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接头间神经传递障碍的一种慢性病 ,目前主张不管有无合并胸腺瘤均行胸腺切除术 ,可取得较好效果[1] 。 1995年 12月~ 1999年 10月 ,我科共收治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 9例 ,经胸腺瘤切除术加纵膈脂肪清扫术后均治愈出院。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9例中男 3例 ,女 6例 ,年龄 12~ 6 4岁 ,平均年龄 37岁。其中眼肌型 4例 ,混合型 2例 ,全身型 3例。术前发生肌无力危象 1例 ,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 2例 ,3例术后均呼吸机支持 7~ 2 8天 ,发生频发室性早搏 1例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例 ,心动过缓 2例。 9例均经… 相似文献
3.
<正>胸腺瘤是最常见的前上纵膈肿瘤,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21~40岁[1],发病率在男女中未见差别。15%~21.7%的纵膈肿瘤、47%的前纵膈肿瘤为胸腺瘤。胸腺瘤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临床表现复杂,细胞形态可为良性,但浸润周围组织。胸腺瘤的分类很重要,对判断胸腺瘤的恶性程度及其预后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胸腺瘤患者中,常伴有副肿瘤综合征,以重症肌无力(MG)较为常见,约30%的胸腺瘤患者合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伴有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20例经手术证实的MG伴胸腺瘤患者.给予皮质类固醇、放射疗法等治疗,观察患者的远期疗效和生存率.结果显示远期有效率80%(16/20),其中3例(15%)获完全缓解、10例(50%)获药物缓解、3例(15%)症状明显改善;1例症状不变;5年存活率88.9%、10年存活率57.1%;结论手术治疗MG伴胸腺瘤患者远期疗效良好,术后应给予皮质类固醇和放疗等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和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患者外科治疗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 1992年 2月至 2 0 0 0年 2月共收治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患者 7例 ,术后发生呼吸道严重感染 1例 ,抢救无效死亡 ,其他均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7例中男 4例 ,女 3例 ,18~6 2岁。临床分型 :眼肌型 4例 ,全身型 2例 ,延髓型 1例。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 2例 ,胆碱能危象 1例 ,呼吸道感染 1例。2 观察与护理2 1 术前准备2 1 1 改善肌无力症状 术前 2周给予抗胆碱脂酶药物 ,吡啶斯的明6 0mg ,每日 3次 ,术日晨加服 1次。2 1 2 为避免患者术后进食呛咳 ,需留置胃管 ,插胃管时动作轻柔 ,用力勿过猛过大 ,…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访11~46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的征象.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14例,稳定10例,进展4例,总有效率61.1%(22/36).Ⅰ型、Ⅱa型、Ⅱb型和Ⅲ型总有效率分别为66.7%(12/18)、55.6%(5/9)、50.0%(3/6)、66.7%(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术前应明确诊断,选用适合的手术切口,尽量彻底切除胸腺瘤及纵隔脂肪组织,围手术期积极处理,积极防治肌无力危象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胸腺瘤多位于前纵隔、前上纵隔 ,亦可位于中纵隔或后纵隔 ,常见于成年人。发病年龄多在 2 0~ 4 0岁之间 ,9%~ 38%的胸腺瘤患者发生重症肌无力[1] ,自 1998年以来 ,我科共收治胸腺瘤5 8例 ,其中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 15例 ,现将其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5例中男 10例 ,女 5例 ,32~ 6 5岁 ,平均 4 8岁。病理类型 :9例为良性 ,6例为恶性。术前均合并肌无力 ,术后均得到缓解。术后 10例经鼻气管插管 ,5例行气管切开 ,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平均带机天数为3d ,均未发生感染。2 护 理2 1 术前护理2 1 1 心理护理 重症肌… 相似文献
8.
我科自 1 992 - 0 1~ 2 0 0 2 - 0 1共行胸腺瘤切除术 7例 ,术后疗效满意 ,护理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5例 ,女 2例 ,年龄最小 2 5岁 ,最大 49岁 ,平均年龄38.4岁 ,7例均行胸腺瘤切除术 ,除 1例死于术后并发症外 ,其余 6例均治愈出院 ,治愈率为 85.7%。2 术前护理2 .1 心理护理 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患者表现为眼睑下垂、复视、吞咽困难、吐字不清及四肢无力等 ,造成患者思想负担重对手术及术后恢复极为不利 ,术前一定要作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护士应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 ,表示同情和理解给予安慰并告知患者术后肌无力症状是完全可以治… 相似文献
9.
10.
