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纤溶酶-a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A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患者病程分为早期DIC组29例、DIC组34例,用化学发光法检测PAP、TAT和TM量,并与32名健康人对照。结果 DIC早期组与DIC组PAP、TAT、TM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C组与DIC早期相比,PAP、TAT、TM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P、TAT和TM是反映体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激活的敏感性指标,对DIC早期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新凝血4项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 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 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ogen antifibrinolytic complex, 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complex, t-PAIC)对于脓毒症致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和中心监护室确诊脓毒症患者80例,按照ISTH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脓毒症DIC组28例和脓毒症非DIC组52例,同时设健康对照组4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集脓毒症患者第1、3、7天血液和健康组的血液,检测脓毒症患者和健康组血液样本中TM、TAT、PIC、t-PAIC的水平,绘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同时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TM、TAT、PIC、t-PAIC与SOFA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和APACHEⅡ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Score System Ⅱ)进行分析,综合评估新凝血4项TM、TAT、PIC、t-PAIC在脓毒症DIC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结果脓毒症DIC组的TM、PIC和t-PAIC在第1、3、7天的浓度均高于脓毒症非DIC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M、PIC、t-PAIC联合检测的AUC分别为0.893、0.932、0.898,敏感度和特异度在第3天分别达到98%和97.2%。但是脓毒症DIC组的TM、TAT、PIC、t-PAIC均与SOFA评分及APACHEⅡ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TM、PIC和t-PAIC的水平升高可以早期预测脓毒症患者DIC的发生,联合预测的价值优于单个检测,但不能对这部分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和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3.
代炼  陈莉  封彦楠  肖永琴 《西部医学》2024,36(6):866-870
目的 探讨血栓调节素(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α2-纤溶酶抑制剂-纤溶酶复合物(PIC)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在评估危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TE)风险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2020年10月—2022年11月本院ICU收治的254例危重症患者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VTE分为VTE组(106例)和无VTE组(148)。使用高灵敏度化学发光酶免疫测定法测量患者空腹静脉血中TAT、PIC、TM和t-PAIC水平。使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TAT、PIC、TM、t-PAIC和VTE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它们在区分VTE中的诊断效率。使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患者的28 d存活率。结果 在纳入患者中,VTE发生率 41.7%,包括16.5%肺血栓栓塞(PE),20.5% 深静脉血栓(DVT)和4.7%其他(静脉导管或浅静脉)血栓形成。与无VTE组相比,VTE组入院时血管加压药使用比例、机械通气比例、CRP水平、TAT、PIC、TM、t-PAIC、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多变量分析显示TAT、PIC、TM、t-PAIC与危重症患者VTE密切相关(P<0.05)。在4个凝血标志物中,tPAIC的最低曲线下面积(AUC)为0.615,TAT的最高AUC为0.711。当应用TAT、PIC、TM、t-PAIC的组合时,AUC增加到0.814,敏感性增加到74.1%。在4种凝血标志物中,TAT、PIC和TM高水平患者的28 d存活率显著低于低水平患者(P<0.05)。结论 TAT、PIC、TM、t-PAIC联合在评估危重症患者VTE中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性能,并优于单一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围手术期的严重并发症。VTE早期发病隐匿,临床中漏诊率与误诊率较高,早期诊断并给予及时干预可降低病死率、致残率等。既往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如凝血常规、D-二聚体等均为血栓形成后的筛查指标,无法反映血栓形成早期隐匿的止、凝血异常,缺乏特异性的血栓前状态的诊断价值。新型早期血栓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早期预警血栓前状态,对评估围手术期VTE的发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就TAT、t-PAIC、PIC、TM等新型血栓分子标志物在围手术期VTE早期诊断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凝血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调制蛋白(TM)、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 PAI-C)、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在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利用仁济医院收集的深静脉血栓(DVT)患者样本66例,32例为慢性期DVT,34例为急性期DVT检测凝血标志物。使用SYSMEX CS5100血凝分析仪测定D-D和FDP,使用SYSMEX HISCL50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TAT、TM、PIC、t PAI-C,均为配套试剂。