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血管内超声(IVUS)可以提供高分辩率的冠状动脉管腔和斑块的横界面图像和冠状动脉斑块和管壁的详细信息(包括斑块的体积、成分、钙化情况,是否稳定,有无破裂,血管壁体积和形态等)成为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有力武器。近来,IVUS研究揭示出胆固醇水平、他汀治疗、心血管危险因素等与冠状动脉斑块进展的关系,同时也有多项有关冠状动脉重构、不稳定斑块和斑块破裂的IVUS研究。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超声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8例老年患者的48段离体颈动脉进行血管内超声和组织学方法的检测比较。结果发现,血管内超声在颈内外动脉显现出内膜、中层和外膜的三层结构,在颈总动脉表现为难分层次的单层结构。血管内超声可以确定动脉粥样硬化的纤维增生或钙化性病变的性质,准确测量血管的壁厚、内径和腔面积,经与组织学比较,两者的相关性良好(1.1±0.4mmvs1.1±0.4mm,r=0.98;4.6±1.1mmvs4.6±1.1mm,r=0.97;19.6±7.0mm2vs18.9±6.8mm2,r=0.96;P均<0.001)。因此,血管内超声是确定动脉血管壁形态及粥样硬化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血管内低频高能量超声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消融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应用Rayfiled公司ACOLYSISSYSTEMTM 超声溶栓仪 (4 6kHz,18W/cm2 ) ,通过导管技术对 18例冠状动脉有一支血管狭窄≥ 75 %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消融 ,测量消融前后血管的狭窄程度变化 ,观察消融中有无冠状动脉痉挛、撕裂等影像学改变 ,检测手术前后CK MB、心电图ST段及运动试验的改变。结果 18例患者消融前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为 (84 6 9± 4 6 9) % ,术后残余狭窄为 (4 0 11± 15 33) % ,较术前降低 4 4 5 8% (P <0 0 5 )。 7例术后残余狭窄 <30 % ,术前压低的ST段消融术后均明显上移 ,其中 4例压低的ST段消融术后完全恢复正常 ;术后运动诱发心绞痛所需时间、运动诱发ST段下降 0 1mV所需时间、运动诱发ST段下降最大幅度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而消融与超声消融 +PTCA运动试验差异无显著性 ,7例消融后残余狭窄 <30 %的患者 6个月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管狭窄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消融术中无血管夹层、破裂、急性血管闭塞、血栓形成及血管痉挛并发症。结论 低频高能超声消融术明显有效地裂解粥样硬化斑块 ,降低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 ,是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超声造影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的精确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2016年第3期)、EMbase及PubMed,收集采用超声造影与金标准(病理活检)比较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从1982年至2016年11月。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纳入研究包括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诊断与组织学标本的定量分析和/或发生斑块相关症状的目测比较,参数评价包括斑块和斑块超声造影定量超声强度及视觉分级;对敏感性(SEN)、特异性(SPE)、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诊断比值比(DOR)进行异质性检验和合并分析。采用随机效应进行似然比、诊断比值比的Meta分析,并根据受试者工作曲线特征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最终纳入7个研究,50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SEN_(合并)=0.68,95%CI:0.63-0.73;SPE_(合并)=0.78.95%CI:0.72-0.84;+LR=2.92,95%CI:1.60~5.33;-LR=0.34.95%CI:0.19~0.61;DOR_(合并)=9.47,95%CI:3.33~26.95;AUC=0.8346。结论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较高的敏感性、较高的特异性,可作为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传统血管内超声对斑块仅可定性为软斑块、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利用射频数据尚可分析反射波或背向散射的频谱参数以确定斑块构成信息.虚拟组织学作为一种新的组织超声分析技术,在射频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彩色编码以不同颜色来区分不同的斑块成分,绿色代表纤维组织,黄色代表纤维脂质,白色代表钙化组织,红色代表坏死组织.血管内超声弹性图是评价局部斑块弹性的新技术,该技术基于组织受压产生变形的弹性原理,可用以检出斑块并评价其破裂趋势或弹性物质构成.  相似文献   

6.
