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下腔静脉病变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病变的螺旋CT及下腔静脉CT血管造影(CTP)的影像特点。资料与方法 40例肿瘤侵犯下腔静脉及下腔静脉病变,采用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及下腔静脉CTP检查,分析不同扫描模式及后处理图像所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密度变化特点及侧支循环形成。结果 19例肝癌沿肝静脉侵犯下腔静脉,癌栓位于下腔静脉肝段及肝上段;邻近下腔静脉肝段的肝癌直接侵犯下腔静脉;6例轻度强化,未见明显侧支循环形成。9例肾癌沿肾静脉侵犯下腔静脉,癌栓位于肾上段,无强化,见肾包膜静脉侧支形成及性腺静脉增粗。5例下腔静脉血栓管腔狭窄或闭塞,呈节段性,壁不光整,可见条状或斑点状钙化,CTP后延迟扫描,病变段无明显强化,见明显的侧支循环。3例下腔静脉内血管平滑肌瘤病,起自子宫,沿卵巢静脉及髂静脉上行,经下腔静脉侵入右心房,病变密度较均匀,无钙化及坏死囊变,强化较明显,病变段附近见大量侧支循环形成。发育异常所致布一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3例,表现为肝上段节段性狭窄,周围见大量的侧支循环形成。下腔静脉内平滑肌肉瘤1例,病变位于肝下段下腔静脉,呈节段性增粗,边缘不光整,密度不均,延迟CT扫描后不均匀强化,邻近见大量侧支循环形成。结论 下腔静脉病变的CT表现以充盈缺损、无或轻-中度强化、管腔狭窄及侧支血管形成为特征,下腔静脉CTP的三维重建能立体显示管腔狭窄和侧支血管,合理的CT扫描模式有利于病变的诊断和确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从2009年~2013年,我院诊治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患者5例,其中2例在术前行MR检查,3例行CT检查,5例均行下腔静脉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表现,并对比相关文献分析。结果 5例中有2例表现为腔内病变伴下腔静脉阻塞,分别累及下腔静脉中段及下段。3例表现为腹膜后肿块,腔内外均受累且侵犯周围组织,其中2例病变范围较大,跨越下腔静脉两段分布,1例分布在下段。腹膜后病变主要表现为巨大,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影,呈低密度(CT)或稍长T1混杂稍长T2信号(MR),增强后不均匀强化。腔内肿瘤表现为低密度软组织肿块伴下腔静脉管腔扩张,增强后呈边缘强化。全部病例均形成广泛侧支循环,而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与腹膜后病变相比,腔内肿瘤的预后较好。结论影像学表现有利于对此少见病的术前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作者将可扩张金属支撑器用于肝脏肿瘤压迫引起的腔静脉梗阻(6例)及原发性腔静脉梗阻(3例)。将可扩张金属支撑器通过导管放入外压性梗阻部位,使管腔扩张保持血流通畅,患者的症状及体征迅速改善,不产生其它副作用。治疗后的静脉造影及死亡后的尸检证实。支撑器能较好地维持管腔扩张,保持血流通畅,不产生静脉血栓,亦不影响周围静脉血流通畅。对于原发性梗阻,作者通过导管将梗阻处行穿通球囊扩张,再将支撑器放置于管腔内,治疗后的血管造影及其它检查证实,2例有血管内膜轻度增生,血管管腔仍然扩张良好,血流通畅,症状及体征迅速消失痊愈。9例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7例支撑器一次放置完成,2例因支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一种全新肝内分流支架的结构和在经皮经肝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PTPS)中应用的临床结果。分析应用该支架建立的门腔静脉分流道与经典TIPS所用支架血流动力学之间的差异,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3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采用预应力支架行PTPS。其中静脉曲张出血36例,难治性腹水1例及肝肺综合征1例;肝功能Child Pugh B级27例、C级11例。经皮经肝穿刺进入门静脉右支,再经门静脉左支矢状部穿刺肝段下腔静脉,经皮经肝植入预应力支架于门静脉左支与肝段下腔静脉之间。