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陈丹  谢强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3):743-744
目的总结谢强教授应用小柴胡汤治疗耳鼻咽喉疾病的合理用药经验。谢强教授临证,不仅注重小柴胡汤的安全合理应用,而且突破小柴胡汤的和解剂范畴,拓展了小柴胡汤的应用范畴,灵巧加减,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广泛,在旧有的分类中,一直将小柴胡汤归类到和解剂的范畴,但实际上若仅维持原方药物组成,改变原方药物剂量,则小柴胡汤可突破原有和解方剂的范畴,随着组方的变化而衍生出不同的治法。今试举两例,主要探讨其在治疗急性咽喉疾病中的权变思路。  相似文献   

3.
自古至今小柴胡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外感、杂症颇多,屡见奇效,深受历代医家的推崇.历来将小柴胡汤归入到和解剂的范畴,但实际上若将其药物组成进行拆解后再重新按照不同剂量进行组合,并适当配伍其他药物,则小柴胡汤虽组成仍在,其和解之意却已有所变化,所衍生出的方义也变的千差万别.今试举两例,主要探讨其在咽喉疾病中的运用思路和权变之法.  相似文献   

4.
耳鼻咽喉的局部辨证应用河北省中医院谷志平(050011)耳鼻咽喉的局部辩证,是对耳鼻咽喉病症,尤其是对其局部症候的辨证提供了理论方法。随着耳鼻咽喉科的独立发展和现代方法的广泛应用,中医耳鼻喉越来越重视局部辨证,要求局部辨证(即辨局部的症候)和整体辨证...  相似文献   

5.
王士贞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长期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及教学工作,治疗咽喉病擅用利咽开音药物及对药,临床每收佳效.现将其治疗咽喉疾病用药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发病因素。方法:利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结果:瘀血既是某些病因所致的病理产物(即瘀血症),又是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瘀血既成之后,往往能够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起耳鼻咽喉许多疾病。结论:耳鼻咽喉疾病擅用活血化瘀,或辅以活血化瘀法治疗,其治则多能收效。  相似文献   

7.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耳鼻咽喉诸痒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耳、鼻、咽喉痒症病机根源多为风邪作祟,少阳之风藏匿未散是诸症久治难愈之关键。小柴胡汤通行少阳,最善祛少阳之风,兼具扶正解表之功,随证加减,可疏解耳鼻咽喉诸窍之风,从而有效缓解头面部各官窍之痒症。并举3则验案佐证。  相似文献   

8.
王永钦教授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探讨王永钦教授利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的经验。王教授认为,瘀血既是某些病因所致的病理产物(即瘀血症),又是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瘀血既成之后,往往能够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起耳鼻咽喉许多疾病。因此。对久治不愈之耳鼻咽喉疾病擅用活血化瘀,或辅以活血化瘀法治疗,其治则多能收效。  相似文献   

9.
小柴胡汤在五官科中的应用山东省滨州地区中医院(25613)孙向红于新民侯树斌关键词五官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视神经炎咽喉异感症鼻窦炎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少阳病的主方。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五官科病证,效果满意。现举验案...  相似文献   

10.
尹静 《江西中医药》2012,43(3):16-17
总结谢强教授应用六味地黄丸治疗耳鼻咽喉疾病的合理用药经验.谢强教授应用六味地黄丸治疗耳鼻咽喉疾病时注重临证中的安全合理运用,突破六味地黄丸范畴,拓展运用范围,灵巧加减,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刘完素对杂病学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玉龙 《天津中医药》2005,22(6):483-486
刘完素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不仅对《黄帝内经》中的病证分别据证处方,使《黄帝内经》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而且面对方书编撰的无限扩大,精心选择病证,对证处方,由博返约,俾后学易为学用。综观他在《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为诸证所设各方,特别强调辨证施治,因病制宜,不独以善用寒凉闻名于世,亦不愧为温补大师。  相似文献   

