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研究古拉定、川芎嗪、丹参对 6-羟基多巴胺 ( 6-OHDA)制作帕金森病 (PD)大鼠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6-OHDA注入大鼠黑质 ,观察损伤组、古拉定治疗组 ( 12mg/kg·d-1,ip)、川芎嗪治疗组 ( 5 0mg/kg·d-1,ip)、丹参治疗组 ( 2 .5mg/kg·d-1,ip) 14d后的PD模型成功率 ,用阿朴吗啡 (APO)诱发的旋转行为 ( >5r/min)表示PD模型成功。结果 单纯损伤组和 3个治疗组表现明显的APO诱发的旋转行为 ( >5r/min) ,其模型成功率无统计差异 (P >0 .0 5 )。结论 古拉定、川芎嗪、丹参不能影响 6-OHDA对大鼠DA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成功建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模型的快速有效方法.方法 将Wistar大鼠9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80只)及对照组(12只),采用脑立体定向术,实验组在大鼠右侧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注入6-OHDA,经阿朴吗啡(Apomorphine,APO)诱导表现为恒定左侧旋转且旋转圈数﹥210 r/30 min的视为成功PD大鼠模型,对照组则在脑部相应位置注入生理盐水.免疫组化法观察成功模型毁损侧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及数量变化.结果 (1)行为学检测:模型组与对照组手术后分别死亡2只及1只,实验组78只大鼠中36只左侧恒定旋转圈数﹥210 r/30 min,造模成功率为46.2%,并且维持时间长.(2)免疫组化:成功大鼠模型毁损侧黑质区TH阳性的神经元较对侧及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大鼠中脑VTA单点注射6-OHDA制作PD大鼠模型,易于定位,操作简单,动物死亡率低,模型成功率较高,成本较低,是较快建立稳定PD大鼠模型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双点法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制备的帕金森病(PD)大鼠相关分子的改变.方法:采用脑立体定位仪6-OHDA微量注射建立大鼠PD模型,2周后注射阿朴吗啡(APO),观察其行为学改变,并利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测定正常大鼠(n=10)及PD大鼠(n=23)黑质组织中多巴胺(DA)及其代谢物3,4-二羟基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提高6-羟基多巴胺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成功率的方法 ,并从行为学、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形态学角度对模型进行评价.方法 取SD大鼠90只,将6-羟基多巴胺立体定向微量注射于左侧黑质区及黑质纹状体通路,观察大鼠的行为及黑质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 ①90只大鼠中经阿朴吗啡诱导后有64只(占71.1%)恒定转向右侧且结果 稳定,旋转圈数>210r/30min,被认为是成功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②除旋转行为外,部分大鼠还出现震颤、活动迟缓、嗅探、觅食、竖尾等异常表现;③随机选取10只不同时期的成功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免疫组化下观察发现注射侧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较对侧明显减少(P<0.001),电镜观察发现大鼠中脑黑质神经细胞普遍存在变性坏死及不同阶段的凋亡样改变.结论 用6-羟基多巴胺选择性损毁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可较快建立稳定的成功率较高的类似于人类中晚期帕金森病行为和病理的大鼠模型,但在病程和行为学等方面同帕金森病人仍有许多差异.  相似文献   

5.
6—羟基多巴胺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目的:探讨提高6-羟基多巴胺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成功率的方法,并从行为学、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形态学角度对模型进行评价。方法:取SD大鼠90只,将6-羟基多巴胺立体定向微量注射于左侧黑质区及黑质纹状体通路,观察大鼠的行为及黑质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①90只大鼠中经阿朴吗啡诱导后有64只(占71.1%)恒定转向右侧脯结果稳定,旋转圈 >210r /30min,被认为是成功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②除旋转行为外,部分大鼠还出现震颤、活动迟缓、嗅探、觅食、竖尾等异常表现;③随机选取10只不同时期的成功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免疫组化下观察发现注射侧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较对侧明显减少(P<0.001),电镜观察发现大鼠中脑黑质神经细胞普遍存在变性坏死及不同阶段的凋亡改变。结论:用6-羟基多巴胺选择性损毁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可较快建立稳定的成功率较高的类似于人类中晚期帕金 森病行为和病理的大鼠模型,但在病理和行为学等方面向帕金森病人仍有许多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synphilin-1 siRNA对6-羟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PD)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护作用,从而探讨synphilin-1siRNA在帕金森病治疗中潜在的应用价值.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siRNA组、siRNA对照组,每组10只.模型组立体定向将6-OHDA注入左侧黑质制作PD模型,siRNA组、siRNA对照组立体定向将synphilin-1siRNA、阴性对照synphilin-1 siRNA分别注入到各组大鼠的左侧黑质,然后用与第一组相同的方法注入6-OHDA,假手术组注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术后2周用阿朴吗啡(APO)(0.5 mg/kg)诱发旋转,进行大鼠行为学检测.术后4周取大鼠的术侧中脑黑质利用免疫组化检测synphilin-1,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阳性细胞(ir)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synphilin-1-ir阳性细胞表达显著增加,而TH-ir阳性细胞显著减少;与模型组比较,siRNA组synphilin-1-ir阳性细胞表达显著减少,而TH-ir阳性细胞显著增加.结论:Synphilin-1在6-OHDA诱导的PD大鼠黑质神经元损伤机制中起一定作用,synphilin-1 siRNA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能为帕金森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氧化应激损伤的拮抗效应。方法应用6-OHDA纹状体内注射制作PD模型大鼠,将模型成功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白藜芦醇10,20,40mg/kg/d治疗组以及ViLE对照组(50mg/kg/d),并设假手术组及正常给药组(自藜芦醇20mg/kg/d),每日口服给药一次,连续10周,给药过程中每周进行一次行为学检测,然后利用化学比色法检测损毁侧脑组织中SOD、GSH—PX活性以及MDA含量。结果1.白藜芦醇治疗组可使大鼠旋转行为明显改善;2.白藜芦醇治疗组可明显增加SOD、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结论白藜芦醇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白藜芦醇减轻6-OHDA所致的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采用单点双注法将6-羟基多巴胺(6-OHDA)立体定向注入到大鼠右侧纹状体,观察大鼠的行为变化和中脑黑质区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注药后2周,大鼠经阿扑吗啡诱导出现向健侧旋转行为,在2个月的观察中见旋转行为稳定.形态学观察结果示,损伤侧黑质区致密部和中脑被盖腹侧区内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结论]6-OHDA单针道双点法是制作大鼠PD模型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9.
