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红背叶中酚酸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红背叶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ODS、MCI以及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从红背叶根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酚酸类成分,根据化合物的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7-O-β-(6’-O-香草酰基)-葡萄糖苷(1)、没食子酸(2)、没食子酸乙酯(3)、丁香酸(4)、丁香酸葡萄糖苷(5)、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7-O-β-D-葡萄糖苷(6)、3,4-二甲氧基苯酚-1-O-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苷(7)和3,4,5-三甲氧基苯酚-1-O-β-D-(6’-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8)。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4~8为首次从山麻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余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菊状千里光中的酚类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菊科植物菊状千里光中首次分离鉴定了12种成分:丁二酸(1)、对羟基-肉桂酸(2)、对羟基苯甲酸(3)、对羟基苯甲醛(4)、4-羟基-3-乙酰基苯甲酸(5)、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6)、山奈酚(7)、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8)、芦丁(9)、槲皮素-3-O-β-D-鼠李糖苷(10)、胡萝卜苷(11)和α-羟基-二十四烷酸(12).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3.
金银忍冬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金银忍冬叶Lonicera macckii (Rupr.) Maxim.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金银忍冬叶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1)、芹菜素(2)、金丝桃苷(3)、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4)、金圣草素-4′-O-β-D-葡萄糖苷(5)、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裂环马钱素酸(7)、獐牙菜苷(8)、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9)、齐墩果酸(10),胡萝卜苷(11)、β-谷甾醇(12).结论 化合物1~6、8~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瘤果黑种草子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中药瘤果黑种草子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色谱方法分离化学成分;依据这些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和波谱(NMR、EI-MS)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瘤果黑种草子中初步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胡萝卜苷(1)、常春藤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2)、常春藤皂苷元-3-O-β-D-吡喃木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3)、3-O-β-D-吡喃木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4)、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5)。结论化合物4为首次从黑种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扬子毛茛中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扬子毛茛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方法和色谱材料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用各种现代光谱方法并结合文献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结果从扬子毛茛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到十三个化合物,其中五个为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命名为芹菜素-4'-O-α-L-鼠李糖苷(1),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4'-O-α-L-鼠李糖苷(2),芹菜素-8-C-α-L-阿拉伯糖苷(3),芹菜素-8-C-β-D-半乳糖苷(4),小麦黄素-7-O-β-D-葡萄糖苷(5);其余八个分别为小麦黄素(6),木犀草素(7),东莨菪内酯(8),秦皮乙素(9),滨蒿内酯(10),阿魏酸(11),原儿茶酸(12)和小毛茛内酯(13).此外还对这些化合物的体外抗癌活性进行了初步的测试.结论化合物1-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到,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到,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2和3首次报道了其碳谱数据.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对BEL-7407及A549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43及77μg·mL-1,化合物8和10对KB细胞的IC50分别为78和44μg·mL-1,对HL-60细胞的IC50均为85μg·mL-1.化合物7对所测试的四种肿瘤细胞株均显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其对KB,BEL-7407,A549及HL-60细胞的IC50分别为51,55,44和10μg·mL-1.  相似文献   

6.
