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子宫内膜癌雌孕激素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阳性率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对32例子宫内膜癌标本进行ER、PR的检测。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的阳性率分别为53.1%、50.0%。ER、PR的阳性表达率与癌组织的细胞分化程度有关,随着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级的增高,ER、PR阳性率表达率逐渐降低,ER的表达还与肌层浸润深度有关。结论:ER、PR均反应了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其测定对预测临床预后、指导临床选择内分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和p5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4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ER、PR、p53。结果 34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p53的总阳性率分别为70.59%、67.65%、23.53,ER、PR、p53阳性率与癌组织的细胞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及临床分期有关,随着子宫内膜癌的分化程度增高、临床分期越早,ER、PR阳性率越高,而p53则越低。结论 ER、PR、p53反应了子宫内膜癌组织的生物学行为,对指导术后患者的内分泌治疗及评价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癌组织雌、孕激素受体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葡聚糖-活性炭吸附法(DCC法)对68例子宫内膜癌原发病灶组织进行ER、PR测定,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其中30例进行ER、PR检测。结果DCC法检测ER、PR的阳性率分别为79.4%和77.9%,免疫组化法均为86.7%。两种测定方法比较,ER与PR的总符合率分别为82.4%和95.7%。免疫组化法可在DCC法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组织来源。ER、PR水平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组织类型中腺癌(包括乳头状腺癌)与腺棘癌的ER、PR水平高于其他癌。ER水平与肥胖呈正相关。结论ER、PR水平与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均反映了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ER、PR的测定对估计预后和临床选择激素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雌激素、孕激素和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HB EGF) 对子宫内膜癌细胞中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标志整合素β3(integrin β3)表达的调节,探讨整合素β3表达的意义及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调节因素。方法体外培养高分化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按实验目的分别加入雌激素、孕激素、雌孕激素联合、雌孕激素及孕酮抑制药(RU486)、HB-EGF刺激48 h后,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 PCR)、Western blot、原位杂交、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测定各个条件下内膜癌细胞中整合素β3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雌激素单独以及雌激素、孕激素同时作用均使Ishikawa细胞中整合素β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显著下降; RU486可减弱雌激素、孕激素对integrinβ3的下调作用;而孕激素单独应用对整合素β3表达无明显影响;HB EGF可显著提高整合素β3的表达。结论整合素β3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受甾体激素和生长因子两方面的调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CNA、ER和PR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CNA、ER和PR蛋白的表达变化,统计分析各组间PCNA、ER和PR表达变化与临床因素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以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①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CNA表达阳性率为89.47%,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子宫内膜单纯或复杂型增生组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P〈0.01,P〈0.01,P〈0.01)。②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表达阳性率为54.74%,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子宫内膜单纯或复杂型增生组(P〈0.01,P〈0.01),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R表达阳性率为62.Ii%,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子宫内膜单纯或复杂型增生组(P〈0.01,P〈0.01),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CNA、ER和PR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无相关性;PR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有相关性(P〈0.05),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肌层浸润深度无相关性;而PCNA、ER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以及肌层浸润深度有均无相关性。结论:子宫内膜癌中PCNA表达增加,ER和PR表达降低,PCNA、ER和PR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发展。PR在子宫内膜癌的侵袭和转移中起作用。联合检测PCNA、ER和PR的表达可以为临床治疗子宫内膜癌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宫腔粘连与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特点及意义。方法25例宫腔粘连患者为观察组,25例患者子宫内膜正常部位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表达阳性率与对照组相当,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表明,宫腔粘连患者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表达阳性率较高,雌激素受体可能与宫腔发生粘连有联系。同时,为临床宫腔粘连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新型雌激素受体GPR30表达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其与雌、孕激素表达的关系。方法 收集该院妇产科经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GPR30、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达,并分析其对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意义和分析三者间的关系。结果 GPR30阳性表达率与子宫内膜癌的FIGO分期、组织分级以及肌层浸润深度有关联(P<0.05),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GPR30表达阳性率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显著高于增殖期子宫内膜(P<0.05),PR表达阳性率在子宫内膜癌与增殖期子宫内膜差异显著(P<0.05),ER表达阳性率在两者间无差异(P>0.05)。子宫内膜癌GPR30与ER阳性共表达率为61.2%(30/49),呈正相关(r=0.315,P=0.021);与 PR阳性共表达率为57.1%(28/49),呈正相关(r=0.303,P=0.027)。结论 GPR30阳性表达对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期、组织分级以及肌层浸润深度相关,对子宫内膜癌预后产生重要作用;GPR30与ER、PR间存在共表达的交谈或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单克隆抗体SC3A抗原在胃癌前病变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本院制备的单克隆抗体SC3A及ABC免疫组化法。检测了84例胃粘膜异型增生的SC3A-Ag表选情况。结果35例呈阳性表选(41.7%)。对萁中39例进行了6~72个月(平均24个月)的随访。SC3A-Ag阳性组20例中有9例癌变(45%).阴性组19例中有1例癌变(5.3%)。两组癌变率差异有显意义(P<0.05).违表明SC3A-Ag表选阳性的异型增生与胃癌关系密切.对这些病人密切随访。有助于胃癌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α(ERα)、雌激素受体β(ERβ)、孕激素受体(PR)及细胞凋亡调控因子在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择50例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为息肉组,并选择45例子宫内膜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分别对两组的FSH、LH、E2、P、T及PRL六项水平进行检测.