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成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诊疗,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领域.人工智能(AI)在DSA成像中的应用有望解决其图像质量一直受噪声、运动伪影和辐射剂量影响的问题.文章主要从心脑血管DSA前端成像优化和辅助颅内动脉瘤诊疗两方面介绍AI技术的研究进展,其中成像优化主要围绕AI降噪和去除运动伪影展开,并分析了当...  相似文献   

2.
孙可欣  罗艳 《医学信息》2010,23(2):423-424
目的通过颅脑动脉瘤综合应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rotadonalDSA)及三维重建技术,探讨它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穿刺插管后对颅脑DSA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观察图像。结果15例动脉瘤DSA及三维重建图像显示动脉瘤图像清晰。对栽瘤血管及动脉瘤整体观及瘤颈部显示清晰。结论颅内动脉瘤同时应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rotational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已广泛应用于神经介入检查和治疗。随着DSA成像设备的改善及中国脑血管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潜在地增加神经介入手术的术者和患者的辐射损伤。如何减少患者和术者的辐射剂量的同时并获得满足诊断的图像质量是当前临床研究的热点。文章从目前国内外DSA低剂量在神经介入手术中应用研究现状出发,对低剂量研究图像质量的评价、数据的采集方式、不同病种剂量的区别,以及实现低剂量的不同方法进行了总结。低剂量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应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Anroggraphy简称DSA)是七十年代后期开始迅速发展的一种新的成象技术。它是计算技术、电视技术和影像增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由于它的出现,克服了血管造影术的困难,使血管造影术大大前进了一步。 DSA可粗分为两类:时间型减影和能量型减影。时间型减影以时间作为参量,能有效地消除造影血管或器官上下复盖组织(包括软组织和骨骼)的影响,但对病人的运动很敏感。能量型减影以射线能量作为参数,可以抑制由于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血管造影系统设备设置对剂量及成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影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成像质量与照射剂量的因素,为剂量优化奠定基础.方法:利用Solidose剂量仪监测DSA体模的表面入射剂量率,使用rad-check剂量仪监测散射线照射量率,使用CDRAD2.0体模评价成像质量,研究万东CGO-3000 DSA系统的设备设置对照射剂量及成像质量的影响.结果:DSA系统的设备设置(附加滤过、照射野及透视条件)对成像质量、表面入射剂量和散射线照射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合理使用剂量优化方案,可以在保证成像质量,不影响临床诊断的前提下,降低患者的照射剂量和操作者所接受到的散射线照射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再次探讨并总结下肢动脉血管造影应用步进DSA技术在临床介入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我院使用美国GE公司INNOVA41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采用Seldinger技术,对36例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患者行下肢动脉血管步进DSA检查。技术员进行图像采集曝光时,合理应用控制手柄来控制检查床的移动,使检查床移动与对比剂在血管内的流动速度同步,以获得一系列与血流速度一致的实时对比剂追踪下肢血管的影像。结果:36例患者下肢动脉血管步进DSA检查均顺利完成后,获得清晰完整的DSA的动态图像,对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明确造影依据。结论:常规下肢动脉造影路程长,范围广,需要分段多次进行造影。自从应用步进DSA技术在下肢动脉血管造影,可得到完整的动态血管造影图像,减少了额外地DSA造影次数及造影剂的大量注射,节省检查时间和治疗时间,提高诊治安全性,是值得广泛推广的一种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双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房内不同高度平面和手术者位平面辐射剂量的分布特点。方法在双平板DSA机房内,以射野中心为原点,在机房水平面的长和宽方向(X、Y方向)分别间隔50 cm设一条垂直于水平面的检测线,在每一条检测线的不同高度上(Z方向)设置检测点位。依据WS 76—2020标准指导,工作人员不易出现的区域,每条检测线距地不同高度(Z方向)设置5个检测点位;在工作人员常在位置,为了确保性腺、肠道、乳腺、胸腺、甲状腺和眼晶状体等敏感器官被准确测量,Z方向设置9个检测点位。将水模置于射野中心,在标配防护设施下,DSA双球管同时曝光,使用ATOMTEX AT1123辐射剂量监测仪检测每个点位的辐射剂量;测量值用MATLAB软件拟合不同平面辐射场。结果 手术者和麻醉师所在位置最小辐射剂量均超过了WS 76—2020标准规定的0.4 m Sv/h的限值,关注点位辐射剂量平均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者位辐射剂量最大值均在距地105 cm左右位置,其中第一手术者位最大值超过标准限值65倍;第一、二、三手术者位所在区域辐射剂量率平均值分别为15.19 mSv/h、8.44 mS...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DSA检查过程中所应用的技术 ,观察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情况 .结果 在进行DSA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时 ,常规应用正侧位进行显示 ,显示不清时加做斜位DSA或RDSA造影 ,12例颅内动脉瘤均能清晰显示 .结论 灵活应用DSA检查技术 ,能提高颅内动脉瘤与供血血管解剖结构的关系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DSA检查过程中所应用的技术,观察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情况.结果在进行DSA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时,常规应用正侧位进行显示,显示不清时加做斜位DSA或RDSA造影,12例颅内动脉瘤均能清晰显示.结论灵活应用DSA检查技术,能提高颅内动脉瘤与供血血管解剖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查找表算法在数字信号处理中已有广泛的应用,但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中的应用却报道不多。本文讨论了不同查找表算法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不同的输出查找表算法,会得到不同效果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通过分析与比较,我们认为:在图像的后处理方面,应用查找表算法可以进一步改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背景: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目前已成为评价冠脉支架置入后的检查重要手段,但患者需要接受较大的X射线剂量。 