作为筛查颈动脉斑块的新型技术,三维超声在临床及科研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三维超声结合各种新型算法可有效评估颈动脉斑块负荷及其易损性。三维超声存在容积探头成本高、体积大影响探测角度等问题,尚未在中国广泛使用。文章综述了三维超声在评估易损斑块及斑块负荷方面的优势,以期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尸体冠状动脉血管54段进行了血管内超声和组织学的检测,血管内超声对肌性血管壁的横断面显现为典型的3层结构。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较重部位的血管壁中层有变薄的现象。病变较重处中层厚度:超声x=0.28±0.13mm,组织学x=0.30±0.13mm,p>0.05,r=0.91;病变较轻处中层厚度:超声x=0.44±0.15mm,组织学x=0.46±0.14mm,p>0.05,r=0.90。因此,血管内超声是研究血管壁形态的一个可信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早期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对于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及制定治疗方案十分重要。大量研究证实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斑块的稳定性有关,超声造影可显示和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是近年来斑块稳定性研究的热点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9.
运用血管内超声研究冠状动脉重构与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重构是动脉壁对粥样硬化斑块的反应,主要有正性重构和负性重构。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血管内超声技术能对人体血管腔的直径、冠脉重构的评价和斑块的性质提供更可靠的信  相似文献   

10.
衰减斑块是血管内超声识别的伴有超声衰减现象的易损斑块特征之一,其主要病理特征为具有巨大脂质坏死核心,衰减斑块成分中的胆固醇结晶及点状钙化对超声的折射和吸收导致超声波无法穿过斑块而表现为超声衰减现象,常见于急性冠脉综合征,与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增加相关,且增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无复流、围手术期心肌坏死及斑块脱垂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现从衰减斑块的定义、病理机制、临床意义、预后及临床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同时对人工智能及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集合导管在衰减斑块领域的新技术应用方面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左前降支心肌桥及壁冠状动脉(冠脉)压缩与其近段冠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入选2015-01-2018-05入住我院心内科患者80例,所有患者冠脉造影证实无明显狭窄病变,而IVUS检查发现左前降支存在心肌桥。应用IVUS测量心肌桥位置、心肌桥长度、心肌桥厚度等解剖参数;IVUS测量壁冠脉压缩比以及心肌桥近端20mm内冠脉的最大斑块负荷(Max PBprox)。单元线性回归分析壁冠脉压缩程度与心肌桥长度、厚度、位置的关系。根据Max PBprox三等分点将患者分为A、B、C 3组,比较3组间的临床资料、IVUS测量值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测得所有患者心肌桥长度为(20.8±12.7)mm,心肌桥厚度为(0.71±0.49)mm,心肌桥位置为(37.4±11.3)mm,壁冠脉压缩比为(23.9±11.8)%,单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壁冠脉压缩程度与心肌桥长度(r=0.287,P=0.067)、心肌桥厚度(r=0.296,P=0.086)和心肌桥位置(r=0.301,P=0.073)均无显著相关性。(2)根据Max PBprox三等分点分组后,Max PBprox严重程度与壁冠脉压缩比呈正相关(P<0.05),而与心肌桥长度(P=0.450)、心肌桥厚度(P=0.126)及心肌桥位置(P=0.364)无关。结论:心肌桥近端冠脉粥样斑块负荷与壁冠脉压缩比呈正相关,而与心肌桥长度、厚度及位置无关,这有助于识别高危心肌桥病变患者。壁冠脉压缩程度与心肌桥长度、厚度及位置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在体外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IVUS-VH)分析依折麦布辛伐他汀对粥样硬化斑块逆转作用的精确性。方法选取健康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21只,随机选择7只普通饲料喂养为对照组,另外14只喂饲致动脉粥样硬化饲料2周后,行腹主动脉内膜球囊拉伤术,再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依折麦布辛伐他汀组,每组7只,继续喂饲致动脉粥样硬化饲料10周。喂养第12周后,进行IVUS-VH,并与组织学结果对照检测成像效果。结果 21只白兔共分析了325个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IVUS-VH对薄帽纤维斑块的敏感性是91.7%,纤维斑块敏感性是81.3%,致病性内膜增生的敏感性是82.7%。相关分析显示,病理组织学与IVUS-VH在斑块成分分析方面,纤维组织(r=0.845),纤维脂肪组织(r=0.785),钙化组织(r=0.792),坏死核心(r=0.731)均明显相关(P<0.01)。依折麦布辛伐他汀组斑块直径、斑块厚度、内膜中层厚度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US-VH对易损斑块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高,可以用来评价依折麦布辛伐他汀对粥样硬化斑块的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他汀类药物对轻度胆固醇升高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49例LDL-C 3.6~2.6 mmol/L冠心病患者分为2组,他汀组23例;非他汀组26例.每位患者选取1处狭窄50%~70%的病变为靶病变.入院时和12个月后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靶病变的血管内超声(IVUS),比较治疗前后斑块体积、管腔体积和血管体积.结果:他汀组12个月后,LDL-C由(3.44±0.42)mmol/L降至(2.31±0.19)mmol/L,较入院时下降32.8%;非他汀组12个月后较入院时基本无变化.