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比较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on—pump)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off—pump)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2003年12月-2005年1月间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95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术中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on—pump组和off—pump组。并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术后off—pump组发生并发症17例,on—pump组26例(P=0.000);off-pump组住院死亡2例,on—pump组死亡6例(P=0.025)。结论 在多支左主干病变中,off—pump和on—pump在再血管化的应用上无差别;off—pump后的心电图改变、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on—pump患者低,但是合并瓣膜病或严重的3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室壁瘤形成的患者更适宜采用on—pump,off—pump不能取代on—pump。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4年12月27例冠心病合并COPD患者接受CABG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分为非体外循环CABG组(off—pump组,18例)和体外循环CABG组(on—pump组,9例),并在不同时间点对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数(PaO2/FiO2)、呼吸功能相关指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变化及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数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术后14d off—pump组死亡1例,死于呼吸衰竭;on—pump组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较off—pump组多。体外循环(CPB)30min后/手术开始on—pump组患者的PaO2/FiO2高于off—pump组,而在术后6h和12h却明显低于off—pump组(P〈0.05);手术开始/CPB30min到术后24h血浆中ICAM-1的浓度off—pump组均低于on—pump组(P〈0.05);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数on—pump组均高于off—pump组(P〈0.05)。结论 Off—pump CABG对肺的气体交换功能损伤较小,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因此更适合于冠心病合并COPD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n—pump 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治疗高风险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0月~2007年10月,共对290例高风险[心脏手术风险评估欧洲系统(EuroSCORE)≥6分]冠心病患者实施CABG术,其中on—pumpCABG140例,offpumpCABG150例。比较2组手术死亡率、再血管化指数、桥血流量、呼吸机支持时间、二次开胸率、引流量、输血量及肾功能变化。结果2组在死亡率、再血管化指数、桥血流量、二次开胸率、术后脑梗塞率和心房纤颤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on—pumpCABG组相比,off-pumpCABG组呼吸机支持时间短[(4.8±1.9)h vs(8.9±2.1)h,t=17.453,P=0.000],引流量少[(660±111)ml vs(660±111)ml,t=17.173,P=0.000],输血量少[(270±77)ml vs(510±144)ml,t=17.861,P=0.000],肾功能损害少[2.0%(3/150)VS7.9%(11/140),X^2=5.407,P=0.020]。结论较on—pump CABG,off-pump CABG治疗高风险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同样确切,并且能显著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引流量、输血量以及肾脏损害,更加适用于高风险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07—2013-12间收治的需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6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将2组患者分为CABG组(实施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OPCAB组(实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每组30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效果。结果 OPCAB组在手术时间、术后ICU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旁路移植支数及治疗费用上均明显优于CABG组(P<0.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与CABG相比,OPCAB手术操作时间短,患者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临床结果和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2003年5月~2006年11月,对83例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做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行off—pump CABG,其中男61例,女22例;年龄55-80岁(65±7岁);加拿大心脏病协会(CCS)心绞痛分级:Ⅱ级7例,Ⅲ级20例,Ⅳ级56例。有心肌梗死史36例(43.4%)。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双支血管病变5例,3支病变78例,其中合并左主干病变16例。左心室射血分数25%~65%(51%±16%)。83例共行110支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其中左前降支系统67支,回旋支、钝缘支9支,右冠状动脉系统34支。20例内膜剥脱后先用大隐静脉片行左前降支成形,再在补片上用乳内动脉行旁路血管移植;应用左乳内动脉83支,桡动脉2支,余均为大隐静脉,每例移植血管3.9±1.2支。结果无手术死亡。术中移植血管血流满意101支(92%),血流量为22±16ml/min。术后发生心肌梗死4例,梗死面积小,无血流动力学改变,未给予特殊治疗。83例患者皆痊愈出院。随访75例(90.4%),8例失访,随访时间8~50个月,无心绞痛发作。8例患者在手术后3~29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行off—pump CABG的移植血管均通畅。