,以及免疫球蛋白的产生^[1]。最近的研究表明^[2-6],CD4^ CD25^ T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血液病。为研究CD4^ CD25^ T细胞在ITP发病中的作用,现设计实验如下。  相似文献   

4.
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Jurkat T细胞分化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Jurkat T细胞T-bet/GATA-3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调节TH1/TH2细胞分化作用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 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刺激Jurkat T细胞,在不同时间点分别用ELISA法检测TH1/TH2细胞因子表达谱及用RT-PCR检测T-bet和GATA-3 mRNA表达的变化.为探讨实验结果是否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依赖性,同时设立加有PPAR-γ特异性拮抗剂GW9662(终浓度为10 mol/L)的对照组.结果 吡格列酮对Jurkat 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γ和IL-10的表达均起抑制作用,抑制T-bet和GATA-3 mRNA的表达,并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GW9662可缓解吡格列酮抑制IFN-γ分泌及T-bet mRNA表达,但对于IL-10和GATA-3 mRNA的受抑程度则无明显影响.结论 吡格列酮抑制TH0向TH1细胞分化是PPAR-γ依赖性地通过转录因子Tbet进行调节,对TH2细胞的抑制作用则非PPAR-γ依赖性的转录因子GATA-3途径的负性调节.  相似文献   

5.
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及治疗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GITP)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以提高这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采集了44例GITP患者的诊断治疗经过及相关临床和实验室资料,以同期住院的148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18例妊娠高血压病相关的血小板减少(GHT)以及同一年龄段的42例女性非妊娠ITP患者为对照,进行对比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与GT组患者相比,GITP患者发病较早,临床出血倾向较重,初发血小板和病程中最低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前者.GITP组患者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G)阳性率高于GT和GHT组.GITP组剖宫产率高于GT组,与GHT组相当.3组患者术中和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异常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GITP组新生儿体重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而GHT组新生儿体重明显低于GT组.GITP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高于其它两组,但差别无统计学意叉.GT和GHT孕妇分娩后,血小板数目多可恢复正常.GITP组分娩后也有改善,但血小板变化不如其他两组显著,常需要进一步治疗.和单纯ITP患者相比,GITP患者病情较轻,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率差别不大.结论 GITP患者病情较GT为重,但处理适当,对母体及新生儿影响不大.因此应早期诊断和密切监测.妊娠本身不会加重ITP 病情,但分娩也不会明显减轻症状,GITP患者分娩后多需要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和血小板生成素(TPO)测定在鉴别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用ELISA法分别测定76例ITP患者、41例SLE患者及50例正常人血清中的AECA和TPO水平。 结果: SLE组、ITP组患者血清AEC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LE组患者血清AECA水平显著高于ITP组(P<0.01);ITP组患者血清TPO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SLE组血清TPO水平显著高于ITP组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0.01)。 结论: 血清AECA和TPO的测定在鉴别诊断ITP和SLE中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低剂量γ射线照射人离体外周血对血清中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的影响。方法:采集10份健康献血员全血,肝素抗凝,然后采用γ射线照射,照射剂量率为17Gy/min,总吸收剂量为1Gy,分别于照射前及照射后1h,2h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中NO含量和NOS活性。