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p38 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形成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24只兔均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枕大池注入生理盐水;其余3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SAH组为模型对照;二甲基亚砜(DMSO)组枕大池注入载体DMSO; SB组枕大池注入SB203580.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法检测血管壁IL-6、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 SAH组和DMSO组基底动脉壁IL-6、ICAM-1蛋白和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上调(P<0.05);SB组在基底动脉痉挛改善的同时,基底动脉壁IL-6、ICAM-1蛋白和mRNA表达较SAH组和DMSO组明显下调(P<0.05).结论 SB203580明显抑制SAH后脑血管壁IL-6、ICAM-1的表达,提示p38MAPK可能通过SAH后脑血管壁炎症反应参与了SAH后CVS形成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易明亮  尹泓  张文胜  刘进 《中国药房》2008,19(28):2184-2186
目的:研究枕大池注入硫酸镁注射液是否能逆转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以及脑组织损伤。方法:采用兔一次性注血的方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MgSO4组。前二组于术后24h枕大池注入0.1mL.kg-1生理盐水,后一组注入0.1mL.kg-14%MgSO4。48h后处死兔取基底动脉以及海马组织行病理检查,测定基底动脉管腔横切面积和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密度。结果:以基底动脉管腔横切面积及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密度为指标,模型组低于假手术组和MgSO4组(P<0.01),而后二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枕大池注入硫酸镁注射液可能具有逆转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以及脑血管痉挛所致海马神经元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颖  刘业松  李聪慧  叶建娅 《河北医药》2014,(13):1934-1936
目的:检测蛛网膜下腔出血(以下简称 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中TNF-α和NF-кB的表达变化。方法56只中国白兔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 n =8):不做枕大池穿刺注血,处死;SAH组( n =24):在第0天和第2天分二次枕大池注射自体动脉血,分别在第1次注血后第4天、第7天和第14天分三批处死,每组8只;假手术组( n=24):只做枕大池穿刺不注血,第4天、第7天和第14天处死,每组8只。通过计算动脉口径比判断基底动脉痉挛程度,使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蛋白印迹的方法检测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中TNF-α和NF-кB的表达变化。结果枕大池注血方法可以造成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 NF-κB 和 TNF-α在注血后第4天表达开始增加( P <0.01),在第7天达到最高值( P <0.01),第14天降到对照组水平。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中NF-κB及 TNF-α表达增加,炎症反应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组织AQP4mRNA的表达及脑含水量的变化以及应用尼莫地平对AQP4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SAH组、尼莫地平组,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分别在6h、1d、3d、5d、7d个时间点断头取脑,测定脑含水量,并用RT-PCR法检测AQP4mRNA表达。结果:SAH组脑含水量及脑组织内AQP4在6h后即增加,随时相递增,3d达到高峰,较假手术组及尼莫地平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水肿的程度与AQP4的表达成正比,这表明AQP4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水肿的病理生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尼莫地平可以下调AQP4mRNA的表达,从而减轻脑水肿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一种微创、有效、简单、重复性好的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动物模型。方法健康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SAH组。采用后颅窝注血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动物模型,记录一般情况、死亡率和神经行为学评分,24h后处死大鼠,开颅取脑观察大体标本,取大鼠脑干行HE染色,观察基底动脉的直径、血管壁厚度及病理结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SAH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F=47.087,P〈0.05),蛛网膜下腔可见弥漫性分布的血液或血凝块,主要分布于基底池及颅底蛛网膜下腔,基底动脉直径较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减小(F=55.417,P〈0.05),壁厚明显增大(F=18.341,P〈0.05)。结论采用后颅窝注血法可成功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魏酸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脑干组织神经细胞和基底动脉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H模型组,阿魏酸低(20 mg·kg-1)、中 (40 mg·kg-1)和高(80 mg·kg-1)剂量组,采用枕大池内新鲜自体动脉血二次注入法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术后各治疗组灌胃给药7 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采用TUNEL技术和免疫组化法观察脑干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和基底动脉细胞中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SAH大鼠脑干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阳性率明显升高(P<0.01),基底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caspase-3表达显著增加(P<0.01),而SAH大鼠灌胃服用阿魏酸7 d后,阿魏酸低、中和高剂量组(20,40,80 mg·kg-1)大鼠脑干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降低(P<0.05,P<0.01,P<0.01),动脉基底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caspase-3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结论:阿魏酸通过抑制脑干组织和基底动脉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达到对SAH大鼠脑功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内皮细胞凋亡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正常组、对照组(枕大池注入生理盐水)、SAH 3 d组、SAH 5 d组、SAH 7 d组和SAH10 d组.