结果38例采用预应力支架行PTPS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未出现与技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门腔压力梯度平均下降14 cmH_2O,平均随访493 d,所有患者未发生再出血,难治性腹水得到有效地控制。初步开通率达98.9%。结论采用预应力支架经皮经肝途径建立门腔静脉分流安全可行,其血流动力学结果提示预应力支架形态及与相关血管壁间“吻合”严密,符合正常肝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分布,既起到门静脉部分性降压作用,又保障了门静脉右支血流的肝内灌注,对术后预防分流道再狭窄及降低肝内分流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经皮经肝门腔静脉分流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皮经肝途径建立门腔静脉分流术的可行性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19例门静脉高压患者行经皮经肝途径门腔静脉分流术(PTPS)。静脉曲张出血16例,难治性腹水2例,肝肺综合征1例;Child’S B级4例、C级15例。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左支再穿刺肝段下腔静脉,经肝植入PTFE覆膜支架于门静脉左支与腔静脉之间。结果 19例经肝段下腔静脉TIPS分流术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未出现术中与操作技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门腔压力梯度平均下降13cmH2O,平均随访216d,所有患者未发生再出血,难治性腹水得到有效地控制。一年内初步开通率94.8%,明显高于传统TIPS。结论经皮经肝途径建立门腔静脉分流是安全可行的,结果 提示由于PTPS肝内具有顺直的分流道的优势,一年内支架初步开通率明显高于传统TIPS。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一种全新肝内分流预应力支架的结构和在经皮经肝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PTPS)中应用的临床结果。分析应用该支架建立的门腔静脉分流道与经典TIPS所用支架血流动力学之间的区别,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38例门静脉高压患者采用预应力支架行经皮经肝途径门腔静脉分流术(PTPS)。静脉曲张出血36例,难治性腹水1例及肝肺综合征1例;Child's B级27例、C级11例。经皮经肝穿刺进入门静脉右支,再经门静脉左支矢状部穿刺肝段下腔静脉,经皮经肝植入预应力支架于门静脉左支与肝段下腔静脉之间。结果38例采用预应力支架行PTPS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未出现术中与技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门腔压力梯度平均下降14cmH2O,平均随访493d,所有患者未发生再出血,难治性腹水得到有效地控制。初步开通率98.9%,明显高于经典直管形裸支架TIPS。结论采用预应力支架经皮经肝途径建立门腔静脉分流是安全可行的,其血流动力学结果提示:预应力支架形状及与相关血管壁间“吻合”严密,符合正常肝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分布,既起到门静脉部分性降压作用,亦保障了门静脉右支血流的肝内灌注,对预防术后分流道再狭窄及降低肝性脑病发生率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下腔静脉病变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病变的MS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资料证实的69例下腔静脉病变的MSCT表现特征.结果 双下腔静脉8例,MSCT表现为肾静脉水平以下左右下腔静脉分别位于腹主动脉两侧;左位下腔静脉1例,表现为肾静脉水平以下下腔静脉位于腹主动脉左侧;布-加氏综合征1例,主要表现为下腔静脉肝上段狭窄;下腔静脉癌栓44例,表现为管腔内充盈缺损,无或轻中度强化,邻近脏器可见原发灶;血栓8例,表现为管腔内无强化的充盈缺损;静脉内平滑肌瘤病2例,平滑肌肉瘤4例,肉瘤样癌1例,均为管腔内充盈缺损,轻度或明显强化.结论 下腔静脉先天变异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其他性质病变多表现为腔内无/不同程度强化的充盈缺损、管腔扩张增粗及侧枝循环形成等.  相似文献   

