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绍周治疗多发性硬化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高泽  宫洪涛  孔令霞 《中医杂志》2006,47(10):738-738
多发性硬化(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目前多认为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与遗传密切相关。其症状可归属于中医的“痿症”、“眩晕”、“骨繇”等。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郑绍周教授对MS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郑教授认为,MS多属“痿病”,病位在脑。脑为元神之府,神机之源,一身之主。脑之功能失常,神机失常,体无所主。感受外邪,内伤情志,饮食不节,久病劳损,痰、瘀、湿、毒损伤脑髓,致脑髓失养,神机受累,肢体九窍失主,乃发本病。发于外者多以湿热、热毒侵袭人体;发于内者多为肝脾失调,痰瘀内伤,或气血阴阳亏虚。  相似文献   

2.
孙怡  陈士奎 《世界中医药》2011,6(6):510-512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CNS)脱髓鞘性疾病,而且是原发性脱髓鞘病变中最常见的CNS炎性脱髓鞘性疾病。MS在世界各地多有发生,已成为西方某些国家的常见病、多发病。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硬化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倩  赵铎 《中医研究》2012,25(1):22-2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脑病门诊和住院的多发性硬化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首先给予激素治疗,以甲基去氢氢化可的松500~1 000 mg/d加入50 g/L葡萄糖溶液500 mL中静脉点滴,连用5 d,随后给予醋酸波尼松片60 mg/d,6~10 d减量1次,分别减至40 mg/d、30 mg/d、20 mg/d,治疗4~6周后,维持醋酸波尼松片10 mg/d,隔日1次,顿服;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1剂/d,水煎,早晚分服.2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有效率占93.33%;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有效率占66.67%.2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EDSS评分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多发性硬化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郑绍周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院长.临床治疗上倡导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在临床40余年的工作实践中,根据中医传统理论,结合自己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诊疗经验.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获益甚多.现将其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硬化症16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高纬度寒冷地区,病情有反复发作和缓解的特点,病残率高。近年来,随着对多发性硬化症认知的提高以及临床检测手段的进步,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1997-2007年,笔者对163例采用Poser及McDonald诊断标准诊断为MS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归纳分析,探讨MS临床特点,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多发性硬化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病例7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以甲基强的松龙、强的松治疗;治疗组38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内服及针灸治疗;同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神经功能体征及EDSS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硬化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将多发性硬化 73例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3 8例 ,在西医常规疗法基础上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照组 3 5例 ,予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结果表明 ,治疗组在完全缓解及显效率方面 ,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 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硬化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吴良村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琦  郭勇 《中医杂志》2004,45(8):582-583
吴良村教授行医38年,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肿瘤,临床经验丰富.现将吴师对一些常见肿瘤治疗经验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总结中西医结合三步法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体会,急性发作期以祛邪为主,从清热利湿、豁痰通络入手,随证加减;亚急性恢复期攻补兼施,标本同治,配合针灸、推拿等手法,尽快恢复视功能及机体运动功能;缓解期选用补益中药内服,兼以活血、祛湿、祛痰等疗法,以调整机体,增强免疫,防止疾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硬化35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法设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以甲基强的松龙、强的松、硫唑嘌吟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内服、外治及针灸分期治疗的中西医结合疗法。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2组内治疗前和治疗后临床症状、EDSS评分及年复发次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2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多发性硬化疗效明显,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改善临床神经功能障碍,减少复发次数。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硬化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孟渊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0-1631
系统性硬化病是以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的系统性结缔组织疾病,临床上除了皮肤受累外,还可出现消化道、肺脏、肾脏、心脏等内脏器官受累。该病进展缓慢,病程较长,需长期药物治疗,西医多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纤维化治疗,长期应用毒副作用较大,而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独特优势,二者配合,可减轻长期直用西药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硬化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怡  顾宝玉 《现代中医》1997,10(3):142-143
  相似文献   

13.
急性胰腺炎是由于胰液分泌异常亢进或胰酶在胰管内被激活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而导致局部炎症反应所造成的急性病患。本病轻症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腹痛、胁痛、呕吐”范畴,重症归属“结胸、厥逆”范畴。刘友章教授系邓铁涛教授弟子,对急性胰腺炎的中西医治疗颇有造诣,笔者师从  相似文献   

14.
杨东东教授认为多发性硬化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本虚以脾胃亏虚、肝肾阴虚为主,标实以风寒湿热等外邪为主。急性期病情重,宜解表驱邪治其标,缓解期多属脾肾亏虚、肝肾阴虚证,宜采用益气健脾、补益肝肾之法治其本。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对多发性硬化的影响。方法:对36例多发性硬化(MS)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并配合整体护理方案。结果:总有效率达92%。结论: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MS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血液中的浆细胞克隆性增生,导致体内多器官损害,患者最终出现骨质破坏、贫血、肾功能不全、高钙血症及易感染等[1]。2006年1月—2011年5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26例,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王佳槚  赵铎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6):1161-1163
总结郑绍周教授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经验。郑绍周教授认为,多发性硬化是本虚标实之病,虚主要责之脾肾先后天之本虚,实主要责之湿、痰、热、瘀、风等邪之标实。因此治疗的总纲为扶正祛邪(扶正固本,祛邪解毒),采用补益脾肾、祛邪解毒的治疗原则,运用补肾解毒法,因时因人制宜,依据患者不同体质及疾病的不同时期,扶正与祛邪(补肾与解毒)各有权重。可明显改善症状,加速患者康复,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对刘友章教授外洗法治疗内科杂病经验进行总结,旨在推广外治法在内科领域的应用,并对治验病案进行总结,加以分析,以供临床工作者参考.并提供外治法临床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赵铎 《光明中医》2005,20(5):28-29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是由于受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的脑、脊髓和(或)视神经等多处受累,常见于青壮年发病,其神经症状、体征复杂多样,以视力下降、眼球震颤、复视、构音不清、运动障碍等为主症,治疗西医常用免疫治疗(如激素、环磷酰胺、免疫球蛋白等)及对症治疗,长期大量使用,副作用明显,疗效不甚满意。郑绍周教授系我国第三批名老中医,临证40余载,在多发性硬化的诊治上观点独特、经验丰富,现将其临证诊疗多发性硬化的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20.
熄风通络方为主治疗多发性硬化1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熄风通络方为主治疗多发性硬化10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毕明刚张宗杰沈雁谢春芳关键词多发性硬化中西医结合疗法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cMS)是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脱髓鞘性疾病,病理特点为脑与脊髓的白质中散在多发性脱髓鞘和继发性胶质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