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新蝶呤(Npt)、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改变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6月诊治ACI死患者68例为ACI组,选取同期行健康检查的体检者60例为健康对照组,应用多普勒超声仪测定2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ELISA法测定2组血浆Hcy、Npt,酶直接法测定血浆LDL-C,乳胶免疫比浊法测定CRP。结果 ACI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91.1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0.00%(P<0.05);ACI组血浆LDL-C(4.98±0.89)mmol/L、Hcy(38.96±4.89)μmol/L、Npt(2.45±0.48)ng/ml、CRP(6.89±0.48)mg/L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2.86±0.93)mmol/L、(18.02±3.88)μmol/L、(1.38±0.59)ng/ml、(1.58±0.56)mg/L(P<0.05),而颈动脉IMT(1.85±0.32)mm大于健康对照组(0.42±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患者中软斑亚组、混合斑亚组血浆LDLC、Hcy、Npt、CRP水平显著高于硬斑亚组(P<0.05)。经Pearson单因素分析,血浆LDL-C、Hcy、Npt、CRP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412、0.326、0.345、0.369,P<0.05)。结论 ACI合并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浆LDL-C、Hcy、Npt、CRP水平显著高于斑块不稳定患者,提示血浆LDL-C、Hcy、Npt、CRP水平可反映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张帆  汪明佳  王婉 《西部医学》2019,31(6):917-921
【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情况,并探讨影响其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资料可知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及相关临床指标的检测以及一般临床资料的记录,分析检查和检测结果记录所有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以及其稳定情况和相关临床指标水平,并比较颈动脉硬化斑块不同稳定状况急性脑梗死患者上述资料的差异性,研究其与斑块稳定的相关性。结果 经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可知,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形成颈动脉硬化斑块,其中斑块稳定70例(5469%),斑块不稳定58例(4531%)。两组患者在TC、TG、FPG和UA水平的比较上均无差异(P>005),但斑块不稳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Hcy、CyC、CRP、FIB、LDL以及IL 6和ICAM 1水平均显著高于斑块稳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P<005)。非条件单因素L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硬化斑块不稳定患者中Hcy、CyC、CRP、FIB、LDL以及IL 6和ICAM 1水平升高比例均显著高于斑块稳定患者(P<005)。经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得Hcy、CyC、CRP以及FIB水平升高均为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绝大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存在颈动脉硬化斑块,且这些患者中有将近一半其斑块处于不稳定状态,而患者机体Hcy、CyC、CRP以及FIB表达水平过高均为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 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173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分为稳定组(90例)和不稳定组 (83例),另选取无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健康体检者76例为对照组。随访6个月,比较斑块稳定组及不稳定组中脑梗死复发情况。分析血清Hcy、NLR、PLR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并做影响脑梗死复发的因素分析。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血清Hcy、NLR、PLR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对照组(P<0.05),稳定斑块组血清Hcy、NLR、PL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PLR、NLR水平是影响斑块不稳定的危险因素;随访结果显示斑块稳定组脑梗死复发率明显低于斑块不稳定组(P<0.05),且复发时间明显高于斑块不稳定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Hcy、NLR、PLR、斑块不稳定是影响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Hcy、NLR、PLR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稳定性相关,且对脑梗死复发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葛君  汪朝晖  宣玲 《中华全科医学》2019,17(7):1138-114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8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12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60例,IMT>0.9 mm)与正常组(60例,IMT≤0.9 mm),将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依据IMT检查结果分为内膜增厚组(30例,0.9 mm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hs-CRP、Hcy、UA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均P<0.05)。内膜增厚组hs-CRP、Hcy、UA水平均显著低于内膜斑块组(均P<0.05)。内膜稳定斑块组hs-CRP、Hcy、UA水平均明显低于内膜不稳定斑块组(均P<0.05)。 结论 血清hs-CRP、Hcy、UA水平可反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血清hs-CRP、Hcy、UA水平越高,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越严重,三者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68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68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类型,同时检测血清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CRP、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脑梗死组不稳定性斑块、稳定性斑块及无斑块组血清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CRP组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低CR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类型、血清CRP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密切,CRP能间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是脑梗死病情轻重和预测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李世英  刘斌  刘昊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8):977-980,99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脑梗死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简称斑块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简称非斑块组),并根据斑块积分将斑块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3级(轻、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与非斑块组患者的血浆CHOL、LDL-C和ApoA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年龄、高血压、糖尿病、CRP、白细胞计数、TG、HDL-C、ApoB、Glu和Fib在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与非斑块组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CRP、WBC计数、TG、ApoB、Glu和Fib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HDL-C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及其与血脂、血尿酸、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2例正常老年人(C组:对照组)、4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A组)、43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B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血流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阻力指数(RI)];同时检测血脂、血尿酸(UA)及C反应蛋白(CRP).