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螺旋CT表现与分子生物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4例GIST患者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对54例GIST组织中MMP-9及Hpa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免疫组化。结果 MMP-9和Hpa在GIST中的表达在肿块大小(〈5 cm和≥5 cm)、肿块边界(清楚和不清楚)、中心有无坏死、有无转移中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MP-9和Hpa在GIST中的蛋白表达有明显的相关性(r=0.337,P〈0.05)。螺旋CT对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准确率为:胃部病变为84.30%,小肠病变为80.20%,直肠病变为100.00%。术前定位准确率为82.40%,术前定性准确率为78.50%。结论胃肠间质瘤中MMP-9的高表达与Hpa高表达呈一致性,提示二者在胃肠间质瘤的侵袭和转移中可能起协同作用。对肿瘤的形态、定性及远处转移诊断,螺旋CT和病理检查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螺旋CT的诊断结果准确可信。螺旋CT征象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宏观结合微观,将有可能提高GIST侵袭、转移和预后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超声征象与病理危险度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原发性GIST的术前超声图像,对病灶的超声表现与病变不同危险度之间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本组4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均为单发。肿瘤位于胃部32例,小肠11例,结肠5例。极低危险组12例,低危险组16例,中危险组11例,高危险组9例。极低及低危险度者直径为0.6~5.6cm;中危险度者直径为3.6~4.1cm;高危险度者直径为2.8~10.8cm。GIST的高、中、低及极低危险度与肿块直径、内部回声是否均匀、是否有钙化及坏死液化和是否有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肿块形态是否规则、生长方式、血流信号有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位置与内镜和术中所见符合45例(93.8%)。 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特征对评估GIST的危险性有重要价值,较大肿块、内回声不均匀、合并有钙化、坏死液化和转移提示为高度危险性GIST。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 GIST)定位和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30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间质瘤的患者的CT影像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16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探讨病灶位置、大小及有无坏死等情况。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单发患者21例、多发9例;其中17例肿瘤部位在胃部、8例位于小肠、5例位于直肠。19例向腔内外同时生长、8例向腔外生长、3例向腔内生长。恶性GIST 强化不均匀,可有邻近脏器侵犯。16层螺旋CT定性准确率为83.3%(25/30)、定位准确率90.0%(27/30)。结论:CT 增强扫描有利于GIST的定位诊断及对肿瘤良恶性质的判断,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是目前检查GIST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照病理结果,探讨胃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与其危险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胃肠间质瘤36例的多层螺旋CT表现,对照病理分级,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Fishers精确检验,分析胃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与GIST危险度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胃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肿瘤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强化形式、肿瘤内坏死与GIST危险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肿瘤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强化形式、肿瘤内坏死可以预测其危险度.胃肠间质瘤浸润邻近结构及器官、周围淋巴结肿大和转移即提示肿瘤高危险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MSCT资料。结果CT能够准确显示所有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并能判断肿瘤对周围组织结构有无侵犯、有无远处转移。27例GIST中发生于胃19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6例。肿块多呈圆形或类圆形(2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均有所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低度恶性11例,肿块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后多均匀强化;中高度恶性16例,肿块直径多〉5cm,边界多不清楚,15例肿块内有坏死、液化,密度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瘤内点状钙化1例,4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检查对于GIST定位准确,其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为肿瘤恶性的判断提供依据,为GIST的治疗方案及手术后或化疗后患者的随访提供重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MSCT对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 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分析术前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图像,8例进行了多平面重组.结果 11例中胃间质瘤9例,肠道阃质瘤2例.肿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外生长为主.良性2例,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均匀强化;交界性4例:恶性5例,密度不均,内见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增强扫描时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内部坏死囊变区无强化.结论 MSCT及其多平面重组技术能够显示GIST的病理学特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其定位、定性及手术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仝莉  巢惠民  王劲武 《安徽医学》2018,39(5):564-567
