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心脏停搏的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心肺复苏术展开规范性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患者50例(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接诊),其中25例为对照组选择我急救中心常规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术展开救治,另25例为观察组,行院前急救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展开治疗,对两组患者救治临床效果进行探讨。结果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4.00%(21/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0%(17/25),差异非常显著(P<0.05)。结论对出现心脏停搏的患者,以我中心规范操作的心肺复苏术进行院前急救,使得患者的抢救成功概率有所提高,使得患者生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朱国锋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430-431
目的分析ICU内影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20例心脏停搏并于我院行心肺复苏抢救的患者,分为自主循环恢复(ROSC)组与自主循环未恢复(Non-ROSC)组,分析患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原发病(P<0.05)、心脏停搏形式(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年龄及心脏停搏时间点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原发病、心脏停搏形式是影响ICU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孙鹏 《中国医药指南》2014,(34):159-160
目的探究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脏停搏的影响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135例院前心脏停搏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68例行气囊-面罩通气法复苏,对照组67例行气管插管通气法复苏,分析两组复苏效果。结果研究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35.29%,高于对照组20.90%(P<0.05);研究组建立通气、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气管插管通气法复苏相比,气囊-面罩通气法无需停止胸外心脏按压,可有效促进心脏停搏患者肺部通气换气。  相似文献   

4.
目的 考察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2月至2011年3月急诊科收治的心脏停搏患者75例,进行了心肺复苏术.结果 经过心肺复苏术,75例患者神智清晰,其中50例息者生活能完全自理.结论 严格操作的心肺复苏术对于心脏停搏患者提高复苏概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心脏停搏患者在急诊抢救中行心肺复苏术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到我院急诊室进行心肺复苏的60例心脏停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肺复苏术的成功与否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30例。对于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影响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比较,将可能影响心肺复苏的相关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确定。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所需时间相比于参照组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源性疾病、创伤性疾病致死率较高(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源性疾病、创伤性疾病为影响心肺复苏术成功的独立因素。结论自主循环恢复越快患者的存活率越高,而影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术成功的独立因素就是脑源性疾病、创伤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肺复苏术后溶栓治疗经验.方法 观察组来源于本院近 5 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肺复苏术后溶栓的患者,入选共有 22 例患者,其中男性 17 例(77.2%),女性 5 例.年龄≤ 69 岁.从心脏停搏至开始心肺复苏术的时间≤3min;人均除颤 2.8 次,均行胸外按压,气管插管 2 例(9.09%).自主循环恢复时间≤ 10min 10 例(45.4%),10~15min 8 例(36.4%),16~20min 4例(18.18%).溶栓距发病时间(172±92)min,溶栓后出血4例(18.18%),对照组选同期(近5 年)我院心肌梗死患者22 例,年龄、性别、发病距溶栓开始时间及溶栓药物均与实验组相同.观察二者溶栓后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未见危及生命的出血,两组对照无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 对于心脏停搏时间<3min、心肺复苏 20min内恢复自主循环的AMI 患者,静脉溶栓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肺复苏术后溶栓治疗经验。方法观察组来源于本院近5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肺复苏术后溶栓的患者,入选共有22例患者,其中男性17例(77.2%),女性5例。年龄≤69岁。从心脏停搏至开始心肺复苏术的时间≤3min;人均除颤2.8次,均行胸外按压,气管插管2例(9.09%)。自主循环恢复时间≤10min 10例(45.4%),10~15min 8例(36.4%),16~20min 4例(18.18%)。溶栓距发病时间(172±92)min,溶栓后出血4例(18.18%),对照组选同期(近5年)我院心肌梗死患者22例,年龄、性别、发病距溶栓开始时间及溶栓药物均与实验组相同。观察二者溶栓后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未见危及生命的出血,两组对照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心脏停搏时间<3min、心肺复苏20min内恢复自主循环的AMI患者,静脉溶栓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机在早产儿心脏停搏急救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来我院诊断、治疗的80例早产儿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儿不同复苏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徒手心肺复苏术治疗,实验组采用心肺复苏机持续心肺复苏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95%复苏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85%)(P<0.05);实验组95%对我院疗效满意,高于对照组(65%)(P<0.05);实验组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为2.5%,低于对照组(17.5%)(P<0.05);实验组收缩压为(76.4±5.5)mm Hg、心率为(89.4±4.6)次/分、血氧饱和度为(87±6.7)%,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呼吸频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早产儿心脏停搏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心肺复苏机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倒悬腹式按压心肺复苏术在急救中的临床应用观察.方法 将68例大咯血窒息、心脏停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8例)采用传统心肺复苏术救治;观察组(30例)采用倒悬腹式按压心肺复苏术救治.观察比较两组自主循环恢复率( ROSC)及24h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ROSC为80.0% (24/30),对照组ROSC为55.3% (21/38),两组ROS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8,P<0.05);观察组24h生存率为70.0%(21/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7% (17/38)(x2=4.34,P<0.05).结论 倒悬腹式按压心肺复苏术可同时进行心肺复苏和气道异物的清理,提高急救效率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例,研究退热颗粒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某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94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编入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7例。实验组采用以退热颗粒为主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以布洛芬混悬液为主的治疗方案,分析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体温变化情况、平均咳嗽消减时间、治疗后的症状积分。结果:实验组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2h、治疗后4h、治疗后24h与治疗后48h的体温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24h与治疗后48h的症状积分的下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平均咳嗽消减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热颗粒在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在心肺复苏(CPR)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发生心跳骤停并符合入选标准患者54例,依据复苏是否恢复自主循环分为初始复苏成功组和失败组,监测CPR过程中PET-CO2的变化。结果:21例患者初始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组和失败组复苏即刻PETCO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ETCO2水平在复苏开始后5、10min以及20min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ETCO2水平与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2.