采用自体动脉血枕大池注入方法建立SAH模型.应用脑血管造影观察基底动脉形态改变.透射电镜和TUNEL技术观察内皮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脑血管造影发现,SAH后第3天基底动脉狭窄,第7天达高峰,第10天缓解.SAH 5d组和SAH 7d组基底动脉壁出现胞浆浓缩、核染色质浓缩边集等凋亡样改变的内皮细胞和较多TUNEL染色阳性内皮细胞,同时内皮细胞中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SAH 7d组尤为明显;SAH 3d组和SAH 10d组内皮细胞凋亡样病理改变减轻,TUNEL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减少,内皮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减弱;正常组和对照组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 脑血管壁存在的内皮细胞凋亡可能在SAH后脑血管痉挛形成巾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瑞马唑仑(remazolam, RZ)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体质量280~350g,共45只,用改良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术后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SAH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泵注瑞马唑仑组(SAH+RZ组)。术后统计神经功能障碍评分,脑组织含水量,IL-6、TNF-α和S100β相对表达量。结果:神经功能障碍评分:SAH组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枕大池单次注入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和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SAH组)和EPO组(n=10)。Sham组穿刺,其它两组行枕大池一次穿刺注血造模。30min后假手术组和出血组从枕大池注入生理盐水(0·10ml·kg-1),EPO组注入EPO(200IU·kg-1,0·10ml·kg-1)。所有动物在造模后48h处死,使用CAST体视学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分析并比较不同组间基底动脉管腔面积、收缩系数以及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密度。结果与SAH组相比,EPO组食欲明显改善(P<0·05),体重增加(P<0·05),基底动脉管腔面积明显增加(P<0·01),收缩系数减小(P<0·01),海马CA1神经元密度值也增加(P<0·05)。结论枕大池单次小剂量注入EPO可以预防SAH后脑血管痉挛,减轻脑神经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合成一氧化氮(NO)缓释剂并观察该缓释剂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方法将二乙烯三胺/一氧化氮聚合物与聚[1,3-双(对羧基苯氧基)丙烷-癸二酸](PcPP-sA)用喷雾干燥法合成缓释剂;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兔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并随机分为实验组,空载体组及对照组,实验组鞘内注射缓释剂,空载体组鞘内注射PePP-SA,对照组鞘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4、7、10d处死动物。测定脑脊液中NO浓度及基底动脉标本内径周长。结果实验组NO浓度各时间段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5),空载体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实验组基底动脉内径周长各时间段均显著长于另外两组(P〈0.05),空载体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一氧化氮缓释剂对兔SAH模型CVS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了了  王玲  冯楠  王晓良 《药学学报》2005,40(12):1096-1098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与临床相吻合、可重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物模型。方法将一端锐化的尼龙线经过颈外动脉引入颈内动脉颅内段,刺穿大脑前动脉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以运动(转棒)实验和神经行为学评分进行模型和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结果手术后大鼠蛛网膜下腔内发现大量的血液和血凝块。颅内血管穿刺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使大鼠运动协调能力显著下降,并且出现明显的神经行为学症状。尼莫地平在SAH 24 h后可显著改善SAH引起的大鼠神经行为学症状。结论该方法简单、可靠,适用于对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药物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缪春明  沈维高  王雷  魏盾△ 《天津医药》2016,44(12):1436-1440
摘要: 目的 探讨法舒地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后大鼠脑皮质 B 淋巴细胞瘤-2 (Bcl-2) 和 Bax 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30 只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 SAH 组及 SAH+法舒地尔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备大鼠 SAH 模型, 假手术组将自体血替换为生理盐水, SAH+法舒地尔组为第 2 次注血后 30 min 腹腔注射法舒地尔注射液, 剂量为 3 mg/kg。24 h 后比较各组大鼠术后的一般情况和神经行为学评分, TUNEL 染色法观察脑皮质细胞凋亡情况, 免疫组化染色和 Western blotting 检测 Bcl-2 和 Bax 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 SAH 组和 SAH+法舒地尔组大鼠出现明显的神经运动功能障碍体征; SAH 组神经行为学评分 (2.68±0.31) 低于假手术组 (5.00±0.00), SAH+法舒地尔组 (3.27±0.35) 高于 SAH 组 (P<0.05)。SAH 组和 SAH+法舒地尔组均可见明显的神经细胞凋亡, 且 SAH+法舒地尔组凋亡程度轻于 SAH 组。 SAH 组的 Bcl-2 表达水平低于假手术组, 而 Bax 表达水平高于假手术组 (P< 0.05); SAH+法舒地尔组 Bcl-2 表达水平较 SAH 组升高, 而 Bax 表达量较 SAH 组降低 (P<0.05)。结论 法舒地尔可明显改善 SAH 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凋亡相关蛋白 Bcl-2和 Bax 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齐墩果酸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HMGB1/TLR4/NF-κB炎症通路的影响。方法将7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SAH模型组、齐墩果酸20 mg/kg给药组)。采用颈内动脉穿刺法建立大鼠SAH模型,造模1 h后给予齐墩果酸,剂量为20 mg/kg。大鼠SAH模型建立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检测脑水含量及脑伊文思蓝浸出率;并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脑组织中HMGB1、TLR4、IκBα和p65蛋白的表达量。结果齐墩果酸(20 mg/kg)能够显著增加神经功能评分并且明显降低脑含水量和伊文思蓝渗透率(P<0.01)。齐墩果酸给药可有效降低HMGB1的表达和释放(P<0.01),抑制TLR4的表达、IκBα降解及p65入核(P<0.01)。结论齐墩果酸能够抑制HMGB1/TLR4/NF-κB炎症通路,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炎症反应,改善脑损伤。  相似文献   

14.
