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诊抢救心脏停搏的程序与方法,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抢救成功的25例心脏停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心肺复苏的因素。结果:25例患者复苏成功25例。结论:心脏停搏患者复苏成功与患者原发疾病,心肺复苏抢救成功与开始抢救时间、胸外按压方法及合理使用复苏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皖南地区市民心肺复苏普及率和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分析复苏成功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院前发生的2 376例心搏骤停患者(并根据是否抢救成功将患者分为抢救成功组与失败组),计算经心肺复苏抢救的成功率,分析成功相关因素。同期选择1 000例皖南地区市民进行心肺复苏相关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1 000例心肺复苏相关知识问卷及格257例,占25.70%。2 376例院前心搏骤停患者中,共562例患者抢救成功,占23.65%。成功组患者年龄≤60岁、现场有市民抢救、120到达时间≤10 min、开展心肺复苏时间≤5 min、心肺复苏持续时间≤65 min、气管插管≤6 min、心脏除颤时间≤5 min、心脏停搏时间≤5 min、采用气管插管率均高于失败组患者(P<0.05)。120到场前现场有市民复苏抢救、120到达时间≤10 min、开展心肺复苏时间≤5 min、心脏除颤时间≤5 min、心脏停搏时间≤5 min是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皖南地区市民心肺复苏普及率为25.70%,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为23.65%...  相似文献   

3.
谢文卓  谢映琴  温宇明  李朝阳  袁莺 《广西医学》2009,31(12):1828-1829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致呼吸心脏停搏患者的临床规律以及经过心肺复苏术抢救后的效果。方法对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呼吸心脏停搏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抢救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9例患者中,以男性、青壮年患者多见,而出现呼吸心脏停搏的时间、地点及临床表现轻重均未显示明显规律性。经过心肺复苏术抢救后大部分患者心脏、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均能够逐步稳定,转入病房进一步诊治。结论对于突发原因不明的呼吸心脏停搏患者,需考虑SAH的可能,在心肺复苏成功后,可以行头部CT或者腰椎穿刺予以确诊;对于已确诊的SAH患者,必须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随时作好心肺复苏的准备。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1):92-95
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 年1 月~2019 年9 月在我院ICU 收治的心脏停搏患者,其中心肺复苏失败的患者60 例为观察组,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60 例为对照组,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导致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失败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在单因素分析中,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年龄、合并脑血管病变、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合并创伤性疾病、心肺复苏开始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脑血管病变、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合并创伤性疾病、心肺复苏开始时间是导致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心脏停搏患者受到合并脑血管病变、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合并创伤性疾病、心肺复苏开始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心肺复苏易失败,临床应根据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失败的危险因素制订针对性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5.
黄海生 《当代医学》2013,(20):100-101
目的通过对ICU心脏停搏患者行心肺复苏治疗,探讨影响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因素。方法将在ICU就诊的92例心脏停搏患者,根据复苏情况分为成功组(48例)和失败组(44例),对两组患者的原发疾病、心脏停搏的原因、使用肾上腺素的用量等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促使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心脑血管疾病、意外伤害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较高,而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发生中毒患者的心脏复苏失败率较高,P<0.05;成功组患者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的比例为87.5%,失败组患者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素的比例为63.6%,P<0.05;成功组由于快速心律失常导致心脏停搏的比例为81.3%,失败组由于慢性心律失常导致心脏停搏的比例为68.2%,P<0.05。结论患有原发疾病、使用肾上腺素的剂量、心脏停搏原因等都是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今后的治疗上要密切关注这些因素对于患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影响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急诊科接诊并进行心肺复苏的106例院前心脏停搏患者按照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进行分组,其中成功组55例、失败组5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影响心脏停搏患者恢复自主循环的因素主要有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击除颤开始时间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等。