金钱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金钱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色谱手段分离化学成分,用理化常数和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山萘酚(1)、山萘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2)、山萘酚3-O-α-L-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萘酚3-O-α-L-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4)、槲皮素(5)、β-谷甾醇(6)、胡萝卜苷(7).结论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深裂锈毛莓氯仿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重结晶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α,3β,19α-三羟基乌苏-12-烯-23-羧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1)、2α,3β,19α-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2)、2α,3β,19α-三羟基乌苏-12-烯-23,28-二酸(3)、pseudosanguidiogenin A(4)、β-谷甾醇(5).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翻白草中的酚酸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大孔树脂及聚酰胺柱色谱等手段,分离纯化翻白草中70%乙醇提取部位的酚酸类成分,并通过光谱法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6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3-甲基鞣花酸-4′-O-α-L-鼠李糖苷(Ⅰ)、3,3′,4-三甲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苷(Ⅱ)、3,3 ′-二甲基鞣花酸(Ⅲ)、没食子酸(Ⅳ)、委陵菜酸(Ⅴ)、山奈酚-3-O-β-D-6-O-(对羟基桂皮酰基)-吡喃葡萄糖苷(Ⅵ).结论 化合物Ⅱ、Ⅲ、Ⅴ、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岗松中的一个新黄酮醇苷类化合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卢文杰  牙启康  陈家源  刘布鸣 《药学学报》2008,43(10):1032-1035
为了研究岗松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聚酰胺柱层析色谱和重结晶的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6,8-二甲基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槲皮素(2)、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3)、杨梅素(4)、杨梅素-3-O-α-L-鼠李糖苷(5)、没食子酸(6)、熊果酸(7)和1,3-二羟基-2-(2′-甲基丙酰基)-5-甲氧基-6-甲基苯(8)。其中,化合物1为新黄酮醇苷类化合物,化合物2~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为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凤尾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凤尾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芹菜素-7-O-β-D-葡萄糖-4'-O-α-L-鼠李糖苷(1)、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2)、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3)、芹菜素(4)、木犀草素(5)、柚皮素-7-O-β-D-新橙皮糖苷(6)、芹菜素-7-O-β-D-新橙皮糖苷(7)、芹菜素-4'-O-α-L-鼠李糖苷(8)、(2S,3S)-蕨素C(9)、异香草酸(10)、阿魏酸(11)。其中化合物6、7、10、11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亦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从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Batal)ljinskaja.地上部分分离出14个化合物,通过NMR波谱方法和理化性质考察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2),山柰酚-3-O-β-D-吡喃半乳糖苷(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3-O-α-L-(4′′-E-p-香豆酰基)吡喃鼠李糖苷(5),青钱柳酸B(6),阿江榄仁酸(7),2α,3β,23-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8),2α-羟基乌苏酸(9),齐墩果酸(10),槲皮素(11),异槲皮苷(12),β-谷甾醇(13),胡萝卜苷(14)。化合物2、3、5和8为首次从青钱柳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长药隔重楼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柱色谱方法单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是△5,22-豆甾醇3-O-β-D-葡萄吡喃糖苷(I),20β-羟基蜕皮激素(Ⅱ),B-L-脱氧胸腺嘧啶苷(Ⅲ),偏诺皂苷元3-O-α-L-鼠李吡喃糖基-(1→2)-p-D-葡萄吡喃糖苷(Ⅳ)和偏诺皂苷元3-O-α-L-鼠李吡喃糖基-(1→4)-α-L-鼠李吡喃糖基-(1→4)-[α-L-鼠李吡喃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苷(Ⅴ).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其中化合物Ⅲ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地桃花化学成分研究.Ⅰ.黄酮类化学成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柱色谱技术,从地桃花全草95%乙醇浸膏的乙酸乙酯部分和正丁醇部分中分离得10个黄酮化合物,经MS和NMR分析,鉴定分别是山奈酚(1)、芦丁(2)、槲皮素(3)、阿福豆苷(4)、紫云英苷(5)、银椴苷(6)、过山蕨素(山奈酚-3-O-B-D-吡喃葡萄糖基-7-O-α-L-鼠李糖苷,7)、山奈酚-7-O-α-L-鼠李糖苷(8)、山奈酚-7-O-α-L-鼠李糖-4'-O-β-D-吡哺葡萄糖苷(9)、大花红景天苷(10).其中化合物1、4、6、7、8、9、10为首次报道从地桃花中得到,也是首次从梵天花属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黄花败酱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将黄花败酱全草的乙醇提取物经大孔树脂、硅胶、ODS柱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1H、13CNMR、ESI-MS等分析和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6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3-O-β-D-吡喃木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β-D-吡喃葡萄糖(6→1)-β-D-吡喃葡萄糖-(4→1)-α-L-吡喃鼠李糖酯苷(Ⅰ)、3-O-β-D-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β-D-吡喃葡萄糖(6→1)-β-D-吡喃葡萄糖-(4→1)-α-L-吡喃鼠李糖酯苷 (Ⅱ)、齐墩果酸-3-α-L-吡喃阿拉伯糖-(2→1)-α-L-吡喃鼠李糖-(3→1)-O-β-D-吡喃木糖苷(Ⅲ)、3-O-β-D-吡喃木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 (Ⅳ)、齐墩果酸-3-O-β-D-吡喃木糖-(2→1)-α-L-吡喃鼠李糖苷(Ⅴ)、常春藤皂苷元-3-O-α-L-吡喃阿拉伯糖-(2→1)-α-L-吡喃鼠李糖苷 (Ⅵ).