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上期)这些古代的脉书,论脉之名称、循行、径路,论脉中气血的运行,论各脉的病候,还论在“脉”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医特有的诊断方法——脉诊、治疗方法——针灸(砭法、灸法、针法)。西汉初年,已有脉书、药书行于世,然而,《方技略,关于脉学、药学,既不列类目,又未载其书。 相似文献
2.
Chen Y 《Zhonghua yi shi za zhi (Beijing, China : 1980)》1997,27(1):7-12
通过对古代各个时期有关益智针灸的专题文献资料的考察,结合当时的医学流派背景,加上历史计量学研究结果,溯其源,析其流,发现益智针灸奠基于秦汉,发展于晋唐,盛极于宋元,普及于明清,理清了我国益智针灸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3.
我院中医学专业七年制教学计划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启梅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4,(6):19-20
中医学七年制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大胆尝试。为了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对其教学计划进行了分析研究。一、培养目标根据国家教委《制定七年制高等中医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和基本要求》和《七年制中医专业基本规范》的精神,该学制学生应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三个面向”的需要,潜力大后劲足,知识能力结构较合理的、达到医学硕士生水平的中医专门人才。(一)政治上要求。热爱祖国,自觉和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遵纪守法,严谨求实…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部分在校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的调查分析,了解目前该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意识,提出就业工作的策略,解决中医药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5.
药理学对中医七年制是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而实验教学又是药理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提高药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作者在中医七年制药理实验课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文章对当前改革工作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 相似文献
6.
《阴证略例》的学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证略例》一书,为金元名家王好古所著。好古,字进之,号汝庄,晚年退居草堂,号海藏老人,元代赵州(今河北赵县)人,约生于公元1200年,卒于1264年。王氏博通经史,以进士官本州教授,并广览医籍,曾学医于名医张元素,后复从师兄李东垣学习,尽得其传,成为金元时期著名医家之一,其著作尚有《此事难知》、《汤液本草》等8种。1阴证研究的临床意义 《阴证略例》在中医学术史上有相当地位,颇受后代临床医家重视。正如海藏对其友麻革所言:“伤寒人之大疾也,其候最急,而阴证毒为尤惨,阳则易辨而易治,阴则难辨而难治。… 相似文献
7.
陈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3)
《内经》杂法治病说略陈明(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关键词:内经,治疗方法,中医学理论《内经》是总结秦汉以前中国医学成就的一部辉宏巨著,所载内容,包罗万象,单就治疗方法上,除推行针灸、药物内服疗法外,还使用祝由、按摩、导引、药熨、渍浴、刺血、饥... 相似文献
8.
侯小宝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7(1):13-15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目录学文献,也是研究中华传统医学文献的宝贵资料。《汉书·艺文志》的医史文献价值主要表现在其医史文献著录法,其体现的医学资料价值和反映的医学思想理念以及对后世医史文献著录的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伏寒化温是广为人知的,然而按天之六气化六淫,还有五类邪气伏而发病的状况,自古论者稀。蒋宝素在《医略十三篇》中,对每类邪气的伏而发病情况均予以详细阐述,表陈自己的见解。其中:伏暑化为痎疟;燥邪无重病故无伏邪;伏湿为秋之正邪,化为咳嗽。伏火和伏风略有所提。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报》2020,(1):214-217
《素问纠略》一书的作者及版本历来说法不一。《明史》记为杨慎,但考查杨慎文集《升庵全集》《升庵外集》均不见此书;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认为此书应是朱丹溪所作。本文就此提出疑问,考查杨慎著述的主客观条件。首先,从史传及杨慎诗文中可知,他曾研习医籍,知晓医理,其医学著作《男女脉位图说》序文更反映了他欲纠辨古人的愿望,是为他著《素问纠略》的主观条件或内部条件;其次,杨慎晚年贬谪至西南地区,恶病缠身,曾学医自疗,且喜好上山采药,这为他创作《素问纠略》提供了外部条件;加之同僚何宇度、名医何时希的记载为旁证,杨慎著《素问纠略》三卷是成立的。而针对杨慎文集不见此书,一卷本著者题为朱丹溪、周木等人的事实,本文认为是版本不一所致。即:名为《素问纠略》的医书实有两个版本:其一为前述杨慎所著的三卷本,已经亡佚;其二为周木辑佚或假托元代朱震亨所作的《素问纠略》一卷本,现存抄本。由此,《素问纠略》作者及版本问题得以澄清。 相似文献
11.
