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中枢ACh参与针刺镇痛已被证明。为了探明外周ACh是否参与针刺镇痛和针刺信息的传人,我们进行了一些实验性研究。结果发现:  相似文献   

2.
电刺激红核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琴  方宗仁 《针刺研究》1995,20(2):7-11
通常认为红核(RN)的主要生理机能是调节躯体运动。本实验旨在探讨RN兴奋对针刺效应及痛觉传入信息的影响。电刺激RN和电针“足三里”穴均可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的C反应,电刺激RN加强电针的镇痛效应,纳络酮翻转电刺激RN而产生的对C反应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RN除调节躯体运动外,对感觉传入也有调制作用,且这种对感觉的调制作用有内阿片系统的参与。  相似文献   

3.
孤啡肽拮抗针刺镇痛及阿片镇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手针镇痛过程中的中枢和外周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与手针刺激产生镇痛有关的中枢性机制和外周性机制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张长城 《针刺研究》1989,14(3):306-314
<正> 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着内源性镇痛系统的证据,先来自对脑刺激镇痛、阿片镇痛的研究,后来自对针刺镇痛、应激镇痛的研究。因此获知,伤害性信息不是为神经系统被动感受,而是在它向上传递时,受到了内源性镇痛系统的滤过和整合。其中包括脊髓背角和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敏神经元受到来自脑于下行纤维的抑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着的内源性镇痛系统有其复杂性和多样性,至少可将它们分为两大类,一为内源性阿片镇痛系统,另一为内源性非阿片镇痛系统。这在脑刺激镇痛、针刺镇痛和应激镇痛均获证实。  相似文献   

6.
华蟾素注射液基于阿片受体的镇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华蟾素注射液基于阿片受体的镇痛机制。 方法: 用辐射热和机械刺激使雌性昆明小鼠后足产生缩足反应,测定其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作为热辐射痛和机械性痛痛阈指标,观察外周阿片受体阻断剂Naloxone methiodide(纳洛酮的四价盐的衍生物,NAL-M)对华蟾素注射液升高小鼠PWL作用的影响。 结果: 外周阿片受体阻断剂NAL-M能够完全阻断华蟾素注射液升高小鼠PWL的作用,取消其镇痛作用。 结论: 华蟾素注射液的镇痛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外周的阿片受体介导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结缔组织探讨针刺镇痛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疼痛主要是由神经介导的,因此,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相对集中在神经系统方面。不少研究认为,神经反应在针刺镇痛中起主要作用,但是以神经系统为主导的学说,不能解释一些临床现象。例如,很多患者在接受针刺治疗过程中感觉是轻松的、舒适的,并非一定要感受到剧痛才有效;  相似文献   

8.
针刺镇痛在国内外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目前较明确的镇痛机制是针刺通过抑制疼痛上行传导或促进下行抑制系统以快速镇痛.笔者团队之前的研究表明反复针刺后的抗炎镇痛效应出现,由此推测炎症可能是导致疼痛的根本原因.通过文献分析,笔者发现炎症在疼痛的外周敏感化和中枢敏感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认为针刺通过控制外周和中枢炎症可有效抑制疼痛,...  相似文献   

9.
刘永平  亢炎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8):1892-1893
目的研究努地可醇的镇痛作用与阿片受体的关系。方法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努地可醇10 mg.kg-1组、纳络酮5mg.kg-1 努地可醇10 mg.kg-1组,吗啡7.5 mg.kg-1组、纳络酮5 mg.kg-1 吗啡7.5 mg.kg-1组和盐水对照组。均皮下注射给药。采用小鼠扭体法、热板法观察药后30 m in各组小鼠的扭体反应次数和热板法药后30,60,90 m in的痛阈值。结果10 mg.kg-1努地可醇可明显减少扭体次数、提高痛阈值,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P<0.01)。纳络酮可显著拮抗吗啡的镇痛作用,但对努地可醇的镇痛作用无明显影响。结论努地可醇的镇痛作用不是由阿片受体介导的。  相似文献   

10.
针刺能够通过激活人体的穴位来减轻疼痛,因穴位包含肥大细胞、神经纤维等特殊成分,故有利于针刺信号的激活.在脊髓中电针可以通过下调趋化因子并增加抗炎细胞因子来抑制神经胶质细胞活化,从而减少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白介素6、前列腺素E2等释放参与即时与长期镇痛.即时镇痛通过抑制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MAPK)和...  相似文献   