谢富友  张丽  曹玉琴  赵江明 《安徽医药》2010,14(11):1254-1257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ND)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兔血浆脑利钠肽(BNP)和内皮素-1(ET-1)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兔CVS模型。将40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均分为单纯SAH组(SAH组)和ND治疗组(ND组)。观察两组实验动物的食量及神经功能评分,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放射免疫法(R IA)检测血浆BNP、ET-1含量,并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动态观察两组家兔术前1天和术后第1、4、7、10、14天的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结果两组家兔注血后第1天血浆BNP水平开始升高(P〈0.05),ET-1虽较术前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4-7 d BNP、ET-1均达到高峰(P〈0.05-0.01),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渐降低的趋势;ND组BNP及ET-1含量增加的程度明显低于SAH组(P〈0.05-0.01),但仍显著高于术前对照组(P〈0.05);两组家兔术后BA血流速度的动态变化趋势与其血浆BNP、ET-1的变化基本一致。结论 SAH后血浆BNP、ET-1含量增多参与了CVS的过程,与CV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ND可降低SAH后CVS时血浆BNP、ET-1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改良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改良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方法应用自体动脉血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的方法复制SAH模型,但不暴露环枕膜,在顶枕骨交界线中点钻一骨孔,插管8mm至小脑延髓池注血造模。建立模型后测定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用DAB染色法显示大鼠海马CA1区微血管,用Image-ProPlus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微血管直径、密度(MVD)、微血管面积比(MVA)。结果SAH3d后模型组大鼠全血粘度(ηb)、红细胞聚集指数(AL)明显升高,海马CA1区MVD、MVA明显下降。结论改良的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方法稳定可靠,手术过程简单,容易操作。  相似文献   

16.
Systemic administration of recombinant erythropoietin (EPO)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mediate neuroprotection. This effect of EPO may in part rely on a beneficial effect on cerebrovascular dysfunction leading to ischaemic neuronal damage. We investigated the in vivo effects of subcutaneously administered recombinant EPO on impaired cerebral blood flow (CBF) autoregulation after experimental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SAH). Four groups of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studied: group A, sham operation plus vehicle; group B, sham operation plus EPO; group C, SAH plus vehicle; group D, SAH plus EPO. SAH was induced by injection of 0.07 ml of autologous blood into the cisterna magna. EPO (400 iu kg(-1) s.c.) or vehicle was given immediately after the subarachnoid injection of blood or saline. Forty-eight hours after the induction of SAH, CBF autoregulatory function was evaluated using the intracarotid (133)Xe method. CBF autoregulation was preserved in both sham-operated groups (lower limits of 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91+/-3 and 98+/-3 mmHg in groups A and B, respectively). In the vehicle treated SAH-group, autoregulation was abolish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BF and blood pressure was best described by a single linear regression line. A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EPO given immediately after the induction of SAH normalized autoregulation of CBF (lower limit in group D: 93+/-4 mmHg, NS compared with groups A and B). Early activation of endothelial EPO receptors may represent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strategy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ovascular perturbations after SAH.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2种给药途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68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静脉尼莫地平组和口服尼莫地平组,通过经颅多普勒检测2种给药途径治疗脑血管痉挛后脑血流速度的变化,观察血管痉挛发生率、再出血率及死亡率,评价2种给药途径的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21d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改善,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21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静脉尼莫地平组神经功能改善最佳,但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死亡率及再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确切,口服及静脉给药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