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口服华法令抗凝患者血浆蛋白C(PC)含量的改变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40例口服华法令抗凝的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定量测定PC.结果 口服华法令抗凝患者血浆PT,INR,PC分别为25.7±5.1s,2.6±0.5,3.1±0.8μ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均<0.01).结论 口服华法令抗凝患者血浆PC含量降低,使华法令的抗凝效果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弱.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前体蛋白 (PIVKA Ⅱ )在华法令抗凝治疗监测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 5 5例心脏瓣膜替换术后口服华法令抗凝监测患者和 2 5名正常对照者血浆中PIVKA Ⅱ含量 ,同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PT)和凝血因子Ⅱ活性 ,比较华法令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PIVKA Ⅱ血浆含量、PT及因子Ⅱ活性的相关性。结果 华法令组病人血浆中PIVKA 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中PT和因子Ⅱ活性均在正常范围内 ,而治疗组中PT平均为正常对照组的 1 .72倍 ,因子Ⅱ活性仅为正常对照组的 4 3%。PIVKA Ⅱ与PT、INR、因子Ⅱ活性相关性分别为 0 .788、0 .71 5、- 0 .878,即PIVKA Ⅱ与PT、INR呈显著正相关 ,PIVKA Ⅱ与因子Ⅱ活性呈负相关。结论 PIVKA Ⅱ定量用于华法令抗凝治疗监测灵敏度高、稳定、结果直观 ,可作为华法令抗凝治疗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期间患者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43例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期间合并出血的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在不同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PT-INR)值范围内导致出血的相关病因。结果:43例服用华法令合并出血的病例中.16例(37.2%)所测PT—INR在2.0~3.0的目标值内,并且7例患者INR〈2.0;进一步检查发现这23例患者基本都合并有不同的易促使出血的疾病或诱因。结论:服用华法令抗凝治疗期间发生出血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PT-INR值.还决定于自身潜在的疾病等相关因素;临床应用华法令时应因人而异地调整剂量并决定其抗凝强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蛋白C(PC)抗凝系统在肾病综合征(NS)患者(未发生血栓)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PC、FPS及TPS含量,以及用凝固法测定PS活性。结果:NS组PC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TPS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基本一致(P〉0.05),FPS含量及PS活性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通过对未发生血栓的肾病综合征患者血中PC系统各组分的含量及其活性的测定能预防和监测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机械瓣膜替换术后口服华法令者,血浆蛋白C,PC)的改变以及与其他凝血因子改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PC含量,采用经典一期法测定凝血因子X∶C、凝血酶原时间并计算国际正常化比值(INR)。 结果 正常对照组(n=45),口服华法令组(n=78)PC含量分别为(5.00±0.64)mg/L、(2.54±2.18)mg/L,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服药时间1~6个月、7~24个月、25~132个月者PC含量分别为(4.02±3.60)mg/L、(2.52±1.56)mg/L、(2.40±1.66)mg/L。PC含量改变与因子X、凝血酶原时间(PT)、INR间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机械瓣膜替换术后口服华法令者血浆蛋白C含量减低,并与服药时间长短有关,蛋白C的改变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在抗凝治疗初期,对蛋白C含量的监测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索他洛尔治疗剂量和华法令药效的相关性,为临床安全规范地应用华法令抗凝治疗提供预测依据,以期能增强抗凝疗效并减少其不良反应。方法:年龄60-75岁门诊和住院心房颤动患者46例,均应用索他洛尔、华法令和单用华法令两阶段,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治疗剂量索他洛尔对达到标准抗凝强度所需华法令剂量的影响。结果:治疗剂量索他洛尔不影响达标抗凝强度的华法令所需量,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加用或停用索他洛尔无需对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率(INR)值重新评估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抗凝强度华法令对非瓣膜性房颤(Af)患者进行抗栓治疗。观察其血栓栓塞事件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117例非瓣膜病A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6—2.4组(低等强度,67例)和INR2.5~3.0组(中等强度,50例)。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INR1.6—2.4组血栓栓塞年发生率为0.75%,INR2.5—3.0组为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强度抗凝组出血不良反应年发生率为0.49%,明显低于中等强度抗凝组的3.74%(P〈0.05),但两组中均无一例为严重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华法令抗凝强度INR1.6—2.4时有一定的血栓栓塞危险。INR2.5—3.0时自发出血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8.