11.
曲马多加强针刺对关节炎大鼠的镇痛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谢虹  马飞  高秀  吴根诚 《针刺研究》2003,28(1):38-41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曲马多对关节炎大鼠热痛敏的镇痛作用及曲马多对针刺镇痛的影响。方法 :在完全弗氏佐剂关节炎大鼠模型上采用辐射热缩腿反射的方法 ,以痛敏分数作为观察指标 ,分别腹腔注射 (i.p .) 5mg·kg- 1 ·d- 1 、1 0mg·kg- 1 ·d- 1 、2 0mg·kg- 1 ·d- 1 曲马多和 1 0mL·kg- 1 ·d- 1 生理盐水 1 0天 ,记录每次给药 2 4hr后痛敏分数变化。继而选择 1 0mg·kg- 1 ·d- 1 曲马多与电针合用 ,观察单独应用 1 0mg·kg- 1 ·d- 1 曲马多、单独应用电针、曲马多与电针合用及1 0mL·kg- 1 ·d- 1 生理盐水四组 (均为 1 0天 ) ,每次给药或 /和电针 2 4hr后痛敏分数变化。结果 :i.p .5mg·kg- 1 ·d- 1 曲马多连续应用 1 0天时 ,大鼠痛敏分数无明显变化 ;i.p.1 0mg·kg- 1 ·d- 1 曲马多 9天时大鼠痛敏分数显著提高 ;i.p .2 0mg·kg- 1 ·d- 1 曲马多 6天时大鼠的痛敏分数显著提高 ;单独应用电针 8天时大鼠痛敏分数显著提高 ;i.p.1 0mg·kg- 1 ·d- 1 曲马多与电针合用 4天时可明显提高大鼠痛敏分数。结论 :长期应用曲马多对慢性炎症痛大鼠具有镇痛作用 ,呈剂量相关性 ;曲马多与电针合用可加强电针的镇痛作用 ,并降低曲马多使用剂量。提示曲马多与电针合用是一种治疗慢性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电针对急性实验性关节炎大鼠外周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析君  王援朝 《针刺研究》1993,18(3):219-222
本文对关节炎大鼠12只,正常大鼠6只进行电针前后足背及耳廓微循环观察,结果表明:电针后关节炎大鼠足背微循环障碍明显改善,耳廓微循环也得到加强。提示:电针对关节炎大鼠患病局部有通经化瘀、消炎消肿等治疗作用,并能增强大鼠全身抗病能力。但对正常大鼠外周微循环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激活GABA_B受体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脑室注射γ 氨基丁酸 (GABA)A受体的拮抗剂荷包牡丹碱 (Bic)未能阻断针刺镇痛效应 ,微电泳导入Bic部分阻断电针抑制脊髓背角伤害性反应 ,说明GABA可通过激活A受体参与针刺镇痛中脊髓节段性抑制。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激活GABAB 受体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方法 :以辐射热照射大鼠尾部引起甩尾反射潜伏期作为痛阈的指标 ,以针刺“次”穴后痛阈最大变化百分率判断镇痛效应 ,观察脑室注射 (icv) 5μL或蛛网膜下腔 (ith)注射 1 0 μLGABAB 受体的拮抗剂CGP 55845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每组 6~ 8例。结果 :icvGABA( 1 2 5μg、2 50 μg、50 0 μg)或GABAB 受体激动剂苯氯丁氨酸 (Baclofen ,2 5ng、2 50ng、2 50 0ng)可产生剂量依赖的镇痛效应。icvCGP 55845( 5ng、50ng)可大部分阻断GABA和Baclofen的镇痛效应。针刺双侧“次”穴( 50Hz,1~ 2mA) 1 0min ,痛阈提高到针前值的 ( 1 42 .5± 2 .1 ) % ,镇痛效应显著。针前icvCGP55845针后痛阈分别提高到 ( 1 1 1 .2± 1 .2 ) %和 ( 1 1 2 .1± 1 .1 ) % ,阻断率分别为 73 .7%和 71 .6% ,和事先icv生理盐水 ( 1 43 .7± 2 .0 ) %相比 ,阻断效应明显。若针刺前ithCGP 55845( 50ng、50 0ng) ,也能明显阻断针刺镇痛效应。结论 :脑内注射GABA或Baclofen可通过激?  相似文献   