8.
肝静脉造影、下腔静脉造影以及静脉压力的测定是临床常用的诊断手段。作者在为疑诊布 加综合征的患者行上述检查后有 2例发生血栓形成 ,现报道如下。病例 1 女 4 4岁。上腹部胀闷不适 1年余。下腔静脉造影 :下腔静脉近心端闭塞 ,肝右静脉显示良好 ,且与下腔静脉通畅 ,腰静脉、腰升静脉、肝包膜静脉明显迂曲、扩张。下腔静脉压为 2 9cmH2 O。 2d后予行介入治疗 ,行双向下腔静脉造影 ,示下腔静脉及肝右静脉内广泛新鲜血栓形成。经导管缓慢注入 30万U尿激酶 ,2 0min后造影示腔内仍有大量血栓 ,以防止肺栓塞发生 ,结束手术。病例 2 女 5 5…  相似文献   

9.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疗效。方法本组14例患者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BCS,因进行性肝功能损害,或严重门脉高压并发症(顽固性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或广泛肝静脉闭塞而行TIPS术治疗。其中混合型8例,肝静脉型5例,肝静脉广泛闭塞型1例。TIPS术中对于下腔静脉、肝静脉的不同情况,灵活选择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穿刺点进行穿刺,7例从肝静脉开口处行门静脉穿刺,建立门-腔静脉分流道,4例从下腔静脉直接穿刺门静脉分支,3例经皮穿刺开通肝右静脉后再经肝右静脉穿刺门静脉。术后对分流道支架开通情况进行长期随访。结果14例手术均获成功,门静脉压力由术前平均(4.9±1.4)kPa,降至术后(3.2±1.5)kPa,术后随访5~64个月,2例因支架狭窄分别于术后13、24个月再发上消化道出血,行分流道球囊扩张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结论TIPS适用BCS合并有进行性肝功能损害或门静脉高压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顽固性腹水的治疗。对于已行下腔静脉或肝静脉成形术后再发或加重的门静脉高压患者亦为适应证,但手术难度增加。  相似文献   

10.
经颈静脉肝内门脉左支-体静脉分流术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选择性门静脉左支作为TIPS分流道的临床意义,分析门静脉左、右支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及重要液道物质浓度差异对术后预防肝性脑病及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341例有目的的选择肝内门静脉左支作为穿刺靶点,行经颈静脉矸内静脉左支门腔分流术建立门腔分流道,避开富含营养、毒素的门静脉右支血液。肝实质通道用8mm直径球囊扩张,限制分流口径。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内无一例发生肝性脑病。随访期间TIPS术后341例患者仅5例(1.47%)出现肝性脑病和19例(5.57%)一年随访造影出现支架内狭窄。结论 选择性门静脉左支作为门腔静脉分流道,可心显著降低肝性脑病发生率,对保护肝功能,提高分流道远期开通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腔静脉后输尿管(Retrocaval ureter)是下腔静脉胎生生发过程异常而形成的泌尿系先天性畸形。输尿管环绕腔静脉走行,所以又称为环绕腔静脉输屎管,由于输尿管向内偏斜,又称偏斜输尿管;这种输尿管位置的异常并非输尿管本身的变异,而是因胚胎时期下腔静脉发育异常所致,最合适的名称应为输尿管前下腔静脉。1893年Hochstettes在尸解中首先发现,1935年Kimbrogh首次报告临床病例并手术治疗,1940年Harrill最先术前确诊。 一、病因及发病情况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是胚胎时期主静脉系统演变异常而成。输尿管处于下腔静脉后面,在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之间穿过,并绕越下腔静脉前方,然后再经其外方转向下方而进入膀胱。自1893年起,欧美文献已有近200例报告,部分为尸解发现。我国于1935年首次报道,迄今  相似文献   

12.
肿瘤侵犯下腔静脉是腹膜后肿物的一种合并症,用“B”型超声扫描能确定。本文搜集了9例腹膜后肿物(6例肾癌、2例畸胎瘤合并主动脉旁淋巴结病、1例腰大肌横纹肌肉瘤)证明有下腔静脉肿瘤栓子形成(经外科或尸检证实的5例,有临床和静脉造影资料或由CT断层资料推断的4例)的病例,用非市售的高灵敏度(3.5兆)灰阶B型超声及EM I 4500型实时扫描机进行检查。发现有非常一致的超声特征:①静脉腔内实质性回声,部分是同质的,部分不同质但主要是高密度的回声;②管腔的扩大和扩张;③血管  相似文献   

13.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TIPSS)及管腔内支架的研究与应用已在国内外开展多年,并取得了可喜的临床效果。但TIPSS及管腔内支架置入后因分流道及局部管腔产生再狭窄或再闭塞而影响中远期疗效的问题,以及严格掌握适应证和规范化操作等问题已成为TIPSS和管腔内  相似文献   

14.
局限于肝内下腔静脉的脂肪沉积是少见的良性病变。作者回顾复习了4例下腔静脉局部脂肪沉淀的病史及影像学资料(均为男性,年龄33~69岁)。3例行腹部及盆腔CT(2例口服和静脉造影剂),1例行胸部对比增强CT。其中2例已分别于2、7年前诊断。该4例最近分别由于创伤后、代谢性疾病、胸片示纵隔增宽和怀疑后腹膜出血而行CT检查。作者发现,4例CT上均显示圆形或椭圆形脂肪沉积凸入下腔静脉腔内,密度为-37~-138HU。所有脂肪沉积  相似文献   