结果:经γ射线照射1h后,血清中NO及NOS水平与照射前比较明显升高(P〈0.01);照射后2h,血清中NOS水平与照射后1h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还明显高于照射前的水平(P〈0.01);在照射后2h,血清中NO含量与照射后1h比较明显降低(P〈0.01),但仍明显高于照射前水平(P〈0.01)。结论:采用剂量为1Gy的γ射线照射外周血,可引起血清中NO水平及NOS活性的显著升高.从而为低剂量辐照自体血回输对肿瘤的辅助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凋亡及凋亡蛋白表达的变化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2 5例ITP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和Fas、FasL蛋白表达 ;采用酶联免疫夹心法 (ELISA)测定ITP患儿血清sFas、sFasL的水平。结果 :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正常的患儿淋巴细胞凋亡率 (3 35± 1 4 3)、Fas(32 17± 6 5 4 )和FasL(41 14±6 76 )蛋白表达增加 ,与正常对照组 (0 85± 0 15、2 2 0 4± 4 5 4、2 0 83± 3 75 )和治疗前 (0 92± 0 17、2 3 0 3± 5 95、18 88± 4 5 7)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治疗前ITP患者血清sFas含量为 15 5 4± 5 2 6 ,sFasL含量为 0 6 8± 0 2 3,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 (5 92± 1 78、0 33± 0 11,P <0 0 0 1)和治疗后组 (6 3± 1 92、0 36± 0 12 ,P <0 0 0 1)。结论 :ITP患者治疗后淋巴细胞凋亡增加可能与其治疗转归有关 ,sFas、sFasL的异常可能参与了ITP的免疫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已证实,ITP患者体内存在T、B淋巴细胞的异常活化和B淋巴细胞依赖Th细胞辅助而产生自身抗血小板抗体。在T、B淋巴细胞相互作用和产生自身抗体的病理过程中,CD80、CD86与其配体CD28、CTLA4结合及CD40与其配体CD40L相互作用提供的共刺激信号起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共刺激分子过度表达有可能激活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由于分子免疫学、细胞生物学以及分子遗传学的快速发展,ITP的发病机制也取得了很多新进展。本文将从血小板免疫、分子模拟、基因调控失衡、Fas/FasL凋亡途径缺陷、Fcγ受体、HLA遗传多态性、细胞因子多态性、Th1/Th2类细胞漂移、自身T细胞功能缺陷等多个角度,对ITP的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刘晶霞  齐亚男  姚超  陈军  徐艳敏  罗雪  钱程 《免疫学杂志》2020,36(12):1022-1030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对小鼠结肠癌肿瘤发生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Transwell小室共培养小鼠骨髓来源单核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st cells, BMMCs)与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分别在共培养的0 d和7 d,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共培养BMMCs表面CD11B/CD11C、CD11B/F4/80和CD11B/LY6G表达水平;进一步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共培养前后野生型(MWT)和敲除型(MPPAR-γ-/-)BMMCs的CD206和MHCⅡ表达情况。结果与共培养MPPAR-γ-/-组相比,MWT组CD206表达增高,MHCⅡ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TGF-β表达增高,这些结果提示PPAR-γ可能促进M2样巨噬细胞分化。与Control组相比,MWT组和MPPAR-γ-/-组迁移细胞数量增多,MWT组更明显,其成球率和克隆形成数量也...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由于分子免疫学、细胞生物学以及分子遗传学的快速发展,ITP的发病机制也取得了很多新进展。本文将从血小板免疫、分子模拟、基因调控失衡、Fas/FasL凋亡途径缺陷、Fcγ脚受体、HLA遗传多态性、细胞因子多态性、Th1/Th2类细胞漂移、自身T细胞功能缺陷等多个角度,对ITP的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thrombocy topenicpurpura ,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的机制是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导致血液中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 ,使循环中血小板破坏增加。ITP是由血小板自身抗体所引起的综合征 ,为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其主要病理是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并吸附于血小板表面后加速血小板从循环中的清除 ,这些抗体作用的血小板膜靶抗原可多种多样 ,其中血小板膜上糖蛋白 (glycoprotein ,GP)Ⅱb/Ⅲa是一重要靶抗原 ,少数针对GPⅠb/ⅠX复合物。由于抗体直接作用于GPⅡb/Ⅲa、GPⅠb/ⅠX等 ,使…  相似文献   

14.
