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报道连头婴分离手术中有关静脉窦处理及重建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显微手术分离连头婴共用的矢状窦,窦汇,横窦及直窦,用转流管分别作右婴的矢状窦,直窦与颈内静脉转流术,以及应用人造血管移植进行重建,在手术中确保左婴有完整的矢状窦,窦汇及横窦。结果 左婴术后功能恢复正常,右婴术后22h死于肾衰竭,高钾血症。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手术进行静脉窦转流和重建是连头婴分离手术成功的关键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2.
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38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切除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矢状窦旁或跨矢状窦手术入路,直视下应用显微手术方法,完整切除肿瘤,注意保护中央沟静脉,确切保证上矢状窦的通畅。结果 临床上共进行手术38例,其中Ⅰ级切除30例,Ⅱ级切除8例,无手术死亡,无特殊并发症发生。28例经6个月-6年随访,无肿瘤复发。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上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能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保护矢状窦、中央沟静脉和重要脑功能区,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矢状窦旁巨大脑膜瘤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矢状窦旁或跨矢状窦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手术结合捆绑牵引方法,完整切除巨大脑膜瘤并注意保护中央沟静脉和上矢状窦通畅。结果手术治疗直径5—10cm以上脑膜瘤26例,其中Ⅰ级切除20例,Ⅱ级切除5例,Ⅲ级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和特殊并发症发生。24例经1—5年随访,无肿瘤复发。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矢状窦旁巨大脑膜瘤能明显提高手术全切率和减少手术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有效防止矢状窦及中央沟静脉损伤,减少脑组织牵拉,保护重要脑功能区和提高病人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大鼠上矢状窦闭塞模型脑血流和脑组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上矢状窦闭塞模型脑血流与脑组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方法 利用大鼠上矢状窦闭塞模型 ,激光多谱勒扫描法测定脑表 2 5处局部脑血流 (lCBF)和脑组织血氧饱和度 ,以 2 5处lCBF的中位数代表区域脑血流 (rCBF)。荧光血管造影技术检测上矢状窦闭塞情况和血栓扩展情况。大鼠分为以下 3组 :A组 ,对照组 (n =5 ) ;B组 ,上矢状窦结扎组 (n =8) ;C组 ,上矢状窦结扎加上矢状窦内注入血栓形成因子 (n =10 )。结果 C组上矢状窦结扎加上矢状窦内注入血栓形成因子后rCBF与脑组织血氧饱和度明显降低 (P <0 .0 5 ) ,B组上矢状窦结扎后rCBF降低(P <0 .0 5 ) ,15min后又恢复到结扎前水平。B组的平均动脉压较A、C组增高 15 %左右 (P <0 .0 5 )。结论 急性上矢状窦闭塞血栓扩展到脑皮层静脉后rCBF和脑组织血氧饱和度降低 ,脑血管造影及rCBF和脑组织血氧饱和度监测可早期诊断上矢状窦闭塞 ,提升脑灌注压可以延长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时间窗。  相似文献   

5.
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e,DAVF)是较少见的颅内血管性疾病,足海绵窦、侧窦、矢状窦等硬膜窦及其附近动静脉间的异常交通,占颅内动静脉畸形的10%~15%,可发生在硬脑膜的任何部位,以横窦一乙状窦区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海绵窦区、上矢状窦区等多见。该病以成人多见,尤其是40~60岁年龄组多发,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后天性疾病。本病以单发多见,也有多发DAVF的报道。  相似文献   

6.
自从Pena和Devries倡导应用后矢状切口肛门直肠成形术以来,这一术式已被许多外科医生用于高位肛管直肠畸形的处理。利用后矢状切口使结肠和直肠游离到足够距离而不需剖腹探查、修补直肠尿道瘘或直肠阴道瘘,重建肛门并保存排便控制能力。本文是利用后矢状切口作肛门直肠成形术治疗成年人肛管和直肠疾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4月~2011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4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一般情况、显微镜下手术方法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simpso脑膜瘤切除分级标准判定疗效,I级切除10例(41.67%),Ⅱ级切除12例(50%),行上矢状窦上1/3结扎切断肿瘤2例(8.33%),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显微镜下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报道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应用显微手术切除20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决定完整或分块切除,妥善处理供血动脉及受累的矢状窦,注意保护中央沟静脉。结果 按Simpson切除分级标准,Ⅰ级切除11例(55%),Ⅱ级切除5例(25%),Ⅲ级切除4例(20%),无手术死亡。结论 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 提高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效果。方法 应用显微手术治疗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20例,术前行DSA检查16例,了解肿瘤的血供、矢状窦通畅程度及瘤周静脉回流代偿情况,采取先阻断窦旁供血,然后囊内或分块切除肿瘤,注意保护中央沟静脉、其他代偿回流静脉及瘤周正常脑组织,妥善处理受累的矢状窦。结果 肿瘤全切除17例,近全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遗有左侧轻偏瘫1例,双下肢轻瘫2例。13例术后随访3—7年,无肿瘤复发。结论 采用显微手术切除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减少脑重要功能区的损伤,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血管转流管在静脉窦旁脑膜瘤显微全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血管转流管在静脉窦旁脑膜瘤显微全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0年2月-2002年3月收治静脉窦旁脑膜瘤18例,其中17例侵犯后2/3矢状窦,1例侵犯先天单侧横窦。术中全部应用血管转流管,在手术显微镜下施行肿瘤切除。结果:全部病例均全部切除肿瘤和受侵犯之窦壁(Simpson I级切除),12例作人造血管移植重建静脉窦,4例行窦壁硬脑膜修补,2例因静脉代偿充分仅单纯结扎静脉窦,术后恢复好,无死亡病例。结论:血管转流管的应用是保证后2/3矢状窦旁及横窦脑膜瘤全切除及顺利进行静脉窦重建的良好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血栓形成(SSST)的临床表现及有效的检测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SSET患者的临床表现、头CT、MRI及MRA的特点。结果20例有明确的发病原因,其中10例为产后,2例为人工流产,口服避孕药。大量饮酒、脑外伤伴颅骨骨折各1例,5例为高热、脱水伴电解质紊乱;1例无明确病因。临床以头痛、昏迷、抽搐、瘫痪为常见表现。15例行头部CT扫描,12例表现脑水肿,2例左侧顶叶低密度病灶,3例伴顶叶高密度出血灶。6例出现束带征,9例可见空三角征。头部MRI检查的21例中18例有脑水肿改变,18例显示静脉窦内部分或全部节段性流空信号消失。6例加做NRA的PC法均显示上矢状窦显影缺损,大部分患者好转出院,死亡3例。结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无特征性,MRI MRA对其诊断敏感性强。对持续性高颅压患者应常规NRI MRA检查以确定或排除上矢状窦血栓。  相似文献   

