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心房与心室起搏对心房颤动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比较长期心房与心室起博心房颤动(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国内较大的三家医院1992年至1994年期间内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病人,随访观察心房起搏(安装了AAI、AAIR、DDD及DDDR起博器)和心室起搏(植入了VVI或VVIR起搏器)Af的发生情况.结果 发现心室搏Af发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Af4年发生率为33%,5年为41%,6年为52%.单纯心房起搏或房室顺序起搏Af发生率3%,而单纯心室起搏的病人中约40%出现Af,明显高于心房起搏组,P<0.01.结论 研究证明心房起搏可以减少Af的发生,为起搏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客观根据,提示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尽量选择AAI和DDD等生理性起搏方式.  相似文献   

2.
对我院 1989年 7月~ 1999年 12月埋置心脏起搏器的10 2例患者进行临床随访。置入起搏器后晕厥 9例 (男 5例、女 4例 ) ,年龄 34~ 79岁。其中病窦综合征 6例、Ⅲ度房室阻滞 3例 ;置入起搏器类型 :非生理性起搏 (VVI) 3例 ,生理性起搏AAI、DDD各 3例。晕厥发生时间 :术后 1个月以内 1例、3~ 6个月 4例、2~ 9年 4例 ;晕厥原因 :起搏系统故障者 2例 ,均对起搏器依赖 ,表现为术前症状的再现。 1例为脉冲发生器线路故障 ,1例为电极尾端与起搏器输出端连接松脱 ;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 2例 ,均有心脏扩大 ,实为原有心脏病加剧 ,或有电解…  相似文献   

3.
1991~1994年,我院共安置生理性心脏起搏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33~69岁)。其中双腔心脏起搏(DDD)36例,双腔频率应答起搏(DDDR)2例,心房起搏(AAI)13例,心房频率应答起搏(AAIR)1例。诊断为病窦综合征30例、心肌炎Ⅲ°房室传导阻滞15例、双结病变4例、冠心病合并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三束支阻滞1例。术前对30例病窦综合征作经食管心房调搏检查,文氏阻滞点>120次/min者14例安装了AAI起搏器,文氏阻滞点<120次/min者安装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病窦综合征患者经心室按需起搏 (VVI)和心房起搏 [包括单心房起搏(AAI)、房室双腔起搏 (DDD)和双房起搏 ]治疗术后前 5年房颤的发生率。方法 对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 5年以上、资料完整的 117例病窦综合征患者进行连续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69.3± 6.7)个月 ,其中VVI起搏 83例 ,心房起搏 3 4例。随访内容包括临床表现、心电图和起搏器参数等 ,部分患者有Holter检查资料 ,分析 5年内两组病例房颤的发生率。结果 病窦综合征患者心脏起搏治疗前 5年内总的房颤发生率为 17.0 9% (2 0 /117) ,其中经VVI起搏的 83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 2 2 .89% (19/83 ) ,经心房起搏的 3 4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 2 .94% (1/3 4) ,后者房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前者 (P <0 .0 1)。结论 在起搏治疗的病窦综合征患者中 ,术后前 5年心房起搏比心室起搏治疗有较低的房颤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生理性与非生理性起搏对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探讨病窦综合征 (SSS)、房室阻滞 (AVB)患者安置生理性起搏器 (AAI/DDD)与非生理性起搏器 (VVI)对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分别对 4 6例AAI/DDD与 6 1例VVI起搏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近 1年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结果 :AAI/DDD组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由术前的 5 0 %降至术后的 32 % ,VVI组发生率由术前的 4 4 .2 %上升至术后的 6 5 .5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AAI/DDD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量改善 (P <0 .0 5 ) ,房室大小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VVI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血下降 ,心房、心室扩大 (P <0 .0 1)。结论 :生理性起搏优于非生理起搏 ,前者有利于消除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起搏阈值分析与低能量起搏安全性的长期随访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起搏阈值进行分析研究,随访观察低能量起搏的安全性。