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19例以肾脏损害为首发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血红蛋白55~94g/L)及肾脏损害:尿蛋白(+~)伴肾衰竭(血清肌酐142~1328μmol/L)。其中6例(31.5%)高钙血症,11例(57.9%)高尿酸血症;,9例(47.3%)高球蛋白血症,6例(31.5%)异常M蛋白,3例(15.8%)溶骨性破坏或骨质疏松。确诊后有2例患者中断、放弃治疗,其余经综合治疗后5例(26.3%)完全缓解,6例需依赖血液透析。结论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临床表现复杂,对中老年表现为贫血,蛋白尿及肾衰竭患者应考虑该病的可能,完善骨髓穿刺或肾活检术,确诊后有效的化疗,输液、利尿,积极治疗高钙血症、感染及高尿酸血症,血液透析等,可延缓肾损害的进展,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e,MM)细胞形态学及其他实验室相关指标特征,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资料,其中瘤细胞比例按照Greipp标准,重新进行评估。结果130例多发性骨髓瘤中,97例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血红蛋白平均为92g/L);120例血沉增加,平均为106.5mm/h;蛋白尿56例,平均为( );本组中有81例肾功能有病理性改变,尿素氮平均为19.3mmol/L;有101例做尿本周氏。阳性为46例,占45.6%;101例血清球蛋白增高,平均为77.69%;骨髓穿刺瘤细胞比例4.5%~76.5%(平均4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形态学诊断结合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查,能够提高多发性骨髓瘤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曾瑜 《广西医学》2007,29(11):1756-1758,F0004
多发性骨髓瘤(MM)是骨髓异常浆细胞增生疾病,是常见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据国内外统计,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发生率为60%~90%,肾衰竭为MM患者的主要原因之一[1].本文对我院收治的60例MM肾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对4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患者分别于诊断后或第一疗程结束即放弃治疗,中位生存期3个月。余下24例患者中10例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5例有进步。目前有12位患者存活,其中B组3例,余为A组,生存时间最长1例为3.5年。结论: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多变,误诊率高。加强对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的认识,治疗应持续、规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加味参苓白术散联合C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例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加味参苓白术散+CD方案,对照组:CD方案),治疗24周,观察治疗前后肌酐、尿素氮、24h尿蛋白。结果 (1)治疗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肾功能相关指标血清肌酐、尿素氮、24小时尿蛋白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组肾功能相关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参苓白术散联合CD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有明显的改善,其作用明显优于单用CD方案治疗者。  相似文献   

6.
陆滢  徐薇 《现代实用医学》2004,16(12):712-713
目的分析不同化疗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方法总结2002年12月~2003年12月本院采用标准化疗方案(联合或不联合反应停)治疗的2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患者中15例有效,总有效率为60.O%。M2、MP、VAD方案有效率各为55.6%(5/9)、50%(2/4)、66.7%(8/12)。8例联合反应停治疗的难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完全缓解2例,有效4例。结论反应停联合化疗可作为初发或难治的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7.