12.
君药在一首方剂构成中占重要地位,《方剂学》中对君药的定义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而这一定义会造成初学者理解上的困惑和模糊.中医的病和方证相应在层次上不能对等,不能反映病机,使君药的选择和确定缺乏针对性.方剂的主治证病机往往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很难确定主证和兼证,而君药针对的往往是病机的主要方面,因此提出从病机的角度确定君药,君药是针对疾病病机的主要方面发挥作用这一定义易于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伏九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辽宁省大连市中医医院呼吸脾胃科治疗的80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采取常规氨茶碱治疗,试验组40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采取常规氨茶碱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伏九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比较2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2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结果。结果试验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结果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采取伏九穴位贴敷的临床意义研究显著,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采取伏九穴位贴敷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以及提高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故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采取伏九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病证结合模式是通过西医的病理学、诊断学确定病名,再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确定证型、治则及治法,也是“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以中医临床医生经验为主的疗效评价难以得到国际公认,不利于中医学的发展,而沿用西医的标准则难以显现中医药的优势。病证结合模式下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需重视疾病结局指标的综合评价,将客观与主观结合、近期与远期结合,以期更好地体现中医药疗效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相似文献   

15.
中医肺系病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良铎 《环球中医药》2009,2(3):164-172
近年来肺系病证发病逐年升高,中医在肺系病证病名、分类、治疗、实验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进展。病名及分类方面的进展集中在咳嗽、哮喘和肺纤维化上。病因病机方面,时行感冒强调毒邪致病;咳嗽提倡夹杂致病;喘证新有五脏致喘之说;哮病拓展了伏邪的范围;肺胀分急性期、缓解期阐明各自病因病机;肺痹、肺痿深入探讨了虚实的来源、部位及转归;肺癌研究集中在正气虚损、邪毒内积的部位及性质;继续深入探讨呼吸衰竭的病位、病性、疾病转归及传化。感冒、咳嗽的辨治及治疗方法强调针对个体及时令的个性化治疗;喘证及肺间质纤维化主分虚实;哮病及肺胀分为缓解期及发作期进行辨证治疗治疗;肺癌治疗主张采用包括中医药疗法多学科综合治疗。在中药内服的基础上,运用如拔罐、贴敷等外治的综合疗法,治疗咳嗽、哮喘、肺胀、呼吸衰竭等肺系疾病均取得了一定疗效。对于肺系疾病的现代医学实验研究集中在自拟方剂、古方、中成药的应用研究上,在中医病因学方面的研究亦有进展。但在动物模型、证候学研究等方面仍有不足。  相似文献   

16.
本文梳理近年来眼病证候研究文献,从眼病证候现代发展概况、证候特征、证候病理生理研究、规范化研究阐述眼病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笔者从临床研究、分析方法、证本质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提出对眼病中医证候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7.
蒋明 《中医杂志》2004,45(12):889-891
提出就中医学辨证与辨病的关系,应该是方法与结果的关系.辨证必须以辨病为前提,证只有因病的存在才有自己的特殊性可言.而这时的病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以症状命名的"病",而必须是具有发展规律、表现出特定症状与相应阶段证候的"新"病.  相似文献   

18.
古今疾病脏腑辨证差异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常见中医疾病咳嗽、痰饮、呕吐、泄泻、消渴、水肿、淋证、积聚、黄疸和虚劳为对象,考察各病所属脏腑诸证古今的继承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古今常见疾病脏腑诸证分布差异很大。主要表现在:疾病属性的脏腑定位数量不同;疾病辨证的具体脏腑互有参差;疾病相关脏腑侧重角度不同;疾病所属脏腑诸证的性质不同。明确古今疾病脏腑辨证的重大变化,对深刻认识辨证论治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虚邪实是病证的本质。证的基本要素包括病位、病性、病因及邪正交争的态势。正气的虚损,不外阴(精)虚、阳(气)虚、(宗)气盛、血虚、津液虚;邪气的类别,不外寒型、热型、风型、湿型、郁型。在新的病证结合体系中,强调辨病在先,辩证在后。即先用理化方法检测微观指标,确定病名;再审病程,定邪正,以脏腑定病位,审察邪正斗争的态势,确定证型。这种辨病辩证模式有利于揭示证的本质,建立证的微观辩证体系,寻找到治疗疾病的有效方药。  相似文献   

20.
《太平圣惠方》妇科同证异病的组方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方有据,与病相符”是《太平圣惠方》的组方特色。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考虑到了“异病”的因素,包括生理、体质上存在的差异,充分体现了辨病、辨症与辨证的紧密结合。就该书对妇科“同证异病”的组方选药特色进行了举例浅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