其中危险因素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5 min)(OR=1.342,95%CI 1.124~1.741)和气管插管时间(>2 min)(OR=1.998,95%CI 1.342~2.685);保护因素为:电击除颤开始时间(≤5 min)(OR=1.532,95%CI 1.357~1.699)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标准量)(OR=2.142,95%CI 2.012~3.969)。结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击除颤开始时间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是影响院前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心脏停搏时的抢救方法。方法 18例患者在住院期间突发心源性猝死,心电监护显示出现多种心律失常,在救治中出现心脏停搏。立即行心肺复苏术(CPR),对停搏的心脏进行复跳,主要包括胸外持续按压,肾上腺素静推和静滴,安置临时起搏器等综合治疗。结果复苏早期:17例心跳恢复,1例死亡;复苏晚期:14例存活,3例死亡。复苏成功率为77.8%。结论心源性猝死突发时对心脏停搏的抢救是抢救心源性死亡一个重要环节,持续胸外按压,静推和持续静滴肾上腺素,促使心脏尽快起搏,并及时安置临时起搏器等是有效的抢救方法。抢救时心跳的复苏时间及患者原有的心衰是影响复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心肺复苏的现状,总结抢救经验,探索如何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07年7月我科52例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分析心跳停止到心肺复苏间隔(TCA)时间,原发病因与抢救成功率的关系。结果TCA〈5min者CPR成功率40%、存活率16.7%;TCA5-10min者CPR成功率33.3%、存活率6.7%;TCA10~15min者CPR成功率28.59%、存活率为0。无心脏基础疾病的药物中毒者抢救存活率相对较高,心源性骤死者难以抢救。结论心跳骤停患者抢救成功与否与心脏停搏时间、原发病是否可逆、抢救人员专业水平、抢救措施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1996年 2月~ 2 0 0 1年 3月 ,我院抢救心跳骤停患者计 2 7例 ,成功 19例。现将抢救成功 19例的经验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9例心跳骤停患者中 ,男 12例 ,女 7例 ;年龄 15~ 61岁 ,平均 35岁。心跳骤停原因 :冠心病 8例 ,有机磷中毒 7例 ,脑干出血 2例 ,溺水和电击伤各 1例。心跳骤停发生在院外 5例 (就地已经得到及时抢救 ) ,医院内 14例。心肺复苏前心跳停止时间 1.5~ 8min ,平均 4 .3min。心肺复苏开始直到心脏复跳的时间在 2 .8~ 9min ,平均 5 .5min。2 心肺复苏方法发现心脏停搏病人 ,要立即进行现场抢救 ,将患者仰放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CU萨勃心肺复苏机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萨勃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50例(试验组)及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50例(对照组)的疗效,两组均同时应用高级生命支持手段,包括药物及电除颤治疗.结果:试验组复苏成功40例,成功率80%;对照组复苏成功25例,成功率50%,试验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90,P〈0.01).结论:ICU使用萨勃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可以提高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5例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超长心肺复苏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长心肺复苏(超长CPR)一般是指超过常规心肺复苏的时限,即时间>30min而进行的长时间不懈的心肺复苏抢救[1] 。临床上复苏过程中出现短暂的一过性心脏复律的情况并不少见,但这种复律往往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而且没有自主呼吸,之后心脏再次停搏。严格地说,超长CPR应从最后一次心脏停搏时算起,至自主循环、自主呼吸均恢复或最终因呼吸循环停止而停止抢救为止。心肺复苏的成功应包括脑复苏,即患者的神志恢复清醒。本文所记录的复苏时间从初次心跳呼吸停止算起,因而包括了心脏的反复复苏。已有少量肺栓塞、心衰、中毒、呼衰患者呼吸心跳骤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以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年1月至2004年3月间院内及院外急救的40例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分析治疗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40例心跳骤停患者中,院内心肺复苏成功2例,院外无一例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5%。结论 心跳骤停患者抢救成功与否与抢救人员抢救水平,抢救人员分开协调能力,抢救开始时间,抢救措施正确与否,能否早期除颤,有无先进的急救设备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王宁 《中原医刊》2009,(18):27-28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PR)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0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实施开放气道、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电击除颤,气管插管或气囊面罩吸氧,心肺复苏药物应用等急救措施。比较不同疾病类型、不同复苏时间、是否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异同。结果不同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病因、不同复苏开始时间、电击除颤的早晚、有无气管插管,其抢救成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围心搏骤停期患者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心肺骤停的早期信号,这将有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患者的病因、复苏时机、复苏措施均与心肺复苏成功率有较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11例心肺复苏成功患者的抢救措施及护理体会。