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灸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操作方法~([1])。目前临床较常使用艾灸箱透灸法,艾灸箱属于温灸器的一种,是用灸箱盛放点燃的艾绒或艾条对人体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灸,适用于既需留针,又需施灸的疾病~([2])。亦可单独灸治,以温经散寒,行气和血,消瘀散结,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3])。而传统艾灸箱结构功能单一,无法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部位同时艾灸,并  相似文献   

2.
正人体腧穴存在“静息”与“敏化”2种状态,静息态即生理性的腧穴状态~([1])。Li L等~([2])发现随机体状态的改变,穴位的功能会从静息态转变为致敏态。热敏灸是对具有喜热、透热、传热特性的点,以艾灸热对其刺激,患者感觉表皮不热深部热,局部不热远处热,不觉灼痛,而感到舒适;并且在热敏点上施灸易激发感传,气至病所~([3]),也就是疾病的对应腧穴被艾灸热所激活,  相似文献   

3.
<正>艾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医学及人类健康作出了很大贡献~([1-2])。近年来,灸法因其强身保健,未病先防的独特疗效在临床上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青睐。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研究者再次关注灸法的作用机制,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灸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3])。艾灸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外治温热疗法之一~([4]),也是一种"内病外治"特有的治疗方法。目前,艾灸在国内外迅猛发展,具有通经络、散寒湿、  相似文献   

4.
正艾灸是用艾绒等灸材点燃后放置于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助温热这种外部的刺激来激发患者自身功能的调节,达到"刺激在外,调节在内"的功效~([1])。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方法,艾灸独特的优势在于它的温热刺激。火、热是艾灸的刺激特点;通调血脉是艾灸的治疗效应;皮、络是艾灸作用的部位,与艾灸的作用机制相关联~([2])。艾灸由于具有便捷的操作性和良好的温经通络效果,现已成为家用或医院治疗疾病和调养身体的常用手段。艾灸虽然操作便捷,  相似文献   

5.
正节气灸,是指在特定的时节,选择具有强体作用的腧穴进行刺激和艾灸~([1~2]),以温推元阳,激发经气,调动机体潜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增强免疫力的一种方法~([3])。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言:"年有二十四节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也。"这说明"天人合一","天"的变化自然影响人体生命运动。"灸"字早在"马王堆"的两部脉书中就出现了。《说文解字》中注解  相似文献   

6.
<正>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和灸法都是建立在对人体经络腧穴的认识上,有共同之处且往往配合应用,但两者的作用机制、治疗范围都不尽相同~[1]。《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在某些方面是优于针法的。针灸器具已随时间的推移从石器时期尖硬物体发展到如今的不锈钢毫针,而传统艾灸因烟熏火燎、灰烬烫伤、操作繁琐、效率低小等因素妨碍了灸法的发展,导致现今大部分灸法仍沿用古老手  相似文献   

7.
<正>陈日新教授,为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江西省中医院热敏灸分院院长、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针灸学会会长。长期从事腧穴敏化与灸疗规律的研究,历时20余年的临床研究,发明了"开通经络灸疗术"即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1]。采用艾条悬灸患者体表的"热敏化腧穴",产生6种特殊"热敏灸感",促进经气的运行,激发患者的经络感传现象,使气至病所,从而达到高效、速效的治疗效果,即悬灸得气[1]。笔者有幸成为陈日新教授的研究生,跟随陈日新  相似文献   

8.
正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精华之所在,临床应用广泛,其疗效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1-2])。与针灸密切相关的经络、腧穴理论均来源于我国古代经典著作,但缺乏客观的可视性依据,导致针灸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探究针灸治病作用机制、针刺与大脑功能之间的相关性已成为针灸研究的重要课题。针刺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密切相关~([3-4]),大脑通过将针  相似文献   

9.
正滞动针疗法是以中医学阴阳平衡理论和经络学说为基础,借鉴现代理论及微创技术,将滞针和动针结合的一种新的针刺方法~([1])。滞针术,又称为搓针、搓柄法~([2]),是将针常规刺入体内一定深度后,通过单向捻针等手法操作,造成人为滞针,以获得较强烈针感,试图提高针刺治疗效果的针刺方法~([6])。明·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云:"指搓者,凡转针  相似文献   

10.
灸,《说文解字》释为"灼也",即是以火烧灼之意。灸疗,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和气血、扶正祛邪作用,达到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隔药饼灸是在使用灸法治疗时,将艾柱放置在由中药制成的药饼上施灸的一种方法,属于间接灸的一种。隔药饼灸是艾灸、中药及经络腧穴相结合的疗法,能充分发挥经络穴位、艾灸及药物的功能,通过多方面的综合效应,从而达到温通气血、温经散寒、  相似文献   