12.
上矢状窦损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颅脑创伤,可单独发生或并发于颅脑的其它创伤。易导致严重大出血和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术中处理较为困难。本院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创伤性上矢状窦损伤25例,占同期颅脑损伤手术病人1.9%,经综合治疗效果满意。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切除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与传统的手术方法比较,显微手术提高了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全切除率。方法:采用显微手术方法治疗20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按Simpsom切除分级标准Ⅰ级14例,Ⅱ级6例。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12例经6个月~9年随访,无肿瘤复发。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可有效地防止矢状窦、中央沟静脉及其他脑重要功能区的损伤,提高了肿瘤的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14.
创伤性跨上矢状窦硬膜外血肿是硬膜外血肿的特殊类型,临床上较为少见,术中出血凶猛、死亡率高。上矢状窦损伤死亡率高达41%,其临床表现在早期一般不明显,但病情常可急剧恶化,危及生命。治疗上大多数学者主张手术治疗,极少数采用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了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106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症状、诊断方式、显微手术与疗效。结果 92例(86.8%)肿瘤获全切除;11例(10.4%)为次全切除。3例(2.8%)于术后2W内因脑水肿、出血或心衰而死亡。94例长期随访(平均3.1年),其中82例(87.2%)恢复良好,6例(6.4%)肿瘤复发。结论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的技巧。方法应用显微手术治疗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32例。利用肿瘤与脑组织之间的蛛网膜界面,囊内或分块切除肿瘤,注意保护中央沟静脉、其他引流静脉和正常脑组织,妥善处理受累的矢状窦。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17例(53.1%),Ⅱ级切除11例(34.4%),Ⅲ级切除4例(12.5%)。无手术死亡。并发症:脑水肿及梗死2例,予手术减压;10例术后偏瘫加重,其中8例1~6周逐渐恢复,2例一侧肢体不全瘫痪。术后21例随访3个月~5年,2例Ⅱ级切除、2例Ⅲ级切除者术后1~3年复发。结论充分的术前影像学评估,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处理矢状窦,避免脑皮质、中央沟静脉和其他引流静脉的损伤,是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全切率和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年我院收治上矢状窦栓塞5例,经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收治上矢状窦栓塞患者5例。男性1例,女性4例,年龄26~48岁,平均32.3岁。女性4例中处于妊娠期1例,产褥期3例。5例病人均以突发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  相似文献   

18.
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前明胶海绵栓塞术蔡浩,易书贵,吴开华,姚雪峰,董元训,赵平,丁家周我院自1991年2月~1993年5月,对10例主要由颈外动脉供血的矢状窦旁脑膜瘤,作了术前明胶海绵栓塞术,明显地减少了术中的出血及输血,避免了术中休克的发生,取得了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策略和疗效。方法 28例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行显微手术治疗,并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显微手术及其疗效。结果按照Simpson切除分级标准,Ⅰ级切除12例,Ⅱ级切除16例,无手术后死亡病例。随访0.5~6年,5例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技术治疗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争取SimpsonⅠ级切除是预防脑膜瘤术后复发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腰椎间盘突出矢状位重建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腰椎是盘突出在矢状位上的CT表现。方法:对50例54个突出椎间 完成横断位扫描后进行矢状位图像重建。结果;椎间盘突出在矢状位上表现为突入椎管的软组织密度阴影。在所有病例中突出椎间盘的纵径长度都大于椎间隙高是盘突出的形态可分为:(1)铆钉形(40个);(2)水滴状(6个);(3)游离型(8个)。结论:矢状位重建对于椎间盘突出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提供平片和横断位不易得到的解剖学信息。结合横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