14.
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神经降压素对针刺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mA)为痛反应指标.测定动物的痛阈,观察到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神经降压素(NT)2μg后,痛阈和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加强,注射抗神经降压素血清后.痛阈和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削弱。提示,脊髓内NT参与针刺镇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咪唑啉受体在痛觉调制和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方法 :本文以辐射热照射致甩尾反射潜伏期作为测痛的指标 ,采用蛛网膜下腔注射 (ith)咪唑啉受体的激动剂和拮抗剂的方法观察咪唑啉受体对痛阈和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结果 :ith可乐宁和电针双侧“次”穴可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 ,均可被事先注射咪唑啉受体的拮抗剂苯恶唑 (Idazoxan)所阻断。结论 :说明激活咪唑啉受体可能是可乐宁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共同脊髓机制 ,但是没有观察到可乐宁明显加强针刺镇痛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针刺镇痛的外周经穴离子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秀云  郭义 《针刺研究》1998,23(4):263-265
本文主要从中医理论观点出发,从生物化学的角度,紧紧抓住与机体生理调节密切相关的K+、Na+、Ca2+,以单纯胃脏的功能性疼痛为模型,以足三里等穴位为刺激点,分别对单纯胃痛、胃痛并行针刺时穴位处K+、Na+、Ca2+浓度进行了检测,在此基础上又对改变穴位处K+、Na+、Ca2+浓度时对针刺疗效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的观察。结果发现,胃痛时足三里穴处的K+、Na+、Ca2+浓度存在着K+升,Na+、Ca2+降的变化趋势。当针刺足三里时,胃经线上它穴的K+、Na+、Ca2+浓度又都恢复正常,且这种离子变化具有经穴脏腑相关的特异性。当人为改变穴位处离子浓度时表现为,降低时针效减弱或消失,增加时能替代针效。说明K+、Na+、Ca2+确实参与了针刺镇痛时的外周经络活动。并与针刺镇痛效果有密切关系,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围绕"神经肽-细胞因子网络",从细胞因子对镇痛的影响、神经肽对免疫调节的影响、针刺对神经肽和细胞因子间相关性的调节等三方面讨论针刺镇痛与免疫调节机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针刺足三里对脾虚哮喘大鼠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对哮喘大鼠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计数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病证结合脾虚哮喘组(A组)、病证结合针刺组(A1组)、哮喘组(B组)、疾病针刺组(B1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每组12只。于致敏开始后第8天开始针刺,2周后眶静脉取血,检测外周血中EOS计数及EOS百分率。结果:针刺组(A1、B1)的EOS计数值分别较相应的疾病组显著下降(P〈0.05或P〈0.01),同时,与相应的疾病组相比较,两针刺组中EOS增加。结论:针刺足三里可以减少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聚集,从而起到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林俊  黄红  丁光宏  张迪 《针刺研究》2007,32(1):16-19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镇痛效应与穴位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研究针刺效应与穴位局部的肥大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5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留针组(仅留置针体在穴位处)、电针(EA,2/100Hz,0.5/1.0/1.5mA,“足三里”)组和手针(MA)组,在急性佐剂性关节炎(AA,完全弗氏佐剂0.05mL注射于动物踝关节)大鼠模型上,采用辐射热缩爪反射的方法,以大鼠缩爪反射的潜伏期为观察指标,比较电针、手针和留针组的镇痛效果。将穴位区的组织块制成石蜡切片,用甲苯胺蓝特殊染色法染色,观察其中肥大细胞变化的情况。结果:电针和手针对AA大鼠都有很明显的镇痛效应(与留针组比较P<0.01),而留针组无效(与模型组比较P>0.05),其中手针穴位处的效果更明显于电针。同时,电针和手针组的组织切片中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明显高于留针组(P<0.01)。结论:穴位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肥大细胞脱颗粒参与了针刺镇痛效应中针刺信号从穴位向靶器官传输与转换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镇痛效应对电灸调节荷瘤大鼠NK细胞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剑乔  解光尧 《针刺研究》1998,23(2):117-121
为探讨针刺镇痛效应与针灸调节免疫作用间的相关性,以大鼠NK细胞活性变化为指标,通过荷瘤抑制大鼠免疫功能,观察电灸、电灸结合D-苯丙氨酸等对荷瘤大鼠和电针镇痛不同敏感状态荷瘤大鼠NK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W256瘤株荷瘤大鼠NK细胞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大鼠,电灸能明显改善其NK细胞活性。2Hz电针刺激大鼠“足三里”穴时,存在镇痛有效群(痛阈升高大鼠)和无效群(痛阈无变化大鼠)之别,电灸“关元”穴,能明显提高电针镇痛有效群荷瘤大鼠的NK细胞活性,但不能改善镇痛无效群荷痛大鼠的NK细胞活性,经加用吗啡分解酶抑制剂D-苯丙氨酸(250mg/kg,ip)后,镇痛有效群荷瘤大鼠的NK细胞活性有更大程度的提高,接近正常大鼠的水平。镇痛无效群荷瘤大鼠的NK细胞治性也有明显改善。单用同等剂量的D-苯丙氨酸并不影响NK细胞活性。本工作结果表明,电灸改善荷瘤大鼠NK细胞活性与大鼠本身对电针镇痛的敏感性有关,针刺镇痛效应可能影响其对免疫功能的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