结聚:A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IMT,最大IMT及CRP增高(均为P<0.001),斑块发生率、Vmax、RI、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UA增高(均为P<0.05);B组与A组比较,平均IMT、最大IMT、RI及CRP增加更为明显(均为P<0.001),斑块发生率、Vmax、TC、甘油三酯(TG)、LDL-C、UA也有相应变化(均为P<0.05).结论: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许多危险因素有关,防治应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1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彩超声检测斑块稳定性结果将其分为不稳定斑块组(89例)和稳定斑块组(67例)。比较两组血清FT3、TSH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法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FT3、TSH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结果:不稳定斑块组FT3水平低于稳定斑块组,TSH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年龄>65岁、高血压占比和LDL-C、TG、hs-CRP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FT3水平降低、TSH水平升高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FT3联合TSH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R...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凝血、免疫等相关生化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为早期评价斑块稳定性提供参考。方法:从本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病住院患者中选择颈动脉超声检查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96例为研究组,分为稳定斑块组46例,不稳定斑块组50例;选择同期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无斑块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均采血检测丙二醛(MDA)、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纤维蛋白原(FIB)、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以斑块指数(PI)评价研究组患者斑块形成程度,并分析PI与MDA、CRP、IL-6、FIB、sCD40L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清MDA、CRP、IL-6、FIB、sCD40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CRP、IL-6、sCD40L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MDA、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sman相关分析显示PI与CRP、IL-6、sCD40L、MDA、FIB均呈现显著正相关(r=0.482、0.374、0.753、0.246、0.195,P<0.05)。结论:CRP、IL-6、sCD40L、MDA、FIB等生化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其中CRP、IL-6、sCD40L可能在斑块不稳定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评价斑块稳定性、预测斑块破裂的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C-反应蛋白(CRP)、尿酸(UA)水平的关系.方法:对90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诊断斑块性质,并测定血CRP及UA水平.结果:17例未检出斑块,43例检出稳定斑块,30例检出不稳定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1.1%(73/90).无斑块、不稳定斑块及稳定斑块组间血CRP及U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8.802,61.813,P均<0.001);不稳定斑块组血CRP、UA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UA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脑梗死患者血CRP与血UA水平正相关(r=0.558,P=0.019).结论:血CRP及UA水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并分析脑梗死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7月间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记录一般资料,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斑块的有无及稳定性分为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各30例。测定并对比不同组别的患者血尿酸水平及C反应蛋白水平相关指标,分析比较尿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 结果 3组患者血尿酸水平的比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之间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比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斑块组与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尿酸水平无明显相关性。血尿酸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有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风险,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血尿酸水平,及时给予适当的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脑梗死者尿酸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间关系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本院诊治为脑梗死160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颈动脉超声的检查结果分成非稳定性斑块组、稳定性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分别为66例、40例及54例,对比三组尿酸水平,且借助双功能彩超对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和内膜中层的厚度加以检测.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尿酸、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餐后2h血糖;非稳定性斑块组血清尿酸水平均比稳定性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高(P<0.05);尿酸和颈动脉内膜的中层厚度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现负相关性,与甘油三酯呈现正相关性(P<0.05);血清尿酸水平为脑梗死者颈动脉非稳定性斑块独立危险性因素.结论:人体血清尿酸水平为脑梗死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危险性因素,且为非稳定性斑块形成独立危险性因素,临床可根据患者体内尿酸水平和超声诊断结果实施有效防治举措,促进患者病情缓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例患者,采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法检测IMT及粥样斑块;根据IMT及斑块情况,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弥漫性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方法测定各组血清中Hcy浓度,分析超声结果与血清Hcy浓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血清Sema7A、CD163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2年4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收治的108例脑梗死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Sema7A、CD163水平。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颈动脉斑粥样硬化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分析影响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ema7A、CD163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价值。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LDL-C、脂蛋白a、中性粒细胞计数、Hcy、Sema7A、CD163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 <0.05),不稳定斑块组淋巴细胞计数、颈动脉狭窄率低于稳定斑块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DL-C [■=6.341(95%CI:2.609,15.410)]、脂蛋白a [■=5.078(95%CI:2.090,12.342)]、Sema7A [■=4.495(95%CI:1.850,10.925)]、CD163 [■=3.927(95%CI:1.616,9.545)]...  相似文献   

15.
