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副扣带沟在国人人群中的出现率及侧别差异、扣带沟走行的连续性及各类型出现的概率。方法:在微型计算机上eFilm 1.5工作站中,选取30例头颅连续MRI矢状断层两侧旁正中矢状面,观察副扣带沟的出现率;扣带沟走行的连续性及各类型出现的概率。结果:左侧大脑半球副扣带沟的出现率为56.67%,右侧为26.67%;左侧扣带沟连续不分段的出现率为63.33%,右侧为50%;左侧出现副扣带沟时,同侧连续型扣带沟出现率为88.24%,右侧出现副扣带沟时,同侧连续型扣带沟出现率为71.43%。结论:副扣带沟的出现呈现明显的左偏趋势;副扣带沟的出现显著影响了扣带沟走行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扣带沟在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上的投影,分析扣带沟的生长规律;建立扣带沟内表面在矢状面上投影的拟合曲线方程,分析扣带沟形态在个体间的差异程度。方法:筛选扣带沟内表面的数据,利用Excel表格做投影散点图;利用SPSS14.0统计软件求得其在矢状面上的拟合曲线方程。结果:得到扣带沟内表面的二维投影图及矢状面投影的拟合曲线方程。结论:扣带沟的二维投影图能够反映扣带沟的生长规律,同时可间接地反映大脑的发生发育规律;扣带沟的位置具有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距状沟在矢状断层MRI的形态规律,为横断层距状沟的识别提供参照。方法:30名健康成人志愿者头颅7 mm层间距矢状位T1MRI数据,在eFilm 1.5工作站内,基于典型形态、辅于连续结构追踪法和"3D-Cursor"技术3种方法对距状沟进行识别并分型;并与60侧尸脑内侧面距状沟后段分型结果相结合。结果:矢状断层MRI距状沟的位置、形态具有稳定性,旁正中矢状面距状沟可以分为弧型21.67%、单峰型40.00%、双峰型31.67%及三峰型6.67%共4种类型。结论:综合应用上述3种方法,能够准确客观地识别矢状断层MRI的距状沟,并可为横断层影像距状沟的识别提供准确参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扣带沟在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上的投影,分析扣带沟的生长规律;建立扣带沟内表面在矢状面上投影的拟合曲线方程,分析扣带沟形态在个体间的差异程度.方法:筛选扣带沟内表面的数据,利用Excel表格做投影散点图;利用SPSS14.0统计软件求得其在矢状面上的拟合曲线方程.结果:得到扣带沟内表面的二维投影图及矢状面投影的拟合曲线方程.结论:扣带沟的二维投影图能够反映扣带沟的生长规律,同时可间接地反映大脑的发生发育规律;扣带沟的位置具有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大脑半球旁正中矢状断层上(X=±7 mm)距状沟的立体定位数据集,探讨距状沟是否具有侧别、性别和位置差异性。方法以连合间径中点为原点建立三维立体坐标系,30名健康成人大脑旁正中矢状断层T1MRI上,3D-Doctor软件测量距状沟沟长,该断层上Y值为3 mm的倍数处选取测量点构建数据集,求Z值对Y值的二次曲线回归方程。结果旁正中矢状断层上距状沟沟长不具有侧别和性别差异(P>0.05),Y轴方向上距状沟后端左侧较右侧位置偏后(P < 0.05)。旁正中矢状断层上距状沟呈现距离大脑原点越近位置变异性越小的规律,旁正中矢状断层上距状沟Z值对Y值的二次曲线回归方程:左侧Z=-32.717-1.587Y-0.016Y2(P < 0.01),右侧Z=-30.390-1.537Y-0.015Y2(P < 0.01)。结论构建的距状沟立体定位数据集预期对该沟附近的视皮质功能区定位、病灶定位及外科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脑在侧别和性别上的差异。方法:选取42名右利手健康成年志愿者颅脑MRI薄层扫描的横、矢及冠状位图像,对中央沟、中央后回MRI进行识别、观测和统计其形态学特征。结果:性别和侧别比较结果显示,女性左侧中央后回前壁相对更接近中线,男性右侧中央后回前壁外侧缘更远离中线,男性左侧中央后回前壁相对靠前,男性中央后回前壁高于女性。结论:中央沟区形态的侧别及性别的差异性可能与相关脑功能的性别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7.
