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背景 ]观察 5 0例老年患者的围手术期血液气体变化 .[病例报告 ]测定老年患者术前及术后经皮血液血氧饱和度、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及动脉血氧分压 ,观察其变化情况 .术后 1~ 3d与术前 1d相比较 ,患者的经皮血氧饱和度、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及氧分压降低 ,存在不同程度的过度通气 ,动脉血pH值也较高 .[讨论 ]老年病人在围手术期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 ,应常规进行血液气体分析监测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呼吸锻炼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呼吸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指导52例中度阻塞性肺功能障碍的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4周后观察肺功能改善状况。[结果]呼吸锻炼后,用力肺活量(FVC)明显改善(P〈0.01),呼气流速峰值(PEF)、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l)明显改善(P〈0.05);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呼吸锻炼能明显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长期氧疗(LTO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肺功能、躯体功能、社会活动能力、活动耐力的影响。方法对36例COPD稳定期患者施以长期氧疗,于氧疗前及氧疗后(随访1年),测定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6分钟步行距离(6MWD),用SF-36量表进行社会活动能力评定。结果氧疗后1年与氧疗前(基础值)比较FEV1、PaO2、6MWD明显提高(P<0.01);社会活动能力评分明显提高(P<0.01);活动耐受明显提高。结论LTOT能使COPD患者PaO2保持较高水平,肺功能得以改善,改善呼吸困难程度,提高活动耐力,增加活动范围,改善社会活动能力,使COPD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4.
袁耀钦  曾宪辉 《广东医学》2008,29(3):454-45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临床特征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的关系。方法检查COPD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患者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动脉血气分析等指标,记录SIRS评分。结果①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CR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高于稳定期,PH、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稳定期。②SIRS评分与CR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成正比,且2分与3分之间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pH值、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随SIRS评分升高而下降。③SIRS评分白细胞或体温异常与CR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心率增快、呼吸异常与CR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SIRS评分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预后判定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亦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结合CRP、动脉血气分析等临床指标综合分析,体温异常、白细胞异常两指标与病情危重程度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5.
空气净化改善吸烟者肺换气功能的资料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对吸烟者行空气净化后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方法:对29名吸烟者所处疗养室进行每日24h空气净化,每隔1个月抽取动脉血检测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氧饱和度,结果:空气净化1个月后,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饱和度即有明显改善,有效率分别为93.1%,82.7%,79.9%,PH值无明显变化,结论:进行空气净化对吸烟者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6.
赵丹 《当代医学》2021,27(32):75-77
目的 探讨电视辅助胸腔镜与开放式纤维板剥脱术治疗慢结核性脓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慢性结核性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式纤维板剥脱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电视胸腔镜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肺功能指标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引流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有改善,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电视辅助胸腔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肺功能,利于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分析慢性结核性脓胸患者应用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1年7月我科收治的36例慢性结核性脓胸患者采用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术中平均出血量为700±45ml。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临床治愈,脓腔完全消失,术后无切口感染、肺不张、出血、肺漏气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发生。术后抗结核治疗1年后随访,患者肺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无复发病例。结论应用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肺功能,同时配合术后的规律性抗结核治疗,可有效防止复发,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伏庆峰  李爱莲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1):1460-1461
目的探讨胸膜剥脱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慢性结核性脓胸患者施行胸膜剥脱术的护理配合情况。结果全部手术均顺利完成,医护配合满意,达到了预期效果。结论胸膜剥脱术是用于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最有效的手术方法,创伤小,手术后患者的肺功能明显改善,劳动能力有所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治疗周期缩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评价包裹性胸膜炎手术前后肺功能变化情况。方法:通过对一定数量包裹性胸膜炎及包裹性脓胸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肺功能测定,了解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1.术后1个月肺功能开始改善,1~6月改善幅度最大,6个月后幅度明显缩小,至12个月波动仅为1.12%。2.术后一年平均肺功能提高14.63%。结论:1、胸膜纤维板剥脱术能够有效的改善包裹性胸膜炎及包裹性脓胸病人的肺功能。2.术后1个月肺功能开始恢复,6个月后基本恢复到最大限度。3、该手术还能防止胸腔进一步感染及胸部变形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在老年结核性脓胸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20例老年结核性脓胸患者行电视胸腔镜手术,仅有纤维膜形成者,行脓胸清创术及纤维膜剥离术;病程稍长,已形成纤维板者,则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行胸膜纤维板剥脱术,观察手术的一般情况、肺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时间25~150min,平均55rain;术中出血30~1500mL,平均145mL。92例(76.67%)完成胸腔镜手术,22例(18.33%)辅助小切口手术,6例(5.00%)中转开胸。