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探讨痤疮的病因、病机特点,阐述痤疮与肝脏的关系,强调痤疮从肝论治,注重调肝泻火,为临床治疗痤疮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正>胆道癌是一种少见的来源于胆道或胆囊上皮,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占消化道肿瘤的3%,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低于15%[1-2]。该病多发于中老年,早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且肿瘤侵袭性强,易远处转移,约90%的患者发现时已错失最佳手术机会[3]。中医药在治疗肿瘤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可作为胆道癌现代治疗手段的补充,以期提高胆道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谢晶日教授运用调肝通胃法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以期说明调肝通胃法的立法依据及临床应用思路。[方法]通过跟随谢教授门诊抄方,对门诊医案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查阅中医典籍和现代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的临床研究文献,从患病特点、临床治法、处方用药特点几方面总结谢教授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并附医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谢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有以下三个特点:情志不遂而伤正、饮食不慎而伤脾胃、病程日久生痰瘀。针对以上的病机特点,谢教授确立调肝三法和通胃祛邪的治疗思路,其中调肝三法从气不升发、气机郁结、气郁化火三个角度,治以疏肝散郁、破气调肝、清肝泻火三种方法;通胃祛邪则是从消导的思路化除食积、痰瘀邪气,从补益脾胃的角度扶正固本,以此达到胃气通降,邪气不存的效果。验案中患者因饮食而发病,伴有情志不遂,结合舌脉,谢教授辨证分析为肝郁化火、脾虚湿蕴证,治疗以调肝清热、通胃扶正为法,获得较好的疗效。[结论]谢教授运用调肝通胃法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根据不同症状特点灵活变通用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谢教授的经验从临床实践出发,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扩展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5.
周惠芳教授临证30余载,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辨识病机,审因施治,认为痛经的主要病机是肾阳虚,肝郁血瘀;治疗上强调平时治本,病时标本并举,补肾调肝为基本治则,尤重经前助阳,使肾阳充旺,肝得疏调,瘀血得化,使痛得缓解,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重心理疏导,自拟补肾助阳汤,标本兼治,并把补肾调周法贯穿于随证加减之中,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徐明涟调肝五法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眠是神经内科常见病证,往往给患者带来一定的身心影响,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失当,病情进一步发展,形成顽固性失眠,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我院徐明涟教授从医数十载,治疗顽固性失眠有丰富的经验,而其调肝法具有代表性,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疗痤疮多从肺、脾、胃辨证论治,但对部分病人疗效并不让人满意[1],尤其是对女性患者[2]。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提出"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疏泄,其太过或不及,均会影响痤疮的发生发展。女性痤疮常有于经期前加重、伴有月经失调等特点[3-4]。  相似文献   

8.
肿瘤相关性失眠是肿瘤患者常见伴随症状,因不及肿瘤危害性强,故临证时易于忽视,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且不利于疾病向愈。治疗时西医常以失眠论治,忽视其与肿瘤疾病的相关性。本病属中医"不寐"范畴,主要病位在心,治疗上强调辨证论治。贾英杰教授通过30余载临证经验总结,认为肿瘤患者不寐多归于情志因素,主要责之于肝,且与其他脏腑有密切联系,从肝论治多获良效。文章将围绕"疏利肝气以畅调达""调补肝虚以合肝用""清肝泻火以降肝气""顺应肝气四时变化"来论述调肝法在治疗肿瘤相关性失眠的临证经验与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报》2019,(3):604-608
目的:观察调肝论治法指导下中药多靶点治疗方案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原发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调肝论治法指导下中药多靶点治疗方案,比较两组头痛、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溶血磷脂酸(lysobisphosphatidic acids,LPA)水平及脑神经递质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8%,对照组有效率86.7%,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能显著降低患者BECK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评分、BECK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P<0.01),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能显著提高患者血清PPARγ水平、降低血清MMP-9和LPA水平(P<0.01),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能显著提高患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水平,降低多巴胺(dopamine,DA)水平(P<0.01),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调肝论治法指导下的中药多靶点治疗方案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分析中医药相关文献,探讨从肝论治痤疮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常用方药.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三大数据库进行手动检索1989-2019年有关从肝论治痤疮的中医临床观察类文献,建立数据库并运用SPSS24.0软件,对文献中所涉及的临床资料(性别)、痤疮类型、中医证型、方剂、中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  相似文献   

11.