同时选取40例健康体检样本作为正常对照。数据用SPSS11.0软件分析。结果慢性期DVT患者,D-D、FDP、TAT、TM、PIC、t PAI-C均值分别为(0.079±0.093)μg/ml、(1.60±2.41)μg/ml、(3.36±3.73) ng/ml、(9.89±2.13) TU/ml、(1.008±1.096) ug/ml、(9.83±3.84) ng/ml;急性期DVT患者,D-D、FDP、TAT、TM、PIC、t PAI-C均值分别为(2.47±2.80)μg/ml、(32.6±42.11)μg/ml、(17.64±18.35) ng/ml、(9.74±3.01) TU/ml、(5.658±6.974) ug/ml、(11.58±6.52) ng/ml;正常对照组,D-D、FDP、TAT、TM、PIC、t PAI-C均值分别为(0.073±0.088)μg/ml、(1.62±2.49)μg/ml、(2.60±1.13) ng/ml、(8.08±1.49) TU/ml、(0.459±0.105) ug/ml、(5.59±2.25) ng/ml。组间比较显示,急性和慢性期DVT间有统计学差异(P 0.05水平)的指标为D-D、FDP、TAT、PIC。正常组和急性期DVT间有统计学差异(P 0.05水平)的指标为D-D、FDP、TAT、TM、PIC、t PAI-C;正常组和慢性期DVT间有统计学差异(P 0.05水平)的指标为TM、t PAI-C。结论对于诊断急性DVT来说,D-D、FDP、TAT、TM、PIC、t PAI-C这6项指标均有良好的诊断价值;慢性DVT患者相对于正常人群而言,TM、t PAI-C表现增高,说明血栓后血管修复是一个漫长持续的过程,而对于急性期DVT而言,D-D、FDP、TAT、PIC下降明显,对于DVT的诊断和治疗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凝血与纤溶功能亢进,导致肿瘤相关血栓风险显著增加,同时血液的高凝状态与肿瘤的发展和转移相关.凝血和纤溶系统标记物(TM、TAT、tPAI·C、PIC)可用于肿瘤患者体内凝血与纤溶功能监测、风险识别及预后评价.综合凝血和纤溶系统标记物指标和临床指标,对监测肿瘤患者凝血与纤溶风险、指导血栓预防及肿瘤发展有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妊娠妇女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发生凝血和纤溶系统的障碍.本研究旨在探讨目前最新的凝血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的复合物(plasmin-α2 plasmin inhibitor complex,PIC)、组织型纤溶酶...  相似文献   

8.
宋仁义  黄晖  孔勇 《广西医学》2022,(20):2342-2347
目的 分析风湿性心脏病(RHD)伴左房血栓患者围术期凝血-纤溶系统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90例RHD伴左房血栓患者作为血栓组,90例无左房血栓的RHD患者作为无血栓组。血栓组患者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及左房血栓清除术,无血栓组患者只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房内径、二尖瓣口面积(MVO),以及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调节蛋白(TM)、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AP)、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水平。分析血栓组患者入院时、术毕、术后7 d血浆TAT、TM、PAP、t-PAI-C水平变化。术后随访2年,根据预后情况将血栓组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术后7 d血浆TAT、TM、PAP、t-PAI-C水平。结果 入院时,血栓组患者的LVESD、左房内径大于无血栓组,而MVO小于无血栓组,血浆TAT、TM、PAP及t-PAI-C水平均高于无血栓组(均P<0.05)。术毕,血栓组患者血浆TAT、TM、PAP及t-PAI-C水平高于...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可能协助低密度脂蛋白(LDL)预测冠心病准确性的血浆凝血与纤溶检测指标。方法:经心血管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15例,平均年龄(61.78±5.60)岁;健康对照组50例,平均年龄(50.40±7.60)岁。使用SIEMENS ADVIA-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LDL水平,全面测定包括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剂复合物(tPAIC)在内的凝血与纤溶检测指标,分别分析它们与LDL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血浆TM、tPAIC及LDL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值分别为0.004,0.000,0.04),TAT及PIC水平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分类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指标对是否患冠心病预测能力相似。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TM与LDL存在显著负相关(r=-0.195),其它指标与LDL不相关。结论:血浆TM水平的检测可能可以用来进一步研究协助LDL水平对冠心病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纤溶指标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诊断指标应用于临床。[方法]选用BPC、PT、Fbg、APTT、DIC过筛诊断指标,3P、D-D二聚体、TT、FDP、ELT、ATⅢC、α2MG、VWFAg、乙醇胶、红细胞碎片确诊诊断指标,对1629例DIC各期病人及正常对照组进行检测比对分析,找出相关性。[结果]DIC前状态最敏感的指标是3P、ATⅢC、VWFAg,异常率高达100%;其次D-D二聚体,异常率为98.5%;BPC、PT、APTT半数以上异常,Fbg仅有1/3异常,其余各项指标敏感性较差;在消耗性低凝期VWFAg异常率持续增高,BPC、PT、TT异常率明显升高,而3P、ATⅢC、α2MG仅呈不同程度的增加;纤溶凝衰期时,FDP、ELT、D-D二聚体、红细胞碎片异常率高达100%,其他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的异常改变。[结论]纤溶指标3P、D-D二聚体、ATⅢC可做DIC高凝前状态的诊断指标,BPC、PT、Fbg、VWFAg可做DIC过筛诊断指标,纤溶指标D-D二聚体、FDP、ELT、α2MG红细胞碎片可做DIC纤溶凝衰期诊断指标。因此,纤溶指标对DIC早期诊断及分型确诊诊断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发色多肽底物法及常规出凝血试验方法,测定20例未治疗AL的BPC、TFA、PLG、PK、Fbg,FDP等凝血与纤溶指标,结果:AL组TFA、PLG、PK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别,提示多数AL不伴纤溶系统的激活;但AL组FDP、Fbg升高较正常对照组相差非常显著。