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肝病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5例具有完整病史资料的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脑CT及肝脏CT表现,总结其特点。结果:①长期大量饮酒病史(时间均在10年以上,量超过国际标准大于1120g/月,或大于40盎司/月);②脑CT表现: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脑萎缩及脑内软化灶,大脑萎缩15例,小脑萎缩14例,小脑合并大脑萎缩9例,脑萎缩并脑内软化灶7例;③肝脏CT表现:肝脏密度降低(CT值低于脾脏CT值),脂肪肝23例,肝硬化11例。结论: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肝病的CT表现特点是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软化灶、脂肪肝、肝硬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颅脑CT用于酒精依赖患者的CT影像特征。方法:选取山东省戴庄医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酒精依赖患者50例,纳入观察组,同期选取同年龄段健康体检人员50名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脑沟宽度、侧裂池宽度、双侧侧脑室宽度和脑白质的CT值影像学指标情况,分析两组缺血灶、脑白质脱髓鞘影像特征。结果:观察组患者脑沟宽度、侧裂池宽度、双侧侧脑室宽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脑白质CT值显著小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内缺血灶16例(32.00%),脑白质脱髓鞘8例(16.00%);对照组缺血灶4例(8.00%),脑白质脱髓鞘2例(4.00%),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颅脑CT检查能够为酒精依赖患者诊断及脑萎缩程度评估提供可靠依据,且患者脑萎缩CT表现明显,提示脑梗死与脑白质脱髓鞘改变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颜面血管瘤病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证实脑颜面血管瘤病患者CT影像资料.结果:本组颜面部血管瘤与颅内病均变位于同侧,且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右侧4例,左侧1例.CT平扫均可见大脑表浅部位范围不一的脑回状或曲线样钙化,其中额叶2例,顶枕叶2例,额顶叶1例.均合并不同程度脑萎缩,表现局部脑沟增宽、加深,蛛网膜下腔扩大.1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软化灶.2 例同侧颅骨增厚.结论:CT检查有助于脑颜面血管瘤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颜面血管瘤病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证实脑颜面血管瘤病患者CT影像资料。结果:本组颜面部血管瘤与颅内病均变位于同侧,且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右侧4例,左侧1例。CT平扫均可见大脑表浅部位范围不一的脑回状或曲线样钙化,其中额叶2例,顶枕叶2例,额顶叶1例。均合并不同程度脑萎缩,表现局部脑沟增宽、加深,蛛网膜下腔扩大。1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软化灶。2例同侧颅骨增厚。结论:CT检查有助于脑颜面血管瘤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剂量C T在健康体检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该院2010~2013年进行头颅C T平扫的健康体检者361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头部常规剂量扫描方式和头部低剂量扫描方式进行头部轴位扫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疾病的检出率。结果常规剂量扫描方式检出颅脑血管畸形1例,腔隙性脑梗死3例,脑白质脱髓鞘改变2例,颅脑疾病检出率为3.0456%。低剂量扫描方式检出颅脑肿瘤1例,腔隙性脑梗死2例,蛛网膜囊肿1例,脑白质脱髓鞘改变1例,颅脑疾病检出率为3.0487%。两种方式的颅脑疾病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扫描方式受照放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较常规剂量扫描方式降低25%。结论采用低剂量头颅CT扫描方法对健康体检者进行颅脑疾病的筛查,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基础上系大脑动脉的深支闭塞所引起的脑干和大脑半球脑深部白质的缺血性微梗死[1],脑组织缺血、坏死、液化后由巨噬细胞吞噬形成小软化灶.“腔隙”一词最早于19世纪30年代末被用作神经病理学诊断标准,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1965年,Fisher将“小而深的脑梗死”定义为腔隙性脑梗死,且将腔隙性脑梗死作为脑梗死的亚型进入到脑血管疾病的分类[2],且随着CT及MRI等影像学的迅猛发展,为其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腔隙性脑梗死多发生在脑深部,尤其是基底节区、丘脑和脑桥等部位[3],梗死灶的直径一般为2~15 mm,其发病率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4]。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6例慢性酒精中毒所致脑萎缩患者的脑CT结果与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成人智力量表对患者进行智商测定。结果慢性酒精中毒患者以脑皮质萎缩多见,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智能减退,智能减退和脑萎缩的程度与饮酒量、饮酒史密切相关。结论慢性酒精中毒严重影响患者的智能和生活质量,应早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脑微出血(CMBs)的检测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72例患者通过SWI来检测CMBs的数量及分布并探讨其与临床资料、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变性间的联系.结果 患者的高龄、高血压、血压水平、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变性是CMBs的危险因素,其中收缩压水平在有无高血压患者中都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脑梗死CT、MR与临床不符的原因。方法:分析85例脑梗死的头颅CT、MR并与临床表现相对照。结果:不相符部位以基底节、脑叶、侧脑室旁脑白质多见,腔隙性脑梗死多见。不相符情况:CT(-)、MR( ),临床(-);CT( )、MR( ),临床(-);CT(-)、MR( ),临床( )。CT、MR表现与临床同侧;CT、MR两侧,临床一侧;CT、MR一侧,临床两侧。结论:基底节、脑叶、侧脑室旁脑白质内腔隙性脑梗死CT、MR与临床不符者较多见。MR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是指大脑中动脉的深穿支动脉及其分支闭塞引起的脑深部软化灶,其直径一般为1.0~1.5mm,好发于基底节、内囊及脑干。在颅脑外伤后,单纯发生基底节一内囊区的腔隙性脑梗塞,文献报道甚少。本文作者收集整理了1990年1月至2001年12月间36例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资料,并就其临床表现、CT特点、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诊断等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脑结节性硬化的CT和MRI诊断(附2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22例脑结节性硬化的CT和MRI诊断。其中CT扫描19例,MR扫描3例。主要发现有室管膜下结节,皮质结节,白质异常和脑萎缩。1例合并胶质瘤。结合文献,作者讨论了结节性硬化的CT、MRI表现特点以及与脑囊虫病,脑结核的鉴别,并比较了CT和MRI对脑结节性硬化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腔隙性脑梗塞1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50例腔隙性脑梗塞进行临床分析,系统讨论了本病的一般特点、临床表现,临床分型以及和CT特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无体征性腔隙”和“小脑腔隙梗塞”的概念,并对本病的选择性分布提出了初步见解。  相似文献   

13.