张亚琴  王建民  王静 《基层医学论坛》2013,(11):1447-1447,1453
目的探讨伴肾损害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征及误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3例伴肾损害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误诊情况。结果 13例患者骨髓涂片浆细胞>10%,其中8例患者>15%,溶骨性性改变7例,尿本-周蛋白(+)8例,尿蛋白电泳出现M蛋白8例。误诊为慢性肾炎5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3例,慢性肾功能衰竭3例,肾小管疾病2例。结论伴肾损害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造成误诊,但是只要充分认识其临床特征,就可以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肾损害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多发性骨髓瘤(MM)肾损害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经临床、病理明确诊断的MM肾损害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M肾损害的发生率为40.9%(18/44),临床症候群以肾功能不全(血肌酐>177μmol/L)最为常见(77.8%),其次为肾病综合征(16.7%)、无症状尿检异常(5.56%).血清轻链阳性率为72.2%(13/18),尿中轻链阳性率为77.8%(14/18例),均以λ链为主.骨髓浆细胞数量和尿本周蛋白(BJP)与肾功能损害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P<0.01;P<0.05),贫血及多发性骨损害与肾脏损害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MM伴肾损害患者临床症候群以肾功能不全多见,血清与尿液中轻链以λ为主.骨髓浆细胞增殖及尿轻链蛋白产生可能是多发性骨髓瘤肾脏损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尿液肾功能检查在诊断多发性骨髓瘤肾病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诊治的80例多发性骨髓瘤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对其进行常规肾功能检查,同时采用免疫比浊法对其尿液肾功能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将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作为标准,观察尿液肾功能检查诊断多发性骨髓瘤肾病的应用价值。结果:80例患者通过尿液肾功能检查,有69例患者检查出存有肾损害(86.25%);通过常规肾功能检查出42例患者存有肾损害(52.50%),两种检查方法的肾损害检出率相比较,尿液肾功能检查明显高于常规肾功能检查(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肾病患者采用尿液肾功能检查进行诊断,能够更加准确的检查出患者的肾损害情况,同时对于病变早期患者的也能够检出,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免疫固定电泳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的应用意义。方法:对115例建议进行免疫电泳检测的患者检测血清M蛋白和浓缩尿中的M蛋白,并根据M蛋白的结果进行分型。结果:115例患者中血清M蛋白阳性为45例,浓缩尿M蛋白阳性结果47例,两者均阳性的患者为38例,经调阅病例临床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是34例,其中IgG为22例(64.7%),IgA为8例(23.53%),IgM为2例(5.88%),轻链型为2例(5.88%)。结论:免疫固定电泳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病情监测、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肾结石合并肾癌的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3月-2000年4月间诊治的肾结石并肾癌的病人7例。结果 7例患者术前明确诊断肾结石合并肾癌者仅2例,余5例术前仅做出肾结石的诊断,而在手术取石时发现肿瘤。结论 肾结石合并肾癌时对肾癌的诊断较为困难。应仔细分析病人的症状,B超图像。对可疑病例行CT检查及穿刺活检可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贝伐珠单抗及不同剂量鼠源贝伐珠单抗对小鼠肾脏的损害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42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及贝伐珠单抗组、低剂量鼠源贝伐珠单抗组、高剂量鼠源贝伐珠单抗组(各10只)。4周后处死小鼠,收集尿液、血清,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Cr);取肾脏组织,HE染色后光镜观察肾脏组织结构,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免疫复合物IgM、IgG、IgA沉积,免疫组化染色观察IgM、IgG、Ig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Nephrin表达,电镜观察肾脏组织超微结构。结果贝伐珠单抗组、低剂量鼠源贝伐珠单抗组及高剂量鼠源贝伐珠单抗组尿MA、血清Cys-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贝伐珠单抗组和高剂量鼠源贝伐珠单抗组血清BUN、C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剂量鼠源贝伐珠单抗组血清BUN及Cr水平与贝伐珠单抗组、低剂量鼠源贝伐珠单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贝伐珠单抗组免疫荧光IgG+~++;高剂量鼠源贝伐珠单抗组免疫荧光IgM++,免疫组化VEGF表达下调,电镜见肾小球足细胞足突融合。结论贝伐珠单抗引起肾脏损害的机制可能是下调VEGF的表达,引起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肾小球内皮细胞足突融合,损害肾小球滤过膜,最终导致蛋白尿的形成及肾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应用B型超声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50例其中包括肾癌37例,肾盂癌13例。B型超声诊断符合率,肾癌为92.1%,肾盂癌为76.9%。与X线肾盂造影进行对比分析,B型超声诊断对于肾癌优于X线造影,对肾盂癌则不及X线逆行造影。阐述了肾肿瘤的声象图特点,分析了B型超声诊断漏诊与误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刘宁  黄雯 《医学综述》2007,13(19):1509-1511
高血压与肾脏关系密切。肾脏疾病本身可以导致高血压。高血压参与各种肾脏病肾功能的恶化。由各种肾实质疾病引起的高血压统称肾实质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大多数比较严重,而且并发症多,发病机制复杂。本文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以及钙拮抗剂这3种药物对肾实质高血压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后腹腔镜保留肾脏手术治疗肾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收治100例肾肿瘤患者,时间均集中在2010年3月-2016年3月期间,并对此次研究患者进行动态随机化分为2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性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后腹腔镜保留肾脏手术治疗,治疗后将两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总耗时、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总有效率、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总耗时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总耗时为(107.89±2.89)min、术中出血量为(156.89±2.89)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14.98±2.98)h、住院总耗时为(5.68±1.78)d,总有效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8.00%和2.00%,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但观察组患者的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以上数据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腹腔镜保留肾脏手术治疗肾肿瘤患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①目的 探讨狼疮性肾炎(LN)活动程度与肾脏受损程度的关系。②方法 采用SLEDAI计分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LN并发肾功能不全与同期LN肾功能正常患者治疗前后SLEDAI计分,以及实验室检查和免疫学变化的差异。③结果 肾功能减退组尿蛋白、尿红细胞计数增加,血白蛋白、ds-DNA阳性率、C3、C4、IgG下降;治疗后SLEDAI计分较治疗前整体水平下降,两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④结论 LN并发肾功能减退者临床活动指数增加,抗ds-DNA阳性率降低,IgG、C3、C4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17.