方法早发现,早抢救,护士与医生密切配合,分秒必争,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正确施行胸外心脏按压术,及早脑复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结果42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中有11例复苏成功,抢救成功率达26%。结论提高全民急救意识,加强心肺复苏知识和技术的普及,使心脏骤停患者能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急救,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乳酸(LAC)浓度与血氧分压(PaO2)相互关系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为判断此类患者的组缺氧提供有价值的生化指标。方法:应用窒息停搏方法建立家猫的心肺复苏模型。用美国NOVA PHOX PLUSL血气、电解质、血乳酸仪测定心肺复苏前后的血LAC浓度和血气的变化。结果:心脏停搏后5分钟与正常血气比较,血氧分压下降、血LAC上升(P<0.01);单纯肾上腺素组:给药后5分钟与心脏停搏后5分钟比较,血氧分压上升、血LAC下降(P<0.01),9例中有5例死亡,存活率为44.4%;联合用药(肾上腺素和血管加压素)组:给药后5分钟与心脏停搏后5分钟比较,血氧分压上升、血LAC下降(P<0.01),11例中1例死亡存活率为90.91%;单纯肾上腺素与联合用药5分钟后比较:血氧分压下降、血LAC上升(P<0.05)。结论:心肺复苏期间,氧及乳酸浓度的高低对抢救成功有密切关系,动态监测血氧及血乳酸浓度对心肺复苏有一定的预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层医院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影响基层医院急诊心肺复苏(CPR)成功的相关因素,以便进一步指导临床抢救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09年10月我院急诊科及院前发生呼吸、心搏骤停需紧急实施CPR的患者102例,根据复苏后表现分为抢救成功组及不成功组,对两组复苏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在5min以内者成功率达79.2%,5~10min为20.7%,大于10min者仅为8.3%;成功及失败组间的复苏具体措施(心脏停搏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的时间、呼吸停止至气管插管成功所用的时间、发现心室颤动至电除颤所用时间)的时间均数存在明显差异(P〈0.01);而且不同基础病因患者复苏成功率方面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时间、抢救技术、基础病因仍是影响心肺复苏的重要方面,基层医院应尽量缩短出诊反应时间,以尽早启动复苏程序。作为专业急救人员,应大力加强理论学习和技术操练,做到单病种程序化,从而在最短的时间里对患者实施最有效的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腺苷受体拮抗剂氨茶碱在肾上腺素无效的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中的作用。方法:对13例心脏停搏后肾上腺素无效的病例,给予静脉注射氨茶碱(0.5 ̄1.0g),观察心律,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氨茶碱注射后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恢复率均为76.9%(10/13),6h存活率为81.5%(8/13),24h尖率为46.1%(6/13)。有1例心肺脑复苏成功,意识清楚;有2例心肺复苏成功,呈植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胸外按压联合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抢救心脏停搏的疗效.方法:心脏骤停患者70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常规复苏组30例和联合复苏组40例.常规复苏组采用常规心肺复苏术(STD-CPR),联合复苏组采用胸外按压联合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比较两组抢救效果.结果:联合复苏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复苏时间为6.80±1.20...  相似文献   

19.
1 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 1.1 开始心肺复苏的时间 目前将心脏停搏分为3个时期:(1)电活动期,为发病的前4分钟,大部分患者此时表现为室颤.此期特点是对除颤的反应好,患者若能在此期内接受CPR,一般出院生存率较高;(2)循环期,出现在发病后4~10分钟,此期内需要高质量CPR为心、脑等重要脏器在除颤前提供氧合血液, 从而增加有效循环,改善患者预后;(3)代谢期,常始于发病10分钟以后,目前几乎没有针对该期的有效治疗措施.研究发现,生存率与心脏停搏持续时间成反比,每延迟一分钟,抢救成功率降低10%,心脏停搏1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90%,心脏停搏4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约60%,心脏停搏6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约40%,心脏停搏8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约20%,且患者可能已"脑死亡",心脏停搏10分钟实施CPR成功率几乎为0 [1].大部分院外心脏停搏患者都不能在电活动期(4分钟内)得到治疗,而往往是在循环期才得到抢救.  相似文献   

20.
686例心肺复苏成败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解我院心肺复苏(CPR)现状,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成败的相关因素,探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对本院2002至2008年6年来记录完整的686例患者CPR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疾病种类、CPR开始时间、复苏药物、电击除颤、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成功率及脑复苏成功率等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创伤后CPR病例数量居首位;心脏停搏时间大于10min者CPR成功率明显低于10min内开始CPR者(P<0.05);322例复苏成功,CPR成功率为44.02%,24h生存率12.2%,脑复苏成功率仅5.4%;CPR成功率与心脏停搏时间、有无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有无早期电除颤等有关。结论CPR成功率较低,脑复苏成功率则极低,早期生命支持"生存链"未得到切实应用;尽早识别心跳骤停、及早CPR、及早气管插管和及早电击复律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