嵇亚军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249-249,251
目的 分析研究心跳骤停复苏抢救成功的各种影响因素.方法 对36例心肺复苏成功患者临床资料开展分析.结果 16例有效心搏和自主呼吸得到恢复,20例心肺复苏成功之后进入ICU 病房监护治疗.结论 实施早期规范的胸外按压、及时除颤、气管插管治疗,科学用药,是复苏成功的重要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3.
心脏停搏早期应用氨茶碱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早期应用氨茶碱对心电活动和自主循环恢复的疗效。方法将心脏停搏患者62例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心肺复苏;治疗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氨茶碱,首次0.5g,以后0.25g/次,3~5min重复1次,总量≤1.0g。观察并对比2组的疗效。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心电活动恢复例数分别为12例(40.0%)、23例(71.9%);自主循环恢复例数分别为10例(33.3%)和21例(65.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例心电活动恢复时间及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早期应用氨茶碱对心电活动和自主循环恢复有效,可提高心脏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院前急救中喉罩置管和气管插管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效果。方法76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在院前急救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喉罩置管,对照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插管时间及首次插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心排出量、每搏输出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插管时间为(42.15±5.48)s,短于对照组的(103.15±10.4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首次插管成功率为92.11%(35/38),高于对照组的65.79%(2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167,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2/38),低于对照组的28.95%(1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165,P<0.05)。结论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时候通过采用喉罩置管的手段进行干预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缩短插管时间,提升首次插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是一种优质的置管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回顾66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科心肺复苏成功病例,分析成功因素。方法回顾本院2010~2011年急救心跳骤停106例患者心肺复苏抢救过程、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为时40min的急救,106例患者中复苏成功66例(62.26%),死亡40例(37.74%),其中,院内成功率为83.33%,院外成功率为16.67%。病因与复苏成功率关系不大,不同开始心肺复苏时间患者成功率差异明显(P〈0.05)。结论缩短检查确诊、评估时间,提早进入复苏时间.心肺复苏基础上,根据病情情况,适当配合联合运用血管活性药物和加压素,灵活掌握复苏技巧,可以有效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成功相关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复苏成功率提供相应的建议。方法对本院急诊2011年1月~2012年5月108例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的年龄越大,心肺复苏成功率就越低(P〈0.05);在5min内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成功率明显高于〉5min的患者(P〈0.05);电除颤患者复苏成功率高于未除颤者(P〈0.05);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插管的患者复苏成功率高于未插管者(P〈0.05)。结论早期实施心肺复苏、早期电除颤、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有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许洪军 《中国基层医药》2014,(20):3095-3097
目的:比较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求有效的心脏骤停的抢救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心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5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徒手心肺复苏进行抢救;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观察组,采取心肺复苏机进行抢救。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心肺复苏后收缩压、SpO2及心率分别为(95.2±10.4) mmHg、(93.1±8.2)%、(89.6±5.7)次/mi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6.7)mmHg、(78.7±5.5)%、(70.8±5.2)次/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56、8.246、9.625,均P<0.05);两组呼吸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5,P>0.05);观察组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分别为72%、4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4%、2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低于对照组(18%),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5、6.42、10.15,均P<0.05)。心肺复苏后5 min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aO2、PaCO2、Sa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868、0.922、0.747,均P>0.05);15 min、30 min后两组患者PaO2、PaCO2、SaO2等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984、4.673、4.685、9.647、8.356、5.534,均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较徒手心肺复苏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中具有明显优势,可明显缩短自主循环时间,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抢救方法,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滕清平  陈玮  鲁海燕  韦晓军 《中国医药》2011,6(12):1489-1490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心脏骤停后脑复苏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7年5月至2011年4月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心脏骤停成功复苏的患者37例,完全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8例)与亚低温治疗组(19例),比较2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24、48、72 h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 亚低温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7.1±3.2)h比(12.7±3.0)h]与意识恢复时间[(13.1±3.2)h比(17.4±3.1)]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P<0.05).72 h时亚低温治疗组APACHEⅡ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86±7.71)比(22.20±10.73),P<0.05].48 h时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2±2.11)比(3.67±1.04),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有促进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患者脑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保持救护车上施救者身体平衡的固定架对胸外按压质量的效果,同时评价其对复苏实施者背部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 实验模拟40个院前呼吸心搏骤停病人救护车转运的场景,招募的8名胸外按压实施者在救护车转运过程中在模拟人上进行胸外心脏按压,通过心肺复苏反馈系统评价胸外心脏按压质量,同时应用numerical rating scale疼痛数字评价量表评价复苏实施者背部疼痛的程度。结果 与未应用平衡固定架组相比,应用平衡架固定架组有较高的有效按压深度比例[(72±4)%比(50±3)%,t=6.84,P<0.01],较低的按压中断时间比例[(10±3)%比(24±5)%,t=-11.46,P<0.01)]和背部疼痛评分[1.5(1.0)分比3.0(1.0)分,Z=-3.55,P<0.01]。结论 这种救护车上保持施救者身体平衡的固定架有益于提高胸外心脏按压质量,同时降低复苏实施者背部疼痛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喉罩在院前心肺复苏中建立紧急通气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急诊科2005年7月至2010年12月140例院前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0例采用简易呼吸器,观察组70例采用喉罩。对比操作的难易程度,操作所需时间,复苏成功率。结果喉罩行机械通气操作简单,一次插管成功率高,复苏成功率14.29%,高于简易呼吸器手控呼吸组(5.71%,P<0.05)。结论喉罩行机械通气操作简单、迅速、有效,气道管理方便、快捷,便于安全转运患者,进一步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