11.
魏巍 《中医杂志》2011,52(7):601-603
热敏点灸是江西省中医院陈日新主任医师课题组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的一种艾灸方法,全称为腧穴热敏化悬灸疗法,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采用艾条温和灸体表热敏化穴,激发经络感传,促进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的一项新的艾灸  相似文献   

12.
正雷火灸,又名雷火神针,是艾灸的一种。国内外研究认为雷火灸的作用机理是经络腧穴与雷火灸物理化学作用的有机结合,产生了灸法的"综合效应"。最近,研究表明雷火灸疗法在促进伤口愈合方面有其积极作用。本文对近十年来雷火灸疗法作用机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雷火灸的物理作用机理雷火灸以针灸经络学说为理论,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灸条采用多种药物及艾绒配制而成,点燃之后施温灸。艾条燃烧时的热效应是产生治疗效果的重要因  相似文献   

13.
正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针灸疗法,是将点燃的艾炷置于针刺留针的针柄处,可同时发挥针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作用~([1-3]),是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之一~([4])。温针灸治疗时艾绒燃烧的表面温度约在550℃~800℃~([5]),稍有不当都会导致艾绒火星或火团掉落,引发局部皮肤烫伤或衣物烧损,据文献报道烫伤的发生率为1.5%~18.3%~([6-10]),严重威胁患者安全,是安全护理中的意外伤害~([11]),常引起患者不满、导致纠纷,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音乐治疗指在现代科学和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将"五行"音乐疗法与电热疗法、经络腧穴疗法结合,主要从精神层面、心理层面、生理层面进行治疗。音乐治疗具有降低血压~([1-2]),改善睡眠~([3-4]),改善记忆~([5]),镇痛~([6-7]),减轻焦虑抑郁~([8]),治疗精神分裂等作用~([9])。当下,人们保健意识逐步增强,更加注重通过各种医疗仪器进行养生调理,因此音乐治疗仪有广泛应用前景,笔者团队在此背景下,研制出一种新型音乐治疗仪(国家实  相似文献   

15.
艾灸作用浅谈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联庆  毕晓林  王坤 《陕西中医》2006,27(6):713-714
灸字即为灼体疗病的意思,用艾叶作施灸的材料,借灸的热力透入肌肤,刺激组织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灵枢·官能>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中指出:"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在临床应用有它的特点,可以补救针刺和药力所不及.下面根据临床所见及有关针灸书籍的论述,浅谈艾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灸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回阳固脱等作用。《医学入门》中提出:"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在治疗中的重要地位~([1])。灸感是指患者因施用灸法而自觉的有酸重、麻木、虫行、灼痛等非热感或透热、扩热、传热等热感,其本质是经气感应。然而,现代施灸甚少提及灸感,临床上对于灸量的判别常以"至皮肤红晕为度",这往往达不到《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凡灸诸病必火足气  相似文献   

17.
艾灸,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它与针刺疗法一样,也是通过经络、输穴来调节经气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由于艾灸还有温热性刺激的作用,所以对某些针刺难以取效的疾病有独特的功效。《灵枢·官针》篇中所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就是这个意思。在针刺治疗中,大多数医者都强调  相似文献   

18.
灸法是指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在体表的腧穴或病变部位处烧灼和温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艾灸疗法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灵枢.官能》就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部随火气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外发。"  相似文献   

19.
<正>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特点,可累及全身其他各器官组织,包括皮肤、肌肉、血管、神经、胸膜、心肌和淋巴结等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时也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4%~([1])。麦粒灸,属于艾灸疗法中小艾柱直接灸的范围,是用小如麦粒大小的艾柱在穴位上施灸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2])。成都中医药大学胡幼平教授从事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20.
针刺治疗已广为采用 ,而艾灸应用并不普及。针刺与艾灸都是在《黄帝内经》所统一的经络 ,腧穴上施行的防治疾病方法 ,故属同科 ,合而称之为针灸。自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甲乙经》起 ,在每穴下注明针刺深度 ,留针时间 ,艾灸壮数及针灸注意事项、禁针禁灸等 ,为临床应用作出了明确规定。由于针刺与艾灸取材不同 ,操作各异 ,适应范围也不完全相同 ,故历代医家各有所偏。但均不排斥“一针、二灸、三服药”这一法则 ,而且对“针之不到 ,药之不及”病症 ,用“必须灸之”。说明灸能弥补针药不足 ,解除一些难治性病症 ,也是对灸之独特功效作了百分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