方法对106例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在术中、术后3个月及1年分别进行起搏阈值测试,并于术后3个月时将起搏器输出电压降为实测起搏阈值的2倍,随访观察起搏器的工作状态,时间为1~6年,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电极的起搏阈值。结果106例起搏器均安全起搏。比较电极的起搏阈值,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无差别,心房电极高于心室电极,激素电极明显低于非激素电极。结论经长期随访观察证明,为节省能耗延长起搏器寿命,长期采用低能量起搏的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窦缓致获得性LQTS相关的尖端扭转型室速的起搏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用起搏方法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导致的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 (LQTS)相关的尖端扭转型室速的疗效。方法 :对 7例确诊病窦伴有LQTS相关的尖端扭转型室速患者 (症状发作时经体表心电图或Holter证实存在尖端扭转型室速 (torsadedepoints,TDP)安装永久起搏器治疗。其中 2例安装单腔 (AAI)永久起搏器 ,5例安装双腔 (DDD)永久起搏器治疗 ,并随访其远期疗效。结果 :7例患者安装永久起搏器后 ,选择恰当的起搏参数 ,以AAI或DDD模式起搏心脏。平均随访 (16± 3 2 )个月 ,随访时间为 6~ 2 2个月 ,患者均无TDP发作。结论 :对于窦性心动过缓导致的获得性LQTS相关的尖端扭转型室速(TDP) ,通过安装永久起搏器 (AAI或DDD) ,并且程控为适当的起搏参数来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AAI起搏是治疗房室传导正常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理想方法,它可保持正常的房室收缩顺序及防止VVI起搏时心房压力上升,对预防心房纤颤(Af)有一定作用。本组17例AAI起搏主要用于房室传导正常的SSS,其中4例合并间断发作的Af,1例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在随诊观察1~15个月之间,Af未再发作,PSVT也得到控制。本组17例全都采用螺旋形主动电极。我们体会其优点为电极可固定在心房之任何部位,操作简单,不易移位,采用可程控多参数的SSI型起搏器,便于定期进行心房调搏,观察房室传导功能的变化及处理可能发生的感知障碍及输出阻滞。  相似文献   

9.
双腔起搏器起搏后心房起搏观察及程控随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起搏治疗的质量 ,术后起搏器随访进行起搏程控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分析不同类型双腔起搏器术后心房起搏状况及起搏程控中存在的问题和处理。1 资料与方法选择安装不同系列及类型双腔起搏器患者 66例 ,均为 1998年 7月~ 2 0 0 1年 9月本院住院的患者 ,年龄 60 7±15 2 (2 7~ 81)岁 ,术后当天、1周及 3个月内每月复查一次心电图 (ECG) ,以后6个月~ 1年复查 1次ECG ,了解心房、心室起搏及感知工作情况 ,若为自身心律予磁铁频率起搏观察 ,若心房起搏不明确用相应起搏程控器予心房感知心房起搏按需型起搏方式 (AAI)起搏观…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EnPulse起搏器安置患者的随访,了解心房及心室自动阈值管理、自动AV间期搜索等功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置入Enpluse E2D01起搏器患者15例,分别于起搏器置入后1个月及6个月时复查起搏器参数,包括起搏器最近1次自动测量的心房及心室起搏阈值,手动测量心房及心室起搏阈值,记录患者心室感知占心室总事件的比例,并记录由Search AV+所设定AV间期基础上的心室感知事件所占心室总事件的比例.结果:1个月及6个月随访时,手动测量心房及心室阈值与自动测量心房及心室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大部分心室事件为感知事件,其中绝大多数由search AV+功能参与.结论:EnPulse起搏器的自动AV搜索功能、心房及心室自动阈值管理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时间延迟患者设置起搏的房室间期(PAV)的方法及远期心房起搏的有效性。方法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起搏器植入后发生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时间延迟≥lOOms的患者10例,病窦综合征(SSS)患者的房室间期设置为最大值,并最大限度开启房室问期滞后功能;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设置PAV的值为:140~180ms+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延迟时间,不开启AV滞后。结果经1个月至7年随访,5例SSS患者心室起搏比例〈10%,3例SSS患者心室起搏比例30%。50%,Holter显示心室起搏时为假性融合波,l例SSS患者及1例AVB患者为心室起搏心律,起搏比例〉99%,保证了房室问期的生理性。10例患者心房起搏阈值均〈1.5/0.4ms,未发生心房起搏阈值增高及失夺获。结论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时间延迟患者远期的心房起搏夺获是安全的;设置起搏器PAV间期要将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延迟时间计算其中,程控随访中应注意观察程控仪中监护图的心房波,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延长房室间期后观察心房波,部分患者因监护导联显示不清,需要通过12导联心电图进行观察,避免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延迟病例被遗漏.导致增加心室起搏及非生理性的房室间期。  相似文献   

12.