成人大脑沟,回在MRI矢状图像上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大脑占位性病变及脑功能的影像学研究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利用15例头部矢状断层标本及相应脑片,颅脑MRI矢状扫描图像研究了大脑沟、回在MRI矢状状图像上的定位。结果显示:扣带沟缘支和外侧沟后升支是识别中央沟的标志,若出现壁间回则更易识别中央沟;借外侧沟前水平支和前升支形成的“Y”或“V”形外观,可识别中央以及额下回的眶部、三角部和岛盖部,侧融沟居海马结构下方,其下方为枕聂内侧回。选了8个黄型矢状  相似文献   

8.
为给大脑占位性病变及脑功能的影像学研究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利用15 例头部矢状断层标本及相应脑片,颅脑MRI矢状扫描图像研究了大脑沟、回在MRI矢状图像上的定位。结果显示:扣带沟缘支和外侧沟后升支是识别中央沟的标志,若出现壁间回则更易识别中央沟;借外侧沟前水平支和前升支形成的“Y”或“V”形外观,可识别中央前沟及额下回的眶部、三角部和岛盖部;侧副沟居海马结构下方,其下方为枕颞内侧回。选了8 个典型矢状扫描层面详细介绍大脑沟、回的识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健康右利手成人额下沟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侧别差异与性别差异,为Broca区功能研究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对40名健康右利手成人头颅MRI的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断层图像的80侧额下沟进行统计分析,研究额下沟的侧别差异及性别差异。结果不同性别情况下,额下沟在横断面出现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右侧额下沟Y值均大于左侧,但除Z=18 mm层面外(P < 0.01),各层面左右侧Y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左、右侧额下沟X值均大于女性,在右侧Z=2~10 mm、14~16 mm、20~26 mm层面,左侧Z=2 mm、10~16 mm、24~30 mm层面,男女X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在左侧Z=18~20 mm和Z=24 mm层面,男性额下沟Y值均大于女性(P < 0.01),其他各层面男女性左侧Y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额下沟在越靠近大脑中轴处,后天发育变异度越小,额下沟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变异度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临床MRI图像精确定位大脑角回的微小占位性病变,以及脑功能的影像学立体定位的研究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用成人的头颅标本15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5例,分别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的MRI扫描后,再依据MRI扫描的层次,获得与MRI图像一致的断层标本。把标本与相应的MRI图像做对照观察、统计,以确定角回在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上的定位。结果与结论 在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3个方向上描述了角回的断面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1)在冠状面上:①经窦汇的断面:顶内沟明显纵行,枕颞内、外侧回的出现,是角回出现的标志。②经胼胝体压部的断面:胼胝体压部和侧脑室三角区的出现,是角回消失的层面。(2)在横断面上:①经中央旁小叶的断面:扣带回和顶枕沟的出现,伴有扣带沟缘支的消失,是角回和缘上回出现的标志。②经室间孔的断面:在切及颞叶结构时,大脑外侧沟由“一”变为“人”字形时,是角回消失的标志。(3)在矢状面上:在外侧第一个层面上角回就已经出现,壳核和侧脑室三角区的出现是角回消失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大脑海马沟基于连合间径(AC-PC)定位体系中的立体定位数据集及其平面投影回归方程。方法将30名健康成年人颅脑横断层MRI数据经格式转化导入Photoshop CS软件包,经过严格的图像配准,建立以AC-PC中点为原点的三维立体坐标系,获取海马沟在脑MRI冠状面图像上的三维立体坐标值,以海马沟的最外侧点为起始点,记录该点坐标的X、Z值,其在软件的信息面板中直接显示,Y值为该图像所在层面与AC-PC层面间隔的层数乘以层间距,所有取样点坐标值构成大脑海马沟在三维坐标系中的立体定位数据集。