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邱祖萍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3(4):252-253
寒热并用法 ,是张仲景对方剂学的一大创举 ,其科学价值极高 ,值得继承与发扬。立足《伤寒论》半夏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丸、附子泻心汤、麻黄升麻汤等典型寒热并用方剂 ,进行病机及方药配伍规律之探析 ,从中审悟仲景治疗各种寒热错杂证 ,既恪守和解寒热 ,调和阴阳的治法准则 ,又运筹帷幄 ,同中求异地把握各自个证特点 ,而随证施治的治学风范。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寒热并用法及其配伍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霖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0,33(2):57-59
寒热并用法是《伤寒论》的重要治法和组方原则,归纳为:寒热并用、解表清里法,寒热并用、清上温下法,寒热并用、和解少阳法,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法,寒热并用、引阳入阴法5个方面。逐条分析原文寒热并用在临床上的应用,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组方用药。 相似文献
3.
浅探寒热并用法在《伤寒论》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治寒以热"(<索问·至真要大论>).然而临床所见往往不是些纯热无寒或纯寒无热的证候,由于有些疾病病程较长,病因复杂,常表现为寒热错杂,此时就需要根据患病的部位和生理特点及药物的作用部位、功能而施以寒热并用之方.由于寒热性类水火,用之得当可使错杂之寒热冰释雪融,用之不当寒热互相牵制,反失其功.医圣张仲景运用寒热并投之法,或增减药量,或变化药味,总以切合病情,分清主次为根本宗旨.为了便于医者更好地学习仲景的用方之精妙,笔者将寒热并用法在<伤寒论>中的体现作如下探析: 相似文献
4.
5.
汤国祥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5)
谈《伤寒论》中寒热药并用组方汤国祥(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伤寒论》,寒热辨证,中药配伍《伤寒论》为仲景所著之不朽之作.其方剂组成严谨,配伍精当,特别是将寒热药同伍一方,不仅治疗各种寒热并见之证,亦用于热闭于肺及阴盛格阳等证。其寒热并用组... 相似文献
6.
徐刚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96,(1)
《伤寒论》寒热并用相反相成用药规律探讨徐刚(北京中医药大学九三级博士生100029)主题词《伤寒论》,治则,中药配伍《伤寒论》创六经辨证,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首次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因证立法,以法统方,所载112方与《金匮》所载之方被后世尊为经方,... 相似文献
7.
王亚威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2(1):13-14
1 胃热肠寒夹杂证 标本兼施乌梅方 仲景每运药必以症测法,以法立方,此从其寒热药遣用上亦可看出端倪。乌梅丸为上热下寒、寒热夹杂之代表汤方,方中既有苦寒之黄连、黄柏,又有蜀椒、细辛、姜、桂、附子等辛温之药。仲景所以施用,当先观其原文:“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痢方。”观其脉证,知是胃热肠寒之蛔厥证。是由胃热肠寒,即上热下寒致使肠内蛔虫窜扰不安而见诸症。单用辛温之药能驱蛔而不能清上热,用苦寒药能下蛔清 相似文献
8.
<正>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病程长,易复发,致残率高的特点,因临床治愈率低,严重危害着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故探求其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直为临床医家所关注。笔者采取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活血通络等方法,以银乌二仙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治疗方法 37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5例),内服 相似文献
9.
下利是临床常见病证,《伤寒论》中论述颇为广泛,拟对《伤寒论》中治疗"寒热错杂"下利的方证,即三泻心汤、黄连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及麻黄升麻汤等8个方剂进行详实梳理,以期对临床辨治本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11.
《伤寒论》针灸疗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西林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24(1):1-2
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为体系,以理法方药相结合为形式,开创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先河。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的重要学术内容和治疗手段,虽然在《伤寒论》中论述不多,但作为研习《伤寒论》及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治,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兹就《伤寒论》中有关针灸疗法的应用作一粗浅地探析,以供同道在学习应用中参考。 相似文献
12.
1 阳明寒热证阳明主里 ,属胃与大肠 ,外邪入里则化热 ,无形热邪弥漫全身 ,热可化燥 ,热与燥合于胃中 ,消灼律液 ,而成阳明经病寒热证 ,乃寒热同病之证。如白虎汤证 (1 81 ,2 2 4 ) (文中所有括号内数字为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讲义》中的条目数。上海科技出版社 ,1 964年第 1版 )之“表有热 ,里有热”,“脉浮滑”,“自汗出”,乃太阳之邪已入里而转属阳明 ,形成表里俱热之证 ,热邪充斥表里内外故自汗出。又如 1 87条和2 2 6条将阳明经病寒热证的发热特点描述为“发热汗出 ,不恶寒反恶热”,“身热 ,汗自出”,又兼“渴欲饮水”,这就是后世…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归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张仲景于《伤寒论》中以"阳微阴弦"概括胸痹心痛本虚标实之病机特点,治疗总以寒热辨证为宗。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伤寒论》寒热辨证治疗胸痹进行分析总结:从寒论治,包括温通心阳、温经散寒、峻温回阳;从"热"论治,包括清化开结、清宣胸膈;"寒热"并进法,包括半夏泻心汤证、炙甘草汤证。应用《伤寒论》经方治疗冠心病疗效满意,但多以个案或医家心得为主,目前研究多以对其临床疗效的考证及现代药理研究为主。以冠心病为例,文章认为精研《伤寒论》辨证思想,对提高中医药疗效及促进中医辨证体系的系统化与规范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寒热并用法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赛美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12):797-799
寒热并用法是《伤寒论》重要治法特色和组方原则。从外感病、慢性病、脾胃病、危急重症等方面探讨了寒热并用法临床应用途径;列举验案二则以示范寒热并用法思路方法;对寒热并用法作用机理及临床意义提出了个人见解,具有一定临床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中寒热并用的方法分辛开苦降,祛风除湿、解表清里、阴中求阳四个方面,并举例说明寒热并用法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寒热并用在方剂中的作用秦皇岛市中医院宁德新关键词寒热并用;方剂;寒热相济;寒热相使;相制相成寒性药与热性药同用,称为寒热并用。并用的寒性药和热性药,在方剂中可同为君药、同为臣药、同为佐药;或一为君一为臣、一为君一为佐、一为君一为使,运用非常广泛,寒性...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作为一部临床经典,一直是医家准绳。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以六经分病、以六经分篇、以六经定法,其理论完备、思路清晰、组方巧妙,在临床中能够提纲挈领,以简驭繁,至今仍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理解和掌握六经理论,明确各经的属性、所主部位、关联脏腑和生理特性,对于《伤寒论》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对疾病的认识、理解、分析、诊断和治疗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20.
《伤寒论》治未病思想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武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3(1):11-13
以《伤寒论》原文为依据,从既病早治,球于萌芽,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安内攘外,截断病传,瘥后防复,防贯始终等四方面阐述了仲景“防寓于治,防治结合”的治未病思想特点,揭示祖国医学的预防医学学术思想虽导源于《内经》,实完备于《伤寒杂病论》。“防寓于治,防治结合”的思想是仲景预防医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有效地指导着监床实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