对25例窦房结功能正常的完全房室阻滞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置入了单导线VDD起搏系统,并进行术后长期随访,通过动态心电图进行房室同步的监测。结果:25例均成功置入VDD起搏系统。术中测右房A波感知振幅为2.43±0.75mV。随访期为6个月至4年,术后1周和1,3,6,12个月的P波振幅均小于术中,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周及3,6,12个月动态心电图显示心房同步百分率分别为99.97%±0.01%,99.98%±0.01%,99.98%±0.02%,99.99%±0.01%,各数值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随访中未发生心房感知不良、过感知或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等并发症。结论:单导线VDD双腔起搏系统具有安装简单、房室同步功能稳定及生理性起搏的特点,适合窦房结功能正常的房室阻滞患者。  相似文献   

13.
长期心脏起搏对心房颤动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观察长期心脏起搏心房颤动 (房颤 )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为选择起搏器种类和起搏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 选择国内较大的三家医院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进行了随访 ,回顾性分析房颤的发生情况 ,并且分析影响房颤的各种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 30 6例 ,心房起搏占 2 1 9% ,心室起搏为 78 1%。平均随访 (5 11± 3 13)年 ,76例出现房颤。其中心房起搏和单纯心室起搏的患者房颤发生率分别为 5 97%和 30 12 % (P <0 0 1)。心室起搏组患者出现房颤 4年为33 % ,5年为 41% ,6年为 5 2 %。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年龄和起搏方式是心脏长期起搏房颤独立预测因素 ,其相对危险度 (95 %可信限 )分别为 6 79和 6 94。结论 心室起搏与心房起搏比较 ,房颤的发生率高 ,并且随着起搏年限的增加而上升 ,患者有起搏适应证时应该尽量选择以心房为基础的起搏方式。除了起搏器类型可以影响房颤外 ,患者年龄也是一种与起搏器相关的主要因素 ,年龄越大 ,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生理性及非生理性起搏对伴有心功能不全的老年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作用。方法 在常规强心药物治疗的同时安置永久起搏器。非生理性起搏组 5 4例 ,生理性起搏组 36例 (使用DDD起搏为 12例 )。于术前、术后 1周及术后 6个月时用超声多普勒分别测定心功能参数。结果 生理性起搏组术后 1周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 (SV)及心排量 (CO)均明显改善 ,血流加速时间 (AT)缩短 ,主动脉峰值血流速度 (PV)加快。 6个月后上述参数进一步改善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亦显著缩小。该组患者术后 1周及术后 6个月时心功能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非生理性起搏器。DDD起搏者A V间期为 10 0ms时心功能参数最理想。结论 采用药物 +生理性永久起搏术治疗老年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不全 ,可取得满意的近期和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心房按需起搏治疗正常房室传导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正常房室传导的SSS患者安装心房按需型起搏器后心功能改变,临床症状变化,房宣传导阻滞和房颤发生率,评估心房按需起搏治疗SSS疗效. 结果:平均随访(8.6±5.2)年,117例SSS患者手术前后心功能无显著变化,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前为(53.4±6.1)%,术后为(56.1±7.2)%(P>0.05).术后随访期间有3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2.6%),5例发生房颤(4.3%).所有患者心源性脑缺氧症状均消失. 结论:对正常房室传导SSS患者安装心房按需起搏器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手术方法简单,疗效确切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经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植入起搏电极体会。