《素问纠略》一书的作者及版本历来说法不一。《明史》记为杨慎,但考查杨慎文集《升庵全集》《升庵外集》均不见此书;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认为此书应是朱丹溪所作。本文就此提出疑问,考查杨慎著述的主客观条件。首先,从史传及杨慎诗文中可知,他曾研习医籍,知晓医理,其医学著作《男女脉位图说》序文更反映了他欲纠辨古人的愿望,是为他著《素问纠略》的主观条件或内部条件;其次,杨慎晚年贬谪至西南地区,恶病缠身,曾学医自疗,且喜好上山采药,这为他创作《素问纠略》提供了外部条件;加之同僚何宇度、名医何时希的记载为旁证,杨慎著《素问纠略》三卷是成立的。而针对杨慎文集不见此书,一卷本著者题为朱丹溪、周木等人的事实,本文认为是版本不一所致。即:名为《素问纠略》的医书实有两个版本:其一为前述杨慎所著的三卷本,已经亡佚;其二为周木辑佚或假托元代朱震亨所作的《素问纠略》一卷本,现存抄本。由此,《素问纠略》作者及版本问题得以澄清。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七年制学生的临床能力培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通过明确七年制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中医学七年制学生的中西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规范各类医疗文件的书写、加强临床能力考核及合理应对新形势下的各类矛盾等几个方面努力,全面提高中医学七年制学生的临床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医课程结构改革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七年制中医学专业自1991年在上海、北京、广州等3所中医院校率先试办以来,已进入第7年(第1届七年制中医学专业硕士生即将走向社会)。7年的办学情况如何?据国家教委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检查团对上述3所中医药大学的七年制中医学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估结果是合格的,并作了较全面的肯定性评价。七年制教育成绩突出,经验新鲜。但毋庸讳言,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1)没有完全摆脱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2)忽视临床基本功训练;(3)课程结构不甚合理,课程内容较陈旧,教材建设较滞后,教学方式较单一等等。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而课程体系改革则… 相似文献
14.
15.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6.
标准化病人经过特殊训练,并能恒定、逼真地复制真实的临床情况,可以为医学生的人际交流和检体技能训练提供逼真的氛围,并为对医学生、教师以及住院医师的评估考核提供论据。七年制中医学生应具备应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方法处理临床各科急、难、重症的基本能力,而在教学实习中引入标准化病人,可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真正掌握临床各科所必须的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17.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它和正史、方志被看作中国历史的三大支柱.家谱不仅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深入研究历史学、民俗学、文学、人口学、社会学等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本文从史料、民俗、文学、人口学等方面对甘肃省通渭县<牛氏家谱稿略>的社会文化价值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的推行,对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机遇。为使我校的七年制中医学专业教育顺应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中医临床人才,我们确立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了具有特色的培养方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三段式”教学运行方式,将临床课程见习化,建立全程化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七年制中医学专业教育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卫生现代化建设需要而确立的一种主要培养中医学高层次人才的新模式,培养方式为“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培养“基础宽,素质高,能力强,潜力大”的复合型人才,实行文、理、医结合,整体优化课程体系,面向临床,注重科研,训练思维,适应社会。我校自1996年开办七年制中医教育以来,对这一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0.
天津中医药大学自2000年开办中医学专业七年制教育以来,在"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培养方针指导下,已经培养了3届毕业生,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年来随着学校办学理念不断清晰,"强化学校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做精医学专业"、"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等已经成为学校上下的共识和各项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