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折返是绝大多数节律规整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而可激动间隙既是折返环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折返能够维持的必需条件,因而可激动间隙是心脏电生理学一个重要的基础概念。深入理解可激动间隙对临床医生和心电学医生认识和揭示许多心电现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临床心电学杂志》2011,(4):314-314
当稳定的折返性心动过速持续存在,并有稳定的可激动间期时,能够侵入可激动间期的S2电刺激除了能终止心动过速外,还可能引发另一种心电现象,即S2电刺激引起的一次提前的心室(心房)激动将使心动过速发生节律重整。  相似文献   

3.
当稳定的折返性心动过速持续存在,并有稳定的可激动间期时,能够侵入可激动间期的S2电刺激除了能终止心动过速外,还可能引发另一种心电现象,即S2电刺激引起的一次提前的心室(心房)激动将使心动过速发生节律重整。这种适时的S2电刺激重  相似文献   

4.
5在稳定的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折返环路中,折返波(波锋到波尾)持续不断地做着环形运动,而维持环形折返运动的必需条件是折返波波锋前方的心肌组织一定处于兴奋期,随时可被波锋激动,即前行传导的波锋电活动能使该心肌组织除极,使折返波的波锋继续前传。折返环中,处于兴奋期的心肌组织(图中圆圈中的白色  相似文献   

5.
正心动过速的形成机制有:(1)折返;(2)自律性增高;(3)触发活动。折返机制引起的心动过速在食管心脏生理检查中既能诱发又能终止,是无创电生理检查的重要内容。折返机制:从心脏某部位发出的激动在传导途径中遇到一条径路的单向阻滞,则改从另一条传导较缓慢的径路前向传导并通过前者折返回原处,如原部位已脱离不应期就会再次形成激动,连续的折返激动便形成折返性心动过速。当折返条件被破坏后,心动过速立即终止。  相似文献   

6.
折返性过早搏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早搏动是临床最常见到的心律失常,其发生机制可以是异位节律点自律性增高引起,可以由折返或触发机制引起。但在具体分析和处理心律失常时,临床或心电图医师常把各种心动过速与折返相联系,把各种早搏与自律性机制相联系,折返性过早搏动的概念常被淡泊或遗忘。近年来,经临床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证实的折返性过早搏动十分多见,应当给予足够的、充分的重视。一、折返性过早搏动的概念临床心电图和临床电生理的折返概念是指一次激动经过传导,再次激动心脏某一部位的现象。由折返机制引起的过早搏动称为折返性过早搏动。多数过早搏动属于折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腔内心电图上表现为房室同时激动的房性心动过速(AT)的电生理特征.方法:对4例房室同时激动的AT患者的电生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T并发房室结缓慢前传时,A波可与滞后的V波融合,使腔内心电图表现为房室同时激动,易误诊为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AT时房室也可同时激动,规范、细致的电生理检查是避免误诊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心律失常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是心脏冲动的折返。每当一次冲动使心房和心室激动的同时由另一条途径折返并再次激动心房或心室,这种现象称之为折返。单次的折返称为折返搏动,连续的折返则形成折返性心动过速。折返可发生在心脏的许多部位,常见的有窦房结  相似文献   

9.
在隐匿性旁路引起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消融中,心内电生理检测,行心室S1S1刺激时,根据VA激动顺序可判断隐匿性旁路且诱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近来,我们发现1例患者只有在异丙肾上腺素诱发下才出现旁路逆传并诱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此种现象极罕见,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0.
心脏传导的改变导致折返。这样的过程常常是由于疾病所致的心脏细胞电活动改变的结果,然而由折返引起的心律失常在没有疾病的时候也可能出现。什么是折返由窦房结起搏点激动心脏时,传导的冲动依次激动心房和心室之后消失,因为心脏由刚兴奋过的不应期组织所包围。当传导的冲动在心脏完全激动之后不消失,而且持续到不应期终了之后再兴奋它的时候就会产生折返现象。这些折返机理是由Mayer在1908年的兴奋水母下伞面组织环的研究和Mine在1912—1914的切割乌龟  相似文献   

11.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有自律性增高(automaticstrengthen)、触发活动(triggeredactivity)及折返激动(reentry) ,其中90%以上为折返激动所致。折返激动既往均指0相去极化电流所致。本文介绍复极2相折返及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0相折返传统折返概念认为折返的产生及其激动的维持均系由于动作电位0相去极化电流沿折返环路传导所致 ,相毗邻心肌细胞的去极化亦只能由0相电流介导产生 ,即为去极化电流所形成的0相折返。一、折返激动的定义折返激动是指心脏某一激动循一条传导途径传出 …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无创性电生理检查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类型的鉴别价值,采用V1导联P波(Pv1)和体表右胸导联P波(PRAM),反映右房激动电位;4个单极食管导联(PVE)和一个双极食管导联P波(PVEB),反映左房激动电位。通过以上导联同步描记来观察左、右心房激动顺序,应用食管心房调搏的方法,基本可区别房室结折返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以及其它形式的PSVT。  相似文献   