并对两组患者子宫内膜的ERα、ERβ、PR及Bcl-2的表达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FSH、LH、E2、P、T及PRL六项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增殖期的息肉组ERα、ERβ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R的表达水平(0.47±0.0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53±0.02)分(t=10.383,P =0.000),Bcl-2表达水平(0.53±0.0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49±0.02)分(t=4.322,P=0.000).分泌期的息肉组ERα、Bcl-2表达水平(0.46±0.07)、(0.43±0.0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37±0.05)、(0.39±0.03)分(t=5.007,P=0.000;=3.834,P=0.000),PR的表达水平(0.42±0.0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46±0.01)分,两组的ERβ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8.486,P=0.000).结论 ERα、Bcl-2表达水平的升高,以及PR表达水平的降低与患者发生子宫内膜息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利用存档蜡块作厚度为4μm的连续切片,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PR。结果高分化的内膜癌患者PR阳性率为100%(10/10);中分化的内膜癌患者PR阳性率为20%(2/10);低分化的内膜癌患者PR阳性率为10%(1/10)。结论 PR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内膜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癌占宫体恶性肿瘤的 90 %以上 ,近年文献报道其发生率有上升趋势 ,与宫颈浸润癌相近 ,是危害女性健康的严重疾病。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 ,辅以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 ,因而对化疗的预后预测也日趋重要。我院于 2 0 0 0年开始 1 0个月中 ,遇到 1 9例子宫内膜癌 ,现就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 (PR)的表达状况与肿瘤细胞分化、临床分期、内分泌治疗及预后关系报告如下。1 资料来源选取我院 2 0 0 0年 1~ 1 0月 1 9例子宫内膜癌行子宫切除标本为研究对象 ,按病理组织分类 ,子宫内膜样癌 1 5例 ,乳头状腺癌 3例 ,透明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中孕激素受体亚型PRA、PRB表达与其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的关系,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细胞分子变化特征及孕激素受体亚型表达下调的机制。方法①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RA、PRB蛋白的表达。②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及经5-杂氮脱氧胞苷(ADC)处理前后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系中PRA、PRB的甲基化状态。③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ADC处理Hec-1-B细胞系前后PRA、PRB蛋白的表达。结果①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比较:PRA蛋白在高、中低分化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B蛋白在高分化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无明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中低分化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比较,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RA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B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组织分化程度有关,与病理类型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无肌层浸润无关。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以及Hec-1-B细胞系中,存在PR基因异常甲基化,ADC可通过去甲基化作用使PRB恢复表达,可能提高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内分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与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GR)基因G1978T多态性的关联。方法:先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子宫内膜癌患者孕激素受体G1978T基因分型的文献,提取数据用STATA15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I2和OR(95%CI)。然后收集子宫内膜癌(EC组)和正常女性(对照组)的全血标本,参照Genebank数据库序列,设计PGR基因G1978T位点野生型G和突变型T序列的特异性检测引物,并硫化修饰其3’末端,对采集样本进行高保真DNA聚合酶介导的PCR反应,检测其基因型,并辅以测序验证。结果:多种遗传模型分析显示PGR基因G1978T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风险之间没有明显关联(等位基因模型OR=1.10,95%CI=0.98~1.24,P=0.072)。66例正常人全血DNA中检测出1例PGR基因G1978T突变,而在6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全血DNA中未检测出PGR基因G1978T突变。病例组和对照组两组之间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GR基因... 相似文献
16.
异位宫内膜组织雌孕激素受体的检测陆桂君*董文漪**黄学惠**傅红梅*本文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650031)病理科**妇产科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68例23~46岁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宫内膜组织进行雌激素受体(ER)、... 相似文献
17.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5,(24)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波形蛋白(Vim)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46例子宫内膜癌病例中ER、PR和Vim蛋白的表达。结果1子宫内膜癌ER、PR、Vim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78%、76%。2ER阳性表达与肌层浸润深度呈负相关(r=-0.397,P=0.006)。3PR阳性表达率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与其他组织学类型子宫内膜癌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发病年龄<60岁与≥60岁病例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R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0.344,P=0.019)。4Vim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r=0.316,P=0.033)。5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ER与PR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372,P=0.011)。结论 ER、PR和Vim与子宫内膜癌发展的恶性程度相关,其在表达上的差异与肿瘤生物学行为有一定关系,子宫内膜癌在进展过程中,ER与PR可能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赵丽玲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3,42(5):531-532
子宫肌瘤是卵巢甾体激素依赖性肿瘤,在子宫肌瘤组织中,已发现有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并明显高于子宫肌层组织。40岁以上的妇女患有子宫肌瘤的发生率约占30%左右。米非司酮是一种新型的抗孕激素,无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以及抗雌激素活性。米非司酮可缩小子宫肌瘤的体积。本研究讨论米非司酮对于宫肌瘤和子 相似文献
19.
20.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8例子宫平滑肌肉瘤的ER、PR、P_(53),阳性率分别为50%、55.6 %和16.7%。ER与PR存在相关性,但与P_(53)不相关.ER、PR与患者年龄、临床期别、病理分级及预后无关。P_(53)的过量表达似与患者年龄、绝经、临床期别及病理分级等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