目的 比较不同病理危险度分级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特点,评价CT在预测GIST病理危险度分级方面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合肥第一人民医院35例病理资料完整的GIST患者资料,按病理诊断危险度分级分为3组:低危险度9例,中危险度12例,高危险度14例.比较3组患者肿瘤的发生部位、大小、形态、生长方式,有无囊变坏死、脂肪间隙情况、侵犯转移情况、动态增强扫描特点、有无肿瘤血管等CT影像学征象.结果 3组GIST患者在肿瘤发生部位、大小、形态、有无囊变、周围脂肪间隙、侵犯转移情况、动脉期强化程度、肿瘤血管等CT征象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肿瘤生长方式上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0).结论 术前分析GIST患者的CT影像学征象,可以预测肿瘤的病理危险度级别,给临床手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87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合62例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免疫组化方法采用EnVision法。结果87例GIST中,CD117表达阳性72例(82.8%),CD34表达阳性62例(71.3%)。其生物学行为评价分为:极低度侵袭危险性17例,低度侵袭危险性23例,中度侵袭危险性23例,高度侵袭危险性24例,随侵袭危险性级别升高,其进展性疾病(PD)发生率升高。结论GIST主要见于中老年人,CD117阳性具有诊断意义,但无预后意义。GIST组织学形态多样,不同组织学类型预后不同。肿瘤大小和核分裂象是评价该肿瘤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凝固性坏死也可以作为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乳腺小肿块临床特点、彩超声像图特征及高频超声下定位穿刺活检,提高诊断早期乳腺病变的准确率.方法通过研究乳腺小肿块84例(乳腺癌44例,良性肿瘤40例),怀疑恶性的24例乳腺肿块进行超声下定位穿刺活检,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先用二维超声观察肿块的数量、边界、大小、内部回声、后方及侧壁回声、有无钙化、纵横比.然后在高频彩超下观察周边及病变内部的血流情况,并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高频彩超与超声下定位穿刺活检联合应用,恶性肿块的诊断特异性为93.8%,准确性为92.3%,敏感性为90.8%.结论联合应用高频彩超与高频超声下定位穿刺活检,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乳腺小肿块,可明显提高诊断乳腺病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6例胃肠道间质瘤双期增强的螺旋CT表现.结果 胃肠道间质瘤具有一定的CT特征:(1)双期增强后显示为具有粘膜下肿瘤的特点;(2)肿瘤血供丰富,易发生液化、坏死和囊变,因此肿瘤多呈明显不均匀强化;(3)CT有助于GIST良恶性判断:良性者,肿瘤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可见单个坏死灶.下列征象常提示恶性:肿块直径>5cm;肿瘤边缘有分叶;瘤体内有多个小片状坏死或大块坏死;肿瘤的溃疡大而深;肿瘤内可见点状、条状粗乱的肿瘤血管;瘤体内有散在分布的细小钙化点;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结论 SCT(Spiral Computer tomography)双期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良恶性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检查与病理检查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超声表现特点和超声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超声检查及手术病理结果,对所有病例的超声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2例GIST,良性12例(37.5%),交界性(低度恶性)5例(15.6%),恶性15例(46.9%)。来源分别为胃11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9例,回肠8例,横结肠1例。超声显示肿瘤内部回声分三型,对肿瘤质地的判断准确率93.8%(30/32),对肿瘤来源和生长方式的判断,40.7%(13/32)正确显示肿瘤与胃肠道的关系。结论:超声检查能够显示GIST的内部回声特点,综合分析超声改变,有助于对本病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胃肠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3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分为两组:A组肿瘤〈5cm,B组肿瘤≥5cm。A组形态规则,回声均匀;B组呈哑铃状或分叶状,回声不均质,内有不规则无回声区。两组病例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及RI无显著差异(P〉0.05)。胃、结直肠、小肠间质瘤的超声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6.0%,83.3%,54.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GIST患者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并将CT表现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结果39例GIST中,良性共9例,恶性共30例。发生在胃肠道26例恶性19例,发生在胃肠道外13例恶性11例;肿瘤5cm组14例恶性7例,肿瘤≥5cm组25例恶性23例;有囊变坏死30例恶性29例,无囊变坏死9例恶性1例;11例有转移均为恶性,28例无转移恶性19例。GIST的发病部位、大小、有无囊变坏死及转移对肿瘤的良恶性的鉴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发生在胃肠道外的GIST恶性程度高,肿瘤≥5cm组恶性程度较高,且肿瘤的大小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有囊变坏死及转移的GIST恶性程度高。结论CT检查对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多种CT征象有助于对GIST良、恶性做出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原发灶大小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原发肿瘤大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92例能完全切除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 (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重新复核并进行随访 ,分析原发肿瘤大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中位生存时间为 5 9 1个月 ,术后 2 ,5年生存率分别为 89 38%和 6 7 4 5 %。原发灶肿瘤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与其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肿瘤性质、核分裂及复发转移有关 ;但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显示 ,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肿瘤性质和复发转移相关 (P <0 0 5 )。以 2cm为界比较生存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5cm为界比较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 ,胃肠道间质瘤原发灶大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高危因素 ,肿瘤直径≥ 2cm的患者应加强随诊  相似文献   

15.