15.
六例直接性门腔静脉分流术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B超引导穿刺 ,在肝后段下腔静脉 (RHSIVC)与肝内门静脉之间建立直接性门腔分流 (DIPS)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在B超导引下为 6例门脉高压患者 (3例同时合并有肝癌 )实施DIPS术 ,对 1例合并有肝癌的患者同时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HACE)。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 ,测量RHSIVC的直径、长度及周围肝实质包绕RHSIVC的范围 ,分别对术前、术后患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肝功能、血氨水平及门脉主干压力的改变进行比较 ,采用彩色多普勒对分流道的通畅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6例DIPS术均获成功 ,患者门脉主干压力由术前的 (3 0 83±3 19)mmHg(1mmHg =0 13 3kPa)降至分流后的 (18 50± 6 47)mmHg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t =17 19,P <0 0 5)。术后 3d ,1例肝癌患者 (同时行HACE术 )死于急性肝功能衰竭 ,其余 5例患者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分流道保持通畅 3 0~ 150d ,中位通畅时间为 60d。结论 在肝后段下腔静脉及门静脉之间建立直接性门腔静脉分流通道安全、可行 ,在临床上推广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在肝静脉与门静脉间解剖异常时,经肝段下腔静脉直接穿刺门静脉分支完成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操作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探讨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6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经肝段下腔静脉直接穿刺门静脉完成TIPS。结果65例经肝段下腔静脉TIPS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未出现与术中技术相关并发症,1年内再狭窄率明显低于常规TIPS,3例肝性脑病需限流支架置入得以控制。结论经肝段下腔静脉TIPS技术用于肝静脉与门静脉间解剖异常病例是安全、有效的,同时由于肝内分流道曲度较小,1年内支架开通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直接法下腔静脉CT成像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 BC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行直接法下腔静脉CT检查,对所有图像进行质量评价分析。结果 7例BCS患者中,下腔静脉型1例,肝静脉2例,混合型4例,其中1例混合型伴下腔静脉血栓形成。7例BCS患者中均出现奇/半奇静脉、膈下静脉、腰升静脉、腰静脉、肋间静脉扩张。结论直接法下腔静脉CT成像图像质量较高,能较准确地反映BCS阻塞的部位、范围、下肢静脉血回流异常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18.
腔静脉异常引流(附二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告二例下腔静脉闭塞伴有侧支循环血管引渡以下腔静脉血液进入左心房。临床表现为口唇紫绀、杵状指和门脉和下腔静脉高压的症状和体征。采用经皮穿刺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使下腔静脉再通后,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分压升高至正常,门脉和下腔静脉高压的症状和体征消失,术后多普勒超声于引流血管内无血流频谱发现。  相似文献   

19.
布-加氏综合征的腔静脉造影与B超诊断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B超及下腔静脉造影检查在布—加氏综合征临床诊断中的准确性和实用价值。方法  42例病人均于血管造影前行下腔静脉或肝部的B超扫描。血管造影采用Seldinger法行单向 ( 14例 )或双向 ( 2 8例 )下腔静脉插管法 ,并快速摄片观察。结果 B超发现下腔静脉节段性或膜性阻塞 18例 ,下腔静脉入口处狭窄 2 4例。其中伴有单纯性肝右静脉狭窄或 (和 )阻塞 2 0例 ,肝左静脉狭窄 8例 ,肝中静脉狭窄 12例。肝左—中、中—右肝静脉之间形成交通支血管各 8例 ,左—中—右之间形成网状交通血管 8例。 5例下腔静脉轻度狭窄 ,血流通畅。下腔静脉造影示 12例下腔静脉近端狭窄 ,30例呈节段性或膜性完全阻塞。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显影各 8例 ,余 2 6例肝静脉均未显影。有 2 6例见明显的侧枝循环形成 ,且可见有侧枝循环血管呈瘤样扩张。结论 B超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无创伤性检查是筛选病人的首选方法。下腔静脉造影是布—加氏综合征的确诊手段 ,对完全性节段或膜性阻塞者行双向下腔静脉造影是十分必要的 ,尤其是欲行介入治疗者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20.
经皮经肝门腔静脉分流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介绍一种经皮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新方法,评价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19例门静脉高压患者行经皮经肝门腔静脉分流术(PTPS)。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16例,难治性腹水2例,肝肺综合征1例;Child’sB级4例、C级15例。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左支再穿刺肝段下腔静脉,经皮经肝方向植入PTFE覆膜支架于门静脉左支与腔静脉之间。结果19例经肝段下腔静脉PTPS分流术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未出现术中技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门腔静脉压力梯度平均下降13cmH2O,平均随访216d,所有患者未发生再出血,难治性腹水得到有效控制。1年内初步开通率94.8%,明显高于传统TIPS。结论经皮经肝途径建立门腔静脉分流是安全可行的,1年内支架初步开通率明显高于传统TI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