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行off—pump CABG,安全可行,再血管化程度高,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75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和青岛市市立医院自2005年1月至2014年1月109例75岁以上行CABG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3例、女46例,平均年龄(78.1±4.2)岁,均为多支血管病变。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Ⅳ级23例、Ⅲ级57例、Ⅱ级29例。术中行非体外循环CABG(OPCABG)92例,体外循环下行CABG(on pump CABG)术9例,体外循环辅助心脏不停跳下CABG(on pump beating heart CABG)术8例。结果平均移植血管(2.5±1.4)支,围术期死亡4例,死亡率3.7%。其中,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亡1例,心律失常心室颤动死亡1例,肾衰和胃肠道并发症导致多器官衰竭死亡2例。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肺部感染。105例生存患者95例获得随访,随访6~90(45±26)个月,随访率90.5%。随访期间心源性死亡1例,非心源性死亡4例。患者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81例,Ⅱ级18例,Ⅲ级2例,心绞痛消失。结论 7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改善患者症状,缓解心绞痛,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近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高危冠心病患者的手术效果,并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将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SCORE)≥6分的210例高危冠心病患者,根据采用的术式不同分为两组,CABG组:90例,在体外循环下行CABG;OPCAB组:120例,行OPCAB。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死亡率、二次开胸止血、肾功能损害、再血管化指数、移植血管血流量、呼吸机支持时间、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等。结果两组各死亡1例,分别死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两组在死亡率、冠状动脉内膜剥脱率、心房颤动发生率、脑梗死发生率、二次开胸止血、再血管化指数、移植血管血流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OPCAB组患者的肾功能损害(Cr〉100μmol/L)、呼吸机支持时间、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均少于或低于CABG组(P〈0.05)。结论OPCAB适用于高危冠心病患者,而且在缩短呼吸机支持时间、减少胸腔引流量、输血量和减轻肾功能损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常规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炎症因子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比较多支冠状动脉(冠脉)病变行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围术期心肌损伤和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方法:CABG组(A组,13例),OPCAB组(B组,22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手术结束后即刻、术后24h和48h进行血样检测,分别测定TNF-α、IL-1β、IL-8和IL-10水平。另外记录围手术期各项临床指标如引流量、输血量、呼吸机使用时间和发热时间等。结果:两组在年龄、冠脉病变程度、心功能和血管旁路移植数目上相似。术后IL-8水平OPCAB组相对稍高,但两组无显著差异。围术期CABG组IL-1、TNF较OPCAB明显为高(P<0.05)。但炎症因子IL-10 OPCAB组却较CABG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24h达高峰。最后,CABG较OPCAB病人呼吸机使用时间延长且发热时间延长。结论:与CABG组相比,OPCAB组围术期炎症反应和术后并发发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治疗70岁以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疗效,为其手术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了196例70岁以下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其中男152例,女44例;年龄46~69岁,平均年龄55.00岁。根据采用的手术术式不同,将196例患者分为两组,off-pump CABG组:94例,on-pump CABG组:102例。比较两组患者移植血管的种类和支数、术中输血量、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等。结果 off-pumpCABG组中有2例患者术中因循环不稳定改为on-pump CABG,最终有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on-pumpCABG组术后死于严重低心排血量和心脏骤停各1例。两组移植血管材料、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off-pump CABG组远端吻合口数量(3.22±0.65个vs.4.52±1.11个,t=9.807,P=0.000)、输血量(312.57±305.26mlvs.744.86±279.37ml,t=10.317,P=0.000)、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0.71±5.32hvs.17.12±4.67h,t=8.683,P=0.000)、住院时间(17.75±3.04dvs.21.24±6.46d,t=4.782,P=0.000)少于或短于on-pump CABG组。off-pump CABG组随访93例,on-pump CABG组随访100例,随访时间2~26个月。所有随访患者均生存,无心绞痛发作。结论 on-pump CABG和off-pump CABG治疗70岁以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on-pump CABG组血管化比较完全。off-pump CABG目前仍不能取代on-pump CABG,而远期预后仍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70岁以上老年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术期心肌损伤程度,探讨OPCAB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30例老年患者分为两组,A组15例,为CABG组,B组15例,为OPCAB组。分别于术前、术中30min、术中1h、术后6h、12h、24h、72h、120h取静脉血标本,分别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和CKMB活性;另外记录围手术期各项临床指标。结果OPCAB组术后辅助呼吸时间较CABG组短(P<0.01),而且主动脉球囊反搏和输血例数较低(P<0.05)。CABG组与OPCAB组cTnI、CKMB的术前水平相,术后6hcTnI即有升高而后下降,术后30min至72h均较OPCAB组明显升高(P<0.05或0.01)。结论与CABG相比,OPCAB的心肌损伤较轻,心肌保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