李斌  廖琦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8):4488-4489
目的:观察华法令治疗老年复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2004-01/2006-02我科共收治了32例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华法令口服治疗,同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使INR保持在1.5-2.0之间。结果:口服华法令治疗老年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例,随访2-4 a,未再有复发。其中1例发生鼻出血。结论:华法令治疗老年复发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肯定、安全,价格低廉。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PC、PS在恶性肿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本文测定了92例恶性肿瘤患者的PC、PS抗凝活性。结果:PC:A以肺癌组为最高;肝癌组最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均<0.01。其他癌症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PS:A除肝癌组低于正常对照组外(P<0.05),其余癌症组与正常组比较P均>0.05。17例恶性肿瘤经治疗后PC:A高于治疗前(P<0.05);而PS:A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经手术治疗病人的PC:A,以术后1周内为最低,术后2周恢复正常水平。结论:血浆PC:A检测可作为肺癌、肝癌等的辅助诊断指标,如连续测定PC:A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判断疗效及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对1例APS患者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蛋白C活性(PC:A)、蛋白S活性(PS:A)和抗凝血酶活性;用ELISA方法测定PC、血浆纤溶酶原、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α2-抗纤溶酶抗原和抗心磷脂抗体(ACA)。活化蛋白C抵抗(APC—R)检测结果以受检者血浆加入APC后的APTT与未加APC血浆的APTT的比值表示,比值〈2.0时为APC-R阳性。狼疮抗凝物质(LA)检测使用以dRVVT为基础的商品化试剂盒。采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检测PC的基因及FVLeiden和凝血酶原G20210A的突变。结果:本例患者LA和APC—R阳性,PC:A降低,PC抗原量增加,其他结果正常.PC基因所有外显子测字结果正常,FVLeiden突变和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未检出。结论:LA可能通过抑制PC途径导致患者发生血栓,联合检测ACA、APC-R、抗凝蛋白抗原及活性有利于血栓性疾病的病因学诊断。  相似文献   

11.
汤荣华  胡微 《检验医学》2008,23(1):81-83
目的探讨蛋白质Z(PZ)在重症肝病与口服华法林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与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PT INR)单位的关系。方法血浆PZ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凝血因子活性(FX:C)和PT INR应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对17例重症肝病、30例口服华法林和23名健康者的血浆PZ、FX:C和PT INR水平进行检测,并作相关性比较。结果口服华法林组和重症肝病组的PZ水平分别为(240.1±192.7)μg/L、(609.9±267.2)μg/L,与对照组(1812.6±347.2)μg/L比较明显下降(P〈0.05);重症肝病组的FX:C与PT INR分别为(71.4±30.1)%、2.22±0.79;口服华法林组分别为(85.0±19.5)%、2.45±0.63。与对照组比较FX:C(110.6±17.0)%明显下降;而PT INR(0.93±0.04)明显增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重症肝病组PZ与PT INR存在明显负相关(P〈0.001),反映了肝病的病理过程,口服华法林组无明显相关,可能与患者肝细胞未受损伤有关。结论同时检测PZ与PT INR有助于肝病患者治疗的预后监控,对口服华法林患者可能发生的出血危险性的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机械瓣膜替换术后抗凝血浆蛋白C含量改变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机械瓣膜替换术后口服华法令者 ,血浆蛋白 C,PC)的改变以及与其他凝血因子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PC含量 ,采用经典一期法测定凝血因子 X∶ C、凝血酶原时间并计算国际正常化比值 (INR)。结果正常对照组 (n=45 ) ,口服华法令组 (n=78) PC含量分别为 (5 .0 0± 0 .6 4) m g/ L、(2 .5 4± 2 .18)mg/ L ,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 (P<0 .0 0 1)。服药时间 1~ 6个月、7~ 2 4个月、2 5~ 132个月者 PC含量分别为 (4.0 2±3.6 0 ) mg/ L、(2 .5 2± 1.5 6 ) m g/ L、(2 .40± 1.6 6 ) m g/ L。 PC含量改变与因子 X、凝血酶原时间 (PT)、INR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机械瓣膜替换术后口服华法令者血浆蛋白 C含量减低 ,并与服药时间长短有关 ,蛋白 C的改变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在抗凝治疗初期 ,对蛋白 C含量的监测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蛋白C(protein C,PC)、蛋白S(protein S,PS)是依赖维生素K合成的糖蛋白,肝脏是其主要的合成场所,是机体抗凝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对76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浆PC、PS的活性以及血清丙氨酸氧基转移酶(ALT)、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浓度进行检测,观察其活性的变化,探讨PC及PS活性在丙型肝炎患者中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消化道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2001年3月至2008年7月我院16例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总结其诊治经验。结果: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中消化道出血发生在服用华法令后3天~5年,平均147.53±136.71天。其中,上消化道出血12例,下消化道出血4例;保守治疗11例,内窥镜治疗4例;死亡2例(DIC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各1例),病死率12.5%(2/16)。出血组患者术中转流时间(142.73min±49.81min)明显长于对照组(98.27min±39.52min)(P〈0.05),华法令平均用药量(2.46±0.53mg/d)与对照组(2.38±0.69mg/d)无明显差异(P〉0.05),国际标准比值(INR)均值(2.79±0.57))明显大于对照组(1.49±0.58)(P〈0.05)。消化道出血治疗期间停用华法令5~19天,平均13±2天,所有痊愈患者消化道出血治疗期间及出院后随访3月内均无栓塞及消化道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1)、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3月内)抗凝治疗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术中转流时间过长和抗凝强度过大(INR〉2.0),晚期则可能与合并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有关;(2)、消化道出血治疗期间,华法林停用2周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5.