付金凤  徐洁  李阳 《医学综述》2012,18(9):1424-142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武汉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132例,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将其分为有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评估入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S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空腹血糖(FBG)等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结果不稳定斑块组及稳定性斑块组的血清Fib、SUA、LDL-C、hs-CRP、HbA1c水平较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Fib、SUA、hs-CRP、HbA1c水平较稳定性斑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Fib、SUA、hs-CRP、HbA1c等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形成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邢冬梅  杨兴隆  李佩云  戚玲  李词  贾帆 《重庆医学》2017,(34):4783-4786
目的 研究血清5-脂氧合酶(5-LO)、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经颈动脉超声诊断为CAS的患者共176名,并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及易损斑块组;另收集同期该院体检中心体检并经由颈动脉超声排除CAS的健康志愿者108名为对照组;检测各组5-LO、Hcy的血清水平,并进行比较探讨两者与CAS斑块稳定性的关系;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AS的危险因素并通过绘制ROC曲线探讨5-LO、Hcy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意义.结果 5-LO、Hcy在易损斑块组均较稳定斑块组及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Hcy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而5-LO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5-LO、Hcy、糖尿病是CAS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提示以232.89 pg/mL水平为临界值,血清5-LO水平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敏感性为84.4%,特异度为81.8%;以12.53 μmol/L为临界值,血清Hcy水平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敏感性为70,1%,特异度为66.7%.结论 血清5-LO及Hcy是预测CAS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调节二者水平可能成为临床稳定CAS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依据高血压分级、血浆Hcy水平、脉压及斑块稳定性分组。结果不同高血压分级组血浆Hcy、IMT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Hcy组血浆Hcy、IMT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Hcy组(P〈0.05),高脉压组血浆Hcy、IMT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脉压组(P〈0.05)。血浆Hcy与高血压分级呈正相关(P〈0.05)。血浆Hcy与IMT及24hPP均呈直线正相关(P〈0.05),IMT与24hPP呈直线正相关(P〈0.05)。血浆Hcy是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独立危险因素(P〈0.05)。不稳定斑块组高Hcy率及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浆Hcy升高与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及稳定性密切相关,高24hPP的高血压患者血浆Hcy升高及颈动脉斑块形成风险大。  相似文献   

18.
刘春兴  闵贤  潘杰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5):853-854,852
目的:探讨中年自然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互关系。方法:对205名中年自然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否存在,分成斑块组(32例)和非斑块组(173例)。同时检测血清Hcy、hs-CRP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⑴单因素分析仅年龄、Hcy、hs-CRP在斑块组和非斑块组之间有显著差别(P<0.05),多因素分析中年自然人的年龄、Hcy、hs-CRP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0.1,β>0,OR>1)(2)采用以年龄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对中年自然人血清hs-CRP、Hcy进行分析比较,中年自然人的血清hs-CRP、Hcy差异主要与颈动脉的硬化斑块形成有关(P<0.05)。结论:中年自然人的血清Hcy、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密切相关,是比较重要的危险因素,早期常规筛选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表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其病变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以急性冠脉综合征(4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2例)、稳定性心绞痛(22例)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以健康者(18例)为对照,测定其hs-CRP水平。观察患者的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形成情况,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1支病变、2支病变、3支病变,分析血清hs-CRP水平与不稳定性斑块的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冠心病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斑块形成检出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之间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其升高有助于临床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检测和诊断;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