重度出血组纤溶活性较无出血组明显增强,提示纤溶亢进可能是重度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3例AL各指标的动态观察结果为,AL病情缓解后,FDP、Fbg均呈下降趋势,提示FDP与Fbg动态测定对临床观察病情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胸腔积液进行细胞形态学、生物化学、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探讨其结果在诊断恶性肿瘤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胸腔积液细胞形态学检测采用离心推片法及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鉴定细胞性质;LDH、TP、Cl、ALB、TC、Crp生物化学指标在奥林巴斯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CEA、CYFRA21-1、NSE肿瘤标志物在Elecsys 2010上检测,FDP检测采用酶联免疫胶乳凝集法。结果:在选择的60例胸腔积液标本中,有30例胸腔积液为恶性肿瘤,查到癌细胞24例,检出率80%,与病理学、影像学恶性肿瘤诊断符合率为95%,但是未查到癌细胞并不一定能排除恶性肿瘤,本组资料的癌细胞阳性率为80%(24/30)。LDH阳性率为67%(20/30),FDP阳性率为47%(14/30),CEA阳性率为50%(15/30),CYFRA21-1阳性率为77%(23/30)。TP、Cl、ALB、TC、Crp、NSE的检测在鉴别肿瘤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查到癌细胞和CEA、CYFRA21-1、LDH、FDP的联合检测在鉴别恶性肿瘤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因此在临床诊断中综合分析这些指标可作为恶性肿瘤诊断的依据,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不同类型贫血病人血清叶酸、维生素B12 的变化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 43例不同类型的血液病贫血患者的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 含量 ,结果表明缺铁性贫血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 不减少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随病程进展血清叶酸值呈递减变化 ,白血病活动期患者的血清叶酸含量明显低于正常 ,恶性血液病贫血患者治疗前血清维生素B12 含量可较正常增高 ,但增高的程度可因血液病类型的不同而异。因此 ,测定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值对血液病贫血的鉴别诊断及某些血液病的病情演变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恶性血液疾病中D—D二聚体及FDP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检测了75例急性白血病(AL),15例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NHL)和12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纤溶指标,结果发现:1.白血病初治和复发患者、NHL及部分MM初治患者在治疗前D-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明显升高,存在明显纤溶亢进;2.AL、NHL及MM患者止凝血指标异常,经治疗完全缓解后均有明显改善;3.APL初治病例在ATRA诱导分化过程中,D-D和FDP异常持续存在,至缓解后有明显下降,进一步巩固化疗后才全部得到纠正。结果表明,继发性纤溶亢进是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出凝血机制异常的特点之一,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病情呈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降钙素基因异常甲基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PCR检测技术,观察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前后CT基因甲基化型的变化和检测本方法的灵敏度及对检测白血病MRD的意义。结果发现随着HL-60细胞以及人早纪粒白血病体外诱导分化成熟,该基因由收藏 化状态转变为正常,2例缓解期的APL病人,其甲基化正常,本方法的度为1/1000白血病细胞,如进一步提高敏感性,将有助于MRD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45例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免疫表型变化.方法用20种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术对45例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进行免疫表型检测.结果45例病例中,33例为B细胞型,10例为T细胞型,2例为浆细胞白血病.结论应用各种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术对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的免疫学分型有重要价值,对了解恶性淋巴系细胞的成熟情况及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的指导治疗也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罗建伟  李亚红  陈凤如 《黑龙江医学》2012,36(3):168-169,191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AL)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变化,以探索其在急性白血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了30例初诊AL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血浆D-二聚体(D-Dimer)及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急性白血病组PT、APTT与正常对照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急性白血病组的FDPs与D-Dimer明显增高,FIB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处于纤溶亢进状态或有出血倾向,FDPs、D-Dimer与FIB的动态监测对急性白血病出血的诊断以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 涎腺恶性混合瘤究系来自良性混合瘤的恶变,抑或为原发恶性意见不一。针对这一有争议的问题,国外Beahrs(1957)、Moberge(1968)、Spiro(1977)、Livolsi(1977)、Nago(1981)等先后报告了恶件混合瘤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9.
20.
本研究应用19种单克隆抗体检测5例人类慢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CLL)细胞的表现型,并据此进行免疫分型及细胞分化阶段的分析。根据表现型5例中有4例诊断为B—CLL,1例为幼淋巴细胞白血病(B—PLL),根据不同的轻链表达又分为κ型和λ型。4例B—CLL中有3例细胞处于中间分化阶段,1例处于中间与成熟分化阶段之间。1例B—PLL则处于成熟分化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