尿酸对6-羟基多巴胺致大鼠黑质纹状体系统毒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尿酸对6-羟基多巴胺致大鼠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毒性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分为生理盐水组(10只)、100 mg/kg尿酸组(5只)、200 mg/kg尿酸组(10只)和250 mg/kg尿酸组(5只).每天2次(间隔2 h),每次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尿酸5 d,于第6天第1次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尿酸后,在立体定向仪指导下,右侧纹状体内两点注射6-羟基多巴胺.此后继续给予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尿酸5 d.于注射6-羟基多巴胺后第3、4周分别进行自主活动计数,安非他明旋转实验,前肢功能测定.注射6-羟基多巴胺后第5周进行纹状体多巴胺和高香草酸水平测定.结果 200 mg/kg尿酸组大鼠自主活动计数[(14±4)次/2 min]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4±5)次/2 min,P<0.01];安非他明诱导的旋转实验100 mg/kg尿酸组(11.2 ±4.2)和200 mg/kg尿酸组每分钟旋转次数(10.8±7.5)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19.3 ±5.2,P<0.01).200 mg/kg尿酸组前肢功能测定5 s内移动90 cm的前患肢步数(9.89±3.41)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4.36±3.72,P<0.01);200 mg/kg尿酸组毁损侧纹状体多巴胺(0.29±0.19)、高香草酸水平(1.22±0.5)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多巴胺(0.05 ±0.03,P<0.01)、高香草酸水平(0.24±0.13,P<0.05).结论 适当提高体内的尿酸水平能减轻6-羟基多巴胺对SD大鼠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6-OHDA诱导的大鼠PD模型的品系选择、性别、造模要素、模型评价方法以及在抗PD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6-OHDA模型在帕金森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近20年来中国知网(CNKI)和PubMed中应用6-OHDA建立PD大鼠模型的相关文献,分析6-OHDA诱导的大鼠PD模型的品系选择、性别体重、造模要素、模型评价方法以及在抗PD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情况。结果 6-OHDA诱导的大鼠PD模型多选用雄性SD或Wistar大鼠,造模时注射部位多为单侧黑质、内侧前脑束或纹状体,多在造模4周后检测阿扑吗啡诱导旋转实验、脑组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生化指标以判断模型成功率及防治PD药物的有效性。结论 本文通过对6-OHDA诱导的大鼠PD模型的品系选择、性别、体重、造模要素、模型评价方法以及在抗PD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为PD模型的造模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collagen in fetal and adult rats wounds. Methods The organization of collagen deposition in fetal and adult rats skin wounds were observed by using van Gieson stain. The methods of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in situ hybridization were applied to examine collagen type I and Ⅲ peptide and mRNA localization at serial time point during wound healing. Results Collagen type I and III were present in wounds of both fetal and adult rats, but the timing and pattern of collagen deposition varied. In the fetus, collagen was detected by 48h postwounding (PW), but was not present in the adult wounds until 5d PW.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 signals in the area of the fetal wound were clearly greater and with increased number of cells as compared to that in the adjacent unwounded tissue. Adult rat wounds had evidence in increased signals of procollagen type Ⅰ and Ⅲ production by wound fibroblasts on day 5. Collagen deposited and was arranged in reticular pattern as that of the normal in fetal wounds. While in the adult wounds, collagen de posited in the fashion of coarse bundles. Conclusion Fetal rat wounds appeared to produce collagen mainly by an increased number of fibroblasts in the area of the wound. In contrast, adult rat wounds underwent fibroblast migration and induction of procollagen mRNA synthesi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eposition of collagen type Ⅰ and Ⅲ is regulated by their gene expres sion. Collagen type Ⅲ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rrangement of collagen deposition.  相似文献   

12.