目的:评价低剂量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技术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技术对45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的患者进行前门控CT冠状动脉扫描,共置入支架63枚,观察支架及非支架血管的通畅性,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金标准进行对比;并随机抽取应用后门控法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的50例患者,以作辐射剂量对比。 结果与结论: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前门控组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诊断支架内通畅性正确率为96.8%,非支架血管通畅性正确率为96.5%。前门控组所接受的辐射剂量显著低于后门控组(P < 0.01)。提示低剂量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技术在心率(律)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在保证检查质量的同时大幅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可作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效果评价和随访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针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血管图像中非血管结构难以完全去除,严重干扰对血管分析与诊断的问题,本文寻求一种适用于脑血管DSA图像的减影方法.方法 根据X射线在人体组织中的吸收特性,提出一种可变系数的对数减影算法.该算法首先对造影前后的图像分别进行对数变换再相减,然后设计一个自适应的扩大系数,将对数减影后的图像进行灰度动态范围的扩大.结果 对源自临床的一个实际造影图像(蒙片和盈片)分别采用直接减影、一般的对数减影和本文的对数减影算法进行处理,三种方法中本文算法获得的图像非血管结构较少,对比度强.结论 实验结果证明,可变系数对数减影算法能有效消除或降低背景噪声,获得血管灰度一致、对比度较强的血管图像.  相似文献   

1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简称DSA,是计算机与常规X线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检查方法,它能清晰地显示肝区供血血管及肿瘤供血的情况,为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制定治疗措施提供依据。DSA技术在介入治疗(interventional radiography)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肝动脉DSA造影作为介入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像质量直接关系到诊断的正确与否,并影响到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4.
<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基本原理是将注入造影剂前后拍摄的两幅X射线图像经数字化输入图像计算机,通过减影、增强和再成像过程把血管造影影像上的骨与软组织影像消除来获得清晰的纯血管影像,是电子计算机与常规X射线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检查方法[1]。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新西兰大白兔脑动脉系统的特点,为建立兔脑血管疾病模型奠定基础。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方法,通过新西兰大白兔股动脉将微导管导入颈内动脉近端造影,分析新西兰大白兔脑动脉系统解剖。结果颅内前后循环系统显影清楚;新西兰大白兔具有与人类相似的脑动脉系统。结论超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有利于更好地显示兔脑前后动脉系统,新西兰大白兔脑动脉系统与人类相似,为建立兔脑动脉系统血管疾病模型提供较详细的影像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实时动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最新研制的实时动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该系统用普通微机及数字减影图象存储处理器实现实时动态数字减影。文中对系统硬件组成、电路结构、特别是对超大容量造影图象存储处理器、蒙片图象存储器及其电路逻辑框图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同时对系统的软件功能做一简要的介绍,最后给出左心室造影的减影图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西兰大白兔脑静脉系统解剖。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乳胶灌注方法,通过新西兰大白兔股动脉将微导管导入颈内动脉近端造影及经上腔静脉行乳胶灌注,分析新西兰大白兔脑静脉系统解剖。结果新西兰大白兔具有与人类相似的脑静脉解剖。结论新西兰大白兔脑静脉系统与人类相似,对脑静脉及静脉窦动物模型的制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 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 GE Innova 3100平板血管造影机对4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双侧颈内、外动脉和双侧椎动脉正、侧位2D DSA,进一步对感兴趣血管行3D DSA,通过容积再现(VR)进行颅内血管重建.结果 3D DSA检出39例动脉瘤患者,47枚动脉瘤,2D DSA检出31例动脉瘤患者,35枚动脉瘤,二者检出动脉瘤的长、短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图像质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2D DSA出现假阳性动脉瘤3枚,假阴性动脉瘤15枚,评估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为78.9%,特异性为85.2%;3D DSA没有出现假阳性、假阴性动脉瘤,评估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100%.在动脉瘤形态、瘤颈尺寸及与相邻血管间的关系的显示上,3D DSA明显优于2D DSA.结论 3D DSA作为脑动脉造影中2D DSA的进一步补充,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脑血管造影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通过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的血管造影方法,适用于全身的血管检查。应用该技术行全脑血管造影,能清楚地显示颈内动脉、颅内大血管的血管图像。因此,目前已被应用于脑血管相关疾病的检查。我科自2003年2月至2003年7月开展了经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149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将GEOEC9800+应用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入手术面临很多风险,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手术失败,甚至影响病人的生命安全。本文分析了可能导致其使用不当的一些影响因素,例如设备使用环境、辐射安全、临床工程师的配备、预防性维修、球管的散热等,最后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