高辉  杨舒  朱雯梅  李晓萍  何帆 《检验医学》2002,17(3):159-159
我们对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342例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患者用国际正常标准化比率(INR)值进行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应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91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低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5~1.91;标准抗凝强度组(INR2.0~2.5)和阿司匹林组,观察三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和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结果:标准抗凝强度组血栓发生率低于低抗凝强度组、阿司匹林组,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组血栓栓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准抗凝强度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其他两个组,但三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后低抗凝强度组、标准抗凝强度组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O.05),治疗后阿司匹林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低抗凝强度组、标准抗凝强度组(P〈0.01)。结论:华法林抗凝维持INR值在2.O~2.5时能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出血发生率低,有效性和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王连红  张莉  李金  吴艳  曾莉  贾朝菊  龙乾 《护理研究》2013,27(19):1957-1958
[目的]观察抗病毒颗粒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使用华法林抗凝效果的影响,为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提供健康指导。[方法]选取接受过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或双瓣置换任一种手术后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且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征兆或已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20例,给予抗病毒颗粒治疗,并于服用前、服用后第3天、停用后第3天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并观察病人有无不良反应发生。[结果]服药后第3天与服药前、停药后第3天INR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前与停药后第3天IN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15%,其中小范围皮肤瘀斑2例,牙龈出血1例。[结论]华法林与抗病毒颗粒联用可导致INR升高,提示长期口服华法林的病人应慎用抗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18.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口服抗凝治疗不当所致的出血与栓塞占远期并发症的首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是对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口服抗凝药监测简便、敏感、快速、实用的实验室首选指标,其报告方式的标准化对临床医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国际标准化比率(PT-INR)作为一个较好的监测抗凝药物水平的表示方法,已被WHO推荐使用,但对于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口服抗凝药治疗时PT-INR值的允许范围各地报告不一,为此,我们对我院收治的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口服华法令治疗时PT监测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和研究,以探讨适合本地区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口服抗凝药治疗监测中PT-INR的允许范围,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安全可靠的实验室监测指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急性白血病患者蛋白C系统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蛋白C(PC)系统的改变及其与分型、出血情况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运用ELISA或发色底物法对93例AL患者血浆PC活性和抗原(PC:A和PC:Ag)、血栓调节蛋白(TM)及蛋白S(PS)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 治疗血浆TM水平显著升高,PC:Ag水平低于正常,PC:A和PS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缓解后除PC:A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PC:Ag增高外余均恢复至正常范围内。上述指标与因程度无关,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组PC:A和TM有所升高,在三氧化二砷治疗组未发现上述现象,治疗前后TM升高,治疗前PS降低者预后较差,其中治疗前PS和治疗后TM是决定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独立的预后因素,治疗后TM是决定患者总生存时间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AL发病过程中存在PC系统的激活,并随病情的好转而基本改善。PC系统并非是决定出血程度的关键因素,但TM升高及PS消耗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患者长期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长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对50例长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用药前进行基本药物知识宣教,服药期间饮食调节、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其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长期随访并观察抗凝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随访时间(37.3±7.9)个月;INR达标率(2.0~3.0)为88%;不良事件中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各1例,皮下出血3例,口腔黏膜及鼻腔出血1例,长期尿潜血1例。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各系统的出血,应定期监测PT及INR;健康教育有助于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