我们自1985年1月至1994年8月,采用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治疗严重肾损伤、肾错构瘤破裂和肾穿刺活检引起的重度肾出血15例,均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本组获得远期随访10例,平均随访38.3个月,其肾功能和血压均正常、我们体会,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对肾外伤出血是一种安全可靠和恰当的治疗方法,可最大限度地保留肾实质与肾功能。对栓塞术的适应证,肾外伤的CT与肾动脉造影特征,合并症、栓塞材料和技术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8.
陆旭辉  林伯贤 《上海医学》2004,27(6):384-385
目的 通过对经介入或手术治疗的肾动脉狭窄患者 2年的随访 ,探讨分侧肾静脉肾素测定对肾血管性高血压术后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单侧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患者 4 2例 ,分别行肾动脉球囊扩张术、支架置放术或血管重建术。术前检测血肌酐和肾血流 ,术中测定分侧肾静脉肾素水平。记录患者术前、术后 1周内、6个月、2 4个月的血压。血压明显改善的标准 :收缩压 (SBP)及舒张压 (DBP)均下降≥ 2 0mmHg(1mmHg =0 .133kpa) ;或DBP下降≥ 10mmHg ,且血压 <14 0 / 90mmHg。 结果  4 2例患者中 ,术后双侧肾静脉肾素测定比值≥ 2 .0有 19例 ,1.5~ 1.9有 11例 ,<1.5有 12例。术后 1周内血压明显改善者中 ,肾素比值≥ 2 .0有 19例 ,1.5~ 1.9有 8例 ,<1.5有 6例 ;术后 6个月血压明显改善者中 ,肾素比值≥ 2 .0有 17例 ,1.5~ 1.9有 6例 ,<1.5有 4例 ;术后 2 4个月血压明显改善者中 ,肾素比值≥ 2 .0有 15例 ,1.5~ 1.9有 5例 ,<1.5有 2例。结论 测定肾素比值对单侧肾动脉狭窄引起的高血压患者近期 (术后至 2年 )血压的改善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窒息后肾损伤监测指标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反映窒息新生儿肾损伤指标的敏感性。方法 测定48例窒息新生儿(重度25例,轻度23例)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与尿NAG、GGT、β2-MG和尿常规的变化。结果 重度窒息组各项指标的异常发生率高于轻度窒息组(P<0.05)。重度、轻度窒息组内尿NAG、GGT、β2-MG的异常发生率(83.3%和50%、83.3%和50%、83.3%和70%)高于血清BUN、Cr、Ua、(33.3%和15%、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8):118-120+123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高血压肾血管病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压肾血管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过肾动脉造影诊断且确诊,均接受超声检查方法;以肾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分析高血压肾血管病变超声检查结果及检查诊断准确率。结果 经超声检查结果可知,肾动脉狭窄占55.00%(55/100),肾动脉发育不良占11.00%(11/100),肾小动脉硬化占31.00%(31/100);超声检查准确率为97.00%。结论 在高血压肾血管病变中,实施超声检查方法,检出率较为准确,可以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参考辅助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