胸腺瘤术后重症肌无力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症肌无力是横纹肌收缩无力所致,而横纹肌收缩依赖于神经发出冲动未稍释放化学递质乙酰胆硷和终板上的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和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硷,很快被终板下的胆硷酯酶分解,恢复稳定的膜电位,并能再次接受神经传递。重症肌无力患者15%伴有胸腺瘤,其余病人中的80%也显示胸腺髓质中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增多。位于前上纵膈的胸腺为中枢淋巴器官,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他克莫司在重症肌无力(MG)患者中的应用,并与硫唑嘌呤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选择我科于2008年4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使用了他克莫司或硫唑嘌呤治疗的MG患者,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神经系统表现、抗体滴度、治疗方案、预后和副作用等。采用美国重症肌无力基金会(MGFA)的干预后状态量表评价治疗效果,以完全稳定缓解(CSR)作为最优结局。结果:共纳入使用了免疫抑制剂并完成随访的MG患者290例,其中使用硫唑嘌呤212例,纳入硫唑嘌呤组,使用他克莫司78例,纳入他克莫司组。比较2组的临床数据结果显示,初治患者选择硫唑嘌呤较多(P=0.023);他克莫司组发病年龄50岁的患者比例更多(P=0.012),联合使用激素的患者比例更低(P=0.022),达到CSR的时间更短(P=0.018),但2组内最终达到CSR的患者比例没有区别(P=0.113)。结论:相对于硫唑嘌呤,他克莫司的副作用小、起效快,但两者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Th17相关细胞因子在儿童期重症肌无力患者中的表达水平进行研究。方法:选取60例儿童期重症肌无力患者为试验(CMG)组,50例健康对照儿童为正常对照(HC)组,采集2组儿童的外周血,采用ELISA方法对其外周血中IL-23、IL-12/23p40及IL-17A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与HC组相比,CMG组外周血中IL-23、IL-12/23p40及IL-17A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儿童期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其可能参与儿童期重症肌无力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腺瘤切除术后发生重症肌无力危象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5年诊治的14例胸腺瘤切除术后发生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14例患者中1例死亡,其余治愈出院。重症肌无力危象主要发生于术后早期,Osserman临床分型属于Ⅲ型、Masqoka分期属于Ⅱ期、术前准备不充分,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剂量较大、术前曾发生危象和肺部感染、中度或重度通气功能障碍等是术后发生危象的最常见诱因。结论: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及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应用呼吸机,预防感染,肾上腺皮质激素冲击治疗,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等综合抢救措施,可明显缩短病程,显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中剂量环磷酰胺治疗难治性全身型重症肌无力1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剂量环磷酰胺对难治性重症肌无力(RMG)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使用方法。方法:17例RMG住院患者均采用环磷酰胺治疗30 d后,回顾性分析其发病年龄、性别、临床类型及伴发病与环磷酰胺疗效的关系。结果:治疗后随访2个月-2年(平均1年),有效率达91.3%,终点疗效与发病年龄、性别、临床类型、有无伴发胸腺瘤及手术无相关性,出现的副作用有呕吐1例、轻度白细胞计数降低5例、一过性转氨酶升高3例、脱发1例。结论:中剂量环磷酰胺治疗RMG疗效肯定,副作用少且轻微,1次治疗后症状稳定缓解可达数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支链氨基酸(BCAAs)在重症肌无力(MG)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探讨其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AMG)模型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收集54例MG患者纳入MG组,另设3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检测血中BCAAs水平、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比较2组的差异.使用BCAAs喂养EAMG... 相似文献
16.
重症肌无力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重症肌无力并非不治之症,只要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大多数患者症状可减轻甚至完全缓解。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方法,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化学免疫抑制剂治疗、血浆交换疗法、淋巴细胞交换疗法、胸腺切除术、胸腺放射治疗、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疗法、免疫吸附疗法、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法、抗个体基因型抗体治疗、免疫调节剂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及其他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在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共刺激分子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从CD28/B7、CT-LA-4/B7、CD40/CD40LI、COS/ICOSL、OX40/OX40L等共刺激分子在重症肌无力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的认识提供一定帮助,为重症肌无力的病情观察和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合并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疾病的发生机制、特征性临床表现、诊断策略、治疗及预后。方法:报道我院2例确诊为MG合并GBS临床病例,并结合文献对国内外共21例MG合并GBS病例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结果:共得到国内外MG合并GBS患者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17~84岁,平均(44.67±17.11)岁。多数患者起病前有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诱因;2种疾病起病时间最长间隔可达23年。大部分患者具有典型眼外肌无力及迟缓性四肢瘫痪表现,此外一些共同临床特征还包括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呼吸困难、面肌瘫痪等。实验室检查提示,所有行肌电图检查患者神经传导及低频重复电刺激实验结果均异常,19例患者脑脊液提示蛋白细胞分离,15例患者测定乙酰胆碱抗体阳性,未测定乙酰胆碱抗体的5例患者新斯的明试验均为阳性。经临床治疗后,21例患者中(19例记录)14例患者预后较好(Hughes≤2)。结论:MG合并GBS多见于青年男性,起病前有感染等诱因,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典型MG及GBS临床表现、乙酰胆碱抗体测定、脑脊液分析结果及神经电生理异常,治疗上应采用吡斯的明、类固醇及丙种球蛋白等联合用药,早期识别及正确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胸骨上窝横切口行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8例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增生或胸腺瘤形成的患者行经胸骨上窝横切口胸腺切除术。结果8例患者均经胸骨上窝横切口完整切除胸腺及前纵隔脂肪,无1例患者因出血或无法完整切除胸腺而中转开胸。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经胸骨上窝横切口行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