方法总结4例PLSVC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患者出院前及出院后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了解起搏器工作状态。结果4例患者术前均常规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冠状静脉窦开口扩大,提示PLSVC存在可能。第1例患者因术前发现PLSVC可能,首先穿刺右侧锁骨下静脉;造影显示右上腔静脉缺如,右侧锁骨下静脉汇入PLSVC。第2、3例患者因双腔起搏器植入前反复出现心动过缓相关症状,在术前经右侧锁骨下静脉植人临时起搏器,术中造影显示PLSVC与右侧上腔静脉无交通。第4例患者在置入导丝时直接经PLSVC进入右心房。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常规行起搏器程控并调整起搏器出厂设置参数,此后每6—12个月行起搏器程控,程控时测量心房电极和心室电极的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均在满意范围。第1例患者两次随访时心律均为窦性心律,心房电极感知大于2mV,起搏阈值小于1V,阻抗小于1000Q。结论PLSVC能够顺利完成起搏电极植入。  相似文献   

17.
选择 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伴心房颤动(Af)的患者 ,发生Af的时间平均为 8.8± 7 9个月 ,房颤持续时间 1小时~ 5个月。心脏电生理检查均有严重的窦房结功能障碍 ,房室传导功能未见明显异常。 5例患者均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安装了AAI型心脏起搏器 ,其中 1例术前电复律成功后置入起搏装置。 5例患者均一次置入成功 ,心脏起搏器状态良好。随访 5~ 7年 (平均 5 .8± 1.7年 ) ,4例未发生Af,1例起搏器安装半年后心房颤动再发 ,奎尼丁转复后服用胺碘酮未复发 ,1例房早较多需要长期应用钙拮抗剂。因此 ,对某些SSS患者 ,如果Af发生系由窦性心动过缓触发 ,房室传导功能正常 ,我们初步认为可作为安装AAI型人工心脏起搏器的适应证 ,它既可以缓解SSS引起的症状 ,又可以防止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选择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的患者138例,按不同起搏方式分为非生理性起搏(VVI)组52例、生理性起搏(DDD)组86例。分别于植入后1、3、6个月,以后每半年1次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房颤的发生率以及发作评分、脑卒中、心血管死亡事件。结果与VVI组比较,DDD组房颤及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VVI组有3例术后3~4 a发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后死于恶性心律失常;而DDD组患者无因心力衰竭住院者,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认为VVI起搏模式与DDD比较,房颤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 ,5 8岁 ,18年前因病窦综合征行VVI起搏器置入 ,后因电极脱位而自成AAI起搏 ,于 1年前更换起搏器时 ,心房电极因阻抗过高 ,再次置入心房电极不能起搏而改为VVI起搏 ,术后出现起搏器综合征。经电生理检查 ,证实右房上部无A波 ,冠状窦口可记录到A波 ,并可行心房起搏。右室起搏时为室房 1∶1逆传 ,此为起搏器综合征的机制。故保留原右室电极 ,于冠状窦口加心房螺旋电极固定 ,DDD起搏成功 ,起搏器综合征消失。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生理性与非生理性心脏起搏治疗老年缓慢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2008年老年患者植入生理性心脏起搏器33例,其中VVIR3例,DDD7例,DDDR19例,CRT4例。同期40例患者接受非生理性按需型起搏(VVI)。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前、术后超声法测定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NYHA分级法评定心功能。记录术后症状改善率、起搏器综合征(PMS)、房颤、栓塞发生率、心衰及死亡等情况。结果生理性心脏起搏显著改善症状、提高心功能和减少房颤发生率,但在减少PMS、栓塞、死亡率方面和非生理性心脏起搏无明显差别。结论老年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多数合并心功能减退,为保护心功能,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应尽可能采用生理性心脏起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