术后胸腔引流3~25d,平均6d。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9.17%,治疗后均痊愈,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1)、肺总量(TLC)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访无复发病例。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或辅助小切口治疗老年结核性脓胸,能达到清除病因、闭合脓腔、恢复肺功能的目的,对老年患者心肺功能影响小,是治疗老年结核性脓胸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经胸部小切口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8例慢性结核性脓胸患者行经胸部小切口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手术切口长度为8~15cm。结果16例在小切口范围内完成手术,2例因胸腔内粘连紧密,分离时失血多而中转为常规切口手术。术后第1天出现血胸1例,经原切口血块清除 止血术后治愈。出院前胸片复查18例患者,患侧胸部脓腔均消失,肺脏均膨胀良好,无围术期死亡。结论胸部小切口胸膜纤维板剥脱术适合于刚进入慢性阶段的结核性脓胸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种胸膜纤维板剥脱术的手术操作步骤.方法总结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自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慢性脓胸手术73例.结果本组病例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恢复等方面均较理想.结论胸膜纤维板剥脱术采用一些技巧可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胸腔镜在非结核性脓胸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腔镜在非结核性脓胸治疗中的应用、方法32例脓胸患者经病史、胸片、CT及B超检查或穿刺确诊,在胸腔镜辅助下进行胸膜剥离手术,术后进行随访:结果32例行胸腔镜手术患者中,5例加小切口手术,9例改行常规开胸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8h,胸腔引流2~21d,引流量300—2000mL,经随访,肺功能恢复良好,无一例脓胸复发,无术后并发症。结论胸腔镜手术治疗纤维素性脓胸可有良好效果,机化初期脓胸用胸腔镜加小切口手术可减少创伤,机化晚期脓胸需行常规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COPD急性加重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使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记录通气前及通气治疗2小时及24小时后呼吸空气条件下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结果治疗前PaCO2为(78±15)mmHg;治疗后24小时PaCO2为(48±8mmHg),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PaO2为(45±11)mmHg,治疗后24小时PaO2为(87±14)mmHg,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COPD急性呼吸衰竭可有效提高PaO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锁式零切迹颈椎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颈椎病行手术治疗病人3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自锁式零切迹颈椎融合器组(观察组)和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颈椎钢板内固定组(对照组),各15例。比较2组病人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前和术后3 d,2组病人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和P<0.01)。术前2组病人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法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3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法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手术前后各时点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后各时点的颈椎曲度和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后3个月,观察组病人生理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功能和心理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自锁式零切迹颈椎融合器治疗颈椎病手术创伤小,病人术后神经功能和恢复效果较好,颈椎曲度和椎间隙高度得到明显改善,同时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在脓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9年4月至2013年7月对36例确诊急性脓胸在电视胸腔镜下进行手术治疗,清理和刮除脓苔,剥离纤维膜,术中彻底冲洗脓腔,术后持续胸腔冲洗。结果 34例完成胸腔镜手术,2例辅助小切口,无中转开胸手术。手术时间45-155 min,平均(104±5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60±12.5)ml,抽出的平均脓液量为(740±20.3)ml,放置引流脓液的引流管时间为5-15天,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4±1.5)d。术后随访3-8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急性脓胸安全、有效、微创,能达到清除病因、闭合脓腔、加快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测定胸液中D—二聚体含量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5例不同原因所致胸腔积液的D-二聚体(D-D含量)。结果示,结核性胸液与脓性胸液中D-D含量明显高于癌性胸液,且胸液中D-D含量与乳酸脱氢酶含量呈正相关。结果提示,结核性及脓性胸液纤溶活性较恶性胸液高,检测胸液中D-D含量可反映胸膜炎症反应的程度,有助于上对胸腔积液的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陷闭肺综合征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4例陷闭肺病例均作胸腔镜探查,纤维板剥脱术,其中6例凝固性血胸需行肺楔形切除,6例支气管胸膜瘘作带蒂大网膜转移术修补,3例乳糜胸需作胸导管结扎术,3例脓胸需作带蒂大网膜转移术,2例食道自发性破裂作带蒂大网膜转移修补术,2例结核毁损肺作左侧全肺切除,2例肺癌行左全肺切除,结果:全部病例症状缓解,无术后并发症。结论:陷闭肺的治疗要实施个体人方案,胸腔镜手术可提供准确的诊断同时可施行清创术和纤维板剥脱术,纤维板剥脱术是治疗肺萎陷的最有效术式,带蒂大网膜转移术对瘘的治疗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9.
Closed chest drainage is very effective in the management of empyema thoracis. Fifty cases of empyema thoracis in children were trea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ry, Regional Institute of Medical Sciences, Imphal between 1994 and 2000. The cases were referred from TB Hospital, Chingmeirong, Jawaharlal Nehru Hospital, Porompat and chest and paediatric wards of Regional Institute of Medical Sciences, Imphal. Most of the cases were managed with dosed chest intercostal drainage. The lung expanded well in majority of the cases. Forty cases were aspirated initially in the concerned departments. Only 10 cases of massive empyema were aspirated in this department. Thirty-eight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drainage and 4 cases were subjected to repeated aspiration. Eight cases of empyema (tuberculous) were subjected to thoracotomy and decortication. One case had recurrent empyema after decortication. Forty cases were given antituberculosis dru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