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索脑梗死在超急性期平扫CT表现规律 ,提高其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了发病 6h之内脑梗死 12 3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表现 ,分析了平扫CT表现 ,将其分为灰质组 (69例 )和白质组 (18例 )和基底节组 (3 6例 )。结果 平扫CT阴性表现 5 1例 ,占 41.5 % ,其中灰质组的阴性率显著低于另两组 (P <0 .0 0 1)。阳性表现主要有脑动脉高密度征 (2 5例 )、局部脑肿胀征 (5 8例 )和脑实质低密度征 (2 2例 )。其中灰质组的局部脑肿胀征出现率显著高于白质组和基底节组 (P<0 .0 0 1)。其他表现有陈旧性脑梗死 2 0例、老年脑改变 3 5例。结论 仔细分析平扫CT影像 ,对半数以上的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例可作出诊断或提示性诊断。对病变主要发生在脑表面灰质区的病例 ,CT平扫有更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损害的CT诊断(附2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2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脑损害的CT分析,以提高对本病CT改变的认识及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选择按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标准临床确诊的SLE并行头颅CT扫描,且有阳性改变的病人21例;其中17例有程度不同的神经精神症状;7例治疗后半年至年半后复查1-3次。结果:20列显示普遍性大脑皮质萎缩,其中5例合并脑白质萎缩。7例两侧脑白质为主多发性无强化低密度影。3例侧脑室壁或脑室旁脑白质各有1至3个小高密度钙化结节。1例侧脑室壁可疑小高密度影。1例治疗中出现脑出血。复查之7例在6-18个月后脑萎缩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结论:CT对SLE脑损害不仅能迅速诊断,而且给治疗和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早期脑梗死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脑梗死患者的CT改变特点,提高早期诊断率,为早期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材料与方法:选择2006年5月—2009年11月我院收集的27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12小时以内发病,分析CT检查结果,27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中22例灰质密度减低、灰白质交界消失,表现为边界不清的脑实质密度减低区。15例显示轻微的占位效应,与脑缺血、脑水肿有关,表现为脑皮质沟变浅或消失、脑室受压变形。11例出现脑动脉密度增高征,见于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结论:早期脑梗死患者的CT表现有其特点,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够及早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发病与脑梗塞部位的相关性。方法 :对35例血管性痴呆和32例非痴呆的脑梗塞患者进行CT与临床等对比分析。结果 :血管性痴呆组颞叶、双侧基底节梗塞、梗塞伴发脑白质变性及脑萎缩明显多于非痴呆组。结论 :血管性痴呆与梗塞部位及是否存在脑白质变性和脑萎缩有关。  相似文献   

17.
多发脑梗死性痴呆与CT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发性脑梗死患者智能障碍与CT上所示梗死部位、梗死容积及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韦氏智力量表检测智能障碍的发生与梗死部位、容积等诸多因素的关系。结果:110例患者出现智能障碍,其中轻度41例,中度38例,重度31例。智能障碍与其梗死体积呈程明显正相关,与各皮层及皮质下萎缩因素呈明显负相关,与文化程度呈明显负相关。左侧大脑较右侧大脑病变智能障碍的发生率高。结论:智能障碍的发生与梗死体积、慢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皮层及皮质下病理改变、以及文化程度的差异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早期腔隙性脑梗死影像特点,探讨 CT 与 MRI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院神经内科的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2例,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CT 和 MRI 检查结果,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情况。结果CT 和 MRI 方法均可以检出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其中 CT 检出145个病灶,MRI 检出742个病灶,MRI 检出的病灶数目是 CT 的5.12倍;病灶直径>5 mm 时,CT检出142个,MRI 检出的病灶486个,检出直径<5 mm 的病灶,CT 检出率为2.07%(3/145),MRI 检出率为34.50%(256/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腔隙性脑梗死的不同病灶部位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有差异(χ2=147.02,P<0.05)。结论CT、MRI 影像学检查可应用于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MRI 方法较 CT 更清晰准确发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微小病灶,是临床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CADASIL的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报告1家系7人中4人患病,介绍了先证者的5年间颅脑CT、MRI表现。结果:颅脑MRI见脑内多发性腔梗灶和脑白质变性,颞叶前部和外囊部病变明显,且随年龄增加而加重,同时伴有脑萎缩。结论:MRI结合临床表现和家族史可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与CT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行TCD与CT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首次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149例(70.9%),而TCD检测结果193例异常,异常率达91.9%,异常率明显高于CT.CT显示72.38%的病例发生在基底节区域,TCD则显示病灶区的脑血流动力学异常,表现为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痉挛、血管狭窄、脑动脉硬化症.结论同时对患者行TCD和CT检测,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病因和危险因素的追查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