利用SPSS25.0对所获取的取样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求解其投影回归方程。结果成功构建大脑海马沟在在三维坐标系中的立体定位数据集及其在横断、矢状、冠状面上的投影回归方程。冠状面上Z值对X值回归方程,右侧: Z=-46.379-0.302X(P < 0.05), 左侧: Z=-49.512+0.425X(P < 0.05);横断面上Y值对X值回归方程,右侧: Y=-0.380-0.198X(P>0.05), 左侧: Y=2.982+0.106X(P>0.05);矢状面上Z值对Y值回归方程,右侧Z=-38.501+0.416Y(P < 0.01), 左侧: Z=-36.793+0.326Y(P < 0.01)。结论大脑海马沟横断、冠状及矢状面的三维坐标值间的相关关系较不密切。构建的海马沟立体定位数据集可为海马区域病灶定位及该区域脑立体定向手术的靶点确定、手术路径规划提供精确的影像解剖学数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央前沟在MRI横、矢状断面图像上的形态学规律。方法:采集30名正常成人头颅连续MRI数据,应用e-film 2.1工作站和Adobe Photoshop CS8.0软件包,研究中央前沟在横、矢状断层面上的形态特征规律及其形态学类型。结果:中央前沟主要分为3种类型:一段型,横断面上为一形态欠规则的略曲线型,矢状断面上表现为从后上向前下走行、略呈"S"的单一线形,显示率为16.67%;二段型,由额中回与中央前回之间的连接部分隔所致,横断面显示为前后2条形态各异的短沟,矢状断面上为2条从后上向前下走行的"S"线形,显示率为63.33%;三段型,由中央前回中下部外侧面向前发出的一舌样小回将下中央前沟局部挤压变形所致,横断面为3条呈上下、前后关系的短沟,而矢状断面,下中央前沟则为从后上向前下走行、略似斜纵形的"Ω"形,显示率为20.00%。结论:中央前沟在MRI横、矢状断面图像上的形态学规律可为额叶后部病变的定位诊断以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脑侧副沟在MRI横断面及冠状面图像上的形态学规律。方法:在eFilm2.1工作站中,选取40名正常成人志愿者头颅连续MRI横断位及冠状位扫描数据,运用结构连续追踪法和3D-Cursor技术,对连续MRI横断面及冠状面图像上的侧副沟进行识别、观测,统计其形态学特征。结果:侧副沟分为三部分,即鼻嗅沟、中段侧副沟及枕部侧副沟;侧副沟在MRI冠状面图像上随着层面向后移而沟上移;枕部侧副沟在72.5%情况下出现分支,分为内、外侧支;侧副沟在冠状面映射长度=横断面层数×2 mm,其在横断面映射长度=冠状面层数×2 mm。结论:大脑侧副沟MRI横断面及冠状面图像上的形态学研究可为侧副沟及相邻脑区病变的识别和定位提供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冠状及矢状位断层影像解剖研究探讨新的方法。方法:应用个人计算机设备,采用计算机辅助的三维定标法,对大脑冠状位、矢状位MRI上中央进行了识别、定位,并与连续追踪法结果比较。结果:计算机辅助三维定标法精确、方便地实现了中央沟在冠状面、矢状面等各断层MRI的识别和准确定位,识别结果与连续追踪法互相印证。结论:计算机辅助的三维定标技术可用于断层影像解剖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测量经颞上沟-侧脑室颞角手术入路的相关数据,初步定位大脑背外侧面颞上沟进入侧脑室最短距离的点,寻找经颞上沟进入侧脑室颞角的最佳手术入路点。方法:选取120例成年人脑部MRI扫描标本,利用容量重建技术构建大脑三维立体模型,测得颞上沟的长度S1。沿垂直于颞叶长轴的方向以1.0 mm间距切割得到多个冠状切面,依次测量颞上沟到侧脑室颞角的距离并确定最短距离S2,同时测量颞上沟的深度S3,测量大脑颞上沟表面相对应的最短距离点到颞上沟前端起始部的距离S4,计算S4与S1的比值M,同时测量最短距离与正中矢状位方向之间的夹角α。所有样本进行双侧测量,对比两侧的测量结果。 结果:120例国人的S1左侧为(159.56±17.55)mm,右侧为(164.35±15.07)mm,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2左侧为(8.18±0.96)mm,右侧为(7.81±0.90)mm,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3左侧为(12.19±1.43)mm,右侧为(11.57±1.33)mm,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4左侧为(100.88±16.09)mm,右侧为(104.15±14.49)mm,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左侧为(0.63±0.07),右侧为(0.63±0.06),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α左侧为(55.80±3.64)°,右侧为(56.46±4.17)°,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上沟前端3/5处可能为理想的手术入路点,由该点进入侧脑室颞角距离最短,提示实施颞上沟-侧脑室颞角手术时该入路可减少对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