李春笋  何松  郭燕  缪小兵  陈旭东 《基层医学论坛》2013,(28):3678-3680,F0003
目的探讨上皮样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43例上皮样GIST患者进行常规病理、免疫组化标记。结果本组上皮样GIST患者的男女之比为1.7∶1,平均年龄60岁。肿瘤以胃、腹盆腔为多见,其中复发6例,发生肝转移4例。镜下肿瘤细胞以圆形、卵圆形或短梭形为主,胞浆丰富透明或嗜酸,可见透明空泡状及印戒样细胞。可形成微囊状结构,成片状、巢状,可见纤细或粗大的纤维分隔,部分可见腺管样结构。6例复发病例中有2例原发为梭形细胞型(余不详)。CD117、CD34、DOG1的阳性率分别为79.07%,73.81%,84.85%,3例CD117阴性病例DOG1阳性表达。有4例CD117、DOG1均阴性,CD34却阳性表达。结论上皮样GIST具有上皮样肿瘤的形态学特点,易发生误诊,应予以仔细鉴别。梭形细胞型GIST复发,可发生上皮样的改变。在上皮样GIST中DOG1的阳性率高于CD117,CD117、CD34、DOG1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李胜凯  卞丽娟  郭友逢  朱文标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12):1477-1478,1487,155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特征,观察其CT征象与病理结果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胃肠道间质瘤患者42例,经病理形态学确诊并分为良性组、交界性组及恶性组,手术切除前经CT平扫及增强诊断其恶性程度,比较肿物大小、密度、形态、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等CT征象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T显示不同恶性程度组别间质瘤肿物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肿物密度均匀性和边缘光滑度比较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0.034),而肿物形态在良恶性间质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1);良性、交界性和恶性间质瘤中CT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8),而强化方式比较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 CT显示GIST肿物大小、边缘、密度、强化方式与肿瘤恶性程度相关,CT可作为诊断GIST及其良恶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0~2004年在我院住院的GIST的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病历共32例(男女1814,平均年龄62岁)所有病人都行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32例病人中胃间质瘤占66%,小肠占28%,直肠占6%。手术切除率100%,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32例中4例出现局部复发或肺转移,并且再做2次手术。结论GIST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或免疫组化(CD117等)。彻底的外科切除原发肿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Glivec可以作为主要治疗GIST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其良恶性程度的预判,提高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具有完整MSCT检查及术后病理资料的GIST患者99例,综合分析其MSCT表现,探讨其良恶性程度的预判.结果:99例GIST中,胃发生率最高,达54.5%,结直肠、胃肠道外及小肠GIST恶性程度高于胃及食管.GIST的大小与恶性程度呈正相关.GIST呈不规则分叶状提示恶性程度高.GIST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及持续强化的模式,但与良恶性程度无相关.GIST的坏死或囊变、靶征、血管束征与恶性程度呈正相关.恶性GIST对周围组织浸润较轻.结论:胃肠间质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定性诊断仍有困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GIST的良恶性程度做出预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8例消化道癌合并胃肠道间质肿瘤(DTCGIST)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8例DTCGIST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所有病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术前胃镜检查仅1例发现GIST和消化道癌同时存在,其余17例只发现了消化道癌。DTCGIST中的消化道癌大体与镜下都未见特殊,但DTCGIST中的GIST体积均较小,且镜下核分裂像<5个/50HPF,淋巴结内未见转移的GIST细胞。免疫组化显示,CD117、CD34、Vimentin、SMA、Desmin的阳性率分别为88.89%(16/18)、88.89%(16/18)、61.11%(11/18)、33.33%(6/18)、16.67%(3/18)。结论与单纯的消化道癌或单纯的GIST相比,DTCGIST无特异性临床特征。DTCGIST中的GIST多为早期病变,恶性程度低,但仍为潜在恶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和Ki67蛋白在胃肠间质瘤(GIST)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将101例手术切除的GIST组织标本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yclin D1和Ki67蛋白在GIST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Ki67蛋白标记指数分别为4.6±1.6、19.8±7.5和38.6±8.2,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蛋白标记指数与核分裂像数目、肿瘤直径有关。cyclin D1蛋白在GIST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瘤旁组织(P〈0.05);低危组、中危组与高危组的cyclin D1蛋白表达率分别为36.8%、57.1%和80.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 D1表达的阳性率与核分裂像数目有关,但与肿瘤直径及肿瘤坏死无关。结论:cyclin D1和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能够提示GIST的恶性程度,有可能成为判断GIST生物学行为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