结论 化合物Ⅳ为一个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Ⅰ和Ⅲ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高山红景天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高山红景天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微量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根据ESI-MS、1H-NMR和13C-NMR等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高山红景天根和根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黄酮类化合物herbacetin 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7-O-α-L-rhamnopyranoside(1)、三叶豆苷(trifolin,2)、草质素苷(rhodionin,3)、山奈酚(kaempferol,4)、山奈酚7-O-α-L-鼠李糖苷(kaempferol7-O-α-L-rhamnopyranoside,5)、小麦黄素(tricin,6)和大花红景天素(rhodiolinin,7);另外还得到2(3H)-苯并噻唑硫酮(2(3H)-benzothiazolethione,8)。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和8为首次从景天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文冠果花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制备薄层色谱、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ODS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甲酯(methyl 4-hydroxybenzoate,1)、白桦脂醇(betulin,2)、山柰酚(kaempferol,3)、槲皮素(quercetin,4)、槲皮苷(quercitrin,5)、东莨菪素(scopoletin,6)、鼠李柠檬素(rhamnocitrin,7)、芦丁(rutin,8)、异杨梅树皮苷(myri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9)、1-O-甲基-肌-肌醇(1-O-methyl-myo-inositol,10)、柚皮素(naringenin,11)、柯依利素(chrysoeriol,12)、山柰酚-3-O-(2-O-α-L-鼠李糖基)-β-D-葡萄糖苷(kaempferol-3-O-(2-O-α-L-rhamn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13)。结论化合物1、7、9、12-13为首次从文冠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绵萆薢根茎中的化学成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为该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综合应用正相硅胶、反相ODS、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以及HPLC制备法对绵萆薢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理化性质与核磁共振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绵萆薢根茎体积分数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2个黄酮类化合物:7,4'-二羟基黄酮(1)、千层纸素A(2)、汉黄芩素(3)、黄芩苷(4)、山柰酚-3-O-葡萄糖苷(5)、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6)、高圣草素-7-O-β-D-吡喃葡糖苷(7)、槲寄生新苷Ⅲ(8)、甘草苷(9)、芹糖甘草苷(10)、异甘草苷(11)和芒柄花苷(12)。结论在对绵萆薢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分离鉴定了12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3、7、8、10~12为首次从薯蓣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6、9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中南药学》2019,(12):2077-2080
目的研究枫杨的化学成分及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方法从枫杨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单体化合物,依据主要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运用96孔板测定化合物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结果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β-胡萝卜苷(1)、水杨酸(2)、槲皮苷(3)、对香豆酸(4)、槲皮素(5)、5-羟基-2-甲氧基-1,4-萘醌(6)、β-谷甾醇(7)、没食子酸(8)、山柰酚(9)、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10)、原儿茶酸(11)。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浓度为1mg·mL-1时,化合物5、9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超过90%,与阿卡波糖相当;化合物2、3、10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一般(约40%)。结论化合物2~4和9~11为首次从枫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9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软蒺藜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以及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软蒺藜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了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苜蓿素(1)、异鼠李素-7-O-α-L-吡喃鼠李糖苷(2)、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3)、β-谷甾醇(4)、胡萝卜苷(5)。结论化合物2、3为首次从滨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从岗松(Baeckea frutescens L.)枝叶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1),杨梅素(2),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3),杨梅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4),槲皮素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5),槲皮素3-O-β-D-吡喃木糖苷(6),槲皮素3-O-α-L-吡喃阿拉伯糖(7),槲皮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8),山柰酚 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9),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10),myricetin 3-O-(2′′-O-galloyl)-α-L-rhamnopyranoside(11),myricetin 3-O-(3′′-O-galloyl)-α-L-rhamnopyranoside(12)。其中化合物5~12为首次从该植物枝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