于新发  董维  杨辉 《医学信息》2005,18(8):963-965
目的探讨常规剂量强的松并输注浓缩血小板、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或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甲强龙)、或二者联合治疗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效果。方法根据病情和病人经济能力将118例次病人分为常规剂量的强的松加输注浓缩血小板组(简称血小板组)37例;用大剂量IVIG/甲强龙组(简称药物组)39例;大剂量IVIG/甲强龙联合输注浓缩血小板组(简称联合组)42例。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同时观察临床出血情况。结果治疗后外周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组升高(15.40±12.14)×109/L(p<0.001),药物组升高(17.98±14.01)×109/L(p<0.001),联合组升高(43.26±13.20)×109/L,(p<0.001)。联合组高于血小板组和药物组(p<0.001)。治疗3天后临床出血改善率,血小板组60%(22/37),药物组54%(21/39),联合组90%(38/42)。5例发热病人输注浓缩血小板后外周血小板计数未见升高。结论重症ITP病人,大剂量IVIG/甲强龙联合输注浓缩血小板较单纯输注浓缩血小板或大剂量IVIG/甲强龙疗效好,手工采和机单采浓缩血小板的输注无效性的发生率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常见的免疫性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并伴有成熟障碍,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鉴于其自身免疫相关的发病特点,ITP的研究大部分建立在与疾病发病机制相似的动物模型上.因此,研究ITP模型的造模方法对ITP的诊断和治疗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了两种免疫介导的不同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小鼠模型,并比较了这两种不同的模型之间的不同.结果:用两种方法都可以使小鼠的血小板暂时性的降低.结论:用多克隆抗体的方法可以使小鼠的血小板降低更明显,用大鼠血小板注射小鼠产生交叉反应性抗体的方法更能揭示人体内自身抗体的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慢性获得性器官特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尚未明确,目前公认与免疫因素有关。CD4+T细胞是机体的重要调节细胞,CD4+T细胞激活后增殖分化为Th1T、h2效应细胞,通过表达不同的细胞因子介导各自的免疫功能。Th细胞及其细胞因子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本文试就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对4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3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21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PAIgG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率的关系。结果:ITP患者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组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组PAIgG阳性血小板百分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AIgG阳性的ITP患者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均明显高于PAIgG阴性的患者(P〈0.01,P〈0.05)。结论:PAIgG用于ITP诊断敏感性高,特异性差,PAIgG的存在与血小板输注无效存在密切关系,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受损内皮细胞的自分泌和旁分泌对受损内皮细胞本身的影响 ,本文收集正常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和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L DL )诱导内皮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分别作用于正常内皮细胞和氧化受损内皮细胞 ,检测其脂质过氧化物和一氧化氮代谢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变化。得到的结果是 :(1)正常内皮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和 OX-LDL 诱导的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对正常内皮细胞和受损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代谢有明显下调作用 (P<0 .0 5 ) ,但 OX-LDL 诱导的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的下调作用更为明显 (P<0 .0 1)。 (2 )正常内皮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和 OX-LDL 诱导的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对正常内皮细胞 NO的代谢表现为抑制作用 (P>0 .0 5 ) ,而对受损内皮细胞有轻微上调作用 (P>0 .0 5 )。 (3 )正常内皮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和 OX-L DL诱导的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对正常内皮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表现出抑制作用 ,而对受损内皮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有上调作用 (P>0 .0 5 )。本文结果提示 :正常和受到氧化损伤内皮细胞的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对正常和受损内皮细胞的脂质过氧化物的代谢均有下调作用 ,对 NO的代谢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则起抑制作用 ,而对受损内皮细胞有轻微上调作用。这种调节作用可能是内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活对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是否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Ets-1通路有关。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CFs),分为对照组、AngⅡ组、AngⅡ+不同浓度rosiglitazone处理组、AngⅡ+不同PPAR-γ激动剂组、AngⅡ+不同PPAR-γ拮抗剂组,采用实时定量RT-q PCR、Western blot等检测Ets-1、CTGF mRNA及蛋白表达,并测定TGF-β1和Smad2/3的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果在CFs中,AngⅡ诱导Ets-1 mRNA及蛋白表达(P0.05),上调Ets-1下游靶基因CTGF的蛋白的表达(P0.05),增加TGF-β1和Smad2/3的表达及磷酸化(P0.05)。PPAR-γ激动剂rosiglitazone,15d-PGJ2抑制AngⅡ诱导的Ets-1 mRNA及蛋白的表达(P0.05),下调AngⅡ诱导的CTGF蛋白表达(P0.05),部分阻断AngⅡ诱导的TGF-β1的表达、Smad2/3的表达及磷酸化(P0.05)。PPAR-γ拮抗剂GW9662及BADGE均可阻断rosiglitazone对Ets-1及CTGF表达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 PPAR-γ激活主要通过TGF-β1/Smad2/3通路介导抑制AngⅡ诱导的大鼠CFs转录因子Ets-1的过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