癌基因C-myc在实验性大鼠肝癌变过程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癌基因C-myc产物在实验性大鼠肝癌变过程中作用。方法:应用C-myc癌基因蛋白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分析大鼠肝癌变过程中C-myc蛋白表达,结果:诱癌早期增生的肝细胞及变异肝细胞灶中即显示C-myc的过度表达,并随增生肝细胞结节的形成和演进所表达的细胞也增多。结论:癌基因C-myc激活后其产物超量表达参与了实验性肝癌的发生和发展,也为人类肝癌提供一个参考诊断标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异基因脾细胞经门静脉途径输注诱导受体免疫耐受的效果,以及联合使用塞尼哌后的效果.方法:将供体SD大鼠的脾细胞经门静脉途径输注给受体Wistar大鼠,一周后把SD大鼠的皮肤移植到相应的Wistar大鼠上.移植前联合使用塞尼哌.观察术后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和受体外周血淋巴细胞CD25 的表达水平. 结果:门静脉耐受诱导后移植皮肤的平均存活时间(MST)为(15.8±2.1)d,较对照组长(P<0.01);随移植皮肤存活时间的延长,外周血淋巴细胞的CD25 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但使用塞尼哌后MST未延长.结论:经门静脉途径输注异基因脾细胞能够诱导受体产生免疫低应答状态,联合使用塞尼哌未能加强免疫耐受的诱导效果.  相似文献   

14.
iv 乌头碱30μg/kg 可引起清醒大鼠多种心律失常。槐胺碱13.3,15mg/kgiv 可使清醒大鼠室性早搏(VP)和室速(VT)的出现延迟,并明显降低室颤(VF)的发生率,死亡时间延迟,死亡率亦降低。结果显示槐胺碱有较好的抗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 BB)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及骨桥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PDGF BB刺激VSMC ,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测定川芎嗪对VSMC增殖的影响,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 PCR)测定VSMC骨桥蛋白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川芎嗪可显著地抑制VSMC增殖(P <0 .0 1) ,使细胞生长停滞于G0 /G1期;PDGF BB诱导骨桥蛋白mRNA呈高表达,川芎嗪下调了这种表达。结论:川芎嗪能抑制体外的VSMC增殖,提示川芎嗪可能作为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一种药物。  相似文献   

16.
苯环利定致大鼠心肌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观察了苯环利定(PCP)注入大鼠静脉内可以造成急性心肌损害的心电图变化,即T波明显抬高;而侧脑室注入PCP,在2h内未见这种变化,提示POP致大鼠心肌损害主要通过外周作用。经典扩冠药硝酸甘油和对PCP受体具有拮抗作用的氟哌啶醇均完全阻断PCP所致的心电图改变,提示PCP造成大鼠心肌损伤可能是由于冠脉收缩所致,氟哌啶醇对抗冠状动脉的收缩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复方鳖甲软肝片对5/6肾切除大鼠肾组织FN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复方鳖甲软肝片对5 / 6肾切除(5 / 6nephrectomize,5 / 6NT)大鼠肾组织纤维粘连蛋白(fi bronectin ,FN)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建立5 / 6NT大鼠肾纤维化模型。随机分为8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苯那普利组、尿毒清组和复方鳖甲软肝片低、中、高剂量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苯那普利、尿毒清为实验对照,检测复方鳖甲软肝片对肾组织FN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组肾组织FN强阳性表达,在系膜基质和肾小管基底膜出现大量棕黄色颗粒;苯那普利组、尿毒清组FN中等量表达,在系膜基质和肾小管基底膜出现中等量棕黄色颗粒;复方鳖甲软肝片低、中、高剂量组肾组织FN轻度表达明显少于模型组,在系膜基质和肾小管基底膜出现少量棕黄色颗粒,并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复方鳖甲软肝片抑制5 / 6NT大鼠肾组织FN的表达,可能是该方减缓肾小球硬化和肾纤维化发展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二甲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纤维化发生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造模对肝纤维化发生机制进行探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电镜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星状细胞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并观察DMN造模后7、14、21、28天的肝重、体重及肝体比。结果: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星状细胞可被激活、转化为成纤维细胞。随造模时间延长,大鼠肝重在注射DMN后第7天有明显的增加,随后逐渐减轻,到第28天达到最小。结论:肝星状细胞激活、转化在肝纤维化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用改性聚氨酯薄膜对家兔深Ⅱ度烧伤致伤模型,作为皮肤代用品治疗观察,证实其具有无毒、无刺激、与组织不相容、不被机化和吸收特点,并利于观察创面变化、透气透湿性能较好。是一种保护创面、减少渗出和防止感染的良好皮肤代用品。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二甲肼诱发Wistar大鼠结肠癌,并观察肠道不典型增生及肠癌中rasP21、CEA的免疫组化染色和AgNOR计数的改变。结果显示:动物实验诱癌率为71.05%,同时有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