13.
Q-T离散度(Q-Td)代表心肌复极的不均匀性,如果这种不均匀性增加,则易形成多发性折返,导致心肌的传导和自律性异常,促发各种心律失常,甚至室颤的发生。而心室晚电位(VLP)代表局部心肌的除极延迟和心肌内存在电不稳定,如果这种电活动达到一定临界水平,就可产生折返激动,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心源性猝死。Q-Td与VLP之间的  相似文献   

14.
很多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是折返造成的。这些折返环通过导管激动顺序标测很难确定。拖带是电生理的一个重要概念,拖带技术在导管标测时,依据不同部位起搏时,标测电位图的比较,观察起搏位点与折返环的关系,揭示折返心律失常的特征。拖带技术可区分位于折返环上及折返环外的起搏点、确定折返环异常传导区域,指导治疗折返性心律失常。拖带标测已被用于心房扑动、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与瘢痕有关的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现将介绍拖带标测对诊断折返引起心律失常的的应用价值。另外,将揭示显性拖带与隐匿性拖带的差异,最后,将介绍诊断和治疗心房扑动、室性心动过速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维持机制的新观点--"肺静脉-左心房折返"假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现阶段关于心房颤动的维持机制的两种主要假说,即心房“多发子波折返”和“肺静脉驱动伴颤动样传导”均难以全面解释电学隔离肺静脉治疗心房颤动的机制。研究证实,在肺静脉和左心房之间具有形成折返激动的必备基础,而且心房颤动持续过程中的肺静脉电活动具有提示折返激动的特征,并高度依赖于左心房电活动的存在。基于此,作者提出心房颤动维持的“肺静脉-左心房折返”假说,并阐述了其理论基础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心律失常机制的电生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20只狗实验性缺血时,应用心电活动三维标测系统,对心肌“多层次双极针电极”进行电生理检查。结果表明,86%的缺血性心律失常起源于缺血区心内膜下,与缺血心肌发生延迟激动、分裂电活动及连续电活动有关,支持壁内折返机制。14%的心律失常起源于再灌注区的正常交界处的心内膜下,未记录到分裂电活动及连续电活动,支持非折返机制。  相似文献   

17.
<正>在多种功能性折返中,各向异性折返是其中一种。过去一直把心肌细胞或心肌组织的电扩布认为是各向同性,这是把心肌细胞、心肌、甚至整体心脏都视为一个合胞体,认为其向各个方向的电传导速度都相同而称为各向同性。仅仅当心肌出现病变,各方向电传导的速度才会改变,才可能发生折返,因此认为折返都在异常情况时才能发生。而现代观点认为,心肌与心脏的电传导本身就呈各向异性,即激动在心肌细胞或心肌中的纵向传导速度远比横向传导快,使电传导本身就不稳定,当纵、横两个方向的传导速度比值≥4时,电传导将失去安全性而容易发生折返。  相似文献   

18.
钟敬泉  张薇 《山东医药》2003,43(28):54-55
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约占整个室上性心动过速的 10 % ,男性多于女性 ,体表心电图呈典型的“锯齿波”。根据折返环路的解剖位置 ,可分为典型房扑和非典型房扑两类。前者的折返环位于右心房 ,依照激动的传导方向又分为 型房扑 (激动的传导方向为逆钟向 )和 型房扑 (激动的传导方向为顺钟向 ) ;后者根据房扑的折返环所在部位又可分为右房复合环折返房扑、右房游离壁折返房扑、左房房扑、间隔部房扑、冠状窦参与折返的房扑等。1 房扑的诊断房扑患者具有以下临床特点 :1部分有器质性心脏病、低血钾或心脏手术等原因 ,如患者无病因可寻 ,称特…  相似文献   

19.
拖带现象     
赵易 《心电学杂志》2005,24(3):184-188
拖带现象(entrainment phenomenon)是指折返性心动过速时超速激动进入折返环的可激动间隙(excitable gap),不断重整折返周期,使之与起搏频率一致,一旦停止起搏或起搏频率小于心动过速频率时,心动过速即恢复其固有频率。其机制是由于在折返环内出现重复的激动碰撞(repetitive impulse collision)所致。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蝉联现象。  相似文献   

20.
<正>折返的定义认为,折返发生需满足三个条件:电激动前传方向上存在双径路,其中一条发生了前传阻滞但能逆传,另一径路存在缓慢传导,当这三个条件都具备时将发生折返。有时折返可发生在极为狭细的区域,给人造成的错觉是电传导在同一传导路上发生了又去又回的双向传导,并称为反折,实际这种反折是在狭细区域的两条传导路发生了传出和传回双向传导而形成。A图:折返在一束心肌发生,该区域存在着传导抑制区,使心肌的纵向传导在该区出现严重的减缓,甚至阻滞(红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