痤疮治验     
文章从肺胃热盛、湿邪蕴结、冲任失调、热毒壅盛、上热下寒5个方面对痤疮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痤疮治验     
文章从肺胃热盛、湿邪蕴结、冲任失调、热毒壅盛、上热下寒5个方面对痤疮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周宝宽主任医师辨治痤疮的经验。方法:以医案的形式阐述痤疮的病因病机、证型、治法、方药。结果:痤疮的病因病机是风、热、湿、痰、瘀、毒为患,肺、脾、肠、胃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肌肤受损。常见证型为肺经风热,肠胃湿热及痰湿瘀滞。治疗原则为疏风、清热、燥湿、祛痰、化瘀、解毒、散结及调节脏腑功能。常用方剂为枇杷清肺饮。结论:辨证论治痤疮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吕翠田  刘金涛 《中医学报》2016,(9):1312-1314
痤疮是临床常见的病症,病机以肺经血热证和湿热蕴脾证为主。李发枝教授重视体质辨证,临证常用清热达郁法、燥湿清热法,分别选用枇杷清肺饮、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其病变脏腑有所不同,清热达郁法偏于肺经之郁热,燥湿解毒法偏于中焦之湿毒。李老辨证论治,并结合饮食禁忌、预后调理,同时配合针灸疗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Dr. Sun Shidao (孙世道) has been engaged in TCM for over 40 years. He has profound knowledge of both wester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rich experience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dermatology. The following is an introduction to his experience in treatment of acne.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仙方活命饮、连翘败毒散、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四方散结消痈治疗痤疮经验。方法:以医案形式,融理、法、方、药为一体进行阐述。结果 :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肺经风热、热毒壅滞型痤疮;连翘败毒散治疗风热毒邪上攻、热毒壅结、气血瘀滞型痤疮;五味消毒饮治疗肺经风热、火毒结聚型痤疮;四妙勇安汤治疗热毒炽盛、瘀阻经脉型痤疮,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散结消痈治疗痤疮,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痤疮可辨为阴、阳两证。阳疮者,缘患者劳汗被寒、玄府闭合,汗脂凝聚日久不得外排,蕴热搏结气血而生疮化腐,疮症为热为痛,此为易治;阴疮者,由阳疮转化而来,缘患者外感寒风、内伤生冷,且医者又重用寒凉、失于托透,以至气血冰凝,久不溃脓或溃脓难出,此为难治。根据难治性痤疮临床表现,其多类属于阴疮,以阳虚表郁、邪闭毛窍为致病之关键,其中表郁毛窍、邪闭肌腠为病之标,阳虚阴凝为病之本。治疗当以温阳透发、祛邪外达为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化阴滞、发阳透毒治其本,待阴邪发越,即用火针强开门户、消疮排脓治其标。标本兼治、针药结合的方法治疗难治性痤疮在临床中能够安全有效地消除痤疮、改善皮损、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成都中医药大学艾儒棣教授治疗痤疮的经验,认为肺胃热盛是痤疮发生的主要病机.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痤疮,均有肺胃热盛的病理基础,因而在治疗上宜采用清肺胃热的方法.虽然引起痤疮的原发因素不同,但仍然需遵循标本缓急治则,对于肺热偏盛者,采用本法为治本之法,而对于肺经热盛为标,肝郁血热、气血亏虚、冲任不调或肝郁脾虚为本等所致者,宜采用标本同治的方法.待标病缓解,可转向以治本为主.临床上常用枇杷清肺饮随证或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19.
刘兰林教授从血分论治痤疮经验,并举案例说明。对其病机有独辟蹊径,不外风、湿、热三端,抓住要点血分有热。临床证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贯穿始终,强调清其血热。同时,情志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临床上需灵活辨证,调整药物,辨血为主,全面兼顾。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