血管体积、管腔体积和斑块体积在入院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后,非他汀组斑块体积显著增加,由(82.1±14.5)mm3增加至(95.9±20.5)mm3(P<0.05);血管体积无明显变化;管腔体积缩小,由(55.1±7.8)mm3减少至(44.6±6.6)mm3(P<0.05).他汀组12个月后的斑块体积、血管体积和管腔体积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他汀类药物可以阻止LDL-C轻度升高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罪犯血管病变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糜烂)和伴随的血栓形成被认为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启动机制。血管内超声是当前唯一临床上可利用的能够提供血管壁实时截面图像的技术,研究能够成像斑块形态和活性(炎症)的血管内技术是心脏病学界最近非常活跃的课题,虽然其它血管内成像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重要进步,血管内超声仍然是介入心脏病专家可用的、应用最广泛的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VP)模型建立情况。方法1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高脂喂养4周后,经球囊扩张损伤腹主动脉,再高脂喂养8周后行IVUS检查。结果IVUS结果显示8只兔子有6只成功建立了vP模型。结论球囊扩张+高脂饮食方法可成功建立兔腹主动脉vP模型,IVUS是评价斑块情况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居世界首位。冠状动脉造影术(CAG)仍是目前诊断CHD的金标准,并广泛应用于CHD的诊疗中,但CAG的分辨率较低,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内膜、外膜和详细病理变化的观察不够精确。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两种分辨率较高的血管内成像技术,对CHD的诊断和介入治疗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目前临床上应用也日趋广泛。本文从IVUS和OCT识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导和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正>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因破裂或糜烂导致血栓形成,是严重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机制。易于破裂并导致血栓形成的斑块,称之为"易损斑块"。颈动脉相对于冠状动脉而言,位置表浅且运动较少,因此,很多研究选用颈动脉作为研究易损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研究高频超声对糖尿病颈动脉血管粥样化(CAS)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98例经DSA证实的CAS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高频超声检查。比较超声与DSA诊断结果,分析高频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高频超声诊断轻、中度、重度狭窄及血管闭塞检出率与DSA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超声斑块检测率明显高于DSA(P0.05)。结论高频超声对斑块识别率高,并可鉴别斑块性质,对CAS的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可用于CAS高危人群筛查,应用前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前瞻性研究血管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可行性。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3月至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患者44例(46例次),术前常规行颈部血管超声(CDU)、CT血管成像、CT灌注成像和(或) DSA检查,术后观察斑块大体形态并行组织病理苏木素-伊红(HE)及免疫组织化学CD31染色。设定斑块易损分数评分标准:依据CDU评估斑块形态、回声、纤维帽完整与否、有无溃疡、血管狭窄程度分别赋值以0~3分,计算责任斑块的易损分数,并以易损分数 4分为易损斑块,易损分数≤4分为稳定斑块;依据术后组织病理HE结果,将其分为易损组(36例次)和稳定组(10例次);根据术前6个月内是否发生缺血性卒中,将所有患者分为卒中患者33例(35例次)与非卒中患者11例(11例次);依据免疫组织化学CD31染色评估斑块内微血管密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易损分数及易损斑块比率的差异;采用Kappa值评价CDU与组织病理HE评估斑块易损性的一致性。结果 (1)一般临床资料:易损组与稳定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神经系统表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易损分数:易损组明显高于稳定组[6. 00(5. 00,7. 00)]分比4. 00 (4. 00,4. 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 031,P 0. 01);卒中患者易损分数明显高于非卒中患者[6. 00(5. 00,7. 00)分比4. 00(4. 00,5. 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 116,P=0. 002)。(3)诊断效能:CDU易损分数判断易损斑块的敏感度为88. 9%,特异度为8/10,阳性预测值为94. 1%,阴性预测值为8/12,约登指数为68. 9%,CDU与组织病理HE评估斑块易损性的一致性较强(Kappa=0. 642,P 0. 01)。(4)新生血管形成:免疫组织化学CD31染色见易损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易损组中微血管密度高于稳定组[(2. 84±1. 56) mm~2比(1. 38±0. 61) 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 507,P 0. 01)。(5)易损斑块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卒中患者中易损斑块比率高于非卒中患者[88. 6%(31/35)比3/11;χ~2=13. 286,P 0. 01]。结论运用血管超声判断斑块易损分数可准确、定量评估颈动脉斑块易损性,且易损斑块中可见新生血管形成,为临床诊断及精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